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一例臭氧中毒的救治体会论文_李顺勇,孙怀志

高压氧治疗一例臭氧中毒的救治体会论文_李顺勇,孙怀志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高压氧科 264200

2016年4月12日上午10时许,我院急诊科来了一位50岁的男性病人,当时患者神志恍惚、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声音嘶哑。当时查体:中年男性、嗜睡状态、血压:90/60mmHg,P:120次/分,R:30次/分,双侧瞳孔等大同圆,D=3mm大小,对光反射灵敏。口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罗音,P:120次/分,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腹部及四肢未见明显异常。经过向患者本人及单位陪同人员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当时在本市一家食品加工厂负责利用臭氧对牛奶、蛋白、奶酪等食品进行保鲜处理;臭氧机故障,不能排出臭氧,患者遂用口对臭氧机管路进行吸吮,臭氧机管路突然通畅,排出高浓度臭氧,患者遂感到口干不适、咽喉肿痛、剧烈咳嗽、胸闷胸痛、头晕恶心、视力下降、呼吸急促等症状;遂被单位同事急诊送来我院就诊。我院急诊科立即给予开放气道、鼻导管吸氧,急查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颅脑+胸部CT平扫,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等对症处理,高压氧科医师会诊后,行急诊开舱抢救。舱内给予持续监护、静脉输液,医护人员备好抢救药品和简易呼吸器及气管插管等抢救器材后陪舱治疗,医用氧舱治疗方案采用2.0ATA,加压10min后开始吸氧,稳压吸氧60min,中间休息10min,舱内共110 min。患者进舱30min后,呼吸逐渐平稳,心率逐渐下降,症状明显好转,治疗出舱时,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晰,送患者回病房进一步治疗和观察病情变化。次日病人自行出入高压氧舱,无不适症状。

讨论:

本例患者符合有害气体的中毒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有明确的接触史和来院时中毒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臭氧中毒成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840年德国科学家C.F.舍拜恩在电解稀硫酸时,他发现有一种特殊臭味的气体释放出来,因此将它称为臭氧。1840年法国克里斯蒂安?弗雷德日将它命名为臭氧。臭氧(O?)又称为超氧,它是氧气(O?)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常压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它主要分布在地表10~50km高度的平流层大气中,它的极大值在20~30km高度之间。它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相对较差,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有青草的味道,人体吸入少量有益,但吸入过量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不可以燃烧,属纯净物。氧气通过电击后可变为臭氧。臭氧属于有害气体,当浓度为 6.25×10-6mol/L(0.3mg/L)时,对鼻、眼、喉有刺激的感觉;当浓度为(6.25-62.5)×10-5mol/L(3 ~ 30mg/L)时,出现头痛及呼吸系统局部麻痹等症状;当臭氧浓度为 3.125×10-4~ 1.25×10-3mol/L(15 ~ 60mg/L)时,则对人体有明确危害。毒性还和接触时间相关,比如长期接触 1.748×10-7mol/L(4ppm)以下的臭氧可能会引起永久性心脏损害,当接触 20ppm 以下的臭氧不超过120min,对人体有短暂的危害。因此,臭氧浓度的允许值界定为 4.46×10-9mol/L(0.1ppm)8h。臭氧的臭味相当明显,浓度为 4.46×10-9mol/L(0.1ppm)时,人们就感觉嗅到[1]。高浓度的臭氧会刺激和损伤呼吸系统、眼睛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构成负面作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说,“臭氧对人类的毒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强氧化性上,引发的危害都是急性的。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是表现在呼吸系统,容易对气道、肺部产生急慢性损伤,例如肺气肿,近年来不断增加的支气管哮喘,有些可能与臭氧污染环境有关[2]。”

低浓度的臭氧可用于消毒,但超标的臭氧则是个隐形杀手。臭氧能刺激粘膜和呼吸道,过量使用对人体有毒,较长时间暴露在含0.1ppm臭氧的空气中呼吸对人体是有害的,臭氧还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同时它还会对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出现黑斑和皮肤起皱,过量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会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使孕妇生畸形儿和加速衰老。笔者认为高压氧治疗臭氧中毒的机制可能为:HBO可以加速体内有害气体的清除,例如:O?、CO、N2、二氯甲烷等,HBO增加机体的血氧含量。高气压环境下,由于舱内压力的升高,大量的氧气溶解在人体血液中,血液带入缺血组织的氧量明显增加。组织中的氧含量亦增加。经测定人体常温常压下平均每公斤组织含氧约13毫升,而在0.3MPa下吸氧,人体平均每公斤组织含氧量可达约52毫升,HBO可使机体血氧弥散距离明显增加。笔者查阅了高压氧舱治疗有害气体中毒的相关报道,治疗臭氧中毒报道较少,关于高压氧舱治疗臭氧中毒的进一步机理,有待从事高压氧专业的同行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贾瑞平. 臭氧性质的研究与应用[D]. 上海大学,2008.

[2]臭氧成空气质量超标"元凶" 污染治理比PM2.5更难。中国经济网.2015-09-21[引用日期2015-09-21]

论文作者:李顺勇,孙怀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  ;  ;  ;  ;  ;  ;  ;  

高压氧治疗一例臭氧中毒的救治体会论文_李顺勇,孙怀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