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肖童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422000

【摘 要】目的:分析对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行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研究组38例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镇痛药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镇痛药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镇痛药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行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临床效果

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作为老年骨质疏松的一种并发症,因骨骼脆性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这也增加了患者骨折发生风险。针对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临床中可采取保守治疗,但临床效果一般[1]。经皮椎体成形术具有创伤小以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在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2]。基于此,本文择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分析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所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关节部位有疼痛症状,排除神经根压迫、脊髓受损体征、存在手术禁忌证等患者。所选患者均知晓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所选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8例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大为84岁,最小为58岁,平均年龄为(70.9±3.7)岁;研究组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大为86岁,最小为59岁,平均年龄为(70.8±3.8)岁。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止痛药物、抗骨质疏松药物等。研究组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先行影像学检查,常规禁食禁饮,术中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术中保持俯卧位,通过利多卡因(2%)对患者进行局麻,利用X线机透视,由椎弓根外上方进针穿刺,并对椎弓根入点进行标记,经皮穿刺使导针从一侧椎弓根进入伤椎,再通过空心导管向伤椎中钻入,注意保证钻入适宜的深度,穿刺另一侧伤椎的方法相同,利用一侧空心导管将对比剂注入其中,对静脉交通是否异常进行检查,并对穿刺位置进行确定,于X线透视下,取骨水泥2.5-3.5ml并注入,待骨水泥硬化后拔出。

1.3临床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标准如下:无痛记为0分;轻度疼痛,可忍受记为1-3分;中度疼痛,可忍受,但影响睡眠记为4-6分;重度疼痛,无法忍受,影响睡眠及食欲记为7-10分。②镇痛药评分标准如下:无需使用镇痛药物记为1分;需要使用非类固醇消炎药记为2分;需要口服镇痛麻醉药物记为3分;需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类镇痛药物记为4分。③活动能力评分标准如下:行动正常记为1分;行走有障碍记为2分;行走困难,只能坐位记为3分;需要卧床休息记为4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镇痛药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评分、镇痛药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2:

3讨论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增加,主要是脊柱骨质疏松骨折。腰背部疼痛、脊柱后凸畸形、脊柱进行性塌陷等均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针对这一疾病,传统保守治疗以卧床休息、止痛以及抗骨质疏松药物为主,但效果一般,同时长时间卧床会使骨质疏松症状加重,另外还会引发褥疮、肺炎等并发症,因此临床应用有一定限制[3]。临床中,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微创技术之一,其是利用X线监控,对穿刺点进行确定,经皮穿刺后将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中,使原本脊柱高度得到恢复,避免骨折处塌陷现象,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使骨折椎体更加稳定,椎体力学强度得到恢复,避免椎体进一步塌陷,使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避免了骨折部位细微错动对组织神经产生的刺激,同时,骨水泥可以促进骨折部位内部以及周围神经组织的变性、坏死,使患者疼痛程度得到减轻[4]。另外,在伴随锻炼的前提下,可以使患者疼痛状态得到递进式改善,使家庭负担减轻。

本研究中,通过对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患者疼痛评分、镇痛药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均低于保守治疗患者,说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使患者疼痛程度减轻,使原本脊柱高度得以恢复,使患者的活动能力提高。但在胸椎中进行骨水泥注入,会使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增加,对于此骨水泥向胸椎注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注射剂量,不能超过3ml;腰椎注射骨水泥则应将注射量控制在5ml以下。另外,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操作过程中,应在骨水泥最佳状态下注射,确保骨水泥黏度适中,避免骨水泥发生渗漏现象,同时也确保骨水泥与周围骨组织之间良好结合[5]。对于进针问题,应通过锤击针尾的方式进针,确保进针缓慢,避免发生骨水泥外溢现象。对于取针问题,在注射完骨水泥之后应待其硬化后再取针,且操作过程不可过于急躁,应逐渐缓慢取出,避免骨水泥外溢现象发生。

结语:

对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患者行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邵贺阳,窦志刚,吴永磊.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8):21-22.

[2]王玉荣.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7(08):191-191.

[3]孟祥玉,吐尔洪江?阿布都热西提,谢江,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5,13(03):135-139.

[4]甘心荣,饶敏杰,张功恒,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01(12):1123-1126.

[5]王玉召,曹鎏,王铀,等.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02(09):41-41.

论文作者:肖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肖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