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哲学常识复习应注意提高理解能力_哲学论文

高考哲学常识的复习应重视提高理解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视论文,哲学论文,常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哲学常识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部分内容。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在联系实际分析实际问题方面,具有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它较之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它可以联系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成语故事、诗歌和漫画等等诸多方面。

[例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人们的一些观念也发生了改变。这说明: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实践的变化

C.原有的观念是主观自生的,因而是错误的

D.新观念是真理,旧观念是谬误,真理必然战胜谬误

本题是1988年高考试题第一大题、第10题,其正确选项是B。本题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现实,考察了学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认识和实践关系的理解;真理与谬误关系的理解。

[例题]经过长期天文观测、科学家成功地预测了苏梅克——列维九号慧星与木星相撞。这一事实表明

A.自然现象与人的活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B.人的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产生重大影响

C.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D.成功的预测取决于事物本身

本题是1995年高考试题第17题。其正确选项是C。本题联系自然现象,考察了学生对人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理解。

[例题]“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括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事物的矛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本题是1987年不定项选择题中的第13题。其正确答案是B。本题联系了一句成语,要求学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考察了学生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对辩证否定的理解;对新事物与旧事物关系的理解。

从上述几年的高考哲学试题可以说明,哲学题确实联系实际广泛、灵活性很大,因此考生在复习哲学常识时,特别要注重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加强对哲学观点的理解,以适应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呢?

第一、应该注意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中的关键性或重点的词语。

哲学常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构成中学哲褔理论的基础,是中学哲学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也是高考哲学命题的重点。考生必须重视对它们的理解,在理解哲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过程中,抓住这些哲学理论中的重点词语或关键性词语,是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中的“科学”二字是很重要的,这两个字说明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因为它正确解决了具体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认为前者是特殊,后者是一般,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指导,它把唯物论,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使三者统一起来,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再例如,矛盾统一性的第二种情形,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个观点中考生要注意理解“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这里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如果再理解得深入一些,这种转化的结果可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一方克服另一方。如,真理克服谬误;革命力量战胜反动力量。第二种情况是双方同归于尽。如,正负电子湮灭而变为光子;奴隶主和奴隶两个斗争的阶级,让位于新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地主和农民。第三种情况是矛盾双方融为一体。如,采取嫁接、人工培育的办法综合两种品种的优点创造出新的生物品种。

高考哲学试题往往利用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重要词句理解不清楚、不透彻出一些选择题。

[例题]在下列四种关于意识的提法中,只有这种提法才是正确的:

A.意识只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自行产生的

这是1984年高考试题、单项选择题的第5题。其正确选项是C。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意识概念的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物质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机能”强调是人特有的、其他动物有大脑但没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的反映”强调人离开客观物质世界、尤其是离开社会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本题在1984年高考试题中是一道单选题,如果作为不定项选择题,考生要是对意识概念中的重要词语理解不清,则A、B选肢都有一定的迷惑性。

[例题]大兴安岭火灾区用人工降雨机洒催化剂、用高炮发射降雨弹、人工降雨成功,对扑灭大火起了重要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要认识和改造规律

B.人们只要认识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就可以把规律创造出来

C.人们只能老老实实地服从规律

D.人们完全可以能动地利用规律

这道题是1988年高考试题,不定项选择题的第6题。其正确选项是C、D。本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关系的理解。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规律必然起作用。人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但不能创造规律,所以人只能老老实实的服从规律。如果考生把创造条件理解为创造规律,就会多选B或漏选C。

第二、要重视区分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哲学常识中有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相似。例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都讲的是矛盾的特殊性,都强调是主要的,但前者是强调诸多矛盾中,必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的。后者是强调在一对矛盾的双方中,有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像这种容易混淆的基本知识点,还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与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现象和本质;物质和意识等等。如果我们在复习时不从理论上把它们区别开,在联系实际时就会出问题,影响考试成绩。

在高考试题中,针对考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哲学原理,出选择题的情况较多。

[例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最根本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理性认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事物

B.感性认识是直接的具体的;理性认识是间接的抽象的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反映

D.感性认识是低级认识;理性认识是高级认识

这道题是1986年高考试题第三大题中的第6小题。其正确选项是C,本题考察学生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别的理解,因为抓住本质区别才能真正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其他区别,如果平时没有认真区别这两个概念就可能会选择B,出现失误。

[例题]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本题是1988年高考试题,单选题的第9小题,其正确答案是A。此题考察了学生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在于,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但不能说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因此本题A选项是正确的,考生容易误选D,此题肢并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区别。通过对上述高考哲学题的分析可以说明,考生在复习哲学基本原理时,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

第三、考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哲学知识的网络。

基本概念之间、基本观点謳间不仅有区别而且有联系。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把这种联系形成网络,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是把书从厚读薄。它有利于我们有序地提取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使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通过复习哲学常识,依据“考试说明”的内容,可以形成如下的哲学常识知识结构图:

通过画结构图许多孤立的知识点联结起来了。如联系与矛盾;发展与矛盾;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生观与世界观等等。考生最好是自己画结构图,边画边思考,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高考的哲学试题中,从知识的联系上来考察学的试题比较多。

[例题]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植物群落,现在因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遭受破坏,其面积大大下降,并造成气候异常,大量生物物种绝灭或濒危。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保护热带雨林。这表明

A.坚持两点论不能不讲重点论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C.正确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本题是1996年高考试题的第28题,其正确题肢是B、C、D。此题从一个具体材料出发,考察了学生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关系的观点,用题干把几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了。同一材料既体现了唯物论,又体现了辩证法,也体现了认识论。这里的A选肢则与题干无关。

[例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在于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两者都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

D.两者都来自实践

本题是1988年高考试题第二大题第5小题,其正确选项是A、B、C、D。它考察了学生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联系的理解。C、D选肢是从相同点说明了二者的联系。D选肢实际上也考察了学生对认识与实践之间联系的理解,如果考生对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不太清楚,D选肢有可能漏选。

[例题]怎样理解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三者统一?

本题是1986年高考试题中的一道简答题(原题有两问),此题考察学生对唯物论、辩论法认识论内在联系的理解。考生应明确唯物论、辩证法是从不同侧面研究的同一个对象——客观物质世界。唯物论着重说明世界的物质性;辩证法着重说明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思维的内容和规律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是客观的反映,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了适应高考试题,我们在复习哲学常识时,要注意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只是孤立的掌握每个知识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知识跨度较大的实际问题时,就会影响发散性的思维、出现提取知识的困难。

第四,要精练一些哲学常识的试题,把精练与思考总结结合起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精练一些规范的哲学试题,可以帮助考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深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理解。考生在做题时不能只满足于知道正确答案,而要认真思考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仔细阅读教材,查一查是否有些基础知识理解得不对,或被自己遗漏。如果是对知识理解得不全面或不够深刻,应把在试题中看到的有关提法,补充在笔记中相关的知识里,长期坚持这样做,就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考生最好选择高考试题中或其他材料中的选择题,这种题型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宽,有些题肢是学生中易错的问题,针对性较强。

[例题]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要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当代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本题是1996年高考试题单选题的第16题,其正确选项是C。一些考生选择了A或D。在选错题肢的同学中,有些人是审题能力差,没有理解题干,有些人则属于对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不理解不清楚。这一哲学观点在高考试题中曾多次出现,说明它很重要。这里的“具体的统一”是指,人必须依据具体情况去认识客观世界;这里的“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要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同变化了的实际相符合。可见,C题肢最符合题干。

[例题]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运动是这样的: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飞跃到实践

C.认识——实践——认识的多反复

D.实践、认识、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题是1984年高考试题单选题第7小题,其正确答案是D。有些同学选择了B,这是由于考生对人类的整个认识运动理解错了,把一个认识运动等同于人类整个认识运动。一个具体的认识运动是有限的,而人类整个认识运动则是无限的,这是由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决定的。本题中的C肢是误项,A肢只是认识运动的一个阶段,与题干不符。考生在做这些题时,如果能认真思考、并整理总结记录下来,对提高理解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以上总结了四种在复习哲学中,提高理解能力的方法。理解能力是提高其他能力的基础,是七种能力中基本的能力。如果理解能力差,其他能力也很难提高,而理解能力的提高会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当然这并不是说理解能力可以代替其他能力;有些考生懒于记忆,只强调理解不记不背,用理解代替记忆,这是错误的,我们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基础上的准确记忆。主张在理解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把哲学知识学活用活。

标签:;  ;  ;  ;  ;  

高考哲学常识复习应注意提高理解能力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