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论文_郭红梅

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论文_郭红梅

郭红梅 略阳县白雀寺镇史家院九年制学校 陕西 略阳 724300

【摘要】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本文从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出发,认识培养这种能力的几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预习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9-086-01

我一直任高年级数学教学,为保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寻疑善问;引导学生概括、领悟常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教给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运用策略;重视解题策略的回顾与反思;创设生活情境,增强方法意识。

一、教给预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先于课堂学习的独立学习行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结合学生实际及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以下的预习方法非常有效:

1、对于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标记预习法。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并在书上空白处提出疑问、写上心得,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

2、对于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尝试解题预习法。在预习时,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审题、解答例题,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然后再尝试解答书中习题。

3、对于空间与图形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4、对于实践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调查预习法。这类数学知识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现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如身份证编码、超市购物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等等。在预习时,可以利用网络或调查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二、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寻疑善问。

好问与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数学问题。

1、 在课题处质疑。让学生看到这个课题,想一想,今天要学习哪些内容?并提出问题。如教学“约分”时,先让学生提出要学习的问题。即:约分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约分?怎样进行约分?约分是根据什么?等等,从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2、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质疑。就是让学生从一个数学问题联想到另一个数学问题。在类似迁移中提出问题,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可联想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实践经验进行质疑: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也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己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是否可以把梯形割补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出来?

3、 在易混淆处质疑。就是对易混、易错、相近或类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数学知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探究。如在学完“因数和倍数”后,质疑:“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这几个概念有什么区别?”这样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在结论处质疑。就是对课本中已有的结论提出质疑,让学生在反思中诱发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如学习“年、月、日”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本上为什么说‘通常’四年一闰,这个‘通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通常’两字,不就是四年一闰吗?”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有学生问:“比大吗?”等,这些就是对课本结论大胆进行质疑。

5、在知识的应用上质疑。如有一根长12.56分米铁丝,围成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最大是多少?让学生寻找为什么围成圆形时面积最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教给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运用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常需要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来突破难点,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并顺利解决问题。小学生常用的也易接受的特殊方法主要有以下七种,如果能真正从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大有益处。

1、列表法。是指“把信息中的资料用表列出来,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技巧”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时,为了研究烙饼个数与烙饼时间的关系就可采用列表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带领学生经历填表过程;

(2)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感受函数关系。

2、画图法。是指“用简单的图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关系,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行程问题时,为了能更直观、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就可采用画图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让学生在画图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2)画图前要理请数量关系;

(3)所画之图要与数量关系相统一。

3、列举法。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进行有序思考、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如在学习有关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时,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就可采用枚举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在列举的时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包括“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等几个主要环节;

(3)要在反思中积累列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与交流。

4、替换法。是“用一种相等的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去替代和变换另一种数值、数量、关系、方法、思路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学习等量代换时,为了能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就可采用替换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把握替换的思路,提出假设并进行替换、分析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2)掌握替换的方法,在题目中寻找可以进行替换的依据、表示替换的过程;

(3)抓住替换关键,明确谁替换谁、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

5、转化法。它是“通过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把新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人教版第11册《按比例分配》时,为了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解决新问题就可采用转化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精心选择数学问题,突出转化策略的实用价值;

(2)突破运用转化策略的关键,把新问题、非常规问题分别转化成熟悉的、常规的且能够解决的问题;

(3)在丰富的题材里灵活应用转化策略,提高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6、假设法。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算,对数量上出现的矛盾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如学习人教版第11册《鸡兔同笼》时,为了能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简单化就可采用假设策略。运用此策略时要注意:

(1)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合理的假设;

(2)要弄清由假设而引起数量上出现的矛盾并作适当调整;

(3)根据一个单位相差多少与总数共差多少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7、逆推法。是指“从题目的问题或结果出发、根据已知条件一步一步进行逆向推理,逐步靠拢已知条件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总之,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以上策略并无严格的区分,在很多地方思路是相通的。事实上,很多问题在解决时必须“多策略并举”。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运用这几种策略的目的、依据,养成有根有据、有条理的思考习惯;同时要注意过程的管理,前有渗透、中有突破、后有迁移,理解常用策略的本质、把握每种策略的运用范围和要点,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自主解决问题。

论文作者:郭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如何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论文_郭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