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孙霞

澧县中医医院 湖南 常德 415500

【摘要】目的:探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的105例患者中,丢失角膜内皮细胞的几率为1.9%(2/105)~60%(63/105),平均丢失率为(19.22±1.82)%;同时,晶体核分级和超乳时间等变量与术后1d角膜厚度增加率呈现出正比关系,并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出现角膜水肿的几率越高,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越高,临床上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应该及时测量角膜厚度,为预防和治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早期角膜水肿;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白内障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临床表现以复视、眩光感以及视力减退等症状为主,40岁以上人群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当前临床上在对白内障进行治疗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以及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受到广大患者青睐。但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乳化颗粒和探头振动会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结构,影响其生理功能和数量。有研究表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患者出现角膜水肿的几率较高,约为87.39%左右[1],并且容易导致角膜内皮丢失,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本文探讨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男性,55例为女性,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为(72.04±5.33)岁,其中40例为并发性白内障,65例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

手术时,对患者进行球周麻醉或者表面麻醉方法,选择巩膜隧道作为手术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后,运用撕囊镊将囊撕开,水分核和水分离。运用Storz Protege超声乳化仪对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术治疗。

1.2.2评定疗效方法

术前,运用Tomey AL-3000型A型仪和OrbscanⅡ对患者角膜的中央厚度进行测量,使用Topcon Sp2000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计计算角膜内皮细胞数;术后1d,对所有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测量,计算内皮细胞计数;术后随访3个月,对所有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进行测量,同时计算角膜中央内皮细胞数。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的105例患者中,丢失角膜内皮细胞的几率为1.9%(2/105)~60%(63/105),平均丢失率为(19.22±1.82)%;同时,晶体核分级和超乳时间等变量与术后1d角膜厚度增加率呈现出正比关系,并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白内障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有研究表明,白内障的发病与年龄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不仅威胁患者健康,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临床上在对白内障进行治疗时,超声乳化术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一种方法,具有恢复视力快、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以及术后散光小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2]。但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由于探头的振动频率较多,其产生的乳化颗粒和热量容易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再加上受到患者自身条件、运用前房黏弹剂以及人工晶体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3]。一般来说,角膜内皮细胞可以充分发挥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如果损伤细胞,降低细胞功能,容易使角膜基质内渗入房水,使角膜增厚、水肿,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并且白内障手术后,角膜厚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角膜水肿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在本次研究中,术后1d角膜比较透明能够计算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的患者仅为38例,约占36.19%左右,并且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患者的角膜细胞计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只是轻度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并且角膜水肿程度较轻。同时,大多数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术后1d角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降低了角膜的透明性,无法顺利计算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并且相比较手术前而言,术后3个月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较少,说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严重,严重损害了角膜内皮细胞,角膜水肿比较严重,提示角膜的早期水肿情况能够将丢失角膜内皮细胞的情况充分反映出来,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第1d角膜厚度的增加率与术后3d丢失角膜内皮细胞的几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白内障患者进行超声乳化术后,由于受到角膜混浊、水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计算角膜内皮细胞,但是比较容易观察角膜水肿情况,围手术期间,可以早期判断术眼的预后,及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5]。有报道显示,白内障术后,角膜的厚度与早期角膜内皮细胞降低有着相关性变化。

在本次研究中,运用A超和ObrsanⅡ两种方法对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发现与A超相比,ObrsanⅡ的测量结果较高。有报道显示,运用A超和ObrsanⅡ对角膜最薄点进行测量,其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5]。术后1d,运用ObrsanⅡ法对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其结果明显比A超的测量结果高,其原因主要为ObrsanⅡ作为裂隙光扫描系统中的一种,对角膜的透明性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角膜处于混浊状态时,两种测量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ObrsanⅡ测量的角膜厚度是角膜与内膜之间的距离,而在超声测量中,其反射点相对较长,应该是位于前房与Descemet膜之间,并且在超声测量的过程中,是在角膜上放置超声探头,泪膜厚度不会对角膜的测量结果造成任何影响[7]。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与ObrsanⅡ相比,A超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但是测量需要在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如果操作失误,容易损伤角膜上皮,影响患者预后,而ObrsanⅡ作为一种非接触性检查,可以重复测量,所以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综上所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水肿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出现角膜水肿的几率越高,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越高,临床上在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应该及时测量角膜厚度,为预防和治疗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杨桂芳.周利晓.王少敏.等.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J].眼科新进展,2002,22(4):273-274.

[2]童晓维.唐志文.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角膜内皮变化的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1,23(1):24-25.

[3]张向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吸出术后角膜水肿-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2,24(3):294-296.

[4]陆国生.卢奕.超声乳化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多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1,21(4):249-251.

[5]唐维强.陆豪.李海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J].眼科研究,1998,16(3):181.

[6]金怡萍.陆国生.卢奕.超声乳化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多因素分析[J].眼科新进展,2001,21(4):249-251.

[7]陈力迅.吴玲.黄瑾.赵贵阳.赵峰.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医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6):612-614.

论文作者:孙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5

标签:;  ;  ;  ;  ;  ;  ;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角膜水肿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孙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