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论文_秦艺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论文_秦艺娟

(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

摘要:常山战鼓作为河北省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常山战鼓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社会传承意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常山战鼓特点和艺术特性,阐述了常山战鼓这一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探讨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常山战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 ;发展途径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手段。河北省自古就有燕赵大地之称,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苏轼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河北省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众多,其中常山战鼓作为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燕赵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表演雄壮威武,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做好常山战鼓的研究和保护,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常山战鼓的历史、现状与传承

河北正定县坐落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原名为真定,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其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城正定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历史上,南越王赵佗、三国常胜将军赵子龙、元剧四大家之一白朴等均籍贯正定。

鼓之源流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既是祭祀用的礼器,又在狩猎征战中广泛的应用。在历代典籍中,对鼓的描述很多。《山海经》中称黄帝取夔牛皮做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于涿鹿击败蚩尤,夔皮鼓发挥了鼓舞士气、震慑敌军的重要作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法宝之一。常山战鼓历史源远流长,久负盛名,和山西威风锣鼓、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鼓。据《正定县志》中记载,常山战鼓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民间有传言,三国时期赵子龙在每次作战时候,都要擂鼓助威以鼓舞士气。他的一些士兵回到家乡后,将战鼓带了回来,就正定就有了常山战鼓。据历史记载,元朝时宋朝国破,大量汴梁遗民迁居真定,号称有故都之遗风,民间艺术极为繁荣。同时元明时期正定地区有大量军队屯集,两者交融,促进了常山战鼓的发展,使得常山战鼓进入兴盛时期,并在民间广泛流传。《正定县志》中有这样的描写:“城市村墟,锣鼓无虚日”,“市井萧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常山战鼓传承至今,在当地重要的节日庆典、庙会和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活动中,仍然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是当地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正定常山战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河北正定常山战鼓被正式列入了第二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常山战鼓从明清至建国后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兴盛期。当时在正定县,几乎每个行政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战鼓队。文革时期常山战鼓传承受到很大冲击,鼓队解散,演出停止,乐器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常山战鼓艺术得到复兴,很多村子重建了鼓队,又重新焕发了战鼓表演的热情。目前正定县174个自然村中,村办战鼓队已经达到160多支。常山战鼓是一种群体合奏性的广场艺术形式,战鼓队至少50人以上才成规模,有的战鼓队伍甚至达到了150人左右,表演起来场面壮观,气势磅礴。村办的战鼓队表演人员基本上都是普通村民,出于对战鼓艺术的喜爱走到一起,形成管理规范、纪律严明的队伍。近年来,常山战鼓队伍多次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1990年参加了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演出;1997年参加庆祝香港回归文艺演出并获得一等奖;2008年7月16日参加北京2008年奥运会中华世纪坛文化广场活动,2008年7月29日参加奥运火炬传递石家庄站西柏坡点火启动仪式表演,2008年8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常山战鼓演出。

二、常山战鼓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文化价值

常山战鼓是由小鼓、大鼓、钹、锣、串铃等打击乐器组合成的一种民间锣鼓艺术。大鼓以大小又可分为3类:特大型大鼓直径2米,大型大鼓直径1.8,米,中型大鼓直径1.5米,演奏时将大鼓放置到大车上,由4人共同敲击。小鼓又称架鼓,由1人挎于腰间,双手持槌敲击。战鼓的鼓槌也非常有特色,整体呈“鱼形”,看上去十分有个性。具体来说,鼓槌有龙头、鲤鱼等多种造型,都呈“大肚”形状,看上去美观又容易掌握。钹也可分为大钹、中钹、小钹,直径分别为45厘米、30厘米,20厘米,演奏时由1人双手持钹对击。常山战鼓以大鼓和小鼓为主要乐器,辅以铜制钹锣铃等,具体各乐器的数量比例由队员人数的多少和队形排列变化的需要而确定。战鼓的拍子主要以单拍子为主,包括1/4拍,2/4拍,3/4拍等。拍子变换较为频繁,常为两、三节一换拍子。战鼓对演奏速度要求严格,节奏变化丰富,有重复、对比、递增、递减等多种变化方法,通过演奏速度的快慢变化,表现了不同的演奏情绪和感染力。在演奏形式上,可分为领鼓与群鼓和群鼓齐奏两种形式,领鼓与群鼓形式时,节奏变化交替较多,群鼓齐奏相对节奏变换简单,但气势更恢弘。一般演出以领鼓与群鼓方式开场,在演出中两种形式交替出现,群鼓齐奏的方式结束。常山战鼓敲击手法多种多样,有轻重槌、双槌、击鼓框、击鼓边、双槌相击,鼓钹之间的速度快慢对比、音色对比等。常山战鼓套路丰富、曲牌繁多,由许多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组成,有9系15套72法之多,曲式是曲牌连缀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常山战鼓耳熟能详的曲目很多,有大传仗,二传仗,大击鼓,小击鼓,大得胜,小得胜,出征点将,十面埋伏,猴爬杆,鸡上架,花眼等。音乐鼓点密,节奏快,十分振奋人心。其表演形式大体分为“原地”和“行进”两种。两种都为边舞蹈边击乐,只见乐手腾挪跳跃,乐器上下翻飞,造型丰富,技术精湛,气势恢弘。表演时鼓手或一字排开,或排成三角,或站成圆圈,击钹打锣者或列两厢,或站中间,或与击鼓者面对面站立,配以“绕脖”、“出手”、“翻打”、“花击”、“搓音”、“挽花”、“蹦跳”等各种优美动作,只见鼓槌上下翻飞,彩绸当空飘舞,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

服装是常山战鼓表演中的另一特色,演出服以战国时期的军服为基本样式,并配有战盔和战靴。常山战鼓表演用服装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服装,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代表着古代军队的威武庄严和热情豪放,体现了战鼓的历史传承,能使观众抚古思今,带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第二种是近些年兴起的,仿青花瓷基调,以蓝色和白色为主的服装,造型和谐典雅,颇具有水墨古风特色。2010年常山战鼓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河北活动周表演时就是穿着这种击鼓战衣,气势内敛又雄浑。第三种为其他杂色服装,有黑色与银色相搭配的,有橙色和银色相结合的,还有以浅绿色,浅蓝色或浅黄色等主的服装。此类服装多见于一些县级以下小型的演出或表演。

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山战鼓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当代的常山战鼓揉进了现代的舞蹈艺术,在原地表演的形式上加入了队列变换,更加富有观赏性,更加体现了时代的风采;根据曲牌意境加入了背景音乐,使战鼓表演更为生动灵活;为适应舞台演出要求,对表演形式和队列组成进行了更大胆的改进。这些创新使得常山战鼓更具美感,更具艺术观赏性,更适合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使常山战鼓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成为一种兼具娱乐性和审美价值的民俗文化形式。

常山战鼓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在产生、发展和壮大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依托于时代文化土壤而生存,不是孤立存在的纯审美性的艺术,它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内涵,是传统民间祭典活动和劳苦大众感情宣泄的有效艺术载体。战鼓在产生初期,是出于实用的功能,用于祭礼、军事等活动中。由于战鼓有着鲜明的节奏和丰富的声响,后来人们逐渐将鼓作为一种审美的乐器,用于民间歌舞音乐之中,使得鼓具有了音乐艺术表现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战鼓于战争中的实用功能已经逐渐消失,但是战鼓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传承保存了下来,成为传统节庆庙会祭典和感情宣泄的载体。常山战鼓被广泛用于节日庆典和百姓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具有了娱乐大众、团结乡里、化解矛盾等新的社会功能。

三、常山战鼓的未来发展途径

常山战鼓从古传承至今,历经千年岁月,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演化历程,经受了各种艰难的考验。可以说能传承至今,还鲜活的扎根于群众之中,实属不易。当代常山战鼓已经从功能、仪式、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变迁和重构,在功能上,实现了从战争等实用功能到民俗文化功能的转变;在仪式上,实现了从祭祀神圣性到娱乐商品性的转变;在传承方式上,实现了从传统师徒口口相授到文字、音像记录和学校教育等多种方式传承。正因此,常山战鼓才在当今时代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但是,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丰富、人民生活发展巨大变化、文化选择多样的新形势下,在信息社会的大潮冲击下,如何使常山战鼓这种民俗文化形式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仍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关于如何发展常山战鼓,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结合全民健身活动,推广常山战鼓的普及。

常山战鼓具有集体协同性好,群众参与度高等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背景的人群都可参与其中,能够起到强身健体、身心愉悦的作用。因此,因将常山战鼓融入到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中,发挥政府和民间多方面的力量,例如政府可采取划定战鼓场地、举办战鼓比赛等措施,民间常山战鼓艺术传承人也应走出乡村,走到更广泛的人民群众健身娱乐活动中去,共同促进常山战鼓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二)在艺术形式上进一步创新,贴近时代和生活。

创新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传播民间艺术,也是延展传统民间艺术生命的最好方式。对常山战鼓来说,保护是基础,发展是目的。保护不是单纯的复古,原样不动,要否定传统中不合理、不适应的部分,在创新中不断突破。应该对现有常山战鼓的套路、曲牌等利用现代技术与艺术手段进行创新,遵循“推陈出新”的原则,在艺术形态、表演方式、装备乐器和造型服装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创作出更多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战鼓艺术新品。这样才能让常山战鼓这一品牌获得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认可。

(三)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大力宣传常山战鼓。

民间艺术需要借助于大众传媒手段进行广泛传播,才能提高大众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强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为此,应该通过各种传媒方式加大常山战鼓宣传力度,尤其是可通过互联网信息手段扩大宣传,可通过建立网站、开通微博、设立微信公众号、发布视频自媒体等手段向大众进行传播,将常山战鼓表演转化现代多媒体手段,制作成音频、视频格式,即可供感兴趣的人欣赏常山战鼓艺术,又方便利用战鼓音乐资源进行再创作,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常山战鼓。

作者简介:秦艺娟(1980-),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

论文作者:秦艺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论文_秦艺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