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度”_人生价值论文

例谈哲学教学应重视问题设置的“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视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残缺的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教学中是否重视提问,能否设置高质量的问题,体现了一个政治教师的基本素养。

一、重视问题设置的必要性

1.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学生会问,教师首先应会设问。

2.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其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创新思维的培养,必然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而精心设计问题,正是多维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3.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青少年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并且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学生不仅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他们富于想象,以致常提出一些新设想、新见解,或者乐于去尝试一些新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不断点拨、引导的主导地位。在授课中不时出现发人深思的问号,能够打开扇扇闭锁着的心扉,将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这正是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础。

4.应对政治课教学的严峻形势

美国学者史蒂文斯在对教师提问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发现: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大约占去了普通学生80%的时间。而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政治课教学的形势不容乐观。

二、问题设置应把握的“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而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提出一个问题的意义远大于解决一个问题。作为政治教师,要善于设问,注意把握设问的“度”。下面就结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课,谈谈如何把握众“度”来优化课堂问题教学。

1.注意设问角度,选择最佳问点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角度,选择最佳的切入点(问点)。角度选得好,教学效果就好。

①设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高中阶段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社会学科,尤其是高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现实的和历史的原因,哲学课堂往往成了教师在讲台上说教,学生在下受教的无聊之举。在学生眼中,马克思充满智慧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了使人昏昏欲睡的教条,在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心目中引起了一种对真正哲学的逆反心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始终是哲学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的兴趣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明星和文体偶像。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问,以激发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

如讲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课时,从引用奥运冠军刘翔的冠军跑鞋以千万底价拍卖这一事例导入,立即引起以刘翔为偶像的众多fans的兴趣。

教学片段一:教师在课堂中组织一个小型的现场拍卖会,拍卖品是学生自愿提供的耐克牌运动鞋(学生的耐克运动鞋拍卖价格不会太高,而刘翔的耐克牌金牌跑鞋的拍卖底价为1000万元)。学生群情激昂,600元、800元……拍卖声此起彼伏,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小高潮。

此时提供问题探讨:“同样是耐克运动鞋,为什么拍卖的价格相差就那么大呢?”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领悟到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②设在教材知识的着重点。教材的重点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落实教材知识的重点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但现实是,哲学课许多知识重要却往往无趣,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部分,很难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能否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是哲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来说,学生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情境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要突出重点,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即设置问题情境,并巧妙设问。

例如,本课教学的重点知识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因)”,如果就事论事直问原因是什么,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容易留于表面,造成学生记条条、背条条。为此,教学中设计了刘翔的fans小李的观点这一情境。

教学片段二:fans小李:“刘翔,我的偶像!只要能像他那样得到几百万,我的人生价值也就实现了,为社会作贡献这样艰巨的任务就交给刘翔这样的人了。现代社会就是这样,得到越多,就证明你的人生价值就越大。”

此时,教师设问:你如何评价小李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通过对小李人生价值观的讨论、评价,使学生领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样,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又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在分析、评价中提升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③设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哲学的特点之一是抽象,因此,学习中的拦路虎不可避免,解决不好还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谓难点,往往是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或产生偏差的地方。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内容抽象笼统,没有具体事例加以阐释;二是消极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学习产生负迁移,阻碍对新问题的解决。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点巧妙设问,以突破难点。

例如,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如何看待精神贡献”,教师可设计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同学小王与刘翔的众多fans的语言冲突。

教学片段三:小王说:“刘翔不就是能跑得快点儿吗!除了拿回块金做的牌牌外,还拿回了什么?再说,这东西饿不能吃,渴不能喝,冷不能穿,没有一点实际效用。”

许多刘翔的fans早已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设问:“假设你是刘翔的忠实fans,你会以什么理由反驳小王的观点?”全班学生自然分成两派,观点泾渭分明——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学生发现,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的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的精神方面的贡献,教学难点顺利得到突破。

④设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的处理与转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设问应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点、线、面构成的整体网络,往往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果课堂教学不揭示这种联系,很可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设疑,起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方面,“最近发展区”理论有独到的见解。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把“最近发展区”界定为“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之间设问,使设问中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和一定份额的未知,才能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部联系,达成教学目标。

在讲解本课“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因学生头脑中已有“先验概念”,如日常生活中、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教师可设问:“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问:“那么哲学上的‘人生价值’中的‘价值’又指的是什么?”这样,通过设问顺利完成了日常生活、经济学中的“价值”到哲学中的“价值”的衔接。

2.追求设问效度,达成教学目标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听课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授课教师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口头禅似的提问,结果是学生无聊,教师无趣,甚至有学生因此而产生对哲学课的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模式指出,教师包括提问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是在为学生的学搭建支架,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最后,教师是要撤去支架的。因此,“问”是为了解疑,“问”更是为了“不问”。教师通过提问教给学生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提问不是走过场,更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注重效果。

①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师提问讲究停顿,注意布白的艺术,否则,提问太多、太密、太满,学生无所适从,就等于没有提问。有效果的提问,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促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当前的许多优质课和公开观摩课,学生活动和教师提问很多,课堂很热闹,但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效果,提问走过场现象严重。结果,为提问而提问,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一个问题问完时教师可适当停顿,这便于学生思考。当一个学生答完后,稍作停顿,可引出其他学生更为完整、确切的补充。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对设问节奏的把握尤为重要。

比如,本课教学中,刘翔的fans小李表达对刘翔的崇拜之情,小李的同学小王则表现出对刘翔的不屑一顾。双方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教师的提问只需适时引导、点拨,而无须过多介入,真理会愈辩愈明。

②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然,课堂提问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在学生回答有误时,切忌讽刺挖苦,否则会打击其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答题正确,也不应随意奉送廉价表扬,而应进一步设问,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3.控制设问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设疑、解惑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好桃”的目的。

①设问要有难度。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则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所以,设置有些问题需要变换角度,增加难度,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上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因)”,如果直接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原因是什么?”问题显然过于肤浅,学生只会读课本上的条条,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容易引起学生对哲学课的逆反心理。

因此,教师设问:“你如何评价小李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见教学片段二)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三点原因。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如下:

只想得到回报, ——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

不想贡献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得到回报,人生 ——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

价值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回报是衡量人——只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

生价值的标准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这样的设问,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

②设问要难易适中。设置的问题如果太难,学生回答不出,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一些,复杂的问题可以公开设疑,使难易适中。

例如,在分析了“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原因”“人生价值实现的两种形式”后,学习其方法论意义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刘翔对社会做出贡献,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否实现人生价值?其贡献的表现形式怎样?中学生又应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这三问难度适中,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回答上来。这样,通过巧设问点,就把本课的方法论意义这一落脚点巧妙地完成了。

为保证设问的效果,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这样,随着问题的难度呈梯度增加,学生每做对一步都为解答下一步打下了基础,每做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4.把握设问跨度,调动学生思维

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强调综合性正成为近年来文综高考的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般来说,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多涉及知识点之间的有限联系,如以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背景,设问:“林则徐的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见2005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9题)在复习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大。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题目的跨度较大,综合性比较强,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这方面的训练。这类问题一般涉及政治、经济、哲学三大块内容,要求从学科内三方面去综合考虑,将高中三年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显示了政治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

这样,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难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跨度)。如果问题设置的跨度太小,则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跨度太大,由于学生不可能立即想起许多有关知识而难以作答,反而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5.增加设问广度,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如果问题设置太难,则只有少数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反映,对大多数学生会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结果只能是教师自问自答,多数学生在课堂中扮演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以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或推理,让绝大多数学生从“陪课”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体验探索的乐趣;也可变更问题的角度,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问题的广度。

例如,讲解“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者的关系”时,因为学生程度不一,理解也各有差异,因此引入奥运冠军刘翔的例子。设问如下:

①人生价值包括哪两个方面?

②刘翔夺金使中国人第一次拥有世界短跑金牌,为国争光,说明了个人与社会是什么关系?

③刘翔同时拥有各种荣誉、奖励又说明什么?

④贡献与索取是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回答(其中①至③问面向中等及以下的学生,第④问面向理解能力较强的优等学生),并在讲解中辅之以幻灯片逐层演示,强化理解。

很明显,复杂的内容通过分步设问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众“度”,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设问有“度”,才能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功效,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

当然,设问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设问作用大相径庭。上面所讲种种,虽然部分体现了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精神,但仍属于教师预先创设的呈现式问题情境。教师的“问”是为了“不问”,是为了要使学生“有问”,真正的问题要由学生发现(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创造型问题),这样,才能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才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初衷。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设问有法,而无定法。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标签:;  ;  ;  ;  ;  

论哲学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度”_人生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