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_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_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险论文,基金管理论文,绩效论文,评价体系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要进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审计评价,构建指标体系是基础。一般来讲,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成定量指标体系和定性指标体系,两者相互结合。前者主要是指可以量化的、客观的指标,又称“硬指标”,这些指标一般没有主观偏好,具有评价的客观性;后者是指难以具体量化的、主观的指标,又称“软指标”,主要是在民意调查等工作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带有公众的主观色彩,可以作为对定量指标体系的检验和印证。

(一)定量指标体系

在定量指标体系中,评价标准是进行绩效测量和检查的标准尺度,是评价最基本的参照物。它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将从根本上影响绩效审计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因此要重视评价标准确立这一基础性工作。

在建立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时,一定要有明确的考核目的,要在理论上有科学的依据,而且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动,保持稳定性,否则就会导致评价结果不一致,失去可比性。

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中,属于定量指标的主要有:

1.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状况。一是社会保险基金收益率:指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到资本市场所获得的收益额与社会保险基金投资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能力。投资收益率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作为该项评价指标标准值。二是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率:指社会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占当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比率,该指标在财务上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保险基金筹集模式不同,结余率也不同,但理论界一般认为社会保险基金至少要有三个月的储备来应付社会保障支付的需要。因而可以将该项指标评价标准值确定为25%。三是基金管理成本:指基金管理的内外部费用,包括日常行政管理费用、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监管的费用等,可通过管理费用占社会保险基金总额的比率来衡量。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将该指标控制在5%左右,可将标准值设为5%。

2.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评价指标。一是实征率:这是衡量社会保险机构基金征集工作实际成绩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实征率=(社会保险基金实际征集额/社会保险基金计划征集额)×100%。它反映了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的完成情况,如果实征率大于100%,说明社会保险基金超额征收;如果实征率小于100%。说明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不完全。二是社会保险费用实际支付率,简称实支率:是指报告期内社会保险机构实际向社会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与计划向社会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用总额的比率。计算公式为:社会保险费用实支率=社会保险费用实际支付额/社会保险费用计划支付额。

3.投资运营状况评价指标。一是风险系数:指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过程中,造成投资收益率不确定性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在理想中,应实现零风险,即概率应为0%,可将此定为标准值。该指标越小说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运作的规范程度越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越强。二是资产缺口: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间的绝对量差额,反映基金的资产负债价值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当资产缺口为零缺口时最优,可将标准值定为零。资金缺口越小说明基金承担的利率风险就越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就不会下降,支付危机发生的概率也越小。

4.投资组合比例。一是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即将社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在政府适当干预下使国债利率高于同期通货膨胀水平和商业银行存款率,可保证一定水平的投资收益。该投资种类的比例越高则安全性越有保证,但是相应的收益率会下降。二是企业债券和股票,此项投资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但伴随着高风险,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待完善,因此投资比例不超过30%。三是各类贷款,包括住房贷款、个人贷款以及工商业贷款等。其中住房贷款与社会保险政策结合既能体现投资收益,又能促进住房保障的实现。但此类投资存在按时按量归还贷款的风险。因此比例不超过10%。四是不动产投资,也称为有形资产投资,主要是将基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医院、公寓等。此类投资利于实现政府公共职能。但存在回报期限长、收益率低的风险,因此该投资比例应在5%左右。

对于投资组合比例这一类别的指标,政府是制订较严格规范的。实际上,社会保险基金能够用来充分投资运营的仅是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基金和由社保理事会管理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所谓投资也不仅仅是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也有明确而严格的限定。严格的范围约束所导致的就是基金的收益率低下,甚至不能达到保值的最低要求,即反映为收益率指标偏低,这样基金的管理绩效就不尽如人意。投资组合比例指标需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支付压力带来的基金增值要求趋高来不断调整,比如股票投资比例的提升,最终使体现基金管理绩效的核心指标越来越高。

对各类指标权重可以采取按照重要性及影响程度来赋予,也可以采取平均化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在不明确各指标重要性差别时尽量采取将同一级指标权重平均化的办法,以避免人为因素对各指标分值的影响,最终造成综合得分的偏差;对于能够明确并能判断出重要程度差别的指标,可以根据其重要程度的不同赋予不同的权重。每一级、每一类指标均以100%为权重总和,将该指标得分计入上一级、上一类指标计分系统时,需要根据上一级或上一类指标的权重进行换算。

对于每个定量指标评价值可以采用指数法来确定。对于正向指标(如基金收益率),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如基金管理成本),指标评价值:某指标的标准值/该指标的实际值。对于政府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的总价评价值,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方法。

(二)定性指标体系

定量指标体系从客观的角度上反映政府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程度,同时也应该有一些主观指标体系来反映人们对政府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态度和取向,这就是定性指标。可以用满意度来衡量,对于每项指标的满意度,可分成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层次,以此来反映各类指标的公众满意度。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满意度的考察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各类险种的发放是否按时足额,基金管理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现象,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服务质量满意度,保障对象的满意程度等等。

(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

由上所述,定量指标是客观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的,而定性指标是从主观方面反映,将两者结合能综合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绩效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问题。由于定量指标主要是由数据构成,定性指标参有人为因素,为避免主观因素的随意性和不可控性,定量指标的权重应大于定性指标。此外,定性指标标准值会随着公众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要求的提高而改变,一般都会随着管理的发展完善而要求不断提高。

标签:;  ;  ;  ;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_社会保险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