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与当前通货紧缩_虚拟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与当前的通货紧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货紧缩的基本现象是物价下跌,信用收缩;它可能的结果是造成企业利润的普遍下降,失业增加。如果物价下跌严重,将引起信用崩溃,实际国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我国自1997年开始的这次通货紧缩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其产生的机理,治理的政策以及从中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值得做深入的研究。

对通货紧缩的认识涉及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也涉及经济体制中一些重要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物价与货币关系的理论方面进行探讨,以求在更深层次上说明当代通货紧缩背后那些重大的历史性变化。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市场经济系统的认识上。

一、从经济虚拟化角度对通货紧缩的认识

经济的虚拟化是从货币的虚拟化开始,以金融资产的高速膨胀为基本特征,在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的支持下在90年代迅速形成的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我们展望21世纪的经济生活的时候,不能不将20世纪最后10年中经济领域的两个重要的变化作为基础。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金融资产膨胀和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正因为它们是20世纪留给新千年经济的一份“厚礼”,我们在深入研究当代面临的任何重大问题的时候都不难发现它们的存在。

1.对30年代通货紧缩的新解释

30年代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是货币的虚拟化,它迫使希望维持金本位的国家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并导致了严重的信用紧缩和随后的经济衰退。

金本位与金汇兑本位实际上是只承认黄金是真正的货币,其他可以兑换黄金的信用货币不过是其代表。在货币发展的历史中,很早就开始了货币的虚拟化,与马克思同时代的许多经济学家早就认识到,在全部用作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工具中,有很大数量没有足值的贵金属做担保,它们的价值纯粹是虚拟的。一旦遇到信用危机,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用手中的信用货币去兑换黄金,而这又必然会导致黄金储备不足的银行因挤兑而倒闭,引起信用危机。这是自信用制度建立以后屡见不鲜的一个现象。这种时候,人们总是面对这样的选择:要么放弃金本位,要么使货币不断地贬值,以适应货币经济不断扩张的速度。在没有当代这种对货币数量实行有效地控制的中央银行制度之前,前者往往意味着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后者则意味着面临周期性信用崩溃的风险。权衡二者,在货币虚拟化尚不严重的时候,往往选择后者,在货币虚拟化已经达到了黄金主要的职能已经是储备货币,流通手段完全被各种信用工具充斥的时候,就更愿意考虑前者。20世纪初,黄金基本上退出了流通手段的职能,主要执行储备货币的职能,这标志着货币的虚拟化已经达到了可以考虑放弃金本位的时候。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危机一旦爆发,几乎肯定不是局部的,它将迅速涉及整个经济。

在中央银行建立之初,它对货币数量的控制效率不高,因此其稳定金融环境的功能远比现在要差得多。而黄金凭其自身价值来稳定货币体系,只要能够严格地保证信用工具与其比例,就可以使货币环境更稳定。在正常条件下做到这一点并不十分困难。正因为如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金本位(gold standard)在所有主要工业国家中开始解体(美国则是一个例外),而在1924年~1927年间,又在世界范围内修复了金汇兑本位。各国中央银行一般要求现钞的比例占总储备的30%~40%,当时的中央银行储备分为黄金和外汇两种。中央储备国家(美国和英国)仅以黄金形式持有储备。截止到1928年底,35个国家都保持着货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各国为了保持金汇兑本位制度,在1929年危机到来的时候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了30年代严重的通货紧缩。

1925年,英国恢复黄金的自由兑换,但英镑的金平价过高,而1928年法郎的金平价估价过低导致了黄金在国际间的不恰当流动。而德国受到高通货膨胀的打击之后也需要巩固其黄金储备,于是,它们(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为了维持和巩固金本位而采取了大量积累黄金的政策。这减少了世界其余国家黄金的可获得性,并强化了通货紧缩的压力。与此同时,美国和法国从世界其余地区吸引黄金流入,这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国家。1928年6月,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总货币黄金存量的38.3%,法国占11.7%(注:Michael D.bordo,Ehsan U.Choudhri,Anna J.Schwartz:Was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Feasible During The Great Contraction An Examination of The Gold Standard Constraint,National Bureauof Economic Research 1050 Massachusetts Avenue comabrige,MA 02138,May1999.)。到1931年6月,这个比率分别为40.8%和19.6%。这正是联邦储备1928年以后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的具体表现,它与法国的黄金政策一起造成了世界其余国家在1929年的大幅度通货紧缩。美国一系列的银行恐慌在金本位制度下,将通货紧缩和经济紧缩的压力传输到世界其余地方。只要对储备货币稳定性的怀疑开始表面化,中央银行就会匆忙的清算其外汇储备,并用黄金去替代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外汇储备直线下落,从1930年底的37%下降到1931年底的13%,到1932年底,又进一步下降到11%(Nurkse 1944,App.II)。世界储备基础中外汇储备的大量减少,造成了世界性的严重通货紧缩的压力。

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最近的研究已经认识到,30年代的通货紧缩实际上是金本位制度的危机。而其背后,则是货币的虚拟化在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的结论是,当世界进入货币虚拟化时代的时候,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问题才成为经济系统中经常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其能否威胁人们的正常经济活动,则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经济系统中第一个需要认识的变化。无论是30年代的通货紧缩,还是70年代的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实际上都是货币虚拟化以后,政策失当或不力的结果。

2.虚拟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实际影响

进入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甚至出现物价的负增长,特别是1997年末和1998年初以后,一些经济学家不断警告说,世界面临又一次通货紧缩的危险。但是,到1999年末,人们并没有看到通货紧缩的降临,相反,人们更愿意相信它不会发生的预言。当我们考察其前因后果的时候,不难发现,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对于发达国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它既有导致衰退的力量,也有扭转衰退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

历史的看,货币的虚拟化首先是在各国国内实现的。即各国政府相继停止在国内实行黄金的自由兑换。但是,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在国际范围内维持着黄金的货币地位,到60年代末,随着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以及美国黄金储备的大量流失,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终于在1973年崩溃。随着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彻底地虚拟化,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浮动汇率时期。在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中,金融资产不断膨胀,同时,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养育出了日益庞大的国际投机资本。货币的彻底虚拟化,庞大的金融资产,全球化的资本市场,这些经济虚拟化的伟大成果同90年代迅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的网络经济及其技术结合在一起改变着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也改变着货币政策起作用的方式。

80年代西方政府为了与70年代严重的通货膨胀作斗争,普遍实行货币学派的政策政,即将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并将其控制在与实际GDP增长相一致的速度上。最初,货币当局将目标货币放在对M1的控制上。M1是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起着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按照弗里德曼的理论,应该将M1的增长率控制在与预期实际GDP的增长率大致相等的水平。但是,在当代虚拟经济十分庞大且增长速度远高于实际GDP的时候,如果M1的增长率与实际GDP同步,虚拟资产的交易就会将M1吸引到股票、期货、外汇、各种债券的交易上来,造成实际经济中货币量的不足。因为虚拟资产的投机性交易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实际生产活动,增加的货币总是优先流向虚拟经济。当实际经济中的货币量不足的时候,就会引起物价的下跌。货币与实际经济、虚拟经济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P·Q=M1·V-SP·SQ

式中,P为价格总水平,Q为实际总产出,V为货币M1的流通速度,SP为虚拟资产的总价格水平,SQ为虚拟资产的交易量,SP·SQ为虚拟资产的交易总额,亦即虚拟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当M1的供给量与Q保持同步增长的时候,一旦SP·SQ膨胀,物价总水平P就会下跌。显然,在西方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膨胀的90年代,是不能采取M1的供给量与实际GDP同步增长的政策的。而实际上发达国家从80年代起,就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转向了对广义货币的控制,即对M2、M3和准货币的控制。就其表面原因来看,是由于金融创新使得许多过去不能开支票的存款形式,都能在一定条件下开出支票,因此对传统M1的目标就很难把握,同时考虑到控制更广义货币的意义,如对定期存款的控制,在于控制它的存款创造功能,从而能够将贷款规模控制在与经济同步增长的水平上。所以,各国中央银行逐渐将货币政策目标转移到广义货币上来。

准货币通常是除去股票以外的大量债券和支票帐户存款(即活期存款)以外的其他储蓄构成的。它们占西方发达国家虚拟资产的大部分,控制准货币的数量,使其与实际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同步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虚拟经济规模的增长与实际经济保持基本同步。这是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改变背后最本质的意义,正是将虚拟经济的规模控制在与实际经济同步的水平上,才使得虚拟经济在80年代和90年代没有引起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金融问题。这里所说的虚拟经济的规模是指虚拟资产的存量,因为对M2和其他更广义货币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其存量的增量,而不是控制其交易额。这样,即使由于虚拟资产的交易额(公式中的SP·SQ)过度膨胀,如股价大幅度攀升,债市交易突然火爆等,其所引起的问题也较容易控制。

在9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M1的增长率相对偏低。例如,美国在1995到1997年间的M1的增长率分别为-1.9%、-4.1%和-0.7%。M1占GDP的比例从1993年开始连续下降,从1993年的19.3%下降到1998年的15.9%。但是,M3的增长率却从1994年以后开始加速,从1994年的1.7%分别上升到1995年的6.1%,1996年的7.2%,1997年的9%和1998年的10.92%,见表1。

这种情况表明,虚拟经济在对广义货币控制下,缓慢膨胀,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的M1下降虽然会由于网络化对货币的节约作用而不致对整个经济造成重大的紧缩性影响,但是,相对于虚拟经济有限制的膨胀来说仍然是不足的。因此,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96年以后不断下降,到1998年已经小于2%(注:数据根据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1996,1999计算整理。)。美国对广义货币的控制实际上是对虚拟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一部分金融资产的控制,这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有效控制虚拟经济规模的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信贷占实际GDP的比例,在美国是逐年增长的,但是其增长却是比较稳定的,波动幅度较小。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虚拟经济的规模增长是有控制的。即使如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仍然担心网络公司股票飙升可能带动美国金融市场躁动,导致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在多次提高利息率的预警无效之后,美联储终于提高了利息率,与其说美联储担心引发新的通货膨胀,倒不如说,美联储是担心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出现大的偏差。因为格林斯潘在其“货币政策面临挑战”演讲中已经强调了最近网络股飙升所涉及到的“以观念为基础的价值(idea-based value)”增值可能导致泡沫和经济不稳定的危险。

东南亚危机以后,在美国的货币政策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1)对广义货币的控制实际上有效地控制了虚拟经济的基础规模;(2)在美联储对利息率调整的目标中,资本市场的稳定已经悄悄地上升为主要的目标。它对控制美国国内的金融环境和美元汇率的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经济系统是在一套资本主义的价值关系中运行的。当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仅在于传统经济中以利润为中心的系统运作方式主要还是成本加价的定价模式为主,而在虚拟资产日益庞大的当代经济中,则主要是以预期收入现值估计的方式为主,在这样的经济运作系统中,如无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和适度的政府干预。系统的正常运行将无法想象。经济越是虚拟化,越需要精确和适度的政策干预。

表1 美国1980年—1998年间货币增长率与物价变动

年份M1

增长率% M1/GDPM3 增长率%M3/GDP CCP% GDP增长率% 总信贷

%信贷/GDP

1980 419.5

6.7 9.4329 1994.8 10.1856

46.7 13.5 -0.5 3929.99.50.88

1981 447 6.6 9.8769 2241.4 12.3621

51.5 10.3 1.8 4340.510.4

0.96

1982 485.8

8.7 10.9706 2449.8 9.297857.5 6.2 -2.2 4775.710.0

1.08

1983 533.3

9.8 11.5922 2703.3 10.3478

61.1 3.1

3.9 5354.412.1

1.16

1984 564.6

5.9 11.5571 299910.9385

63.9 4.3

6.2 6140.614.7

1.26

1985 633.4

12.2 12.5675 3215.2 7.209166.4 3.6

3.2 7065.915.1

1.40

1986 740 16.8 14.267 3504.6 9.001 70.3 1.8

2.9 7928.812.2

1.53

1987 765.5

3.4 14.318 3686.7 5.196 71.7 3.7

3.1 8666.2 9.3

1.62

1988 803.3

4.9 14.4564 3926.5 6.504573.5 43.9 9459.6 9.2

1.70

1989 811 1.0 14.2346 4066.4 3.563 74.2 4.9

2.5 10154.37.3

1.78

1990 843.2

4.0 14.6802 4126.3 1.473 74.7 5.4

0.8 10882.57.2

1.89

1991 916 14.2 16.1044 4178.1 1.255476.5 3

2.7 11296.94.6

1.99

1992 10468.6 17.9027 4198.2 0.481174.5 4.2

-0.9711819.8 3.8 2.02

1993 1153.7 10.3 19.3149 4299.3 2.408267.3 3 2.2 12408.2 5

2.08

1994 1174.4 1.8 18.9922 4372.8 1.709666.1 2.5 3.5 13003.5 4.8 2.10

1995 1152.4 -1.9 18.2677 46386.064868.6 2.8 2.0 13699.2 5.4 2.17

1996 1104.9 -4.1 17.0438 4972.5 7.212271.1 2.9 2.8 14392.9 5.1 2.22

1997 1097.4 -0.7 16.309 5419.6 8.991574.5 2.4 3.8 15094.4 4.9 2.24

1998 1115.3 1.6 15.9447 6011.9 10.9289

79.6 1.6 3.9 16026.5 6.2 2.29

资料来源: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1996.1999整理计算。

二、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

我国的通货紧缩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产业结构方面的原因及货币环境方面的原因。概括的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长期性原因,短期内不可能有根本性好转,而只能通过努力使其得到改善,如结构性原因,和体制性原因。包括:实际经济的供给方面,产业结构方面和企业体制方面,以及金融机构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完善等。第二类是短期性原因,主要是需求方面的原因和货币供给量方面的原因。

对于长期原因多需要在供给方面和生产方面进行调整,需要细致、耐心、长期地作工作。短期方面的原因则多需要在调整需求方面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做文章。

1.这次通货紧缩对我国经济的意义

这次通货紧缩本质上是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以来的第一次经济衰退。其重大意义在于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基本上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这次通货紧缩的基本现象是需求不足,或供给相对过剩,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因为需求相对不足而导致的经济不景气。它传给我们的最主要的信息是今后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办事。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政策当局,必须尽快转变观念。正因为我国已经基本上进入市场经济运行轨道,所以当前企业面临的体制问题虽然仍很重大,但由于运行的机制已经基本转变,它使得已经私有化了的企业也会面临不景气的市场和亏损及倒闭的风险。向改革要效益已经不是万能的了。企业内部虽然问题仍然很多,但外部的整体经济环境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地位客观上更重要了。政策制定者应将立足点从政府和国家的利益转变到整个国民经济(包括相当大数量的非国有经济)利益的立场上来,在政策作用的目标上,不但要注意长期性的制度性建设,更应该注意短期对经济的“微调”。

2.通货紧缩与货币供求关系

这次通货紧缩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说,是1997年软着陆前实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滞后影响。与政策面有着重要的关系。当前货币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经济货币化迅速发展,和虚拟资产迅速扩张对货币的需要量。

(1)经济的货币化

1992年以后,我国在市场化的同时,经历着经济货币化的过程,其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我们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许多传统不进入市场交易的活动相继开始交易,于是,货币不仅用于传统商品的交换,而是不断扩大使用的领域。例如,我国住房的市场化,从1996年以后加快了速度。大量过去不需要货币的领域现在需要货币来媒介其运转。此外,大量的隐形经济(又称地下经济或黑经济)没有进入国民经济的显性循环系统。而实际国民经济循环中它们却是一个重要的成员,它们的活动与其他显性经济一样需要货币的支持。这样,国民经济循环系统中对货币的需要量就远远超过实际经济增长率所显示出的需要量。

(2)虚拟资产的出现和迅速膨胀

虚拟资产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基本不存在,1993年以后开始迅速增长。虚拟资产包括各种可交易的有价证券,可转让的土地,收藏业中的各种可交易的收藏品。虚拟资产在我国增长的很快,其交易过程所用的货币量也相应增长很快。仅以股票和债券为例,1996年以前,证券市场的市值占GDP的比例尚在10%左右,1996年以后随着证券市场和股份制改革的发展,证券市值占GDP的比例迅速提高到了20%以上,到1999年底仅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就达到了30%以上(见表2)。这个比例的增长显示出证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增长,也标志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越来越有必要考虑资本市场正常运行对货币资金的需要。

值得提出的是,1997年以来,我国证券业的发展相对压抑。股市较长期处于“牛皮市”状态,债市极度不发达,期货品种单一,经常交易清淡。证券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规范化力度,增加品种,搞活二级市场,特别是债市和期货市场;另一方面证券业的发展必须有货币增量的支持。

表2 证券市值占GDP比例增长情况

年份 证券市价总值 GDP占GDP的%

1993 3531.01 34634.4

10.2

1994 3690.62 46759.4

7.9

1995 3474 58478.1

5.9

1996 9842.37 67884.6

14.5

1997 17529.23 74772.4

23.4

1998 19505.64 79552.8

24.5

1999 26471[*] 82054 32.3

资料来源:(1)《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9。(2)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仅为股票市值

(3)货币供给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我国M1和M2在功能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别。在我国能够开支票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储蓄(即用存折存取的活期储蓄)几乎没有,因此,严格的说,M2中包含的准货币通常不具有媒介交易和进行支付的功能,它们只有变现之后,也就是转化为M1以后才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使得许多定期存款和其他存款都可以开支票,因此,这些可以开支票的各种储蓄都可以直接媒介交易和支付活动。而在中国,这种界限是十分严格的。显然,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最有意义的是对M1的控制,因为只有对M1的控制才严格的表示对交易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控制,而不象国外,仅对M1的控制,会使得大量的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落到中央银行的控制之外。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对M2控制的意义更多的应立足于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化,过早的将货币转向M2和准货币并不具备条件。从M1增长的情况看,从1998年我国M1的增长率开始下降,从1997年的22.5%下降到1998年的11.5%,M1增长率的下降实际上意味着信用的紧缩。1999年货币M1的增长率上升到17.7%(注: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对经济的扩张作用一方面要有一个时滞,最多是在2000年第一季度显示出其作用;另一方面其力度也偏小。因为M1增加主要是因为M0大幅度增加了20.1%所至。而M0对信用扩张的作用远小于M1。

显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的货币供给量M1增长率偏低。在虚拟资产大幅度增加和货币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不景气,抑制货币化的发展,压抑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对实际经济产生压抑作用。

其次,我国消费者所用的货币形式多为MO,即现钞。MO在货币创造(或信用扩张)过程中是一个货币的漏出量。从理论上说,MO占活期存款(支票账户)的比例越大,基础货币的信用扩张作用越小,同量基础货币(主要是商业银行的储备)创造的货币总量M1就小。我国MO占M1的比例接近30%,虽然比例并不比发达国家大,但是,估计也差不多,比发达国家(多不到5%)相对要高。因此,同样的货币增长率,MO的货币扩张作用要小。我国个人支票账户的开设,和信用卡的发展将会改变这种情况。

第三,货币流通速度。M1是我国当前媒介各种交易活动和支付活动的唯一法定手段。其主要媒介的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媒介实际资产的交易和支付活动;第二类是媒介虚拟资产的交易。在估计货币流通速度的时候也应该考虑这二者。表4列出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大致估计情况。

货币流通速度从1995年开始以后是下降的。在估计的资料中,我们看到,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主要是由证券交易额的下降引起的。这就是说,我国自1996年以来,经济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虚拟经济的活跃程度有关。而其中主要的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表31991--1999货币存量变动

年份M1

增长率% MO 增长率%

MO/M1M2 增长率% 消费物价变动率%零售物价变动率%

1993

15847 35.1 5559.1 28.2 35.1

34879.8 14.7

13.2

1994

20117.727.0 6927.9 24.6 34.4

46923.534.5 21.4

21.7

1995

23482 16.7 7503.5 8.3 32.0

60750.529.5 17.1

14.8

1996

27707.118.0 8367.4 11.5 30.2

76094.925.3 8.36.1

1997

33941.322.5 9807

17.2 28.9

90995.319.6 2.80.8

1998

37838.111.5 10988.912.1 29.0

104498.5

14.8 -0.8

-2.6

21.1 22.0

1999[*]4583717.7[*][*] 13456 20.1[*][*]

29.4

119898 14.7 -1.4

-3.0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6.3,1999.3*1999年的数字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该数字为国家统计局在上述公报中公布的数字。

表4 M1流通速度的估计

年份股票成交额 国债成交额 企业债成交额 成交额

GDP 总交易额 M1

M1综合速度

1993 3667.02

87.1713 749.04 4503.2313

34634.4

39137.6313 158472.47

1994 8127.63

19911.272233.1930272.0946759.4

77031.4920117.7 3.83

1995 4036.47

59360

6319.7169716.1858478.1

128194.28

234825.46

1996 21332.16 18037.8818389.62

57759.6667884.6

125644.26

27707.1 4.53

1997 30721.84 16458.8111275.12

58455.7774772.4

133228.17

33941.3 3.92

1998 23544.25 21600.7940.69 45185.7379552.8

124738.53

37838.1 3.30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6.3,1999.3

总结货币方面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货币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虚拟经济正常发展对货币的潜在需求相当大;另一方面是货币的供给相对偏小,特别是M1的供给量偏小,同时,我国货币形式单一,信用卡,个人支票等的发展缓慢,以及金融市场缺乏活力等都使得货币供给相对于其需求不足。这就造成了我国通货紧缩的货币方面的原因。

3.通货紧缩的其他原因

将当前的通货紧缩称作经济衰退也许更贴切一些。因为对通货紧缩概念的使用基本上是针对信用紧缩和信用崩溃的。将1997年以来失业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下跌,信用紧缩合在一起,是一起典型的经济衰退。货币供给量偏低,仅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其他原因主要有:

(1)供给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结构性问题,重复建设问题。它们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调整好的。它需要一个系统的产业政策和相关的财政措施和金融措施来实施。其次是企业改革问题,它仍然是供给方面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但是其在当前的重要性却相对下降了。因为我们已经基本上进入市场,而且面临第一次市场经济才有的经济衰退,宏观环境的营造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的政策内容。

(2)需求方面的原因

需求不足是当前紧缩中最明显的原因。从需求构成看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需求不足是带有长期性的原因,需要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的基金化,以及消费贷款,住宅抵押贷款以及各种保险基金的发展和规范化等方面着眼;投资不足是短期性的原因,应该在税收等财政措施上多考虑调整的方式。

(3)结论

通过对中国物价水平波动复杂性行为进行的初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物价水平波动具有混沌特征,波动的冲击因素有一部分是来自于金融系统内部,可能是由于系统内部的冲击——例如货币供应量减少,金融不良债权增加,金融体系运作效率下降导致物价水平波动。

第二,物价水平波动具有惯性特征,这种惯性特征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物价变动的预期,但这种预期又是不稳定的。

第三,外部冲击对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是带有暂时性,最终物价水平变动主要取决于国内金融系统内部的冲击。

三、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由于利用神经网络建立模型往往不能准确地将所用变量之间的关系严格地利用公式表示出来,而通过训练,其预测结果又在相当程度上接近实际情况。因此,对于所用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只能是一种猜测。因为其预测结果在理论上不是一种线形关系的近似描述,而是所用变量之间各种可能的复杂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其中包括未列入因素的影响。我们对通货紧缩的原因做如下分析。

1.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

在西方国家,人们已经发现,货币的供给具有一定的内生性,所谓内生性是指当对货币的需要量增加时,不必靠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货币数量也会自动地增加。当货币需求量减少时,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的现象。其原因:一是银行的信贷配给机制的存在;二是在中国金融创新同样存在,其原则与目的与西方国家是完全一样的:即为了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进行办合法的融资活动,其原则一方面是为了回避金融当局的监管;另一方面是为了回避风险。例如,某些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回报,通过银行委托贷款的形式,将利息率提高到10%,甚至更高。为了回避监管,其先将其资金存入银行并通过银行与急于获得贷款,但又不能从正常渠道获得贷款的客户协商,待双方达成较高利息率之后,由银行按照国家正式贷款利息率的有关规定与客户签订贷款合同,比如官方利息率为3%,商定的利息率在支付贷款时扣除。这样,“创新”了一种规避国家利息率管制,同时又能利用银行来鉴定和监督贷款风险的新的融资方式。这仅仅是大家熟知的一种融资方式,仍具有不合法的性质。实际上类似的创新很多,它使得金融当局对货币和信仰的控制力减弱,也使得货币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内生性。当对货币的需要量增加时,这类贷款自动增加,导致信用扩大,货币供给量自动增加,相反,当货币需求量减少时,这类货币供给量减少。

此外,一些单位为了增加收入,自行出售各种代金卡的行为屡禁不止,特别是较大型的商场,消费俱乐部等发行自制的各种代金卡。这类活动也随需求的增减而变化,这就使得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在更大程度上具有了内生性。

2.宏观利润率与通货膨胀的问题

实际上,人们的行为是受到名义经济变量的影响的。例如,在通货紧缩情况下,人们不可能根据不变价格计算的销售收入来计算自己的利润,因为价格已经下跌了,尽管原料价格也在下跌,但是厂商只根据市场上变化的价格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因此名义变量实际上决定着经济中的“宏观利润率”,物价水平越高,名义利润率越高。厂商的供给量越大,相反,物价水平越低,宏观名义利润率就越低,甚至亏损。

我国近年来消费物价同生产资料物价的变动有一定的差别,如图1所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生产资料物价的升幅大于消费物价和零售物价,而在物价总水平下跌时,生产资料物价的跌幅大于消费物价的跌幅,这表明,生产资料部门在通货膨胀时期收益的增幅将大于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在通货紧缩的时候,生产资料部门的亏损将大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

3.于名义利息率与实际利息率

根据一般理论:实际利息率=名义利息率-通货膨胀率

在通货膨胀率较高的1995年1年期的流动资金法定贷款利率为12.06%,当时的消费物价上涨率为16.7%,因此实际利息率是:

12.06%-16.7%=-4.64%

实际利息率为-4.64%,显然,当时地下融资猖獗,且许多商业银行参与其间,法定利息率过低和通货膨胀率过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到1999年6月,法定1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率已经下降到5.85%,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为-1.8%(消费物价上涨率),实际利息率为:

5.85%-(-1.8%)=7.65%

显然,1999年中,名义利息率虽然下降了,但是实际利息率却远远高于1995年。

4.地下融资利息率的变动

1995年房地产和各项投资过度膨胀的时候,地下融资的年利息率大约在20%~25%之间,实际利息率大约在3.3%~8.3%之间,其与按法定利息率贷款的实际利息率的差距在7.9~12.9个百分点之间;1999年的地下融资年利息率大致在7%~13%之间,实际利息率大约为8.8%~14.8%之间,其与法定利息率贷款的实际利息率的差距在1.15~7.15个百分点之间。

地下融资的实际利息率提高了,但与法定利息率折合为实际利息率后的差距却大大缩小了。这大致可以看作是:

A.在地下融资中,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地下融资的资金供给紧缩了;

B.地下融资的需求也大幅度减少,使得地下融资与正常融资之间的差距缩小。

四、政策建议

治理当前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根本上理解这次通货紧缩的意义,从观念上,和人才上做好管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备;二是实行短期内的需求扩张性政策;三是实行结构性调整的长期政策。

1.适应市场经济的观念转变

中国这次通货紧缩的重大意义在于,我国自建国以来第一次经历了需求不足的衰退。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基本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因此,这次通货紧缩是中国经济体制的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政府的经济职能必须从计划经济的传统下彻底转向市场经济。因此首要的问题是转变干预经济的方式,象行政性的“压锭”、“限产”等措施不但不会真正改变结构,促使产业更新换代,还会加剧衰退和失业。应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靠经济手段来干预经济。加速市场化的进程必须观念更新。而观念更新对个人是个学习问题,而对国家和政府则更多的是一个用人的问题。只有将年富力强,观念和知识结构新的大批懂经济的干部广泛地提拔到中央、和地方的关键岗位上来,中国才能在本世纪迅速跟上世界的潮流。

2.治理当前通货紧缩的短期需求调整政策

(1)加大货币供给的增加力度。同时考虑活跃资本市场和短期融资市场发展的需要。在金融工具尚无多样化发展的时候,将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目标主要放在M1上。同时注意资本市场稳定性问题,适当通过利息率调整和其他措施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化发展。在当前,活跃股市,发展债市应与增大货币供给量同步进行。

一般地说,虚拟经济的本质是经济的社会化,它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虚拟经济扩张是好事,甚至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虚拟经济的崩溃,因此建立对虚拟经济大幅度缩水的干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方法包括调节利息率,调节相关税收,直至在严格法律规范下由专门机构(如国有资产管理局)通过国有股份的增减在资本市场突发暴跌时直接入市干预。

(2)在总需求中,政府开支是一个关键的需求调节机制。在当前条件下,增大政府开支,兴建基础设施,增加公务员收入等是一个十分必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选择。但是,政府投资不应放在盈利性的生产项目上。地方政府也不应将生产性项目作为主要的开支对象。应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公开服务上。

(3)实行减税。在我国,减税将会产生拉弗曲线的效应,增加税收量。因为当前中国地下经济严重,其中有很大部分可以转为正常经济活动。而在里根政府时期的美国,地下经济虽然占GDP的25%~33%(激进的估计),但其中多是贩毒等不能转为地上的经济,税收的税率弹性低。不可能在减税条件下增加税收。而在中国的地下经济中,有很大比例是逃税的正常经济。将减税和加大税收执法力度结合起来则有可能将潜在的税收动员起来支持国家的宏观经济调节政策。

(4)加速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开拓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和对消费的贷款以及助学贷款等。

3.长期性政策

我国经济的供给方面一直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是长期性的问题。因此要有长期的产业政策,和结构性的调整政策。

(1)产业政策

主要是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制定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内容不是经济计划,不应过于具体的选择行业,而是选择大的发展方向。特别注意将就业与产业的发展前景结合起来考虑。产业政策不但要注意“生”的问题,也要注意“死”的问题。因为旧的企业、行业衰落和新的企业、行业诞生和发展是经济升级换代的关键条件。

在对高新产业的支持过程中,风险基金的发展是一个关键。但是,风险基金的组织形式则是风险基金的成败关键。在美国风险基金十分成功,而在欧洲,由于政府作用相对较大,风险基金的成长主要不是象美国那样以科技界分离出来的力量为主,所以多数是不成功的。

(2)结构性政策

西方的结构性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私有化,对于走入市场经济的中国来说也是实际上不可回避的问题。经济的民营化可以作为一种提法,来更客观地描述这个过程。因为民营化包括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合伙企业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性企业。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我国今后的经济是十分关键的。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也是多数新兴大企业甚至行业成长的摇篮。

标签:;  ;  ;  ;  ;  ;  ;  ;  ;  ;  ;  ;  ;  ;  ;  ;  ;  

虚拟经济与当前通货紧缩_虚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