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与粮食安全_贫困人口论文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与粮食安全_贫困人口论文

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和食品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人口论文,收入论文,农村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中国官方的标准,贫困人口是指那些缺乏最必需的食品保障,以致无法满足生理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的人群。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在正式提出农村扶贫政策时,也提出了一个标准化的食谱,作为确定贫困线的基础。这个食谱如表1。

表1 贫困人口食谱

食品名称

标准(公斤/每人、每年)

粮食

220.00

植物油 2.45

动物油 1.36

蔬菜

100.0

猪肉

8.70

牛羊肉 0.54

奶类

0.75

家禽

0.74

鸡蛋

1.30

水产品 0.96

食糖

1.00

水果

3.00

这个食谱要保证每人每天获得2100大卡的热量、55克蛋白质和65克脂肪。根据这个标准,全国农村1985年有1.25亿贫困人口,换句话说,全国农村人口的15%处于得不到人体生理发育所必需的食品保障。2001年,这个数字降低到2927万,占农村人口的3.2%。这个食谱,经常受到的批评是标准太低,认为它不应是一个确定贫困线的标准,而只能作为确定温饱线的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根据我国人民的体质、膳食习惯,提出一个规范化的营养标准:每个成人每天平均应摄入食物热量2400千卡,蛋白72克,脂肪73克。按照这个标准,每人每月应有加工粮食22斤,蔬菜、水果28斤,鱼、肉、蛋、禽、奶等13斤,豆薯糖等11斤。可以看出,农村贫困人口食谱与规范化的营养标准有不小差距。

200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人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下的贫困户人均年消费的食品如表2。

表2 贫困户人均年消费的食品与标准食谱比较

食品名称

 2001年消费水平

 与标准食谱比较+ - %

粮食  205.3 -6.7

66.3  -33.7

食用油 5.0

+31.2

肉类  9.4

+1.7

家禽  0.95  +28.4

蛋类  2.57  +97.7

食糖  0.95  -0.05

根据各种食品提供的热量计算,人均纯收入在6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每人每天从从食品中所获得的热量,大体在2100大卡上下(这一年全国农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的热量为2542.8大卡)。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没有另外一些食品的消费情况,无法做出全面的比较。不过剩下的一些没有计算的食品,如奶类、水产品、水果等所提供的热量在人们吸收的总热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小(约在2%左右),因此即便加上这些食品所提供的热量,也不会改变基本结论。从已经公布的几种食品消费情况可以看出,粮食的消费仍然低于标准的消费量,而粮食提供了大部分的热量,约占85%;蔬菜也没有达到标准的消费量;作为提供热量居第二位的食品——肉类,其消费水平与标准的消费量大体持平;其他如食用油、家禽和蛋类都比标准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

与1985年比较,2001年贫困人口的食品消费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但是,贫困人口的食品消费水平与全国农村农民的平均消费量相比要低很多。

从表3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粮食消费水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不过应当注意,就全国平均水平消费而言,20世纪80~90年代,已经明显看到粮食消费水平缓慢下降的趋势。贫困人口的其他食品消费水平相当全国平均水平的比重从1/3到2/3。这说明差距还非常明显。如果与城镇人口的食品消费水平相比,差距就更大了。贫困人口的人均消费量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的比例是:粮食257.6%、肉类43.5%、蔬菜56.2%、家禽12.7%、蛋类23.2%、食用油56.4%、食糖56.9%。

表3 2001年贫困人口消费量与全国农村平均消费量比较

粮食

蔬菜  食用油  肉类  家禽  蛋类  食糖

2001年全国农村人均消费食品(公斤)  237.98 109.3 7.03

14.5  2.87  4.72  1.43

2001年贫困人口食品消费量相当于全国农民平

86.3

60.7  71.1

64.8  33.1  58.3  66.4

均食品消费量比值(%)

1985年贫困人口食品消费量相当于全国农村平

84.8

70.5  64.4

57.4  43.7  48.8  47.3

均的比值(%)

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食品(公斤)

  79.69  117.95 8.86

21.63 7.49  11.1  1.67

值得高兴的是,在过去的15年中,贫困人口食品消费量与全国农村平均消费量的差距并没有像他们的收入那样持续扩大,而是保持了稳定的态势。说明在农村的食品分配中,贫困人口的地位没有变差,而是有所改善。这同食品消费的需求弹性小有关。一般地说,食品短缺的农民家庭,在收入增加以后,一般是把自己收入的大部或全部优先用于改善食品消费。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仍然处于这个阶段。一些富裕和比较富裕农户投入到食品以外的消费会更多一些。

缺乏充分食品保障的农村贫困农户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①他们大多居住在山区和边远地区,这里生态环境较差,自然灾害频繁,社区的基础设施(交通、教育等)落后,有些地方属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环境;②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负担重,有些还是无劳动力的家庭;③家庭有长期慢性病人,沉重的医疗费开支,降低了改善食品的消费能力;④劳动力的素质低,受教育的程度低,在生产技术上,缺乏一技之长;⑤由于各种原因(文化程度、居住偏远),就业的门路狭窄,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非农业的兼业收入少,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⑥经营规模小,经营效益低;⑦经济和生产条件很差,发展生产严重缺乏启动资金。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经历了由食品短缺到供求大体平衡的变化。因此可以认为,贫困人口食品消费水平低并不是由于市场供给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这些群体缺乏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所致。换句话说,他们目前的收入水平限制了他们对其所必需食品的购买。国家统计局在分析2001年全国农村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消费水平时指出,低收入农户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其中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2元,增长1.5%;中低收入组农户人均支出1274元,增长3.3%;中等收入组农户人均支出1563元,增长4.1%;中高收入组农产人均收入支出1946元,增长3.7%;高收入组农户人均支出3308元,增长7.2%。可以看出,生活消费,包括食品消费的增长幅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两者的相关性明显。广东统计局在一项关于农村贫困户(使用的是省自己确定的标准)的调查报告指出,这些户家庭开支入不敷出,2001年贫困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96.80元,比人均纯收入水平高出8.8%。从分户情况看,超过一半(56.3%)的贫困户,人均家庭生活消费支出超过收入水平,不少贫困户要靠吃老本或借贷来维持最起码的日常生活开支。至2001年年底,有17.2%的贫困户负债在1000元以上。而贫困户又因为贫困,要想继续借贷比一般农户困难很多,家庭生活较为艰苦。因此,为了改善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营养水平,首先需要关注的还是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农民收入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以后由于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变缓。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以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处于停滞状态。

伴随着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下降,农民收入差别却在扩大,使得低收入人口的状况更加恶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幅度要比全国农民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低得多(见表4)。

表4

1985~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单位:元、%

 全国平均 贫困户

1985年人均纯收入(元) 397.6

159.02

2001年人均纯收入(元) 2366.4

327.3

1985~2001年增长幅度(%)

595.17

202.82

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增长幅度差不多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3左右。一项有关反映全国农村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更加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收入差别扩大的趋势(见表5)。

表5 几个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0.2407 0.2267 0.3099 0.3415 0.3536 0.3223

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原因是:

(1)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随着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降,2000年与1996年相比,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下降25.6%,其中粮食价格下降31.5%,经济作物价格下降23.8%,5年间农产品平均价格降幅超过了1/4,这使得相当一部分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户收入增长减缓甚至出现绝对下降。

(2)农村劳动力过剩。乡镇企业经营不景气,乡镇企业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减弱;加之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多,使农民外出打工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遇到了种种阻碍,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约4.5亿,有人估计,剩余劳动力约在1亿~1.5亿。

贫困农户的收入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除了宏观方面原因以外还有他们自身的一些弱点。如前所述,这些贫困农户共有的一些弱点是:居住在偏远地区、劳动力负担重、家庭有慢性病人、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生产技术,就业门路狭窄等。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年收入来源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业对收入增长的贡献下降,非农产业收入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见表6)。

表6

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单位:%

年度

 工资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和转移收入

1985

  18.15

74.44

  7.41

2001

  32.62

61.68

  5.70

下面是两个历史阶段的比较(见表7)。

表7

不同来源的收入及其对收入增长的贡献

单位:元,%

  1985~19901995~2000

增量贡献率 增量

贡献率

  (元)

  (%)(元)

(%)

工资收入

66.6523.1 348.6

51.6

家庭经营收入222.57

  77.1 309.91

44.7

财产和转移收入

 -0.51-0.2 25.6

 3.8

合计288.71

  100.0 675.68

101.0

在农民的家庭经营中,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也在明显下降,说明农民在非农产业领域的自我就业在增加(见表8)。

表8 农民家庭经营不同来源的收入及其对收入增长的贡献增长和贡献率

单位:元,%

1985~19901995~2000

增量 贡献率增量贡献率

(元)(%)

  (元)

  (%)

农业 334.73

  90.3 158.34

  42.4

非农业

  35.819.7  215.52

  57.6

合计 370.54

  100.0 373.86

  100.0

表7和表8反映的是全国农村的平均数据,利用这些资料只能反映农民收入结构过去变化的基本趋势,了解这种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农民增收的政策非常必要。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贫困农户的数据同全国平均的数据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在收入来源中,贫困户更多地依赖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收入所占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数低很多;在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收入比全国平均数据也低得多。换句话说,贫困农户在更大程度上仍然依赖农牧业生产。统计局在分析2001年农民收入结构时比较了贫困农户和非贫困农户的差异,指出:低收入群体的人口大多居住地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加上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使得就业门路狭窄,就业区域更多地局限于本地,且就业结构单一,主要从事第一产业的生产。在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力中,在本乡内从业的人员占90.3%,比农村平均水平高4.0个百分点;有外出经历的劳动力占12.2%,比农村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外出半年以上的劳动力占7.7%,比农村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低收入群体的劳动力中87.7%从事第一产业,比平均水平高13.8个百分点。受就业结构单一的影响,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结构也非常单一,绝大部分为务农收入。在低收入群体的总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76%,比农村平均水平高22.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13.4%,比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

为了使农民,其中包括低收入和贫困的人口增加收入,应当实行一项积极的政府政策。

(1)首要的是要打破城乡人为设置的壁垒,取消对农民就业和迁徙的限制,加速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民的兼业化,继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2)同时,采取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那些采用一般常规技术、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以更多地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3)采取积极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农民对土地和农业的依赖会越来越小,但是在目前农民的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对于低收入和贫困人口而言,农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不能忽视农业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农民发展农业生产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缺乏资金。

(4)改革农村金融体制,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农村仅剩下农村信用社,鉴于它产权制度的缺陷和同样的利润取向,依靠它一家很难保证农村资金的供给。中央文件最近提出了农村金融安排的整体构想,即在改革信用社的同时,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在这里,首先应当给那些已经存在着的社区性的、互助合作性的、非政府组织的以及政府组织的金融机构以合法地位,特别是那些只贷款不吸储的组织。对于私人的民间借贷也应允许其合法存在。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开,应当重新评价所谓农村高利贷的活动。对它的政策应当是通过发展正规金融逐渐加以取代,而不是立即取缔,以利用其积极的补充作用。同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商业性银行的资金向农村流动,可以参照城市小额信贷的做法,以政府财政为主建立担保基金,承担一部分商业银行(包括信用社)向农村贷款的风险。通过减免税收鼓励商业银行的资金向农村流动。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减少农业贷款的风险。

(5)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土地制度,可以试行农民以土地产权作抵押的借款制度。

(6)加大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农村不断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各类救灾、救济的财政支付。逐步改变城乡不平等的待遇,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村公共开支,改善农村的教育、交通和其他公共设施。这些都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收入和食品开支。

标签:;  ;  ;  ;  ;  ;  ;  

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与粮食安全_贫困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