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意义评价论文_李卓鹏

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 通过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进行研究,评价其联合检测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意义。方法 从我院随机选取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结合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将其设置为研究组,与此同时,另外随机选取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为对照组,利用常规诊断的方法。这些患者在治疗前进行H-FABP、MYO、CK-MB以及cTnl水平的检测。结果 研究组的H-FABP、MYO、CK-MB以及cTn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检测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研究组检测方法准确率较高;而且患者H-FAB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和心功能具有相关性。结论 采用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结合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其临床检测结果比较显著,具备较好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治疗中适宜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1]。近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2]。相关研究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疾病进程与早期诊断紧密相关,其患者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等状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对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结合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价值。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对象为我院2012年04月到2014年04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抽取3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年龄在47到65岁之间,其年龄平均为(57.4 ±8.3)岁。这3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结合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另外随机选取3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诊断方式进行检测,患者年龄在46到66岁之间,其年龄均值为(56.7±8.5)岁。这些患者在治疗前进行H-FABP、MYO、CK-MB以及cTnl水平的检测。

1.2方法

对于研究组的患者,住院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采血,检测其H-FABP、MYO、CK-MB以及cTnl水平。且每过一小时,进行1次采血。然而对照组的患者每日早晨进行一次空腹采血。并置于低温保存以备检测之用。其他常规方法没有显著差别。

1.3研究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H-FABP、MYO、CK-MB以及cTnl水平以及研究组检测方法准确率和患者H-FAB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和心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经SPSS17.0软件统计及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 )进行表示,组间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采用百分率(%)表示,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治疗之前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研究组的H-FABP、MYO、CK-MB以及cTn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为一类心血管疾病,其在临床中较为普遍,临床表现出发作性胸痛的症状[3]。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是因冠状动脉硬化,造成患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出现缺氧缺血等病理现象[4]。有关临床研究表明,超过90%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其主要病因为不稳定斑块[5]。不稳定斑块脂核较大,且斑块较小,其斑块稳定性亦较差。

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作为一类小胞质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大约为12X103-16X103,该蛋白具有长链脂肪酸载体的作用,对脂肪酸代谢具有调节功能[6]。心肌细胞作为重要的集中场所,显著大于骨骼肌的浓度。在心肌细胞出现损害时,致使脂肪酸进入血液,进而达到对该病的诊断作用[7]。氧化型的同型半胱氨酸会被还原成游离状态,而游离状态的同型半胱氨酸会作用于底物,并不断循环,与此同时,腺苷也不断产生。同型半胱氨酸为一类含硫氨基酸,其常作为中间产物出现在甲硫氨酸代谢中。根据相关研究表明[8],同型半胱氨酸增加和心肌缺血具有相关性。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结合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常规诊断方法相比,其灵敏度更高,从而显著减少误诊机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进行研究,评价其联合检测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意义。

本次研究通过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进行研究,对其联合检测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意义等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组的H-FABP、MYO、CK-MB以及cTn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患者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检测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研究组检测方法准确率较高;而且患者H-FAB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和心功能具有相关性。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采用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结合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效果更佳,灵敏度更好,可以显著减少临床的误诊机率,有助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进一步治疗。

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采用心型脂肪结合蛋白与同型半胱氨酸相结合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其临床检测结果比较显著,具备较好临床应用价值,在临床治疗中适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卫华,曾建红.缺血修饰性清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3(09):264-266.

[2]赵晓玲.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08(12):1059-1060+1064.

[3]周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D].河北医科大学,2012.

[4]柳玉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南华大学,2012.

[5]刘亚巍.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的方法学评价及在ACS患者早期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6]尹晴.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介入治疗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3.

[7]杜瑞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与SYNTAX评分的相关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

[8]肖克来提•霍加合买提.H-FABP在急性心梗早期判断冠脉病变程度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论文作者:李卓鹏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联合检测用于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意义评价论文_李卓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