试论纳洛酮与醒脑静用于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唐瑾

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 365001

【摘 要】目的 探析纳洛酮与醒脑静用于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主要原则(15例/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P<0.05);观察组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缩短症状缓解时间,且副作用小,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纳洛酮;醒脑静;脑血管病意识障碍

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为脑血管病自身患脑组织缺血所致。该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虽然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但部分药物可用于缓解针状,恢复患者意识。本文以30例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纳洛酮与醒脑静用于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0例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主要原则(15例/组)。对照组的基础资料如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最大患者78岁,年龄最小患者34岁,平均年龄为(55.32±3.47)岁;疾病类型:脑血栓6例,脑出血5例,脑栓塞4例;意识障碍程度:嗜睡6例,昏睡4例,浅度昏迷4例,中或深度昏迷1例。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如下: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年龄最大患者77岁,年龄最小患者35岁,平均年龄为(55.14±3.25)岁;疾病类型:脑血栓5例,脑出血4例,脑栓塞6例;意识障碍程度:嗜睡5例,昏睡5例,浅度昏迷3例,中或深度昏迷2例。两组在基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可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纳入标准[1-2]:(1)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CT检查接骨板均符合国家脑血管学术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2)患者的年龄区间在80岁以下,26岁以上;(3)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平衡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4)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在参与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常规化脑血管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纳洛酮(海南灵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594,4mg)联合醒脑静(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0564,5ml)治疗。在开始3天晨起时,给予患者0.8mg纳洛酮静脉滴注,3天后将药物剂量增加到2.4mg。将2.4mg纳洛酮与250ml生理盐水混合,进行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的速度需要控制在每小时1.2mg,注射时间为2h,每日1次。每日晚上8点给予醒脑静治疗,20ml醒脑静与250ml5%的葡萄糖混合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每小时200ml,滴注时间为1.5h,每日1次。根据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决定用药时间,以治疗1周为1疗程,浅昏迷患者以5天为1疗程,意识模糊或短时间昏睡患者以3天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疗效判定标准[3-4]:治愈:经临床治疗后,患者的意识障碍转为清晰,且其思维方式和思维反应与发病前保持一致;显效:经临床治疗后,昏迷患者转为嗜睡、昏睡,思维反应有明显改善;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意识障碍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此次研究数据加以分析,数据比较中,计量资料采用标准差(+s)形式表示,比较验证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验证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中,苏醒11例,其中,治疗24h内苏醒5例,治疗24-72h内苏醒4例,治疗72h以后苏醒2例。对照组中,苏醒8例,其中,治疗24h内苏醒2例,治疗24-72h内苏醒5例,治疗72h以后苏醒1例。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此外,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脑出血的常见症状表现为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中枢神经对内外环境产生的刺激性影响,意识具有一定的应答能力,而这种应答能力的减退或消失可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患者昏迷。纳洛酮为一种镇静药物,主要用于急性酒精中毒、进行脑卒中、麻醉苏醒以及休克昏迷等临床治疗中。作为一种阿片受体纯拮抗剂,纳洛酮的受体亲和性明显高于脑啡肽,但不存在激动活性,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β-内啡肽形成有效抑制,从而发挥出血脑屏障的作用和效果。纳洛酮可使患者的昏迷症状、脑水肿症状明显缓解,同时可起到保护脑组织和缺氧部位血流供应的作用。醒脑静为一种中药注射液,具有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和效果。药方中含有冰片、麝香、栀子、郁金等中药材,具有开窍定志、安神醒脑、镇惊止痛之功效。此外,醒脑静可有效缓解华泽的意识障碍症状,从而消除机体中的自由基,使患者的大脑意识保持清醒。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治疗中,纳洛酮、醒脑静进行单独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则可在治疗效果上互相补充,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5-6]。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一方面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另一方面,可降低患者用药治疗的副作用,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缩短症状缓解时间,且副作用小,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玉琦.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2.

[2]李炯泰,梁红斌,陈捷,等.纳洛酮在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内科,2015,10(3):349-350.

[3]司慧远,靳雁斌,李晓娟,等.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24):55-56.

[4]程珞.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微创血肿清除术后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102-103.

[5]肖坤祥.纳洛酮与醒脑静合并高压氧治疗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伴昏迷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2):44-45.

[6]管兴东,王霞.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22):51-52.

论文作者:唐瑾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试论纳洛酮与醒脑静用于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论文_唐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