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阅读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读书社的发展对图书馆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书社是近些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一项事业。它在管理体制、连锁设点、借阅方式等方面的尝试,对如何搞好图书馆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图书馆应将读书社的新鲜空气引进来,激发自身的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效益观念,转换管理机制,发挥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80年代中期,在河南郑州出现了一家“读来读去读书社”。那时,不过是一点星火,并未引起社会(包括图书馆界在内)广泛的注意。时至今日,读书社已成燎原之势,在全国大中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尽管规模大小不同,名称各异,却以其花钱少、读书多、借阅方便等特点吸引了大量读者,乃至成为一项事业,引起世人注目,也使图书馆界受到震动。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由于资金短缺、书价猛涨、人才流失等原因。很不景气。常见报载“办证读者锐减”、“借阅量大幅度下降”等令人忧虑的消息。而这一时期,却是读书社大发展时期,读者十分踊跃。两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不能不引发我们做深层思考。

读书社是一种自发兴起的新生事业。有人曾为其如此定性:读书社是一种类似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以在一个城市连锁设点办证租借书刊为主要经营方式,是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这一概括能否反映读书社这一新兴事业的面目,尚待商榷。但读书社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得以迅猛发展,却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其一,我国图书馆事业欠发达,不仅服务网点少,且发展迟缓,给读书社的生存和发展留有空间。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仅普及到区、县级,乡、镇、街道图书馆(室)很少。高校与科研系统图书馆则是封闭式管理,仅对本校本单位开放,社会读者无缘利用。属工会系统的图书馆(室)也只是少数大、中企业有,多数企业只重视产值利润,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设置图书馆(室)。中小学图书馆(室)多为有名无实。图书馆网点少,难以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在这种背景下,读书社应运而生。同时,由于近些年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低谷,进书量每况愈下,不仅品种少,复本量也一再压缩。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科技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文献猛增,社会公众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种矛盾导致了图书馆对读者的满足率愈来愈低,相应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值也愈来愈低,读者减少、借阅量下降自然在情理之中了。而读书社却能及时补充新书新刊,满足了读者掌握急需知识,捕捉最新信息及文化消遣等方面的需求,赢得了读者,求得了发展。其二,读书社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每办一项事业,所用人力、设备、经费都由国家统包下来,采取行政管理手段,不注重经济效益。这种办事业的方式往往缺乏活力。而读书社是民办自营式的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并采取先进的管理机制。这一优势是国办图书馆事业所不具备的。其三,读书社服务方式灵活方便。读者在图书馆办证,须持多种证件,且有一定限制条件。尤使读者颇感不便的是一些新书刊(尤其新刊)仅限室内阅览,不外借,能整日“泡图书馆”的仅有少数人。而在读书社办理社员手续极为方便,并且在借阅方面限制也少。这种灵活方便的服务方式深受读者欢迎。另外,读书社较之租书店(摊)收费少。近几年图书价格节节上涨,致使许多读书人难以承受。到读书社只交十几元押金,就能读到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书刊,因而吸引了大量读者,促成读书社景象繁荣。

读书社的出现为时尚短,且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如管理混乱,资金不足,缺乏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等。从总体上看,尚未形成规模,对图书馆事业的冲击也不大。然而,这一事物的出现,对图书馆事业无疑是一种挑战,它的许多探索和尝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启迪之一:图书馆界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

观念陈旧、思想僵化目前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障碍。图书馆是由国家扶持的公益事业,近些年由于经费紧缺,使图书馆事业处于停滞不前甚至萎缩的境地。这一客观因素固然不能低估,然而,我们却很少从图书馆内部寻找原因。与读书社相比,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看硬件:有现成的馆舍与服务设施,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队伍,雄厚的馆藏,并且每年国家都拨一定数量的经费。看软件:图书馆具有丰富的办馆经验以及早已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来的文明形象。而读书社几乎是白手起家,需租赁房舍,自筹资金购置书刊与服务设施,须交纳税金,支出人员工资,并且缺乏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和管理经验。在这种处境中,读书社还求得了发展。相比之下,图书馆主要是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仍顽固地存在。长期以来,图书馆靠吃“皇粮”过日子,养成一种惰性,不求进取,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被这种惰性取代了。图书馆本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场所,却无形中染上了一种“衙门作风”。

图书馆内部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多数馆仍沿袭旧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以吃“大锅饭”为主要特征,干多干少甚至不干一样。在某些馆形成一条不成规矩的“规矩”,国家拨款下来,先保工资,使图书经费变成人头费。馆员既无压力,也无风险,图书馆事业兴衰成败与己无关。有些馆虽搞了局部改革,在岗位津贴、创收分配等方面拉开档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奖勤罚懒的作用。但是“档案工资”却是雷打不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另外,用人制度也亟需改革。工作人员一踏进图书馆大门,只要自己不主动调离,便可在图书馆一干到底,能不能胜任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工作好坏都无关紧要,而一批有才干有特长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久而久之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一方面冗员太多,包袱越背越重;另一方面搞文献资源深层开发、懂现代化技术的人才又奇缺。

图书馆也须讲经济效益。读书社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使他们一起步就具有经济效益观念。长期以来,图书馆属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部门,过分强调社会教育职能,弱化了其它职能。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的一项文化事业,既要讲社会效益,同时也要讲经济效益。因后者对图书馆来说先天不足,所以更须强化。目前,多数图书馆决策者与馆员缺乏经济效益观念。首先表现在人力浪费上,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人浮于事、因人设岗的现象相当普遍,出工不出力者有之,领薪不干活者有之。这在读书社是绝对没有的。其次,重藏轻用也是不讲经济效益的一种表现。购书缺乏调查研究,针对性不强,本来购书不多,适用者更少。有的馆花巨资购置的大型套书、丛书,自以为“家珍”,读者却极少问津。有学者称这种现象为“白象症”。对中、小型图书馆来说,应弱化收藏职能,而强化实用职能。

破除“小国寡民”思想,发挥图书馆的整体功能。读书社自成立起就注意网络化建设,在一个城市内建立若干连锁点,形成网络,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需求。而图书馆则缺乏这种意识。即使在同一城市、同一系统内,图书馆之间也很少来往,各守一块天地,抱残守缺,这无疑削弱了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功能,也严重妨碍向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进程。

图书馆要摆脱当前困境,适应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仰赖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但也应从图书馆内部寻求出路,让读书社的新鲜空气吹进图书馆内,以激发图书馆的活力。当然我们不是照搬读书社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思想,而是取其长处为我所用。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内部管理体制,增强竞争与风险意识,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要强化开放意识,建立和发展图书馆协作网络,同地区,同系统图书馆更应加强协作,包括购书协作、馆际互借、一证多馆通用等,充分发挥图书馆事业的整体优势。

启迪之二:方便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读书社最大的特点是服务网点多,借阅方便,无须任何证明,也不用排队登记,手续简便。一些读书社还开设电话借书服务,有的甚至送书上门,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图书馆所缺乏的。首先是服务网点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激增,但图书馆服务网点很少增加,在一些大中城市借一次书要花半天时间,这在惜时如金的现代社会,无疑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一大障碍。其次,服务缺乏主动性,等读者上门,而不是采取措施引导读者多利用图书馆。有的馆以强调规章制度为由,对读者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使一些读者望而却步。还有些馆员敬业精神差,服务态度生硬,缺乏热情,“冷”了一些读者的心。再者,有的馆不替读者着想,执行机关的作息时间。读者业余时间利用图书馆,也正是图书馆休息时间。还有的馆规定有专门的政治学习、业务活动时间,也常使读者吃“闭门羹”。

图书馆要扭转“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争取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1、增设服务网点, 近几年出现了一种可喜的景象: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城镇、乡村及有远见的个人出资办图书馆(室),旨在提高人们文化素质,为致富提供信息,使得图书馆这一公益事业的阵容壮大,服务网点增多,国家和社会对此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图书馆应在业务建设上给予指导,同时省、市大馆应在人口密集区开设借书网点,以方便读者。流动借书车及为重点读者送书上门等传统服务项目应继续保留。2、延长开放时间,尤其中午、晚上、 节假日应保证开放。3、尽可能简化办证、借阅等方面手续, 有的馆要求读者携带单位介绍信、工作证、身份证等多种证件办理借书证,除交押金外,还收手续费,并且分几处才能办完手续,比较繁琐,无形中拉大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读者只须带一份有效证件,交纳一定数量的押金即可办证。4、开架借阅。 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馆实行闭架借阅制度,读者借书先查目录,使许多不熟悉目录的读者感到为难,有时花很长时间查到所需的书,却又无书,严重挫伤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因此,图书馆应积极创造条件,开架借阅,使书刊和读者直接见面,这样可吸引更多读者,使馆藏发挥更大的作用。

启迪之三:开门办馆,兴办实业,以文补文。

读书社一条成功的经验,就是坚持文化与实业并举的策略,以实养文,以实补文。如安阳市读书社,通过办实业,几年来为读书社补贴几十万元,促进了读书社的发展。目前图书馆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主要症结在于经费不足。积极争取国家拨款或寻求社会援助是必要的,同时,图书馆也应发掘潜力,积极创收。当然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图书馆不能变为“租书馆”或读书社,更不能变着法儿掏读者“腰包”,不能把盈利作为终极目的,那样将背离图书馆宗旨。

我们所说的创收(或曰有偿服务)是指保证对绝大多数读者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图书馆智力。物力资源,增设服务项目,拓宽服务范围,收取劳务费,以弥补经费不足,关于创收项目,多有人探讨并实践,此不赘述。笔者认为,借助社会力量办馆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如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充实职工的业余生活,或为适应需要广泛搜集生产、经营等方面信息,而自己办图书馆(室)条件又不具备(或无馆舍与服务设施,或缺乏信息管理人员),图书馆应主动走出去,与这些企业联手办馆。企业每年向图书馆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图书馆为企业提供借阅与信息服务,如条件允许可开辟专门阅览室,或编制信息简报,双方均可受益。

收稿日期:1995.3.18

标签:;  ;  

阅读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启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