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预算的三个要素_预算管理论文

做好预算的三个要素_预算管理论文

做好预算的三大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要素论文,预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预算最初始的状态是企业依据未来的发展提前确定和安排支出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多采用的是这种简单的预算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组织能力和财务控制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宝钢集团开始实施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第一年仅银行日平均存款额减少约3亿元,节约利息支出达3000多万元,成效颇为卓著。

那么,企业如何做预算才能达到像宝钢一样的显著成效呢?记者专程拜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王立彦教授和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潘爱香教授,从他们那里得到了一些预算诀窍,以飨读者。

决策层认识程度有待提升

企业的领导层、决策层对于预算的认知不够,是当前许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正如大多数人对于预算的理解那样简单---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许多企业的领导层对预算的认识程度也只是达到这个层面,他们往往到最后审批的时候,才会简单关注一下。“正是由于认识高度不够,所以许多企业实施预算在力度上,组织的重视程度上都比较欠缺”,潘教授认为,首先应该让企业的领导们从高度上重新认识预算---它是为了公司治理更好的实现,而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

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王立彦教授则直言不讳,“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对于预算管理对企业有什么样的益处,心里清楚得很。但是,他们觉得与其让他们考虑这些,还不如把有限的精力花在如何在税收上多享受一些优惠政策。”

毕竟能使企业节约开支、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企业领导不可能诸事兼顾,所以他们多会选择一些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税收,一般情况下每个城市,每个辖区的税收标准,以及可享受的优惠政策都有所不同,企业只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可考虑选择税收标准低的城市及所在辖区,多为企业争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这样不但投入精力少,而且取得的成效也比做好单纯的预算来得立竿见影。所以,预算往往成了大多数企业考虑的次要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企业的财务预算都做得十分单纯:首先,由财务部出面组织各个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的支出情况;然后,把一些财务报表相关的数据汇总;最后出一个报告和预算进行简单比较,事情就做完了。潘爱香教授非常反对企业对预算进行如此操作,“这样的预算管理不但不经济,而且投入成本也很多,最终的结果则很不理想”。

所以,在对预算的操作问题,潘爱香教授和王立彦教授有着同样的见解:企业如果要做预算就一定要做好、做全面,反之还不如不做。而企业要想实施好的预算,企业最高决策人或阶层就一定要全力支持。“在国外,有的大企业甚至专门成立一个预算委员会,由董事长、总经理亲自挂帅,这样预算才能在权利方面有一定的保障,才能使之顺利推行下去”,经常到国外进行考察的王立彦教授对此还有着深入的研究。

预算遵从企业战略

“预算首先应该和企业治理结合在一起,才能制定出一套能够提升企业管理档次的好预算”,潘爱香教授提出,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在预算的认识上还存在偏差,他们都简单地把预算当作一种单纯的,操作层面的东西。

如果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预算应该和战略挂钩,使之从属于战略管理,而不是简单的企业预测的战术。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需要从哪方面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具体如何确定。只有这样定位,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

比如,企业在创业初期为打造品牌,就必须提高自身产品的高附加值,这时候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费用就要相对高一些,所以预算方面就要预先规划好;当企业的品牌已经得到用户认可的时候,其市场推广费用就要跟进,以保证该产品在市场上的持续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企业战略可能比较长远,比较整体,但总还要分阶段来实现。所以,预算也可以理解为战略目标的分阶段实现”,潘爱香教授认为,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预算将随企业的发展重心来确定预算的重点规划,其宗旨还是协助企业达到每年的预期发展目标。也就是,好的预算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当企业策略发生变化的时候,预算管理也将随之改变。

预算责权要分明

预算实际上在权责关系上应该很分明。国内的多数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职能部门的构架方式,每个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有什么权利,都不是非常明确。因此,要想做好预算,就必须对组织和作业流程进行重整,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来加以规范,明确每个组织的责任和权利。现在许多企业在实施的ERP系统,就是要从这些方面入手,去构架操作平台的,这种系统的运行才能更加顺畅。

预算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之所以现在称其为全面预算管理,就是指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所有的部门、所有的人员,所有的方面、所有的环节,都应该纳入预算管理中。同时,所有的财务责任都要落实到相应的部门和相关的人,并设置考评和奖惩制度,这样才能更加有效。“本身预算就是一个控制工具---预先定制好企业的各项收支,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控制。如果没有奖惩制度,预算也成了一个摆设”,王立彦教授认为,“只有设置奖惩制度,才可能真正发挥预算的能效,带动人们的积极主动性”。

有了清晰的责权关系,每一个部门的配合和参与也是必不可少了。“一个好的预算,是一个权责明确的过程,一个确定和分解,明确落实的过程”,潘爱香教授强调,“预算管理的实施中,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每一个部门都应当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业务优势”。

在国外,预算管理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应用和发展,相比国内已经非常成熟了。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要实施预算管理,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要求100%的企业都做预算。他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历练,仍还一直在继续做着,证明预算确实是对企业管理有益的,也确实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国内的企业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并恰倒好处的运用好预算,必将缩短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像宝钢一样成为国内企业的典范和榜样。

标签:;  ;  ;  ;  

做好预算的三个要素_预算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