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国际大都市建设展望[1a]_城市经济论文

长江流域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前景[①a],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流域论文,大都市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长江流域各个城市的决策部门的领导者,过去先后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设想,但对于国际化都市的基本概念、理论与实践的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作者就长江流域内四大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建设问题作了系统分析,并对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功能结构 城市量化指标 长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 TU984.25

我国沿海地区一些大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都市的口号,长江流域与一些内地城市也跟上步伐。但对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概念、数量、国际背景与建设条件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仅仅提出“时髦的目标”,缺乏科学分析,这样下去,也可能出现城市建设上“相互攀比”,不符合我国国情,甚至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就有关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些实质问题作抛砖引玉的尝试。

1 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初步认识

当代世界上,各国各地区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合作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城市国家正在向一般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产业、资金和技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也在提高,各国各地区的国际贸易规模同时在扩大,日益密切。从6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不断渗透第三世界国家,这样就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跨国公司组织进入一体化和各国大的港口城市服务型产业社会功能完善化的局面,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城市日益国际化的两大并行趋势。跨国经济的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建立依赖于高度发达的城市金融、贸易、保险与旅游服务产业。国际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不再仅仅是一种地区性或封闭型的现象;而通过世界性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科学的联系,使国家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大型港口处于国际发展的背景之中,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与金融信息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日本的东京、大阪,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因此,研究国际性大城市的本质概念、基本特征、发展模式与趋势,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为我国沿海城市(或沿江沿边的大城市)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并认真总结国际性城市规划建设的国际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另一方面为我国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出导向性的科学见解,避免各地政府在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充分时产生的盲目攀比,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设方案,盲目投资建设,浪费我国宝贵的人力、物力和各种有限的资源。

关于国际化大都市,又称为“国际性大城市”或是“全球性城市”、英国学者霍尔(Peter Hall)在他的著作《世界城市》(1966年出版)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国际性城市或世界城市的概念。以后美国学者沃尔夫(Wolff)和弗里德曼(J.Fricdmann)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对世界城市作出了新的假说以及作了理论上的全面概括。全球性城市即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世界或世界某一大区域的经济枢纽作用,它是世界经济活动越来越向国际化推进的产物”[①b]J.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城市有7个指标:(1)主要的金融中心;(2)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3)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度;(4)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5)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6)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7)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的标准,集聚人口500万甚至1000万人以上。他指出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城市——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方式与程度。实质上国际化大都市都是具有国内优势的首位城市发展起来的(经济发达、区域广大的国家可能具有第二、三位的大城市),大多数国际化大都市位于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区,也是城市群区的“龙头”城市,并处于国际航线和现代化通讯网络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引力场的辐射作用在一个国家中是最强的城市。有的学者称:“现代信息技术和高度发达的交通设施以及国际间金融保险的高度集聚是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②b]由此可见,国际化大都市与这个城市所在的优势区位、国际性的港口贸易、金融保险业、跨国公司集团化一体化以及重大区域性国际性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产业国际一流服务等因素有关,必须从国际化这个高度去衡量国际性城市,这才是本质的要素与概述。

2 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量化指标

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应当成为我国21世纪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长远目标;但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可以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必须具有很高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何况世界上目前能称得上这类城市也是屈指可数,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其本国的经济实力也很强),我国许多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目前均不具备。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提出面向国际化、面向国际市场,仅少数几个城市可以围绕这一目标奋进!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与素质,使我国的城市功能与国际性城市逐步接轨。

国际化大都市,根据资料分析,目前世界上仅有3个一级国际性中心城市(称为世界城市,也可以说是全球性的经济贸易与金融中心。20世纪30年代起,伦敦作为“全球第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国际中心城市”,50年代起,纽约作为“当代最大的国际中心城市”,80年代起,东京作为“正在崛起的新的国际中心城市”,其战略性的地理区位和经济贸易金融的全球作用是十分突出的。但巴黎这个国际性城市的功能作用,有学者认为超过了东京(日本京都大学,成田孝三,1994)。

其余一些国际性城市如巴黎、芝加哥、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等仅能作为区域性(甚至为洲际性)的国际化都市(次一级的),他们的地位与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从定性角度分析,国际化大都市的8个定性指标,对世界上被称得上的近10个城市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城市功能结构与战略区位及其作用,按3个作用强度分析,可得出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是国际一流城市,其余的城市属于次一等级的国际性城市(见表1)。还有一些学者对莫斯科、汉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大阪等城市也认为具有国际性城市的某些功能与作用,但没有完全达到国际化城市的标准。

我们还可以根据国际化大都市重要的经济指标和人均城市基础设施的水准进行分析,也可以反映国际化大都市目前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水平(见表2)。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可以参照比较,找出差距,提出奋斗目标。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最新发展报告的资料表明:人均GNP美元(1992年),在那些国际化大都市的高收入国家中,其中瑞士最高为36080美元,其次为日本28190美元,瑞典27010美元,美国23240美元,德国23030美元,法国22260美元,英国17790美元,香港与新加坡也有15360美元以上。其余世界上有42个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人均GNP为100~670美元左右;中等收入国家有67个,人均GNP为670~7500美元左右,我国的人均GNP仅有500美元左右。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人民的富裕程度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流与资金的集聚。

表1 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结构定性分析(1994)

图例说明:A表示功能作用强的中心,B表示功能作用次强的中心,C表示功能作用一般的中心。

资料来源:1)奥野志伟,东京大阪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结构分析,1995年。

2)成田孝三,世界都市·关西的构想,1994年。

表2 国际化大都市15个量化指标

资料来源: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0~1993),1994年。

2)东京都厅,21世纪的东京(1991年)。

3)姚士谋,美国风光,1987年(第二版)。

4)邓卫,论城市的现代化与国际性,城市规划,1994年。

3 长江流域国际化都市建设的思考

长江流域产业经济带历来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物产资源丰饶,自然条件优越,城市(镇)密集,交通便捷,是中国21世纪经济开发的重要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80~90年代重点开发了东部沿海地区,未来的21世纪应逐步转变以上海浦东为起点,沿长江上、中游作一个重大战略的转移。重点开发长江流域经济,特别是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增长极”的城市密集区域的产业带,不仅可以缩小在80年代以来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增强中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加强我国西部与周边国家(越南、泰国、缅甸)发展经济贸易的商品联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整个中国经济获得更加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长江流域国际化都市建设必须考虑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战略以及本流域内城市建设条件和经济实力。

长江流域内已有一些大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宏伟目标(如上海、南京、武汉等),根据国际化城市的概念、条件与潜力,仅能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选择。由于国际化城市的经济实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以及保障系统均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国这些城市中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也有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必须从时空关系与城市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千万不要不顾其客观条件,超前耗费巨资进行盲目建设,未免“得不偿失”,浪费各地市有限的资金与资源,远近期的规划设想应当协调好,并做好大区域的时空布局构想。

3.1关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问题

“振兴上海,开发浦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是上海市政府提出的跨世纪建设新上海的总体战略,也是上海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指导思想。上海的发展起点很高,现代化国际化标准也和国际相符,建设好上海也是开发整个长江流域的“龙头”,也关系到21世纪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有第2个仅次于香港的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问题。

上海的形成发展,离不开有广阔的长江流域作为城市发展的经济腹地,也离不了沪、宁、杭这个巨型城市群作为依托。城市群(或称为城市密集区域的城市链)一般是多极型的城市系统,至少有2个极型的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在它们周围有一大群中小城市和重镇,并在极型城市之间形成扇面、轴线交汇区,有相当大的合力(吸引力与辐射力),城市群可以发挥区际甚至国际间的枢纽作用。因此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点应放在城市总体布局的大手笔、大构架上做文章,重塑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面貌,重点考虑:(1)现代化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网络结构,城市内外交通极为现代化,着重抓好国际航空港、国际性港口、高速公路及其市区内的高架环路与地铁系统的建设。(2)建设具有国际标准的金融贸易中心,先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然后向国际延伸拓展,吸收美、日、德、法等国大银行在上海设立分部,建立上海离岸式的融资系统和外汇市场。(3)建立高标准的C、B、D中央商务活动中心(浦东陆家嘴和老市区的南京东路、外滩一线),形成国内外旅客购物、商务、信息、娱乐与文化活动的中心。(4)面临世界产业结构迅速变动,在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国际环境中,上海要进一步面向世界,扩大开放,建设浦东新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上海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功能。(5)大力发展商业、金融保险与股票期货市场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强高技术、新技术工业的发展。改善上海的城市综合功能和提高上海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6)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完善各种政策法规,提高上海人民的文化素质,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进程,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和体育各项事业,努力建设既富有民族传统又具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上海特色的东方文化系统,把世界各国高水平的文化艺术吸引到上海。(7)抓紧污染治理和改善环境卫生,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改善环境卫生,加快城市绿化步伐,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全市环境生态的质量,为创建一个工作、居住、娱乐的优美城市环境努力奋斗,使上海各个方面基本达到或努力做到国际化大都市所要求的各项标准。

3.2南京建设国际化都市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沿海一些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都市后,南京市政府也提出了这个奋斗目标。从国际化城市的标准与南京本身的条件分析,我们认为还不成熟,建设哪一类型的国际化都市也不明确,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从西方现代化城市建设半个世纪的历程分析,国际化大都市在一个国家或大的区域中仅能集中力量建设1~2个,“多了泛了”都会降低标准,从而失去其真实的意义。从全国特大城市排序看,南京列为10大城市之内,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区位与条件都不如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深圳(何况这5个城市也未必都能如愿)。因此,从综合分析角度看,南京提出“建设现代化城市,面向国际现代化”比较合适,不要不顾客观条件地盲目建设。

南京具有濒江近海、承东启西、区域经济中心,综合实力前5强和综合交通枢纽五大优势,为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南京在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中将发挥跨省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但在国际事务与金融贸易中,南京的知名度与实力都较为单薄。虽然南京作为长江的咽喉,是沿江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弓弦,具有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目前又是整个长江经济协作带中的四大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加上邻近上海的优势,在强化城市辐射功能,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与协作,为配合浦东开放、三峡建设以至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腾飞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南京是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依托和配合,不可能单独建设国际化城市。

南京目前是全国较有影响的以重化工业、汽车、石油炼制与电子机械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之一。1992年先后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5名和首批投资硬环境40优之一;1994年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城市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与通讯等多项因子对我国城市进行土地分级,南京在全国14个一级城市中位居第六。这标志南京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全国已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但南京的重大影响仍在国内大区域的城市体系中。因此,在21世纪的发展策略中,把南京建设成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区域性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城市是可行的。

3.3关于武汉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建议

历史上曾称武汉为“东方的芝加哥”,可见它的地理位置重要,地处在华中地区的心脏地带,与全国的东西南北联系都很适中,交通地理条件优越,有着广阔的经济腹地。长江横贯东西,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为全国水、陆、空运的枢纽。现有城市人口350万人,将来可能超过500多万人(含城市流动人口)。

武汉经过40多年的建设,附近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为主,轻工、化工、电子、建材具有一定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我国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至90年代初,在全国25个大城市中,武汉的工业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和工业实现的利税,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全国第4位。武汉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中心,是中国五大冶金基地,四大造船基地和五大纺织基地之一。在整个长江航运中,武汉港的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南京为长江流域第3位。前几年全国人代会通过的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必将对武汉的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不仅为武汉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条件(城市防洪)和充足的能源、水源,而且三峡工程需要大量的水利电力设备、金属结构、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可以推动武汉基础工业的长足发展,促进城市现代化的高标准建设。可以预见,21世纪的武汉,将是是中国内陆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不仅仅是一个贸易转口码头或重工业基地,而且将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经济实力很强的经济中心和内陆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仅次于上海、深圳之后第3个证券交易所在地,同时武汉还将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能够直接通航国外的港口城市,武汉国际机场的建成,使对外联系日益密切和加强。航空港吞吐量目前仅有200多万人次,未来20年内可以超过600~800万人次,努力使其成为国际机场。

21世纪武汉能否真正成为中国东方的芝加哥,还有待于深入探讨。从发展趋势分析,武汉的重要区位与作用将接近于天津和广州,成为中国5名之内的现代化城市,其某些功能与作用也具有地区性的国际化城市,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建设时期,特别是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强化投资环境,建设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金融、贸易与证券市场,增强武汉市的城市吸引力与辐射力。

3.4关于重庆现代化城市的建设问题

重庆市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内,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山地、丘陵占80%,所以也是全国著名的“山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00km[2],城市人口达250多万人,直接的辖区(包括县、郊区)人口总计达150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7.5万人,市域国土面积为2.3万km[2](1994年)。

建国初期,重庆曾定为中央直辖市,50~60年代,重庆列为国家经济建设重点城市,成渝铁路、川黔铁路通车后,逐步改变了重庆过去那种“孤岛”封闭式的城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建设步伐加快了,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成都至重庆的高速公路、江北新机场、市内长江航道的整治以及今后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重庆战略更加重要。因此,未来的重庆,不仅将在实现中国东部地区“长江经济走廊”的发展战略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发挥她的重要功能,而且在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中,也将日益显示出重庆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重庆也在近几年来提出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但从全面条件与内陆区位分析,似乎很难实现。国际性城市并不是一般现代化城市所能比拟,也不是单纯建设一些国际商务机构与服务设施所能具有。重庆其自然与经济状况的“孤岛”特征,使人有“关山难越”之叹,在这种环境中,交通投资又大,经济腹地也相对贫困,投资成本与收益的反差极大,因此重庆至今仍以水运为主要方式联系东部发达地区,其它现代化设施也极难胜任跻身于国际竞争环境之中。在今后的发展中,重庆应朝着建设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城市迈进,并在某些城市功能方面发挥大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

纵观我国长江流域这四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与建设条件,21世纪(近、中期)上海市可以作为亚太地区国际化大都市进行建设,其余3个城市仅能提面向国际化,面向亚太地区,但象武汉、南京这两个城市的某些城市功能(如交通或文化旅游等)可以按照国际性的城市进行建设,并发挥其一定的区域性现代化城市的作用。

来稿日期:1995-06-16

注释:

①a本课题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之一(1995~1997年)

①b姚士谋,关于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基础与潜力分析(1995年,未刊稿)

②b庞效民,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和世界城市建设问题(1993年,未刊稿)

标签:;  ;  ;  ;  ;  ;  ;  ;  ;  ;  

长江流域国际大都市建设展望[1a]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