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懈追求: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回顾_艺术论文

不懈追求: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回顾_艺术论文

不懈的追求: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团结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大发展论文,繁荣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发展的5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投身于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明显加大,文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巩固。十六大以来,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成为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这5年,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地区倾斜。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全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共完成基建投资153.73亿元,并以年均10.8%的速度逐年增加。完成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目标。国家对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是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文化工作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展顺利,由点到面推开。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民营演艺业有了较快发展,组建了一大批大型的文化集团。转制和新建的文化企业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据初步统计,目前已完成转企改制的国有院团有29家,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已超过7000家。国家重点院团转换经营机制,强化管理,演出收入明显提高。一些省市对重点扶持的艺术院团加大了内部机制改革的力度,艺术创作势头良好,演出场次增加。各综合试点地区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试点地区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改革进展顺利,统一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精品化的创作取向,涌现了一批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受到了热烈欢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设立了“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资金”,用于抢救与收藏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术作品。实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工程,扶持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加强了对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艺术普及活动蓬勃开展。5年来,中直和各地艺术院团坚持深入工厂、农村、学校为群众演出,仅在农村的演出场次就达136万场,观众人数超过20亿人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开工或投入使用,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设施建设的新高潮。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渐向农村延伸,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和流动舞台车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全国公共图书馆稳步发展,累计流通人次8.92亿,累计图书流通7.95亿册次。各级各类博物馆每年陈列展览数量近1万个,观众1.5亿人次以上。各类公益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各地积极开展定点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和社区流动。国家财政安排“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展有地域特色、适合当地风俗的农村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机构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展各种活动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民自办文化蓬勃兴起,已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

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对非公有资本的全方位、全过程开放,初步健全了以娱乐、演出、音像、网络文化、艺术品等行业组成的门类体系。下放行政审批权力,简化审批程序,规范管理手段,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坚持以先进的科技手段管理市场,推进网吧技术监控平台建设、文化内容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形成了文化市场信息报送和快速反应机制。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机制建设相结合。开展电子游戏清理整顿工作、网吧专项整顿行动和文化市场集中执法季等治理工作。以改革的精神促进管理,推行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加强了社会监管和行业自律,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制定文化产品进口规划和进口审查标准,建立引进境外文化产品的审批备案信息网络,对文化产品进口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加强了对文化进口产品的宏观调控和分类管理,初步形成了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同时引进优秀外来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国家出台《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加强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国家设立奖励文化产品出口专项资金,鼓励并扶持在海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民营文化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兴文化产业方兴未艾。2006年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已达到65.4亿元,比2005增长73.5%。游戏产业为相关行业带来的直接收入达333.2亿元。200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长速度高出同期GDP年增长速度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大中型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以及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行业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文物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2351处。规模宏大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式启动。重点开展了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等国家重点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和一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抢险工程。长城、丝绸之路等大遗址保护工作全面启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文物保护工作稳步实施。高句丽遗址、澳门历史城区、殷墟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我国拥有的世界遗产达到35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和目标。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18项。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探索“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包括文化交流、文化外宣和文化贸易在内的全方位对外文化工作的格局已经形成。对外文化工作坚持服务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国家外交大局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的作用,开展了全方位、经常性的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重点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国家的重大外事活动。配合国家外交战略,通过举办“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文化节”等方式,加强了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春节文化活动”已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品牌。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合作,在国际多边舞台加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制定,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会议、文化论坛等活动,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驻外文化中心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继在毛里求斯、贝宁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后,在法国、埃及、马耳他、韩国和德国新设了“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渐扩大。

文化政策法规建设稳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国家首次颁布了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完善社会捐赠和赞助公益文化事业的优惠政策,拓宽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渠道。完善产业宏观指导调控政策,并增强了产业政策的可操作性,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文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重新修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颁布和修订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公益文化事业保障法》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工作正在推进。

实施“人才兴文”战略,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进一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岗位管理,部分文化行业试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人才制度建设初见成效。逐步建立高级人才特别是稀缺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机制,加大对重点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领导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力度,文化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形成。

十六大以来的文化建设成就辉煌,令人鼓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将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姿态,继往开来,团结奋斗,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辉煌。

标签:;  ;  ;  

不懈追求: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回顾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