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目标管理的悖论_目标管理论文

图书馆目标管理的悖论_目标管理论文

图书馆目标管理之悖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目标管理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图书馆目标管理始于80年代中期。从那开始,有关的条规量律也就应运而生。一时间,好不叫人为获得“终南捷径”而欢欣。

目标管理的产生标志着图书馆管理超越了陈规旧习——自发、盲目、随意、赦范的传统模式,进入一种以规矩定方圆的责、质、绩、利为一体的激励型的管理机制。这是图书馆管理史上的一次变革,从理论上说这对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图书馆的目标管理,由于沿用于企业管理的套路,缺乏自身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在实际的管理中得心应手,虽有局部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却是步履维艰的困惑。笔者在经历多年的实践以后,从趔趄悖悔中,积累了几点背反的认识,表述如下,对否,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难有驾驭系统的统一标准

目标管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目标的确立。从理论上说,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群众参与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总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一个人目标等“四目”为架构的从上至下层层调控的“目标连锁”形式。但是,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能驾驭图书馆目标管理的“法规”。比较权威的依据只能算是前些年各省市系统领导制定的“目标评估体系”。各馆权且在这“指挥棒”的“号令”下,各行“描绘”目标“蓝图”之举。然而,就连这近乎临摹的“创作”也并非是每个馆举手之劳的事。因为目标管理包含着定额管理(也称量化管理)和定性管理。“体系”所涉及的这两类目标仅是对各类型馆的各大类项工作的总体要求,没有涉及部门、岗位和个人的目标细节。对一般没有实践经验的馆来说,如何从大原则出发,根据“体系”的要求,又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为部门、岗位和个人制定相关的工作指标,且既定性又定量,则是一件颇为费力劳心的事。为了在管理上谋得锦囊妙计,一般馆均采用“他为我用”的“拿来主义”,尽可能搜集兄弟馆(尤其一些颇具名气的馆)的管理办法,以摘其所需,自成体系。但其结果则大多为心劳日拙。主要原因是,各馆材料一般只提指标或定额要求,不涉及完成指标或定额的背景条件。背景条件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在同一或不同一种条件下完成同一种任务,其结果是不一样的。

图书馆完成各项任务,大都以脑、体为主要的劳动方式,这都是非稳定性的劳动因素,各馆情况不一样。即便是情况相同,也尚存在诸如环境、设备、运作规程、劳作手段等复杂客观因素的不同,结果必然千差万别。就拿图书分编为例,假设定量指标为平均每人每天完成28种,那么完成这一任务的背景条件应该有:流水线及人员分工调配情况,著录手段及其详简要求,制片及其种类要求,图书复本量和人员素质等。这些背景条件各馆都可能不一样。在自己尚无法根据经验或科学性的依据来对“拿来”的标准做出可行性鉴别时,企图依葫芦画瓢,如法炮制,实现自己的目标管理是不实际的。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性“规矩”,也就失去了马首是瞻的权威,不仅实行起来困难,最终,指标也会成为不能恪守不渝的一纸空文。古言道:“拟人必以其伦,拟物必以其类”,馆的类型不一样,馆情不同,“鹤长凫短”,“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借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未必妥当。

二、难以确立合理可行的“期望值”

目标管理的程序结构包含“目标的提出”、“目标的实施”和“目标成果”三个部分。“目标的提出”是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实现目标的“期望值”。“目标成果”是一切管理活动所期望并要求达到的最终目的。“期望值”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制约着“目标实施”的方向和发展势态,也制约着“目标成果”的产出。这说明图书馆的目标管理必须先考虑“期望值”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要把握一定的适度,过高或过低都无足于激励人的积极因素。但是,这种“适度”的把握往往又比较难,因为“期望值”的实现是受实施过程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这些因素有时又十分复杂,所以人们不容易在许多同类型的工作当中,根据“期望值”确定统一的具有科学性的目标指数。例如,同一个时期内的书刊采购就很难给它们确定一个工作量,原因:1.馆藏需求与出版发行(供求)的矛盾;2.书刊预购与到馆时间差的矛盾;3.定量经费与变量书刊价格的矛盾。

阅过一些目标管理的指标测定标准,其中不免都有对读者服务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的规定,如外借书刊的册数、读者流量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隐沉着一种为这“期望值”对象及其“成果”归属迷惘的困惑。因为读者使用图书馆和测定图书馆书刊流通量大小,必须取决于以下因素:1.馆藏量及其质量;2.藏书建设动态与读者阅读倾向的吻合度;3.教学科研气氛及其水平;4.读者的求知氛围;5.与服务读者相关的环境;6.服务方式及工作手段;7.开馆时间(这与定编有关);8.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这些因素的生成既源于流通部门,也源于别的部门;既有源于图书馆内部的,也有源于图书馆外部的;甚至有的是由于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里外交错,错综复杂,读者多少,借阅量多少,责有攸归?实在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这类的例子还可举出许多。笔者绝无意认为图书馆人对确立“期望值”一概无所作为,但至少不赞同对那些分工不细、职责不明、机械性不强和无法把握整体性持衡调控的工作、一概瞎作一气地给予定性定量。牵强附会,必有自贻伊戚之忧。然而,图书馆这类的工作确实又占绝对多数。

三、量与质难于统一

“量”是事物的数化概念,“质”则是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性能的内蕴素。对指标成果的衡量和确认,“质”与“量”都不能偏废,特别是“质”。没有“质”的保证,“量”仅是一个无实际意义的数字。所以,在目标管理中,在对工作额度确定的同时,绝不可忽视对“质”提出相应的要求。

根据图书馆业务管理的常规要求,质量的范畴可包含文献收集质量、文献加工处理质量、文献典藏维护质量和读者服务质量四方面。这四方面的质量鉴定既有独立性又有依存关系。当质量的测定难以或甚至不可能以其事物本体作为依据,或与其量态同见其中,而必须通过其相关事物的发展结果作为“旁证”时,就势必给“质”的界定带来困难,甚至失去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例如,对书刊采购量的确定,由于受经费和书刊定价的变动的影响,本来就很棘手的问题,又在质量方面,要求做到“专业性、实用性、系统性、连续性和时效性”等,那就更是“戛戛乎难矣!”不少馆长期因经费匮乏、出版贻误和信息不畅等原因,根本就无法谈及“系统性”、“连续性”和“时效性”。

书刊采购的这“五性”要求融汇贯穿于情报工作的全过程,反应周期长,情况复杂,测评标准不易掌握。这说明各部门工作缺乏独立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光预期指标不容易确定,就连阶段性的业绩结论也不容易下断。

许多馆对图书分编差错率、流通拒借率、书刊丢失破损率、排架的乱架率等都一一做了额度规定,以作鉴“质”的依据,但殊不知问题并非这么简单。除了标准的机用数据之外,分编差错的根据是什么?《中图法》?谁是谙悉《中图法》的权威?图书拒借自然与服务质量有关,但是否还得“株连”藏书建设和典藏管理问题,一并追究他们的责任?书刊丢失破损固然不可脱免工作人员管理不力、责任心不强的责任,但是否与监测设施、检索手段跟不上和师生整体社会素养不高也有必然的联系?当然,“责有攸归”是毫无疑问的,但问题是作为与概率明确的“量”相对应的“质”的界定也当有个“理性化”的说法,否则,一较起真来,就难以理服人、以规律人了。

四、评估和奖罚难于实施

目标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估与奖罚。评估工作做得好,能使奖罚得以准确顺利地执行,使目标得以持续健康地实施,开展得不好,其结果必然走向反面。所以评估工作务必严谨、准确、细致,容不得半点轻率、随意。

评估工作必具的四个因素是:1.科学合理的测评标准;2.可操作性的评估手段和方法;3.强干有力的监察机构(组织领导);4.持恒、稳定的时间保证。

评估标准是重中之重,但上文已论之难于拿出准确而稳定的标准,这无疑已使管理过程缺乏一套实用的“规矩”,无“规矩”也就难于定“方圆”了。这我们且不再赘述。现在单涉论其他三个因素。

笔者见过一份被荐为垂范性的某馆目标管理细则,总共十大类,近百个条目,定量额度精至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可谓“用心良苦”、“精细入微”。我想,它即便是一套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法规”,又何能从事监督、检查和评估的事务操作?颇令人费思!首先,监督检查必有一个类似政府“技术监督局”、“计量局”“质检所”、“文明办”、“公正处”的综合职能的组织领导机构,而且还得有相当的规模。其次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成果可检期不尽一致,有的需要随场检查评估,有的需要当班或当天检查评估,有的需要月度检查评估,有的需学期或学年检查评估,总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其三,检查方式,用报表的形式是最简捷的办法。但是,不是所有工作成效都能用报表体现,而且也需要防止“单位保护主义”,虚报浮夸。较起真来,就必须下真格,组织人力,陈兵布阵,定时或不定时下岗位进行实地检查评估。既查“数量”又查“质量”;其四,不仅须做教条性的考核,还得做灵活性的评估,如对一些非主观因素促成的工作成果,主观作用下的“弹性原则”作出分析和处理等等,事务繁杂,工作量大。对付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务必设有常设机构专管。设专管机构,图书馆哪来这一拨编员?如果不是常设机构而是抽员兼管,大家势必被这一大溜子的检查评估拖累得疲不可支,这头捺了三,那边撂了四,到头来怨声载道。测定必须准确,评估必须合理,若有什么闪失,矛盾丛生,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落个吃力不讨好。

评估必须与奖罚结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才能体现目标管理的完整性,使这一管理机制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奖励必然包含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缺一不可。这无疑又给图书馆设下一道难题:哪来的经费应付诸多的奖项?更何况当今,人们不是当年一枝钢笔、一个笔记本就能心满意足,奖品必须有一定份量。那么,“重赏”乃为图书馆这种清贫单位力所不能及啊!

管理学上有一个叫“管理动力原则”,指的是:有效的管理必须正确运用各种可能的动力,推动管理运动持续稳定地进行。管理动力包含物质动力、信息动力和精神动力等。物质动力是推动管理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管理单位的工作效益和有关人员的适当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就能推动管理运动前进。一个缺乏物质基础的单位,想驱动目标管理的健康持久运行,犹如一辆缺油的汽车,终有一个时刻,会在某一个地方抛锚的。

五、现有体制容不得这种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的理论产生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在全世界得到普及。这个理论从产生到推广实行至今40多年的时间,基本囿于工厂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图书馆为改革旧的管理机制,异军突起,将企业这一管理模式也引入自身的管理。殊不知企业与作为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工厂是自负盈亏单位,发展生产、创造利润是它的根本目的,企业的一切管理行为都必须以这一目的为宗旨;而图书馆则是由各级政府扶持的社会文化福利事业,义务地向社会提供情报服务;其二,工厂的劳动手段是以机械为主,而图书馆则以人的智能和体能为主要的劳动手段;其三,工厂生产过程是对原材料的加工制作,产品是直观的物品(件);而图书馆的工作是对文献——知识载体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传播的过程,一般无产品产生;其四,工厂投入和产出很具体、直接,效益快又明显;而图书馆投入具体,产出却模糊,效益周期长且不明显,有的甚至是无效益的劳动;其五,工厂人员组合一般是通过自成体系的招聘制,以计时、计量付予报酬。月薪制工资也须依工厂效益好坏而起落。股份制企业,股东的利益与工厂更是休戚相关;而图书馆的人员组合是法定编员的指令性配置制,待遇是带有法权性质的月薪制。总而言之,企业与图书馆,从工作内容、方式、劳动目的到劳动关系都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而重要的是体制不同。由于体制原因,企业风险大,图书馆稳定性强。于是,便导致图书馆人养成一种生存的依赖性。人一旦有了生存依赖,并已进入依赖状态,就犹如打油诗所言:“端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刮风下雨心不慌。”什么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就不那么容易唤起。因此,目标管理如果不能同时带给职工一定的风险意识,不能与职工的利益相关,那么,到头来它只能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

目标管理属于管理范畴的概念,因此,也必然表现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上文提及的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体制就是社会属性的一种。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突飞猛进,要求图书馆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速自身的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图书馆引进竞争机制,强化效益管理。领导者以此为初衷,吸取外来经验,构想了不同模式的管理办法,大胆地进行实践,这无疑是一种改革的魄力和勇气,是图书馆界在涌动的社会大潮中自强不息的表现。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另一个严峻的现实: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旧体制遗留的许多东西,叫你欲罢而不能,新体制产生的许多新事物,又叫你欲学而不成。在人和物的因素确定以后,体制是决定的因素。像图书馆这样一个还基本保留旧体制的单位,能“移殖”一种完全带市场经济色彩的管理模式,似乎是天方夜谭!

收稿日期:1998.9.23

标签:;  ;  ;  

图书馆目标管理的悖论_目标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