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_自制力论文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自我控制一直是心理学的重要课题。生活经验和科学研究都表明,控制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就是害怕失去控制,人类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我们生活的控制(Shapiro & Astin,1998)[1]。随着人类的进步,知识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人们预测事件并对事件进行控制的能力。对控制的超自然系统的信念已让位于承认人们具有塑造自身命运力量的观点(Bandura,1986,1997)[2~3],也就是从依赖外控转向人类成为控制的主体,进行自我控制。

一个人的所思所行,总是发生在环境因素、任务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中。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时代进步呼唤自强精神(环境因素)、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任务因素)、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个人因素)。而自强精神、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共同关键是围绕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在科技革命、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下,已经迎来了网络社会、知识经济、市场体制、多元文化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特别强调个体终身学习和创新、自主选择、实力竞争、自我发展的时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分制模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都非常强调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人格的形成(朱永新,2000)[4]。而且,信息技术革命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自我教育范式将成为可能(于国庆,2005)[5]。对大学生而言,学习方式由中学的“教学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自由支配时间大大增加,面对的诱惑增多,而父母和老师多实行远距离的监管辅导,学生的学习、交往、生活和成长更多靠自己。其未来职业生涯和成家立业,也需要自我管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文献资料看,关于自我的研究很多,关于控制的研究也比较多,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在相对较少的自我控制研究中,以儿童发展角度、或中小学生学业角度的研究为多,大学生自我控制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大学生是社会的人才和精英,是未来组织的骨干和未来家庭的父母,他们的成才对社会、对组织、对家庭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牵动上一代、关系下一代,影响同一代。从大学生的现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看,自强精神、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三个方面都亟待加强,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自我控制研究非常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我控制研究涉及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如元认知、情绪管理或情商、意志过程和执行功能等。而且自我控制研究是多种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对自我控制的机制系统探讨对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所以自我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试图探讨和回答:大学生自我控制的机制是什么?

2 理论构想

何谓自我控制?从词源学来分析,“自我控制”可从单个字“自”、“我”、“控”和“制”的释义来理解其内涵,意指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境需要和主体意图来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并以此为评估依据,对行为做出执行或停止,坚持或放弃。英文自我控制" selfcontrol" 的词源解释为自制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欲望或行动。

国外学者也提出了自我控制界定[6]:在意图的方向上产生影响的能力(Rodin,1986; Rothbaum & Weisz,1989);不仅指服从权威及接受他人施加的行为标准,而且指根据自我选择的信念和目标行事(Savage,1991)等等。

如何来进行自我控制?回顾文献,从哲学家对自由意志的思辨到心理学不断深入的研究,都在试图回答此问题。宏观上看,从第一势力心理动力或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们被无意识生物本能的力量所控制,到第二势力行为主义则将控制归因于环境因素,到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强调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个人的自由,以及个人成为自己生活主宰的权利和责任,再到第四势力超个人心理学强调超越个人自我实现去追求自我、他人、社会乃至宇宙的价值和意义的共同实现,最后到社会认知理论的个人、行为和环境三元交互决定论的思想以及内隐社会认知将个人主体因素从外显层面深化到内隐层面[7]。微观上看,国外有许多学者对自我控制的机制都作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理论[6~12]。罗特的内外控制点理论(Rotter,1966)。米歇尔的满足延迟理论(Mischel et al.,1972,198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Bandura,1977,1989a,1997),并指出行为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观察、判断过程和自我反应。施瓦茨的自我调节理论(Schwartz,1983)。夏皮罗等的人类控制整合理论(Shapiro & Astin,1998)。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研究(Seligman,1975),拉扎勒斯关于应对的研究(Lazarus,1981),弗拉维尔关于元认知的研究(Flavell,1981),齐默曼的自主学习模型的研究(Zimmerman,1989,1998,2000),对自我控制的研究也都具有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iaget,1936,1950);卢文格的自我发展阶段理论(Loveinger,1976);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Kohlberg,1963,1964,1969,1971);埃里克森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同一性理论(Erikson,1968)。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对探索人类如何自我控制也提供了理论和启示。还有学者从自我控制训练的角度进行了研究(Meichenbaum & Goodman,1971; Camp,1977,1980; Spivack & Shure,1974; Ronnen & Wozner,1995)。

国内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始,就开展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调查研究(韩进之、杨丽珠,1987);青少年意志发展的研究(傅安球,1990);中学生的自我监控研究(董奇、周勇等,1994,1996);儿童自我控制量表的编制(刘金花等,1998);学生的自我调节研究(李晓文,1989,2000);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庞维国,2001,2003)等。另外,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理论和当代复杂性科学对自我控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启发价值。[13~20]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整合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构想,把自我控制界定为: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宇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宇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该整合理论构想:

假设一:人类自我控制是一个以自我为主体的六大要素组成的自组织有机系统:自我觉醒(大脑),自我规划(心脏),自我执行(右手),自我评估(左手),自我激励(右脚),自我校正(左脚)。要素间联系为双向多元网络状(类似于人的神经网络系统和血液系统),相互促进、相互配合。

人类是在一个由生命圈(纵向)、社会圈(横向)和宇宙圈(斜向)组成的立体三维空间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和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宇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来进行自我控制。(见图1)

附图

图1 人类自我控制的主体性和系统性假设

假设二:每一要素内部有两种倾向:阴和阳,这两种倾向会根据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和需要,既对立又统一,发生相互作用,构成了以自我规划为核心的“自我控制阴阳五行”的辩证动态变化系统。自我觉醒:“阳”表示对外在环境变化(外显)的觉知;“阴”表示内在身心状态(内隐)的觉知。自我规划:“阳”表示在规划中强调突出个体需要;“阴”表示在规划中强调顺应环境需要。自我执行:“阳”表示启动去做一件事;“阴”表示停止去做一件事。自我评估:“阳”表示达成目标,对成功分析、归因;“阴”表示未达成目标,对失败分析、归因。自我激励:“阳”表示用奖励来激励;“阴”表示用惩罚来激励。自我校正:“阳”表示坚持原来目标或努力;“阴”表示放弃岔道或诱惑。

人类自我控制,在人生生命圈中,从出生到死亡,有一个成长化的过程,并在不同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水平和不同的作用模式;在周围社会圈中,从个体到群体,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并会在面对不同的人、组织、任务时,会采用不同的控制组合模式;在无垠宇宙圈中,从有形到无形,有一个和谐化的过程,并会兼顾生态平衡和创造永恒价值,也会采用不同的控制组合模式。六大要素、每个要素有两种倾向、在三个圈的三维时空中,内外变化可以生成无数复杂的组合模式,使人类自我控制具有自组织适应和发展性。(见图2)

附图

图2 人类自我控制的辩证性和自组织性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结构式问卷调查,被试取自苏州大学多个院系、四个年级大学生,采取整群抽样,发放问卷1500分,回收问卷1121份,有效问卷10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1.27%。被试分布情况:文学院13.5%、物理科技学院13.1%、外国语学院15.0%、工学院15.5%、商学院8.5%、法学院7.6%、体育学院5.9%、艺术学院8.0%、医学院12.9%;一年级26.6%,二年级25.5%,三年级30.1%,四年级17.8%;男生44.1%,女生55.9%。

3.2 问卷编制

问卷编制主要根据我们的理论构想的六大要素,参考前人有关自我控制的量表,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团体焦点问题访谈的结果和启示,编制六个自我控制的分问卷,每个分问卷设计了12个项目,共72个项目,同时设计了两个效度检验的分问卷:正性效标(6个项目)和负性效标(12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五点量表:“完全符合=5”“大部分符合=4”、“不确定=3”、“小部分符合=2”、“完全不符合=1”。

本问卷经项目分析,所有项目CR值都达到显著水平,r[pb]值均超过0.4(除q24题0.399外),达到优良标准,均可接受。内部信度用" Crobach α" 系数表示。自我觉醒分问卷为0.800;自我规划分问卷为0.816;自我执行分问卷为0.839;自我评估分问卷为0.841;自我激励分问卷为0.791;自我校正分问卷的为0.820,总的自我控制问卷为0.950。自我控制总问卷和分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其测量结果是稳定可靠的。负性效标分问卷为0.748,正性效标分问卷为0.790,正性和负性效标分问卷均可接受。

3.3 统计

数据用Foxpro 6.0软件输入计算机。用SPSS for Windows 12.0版本统计软件作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用AMOS 4.0软件。

4 研究结果

根据理论构想,从两个方面对自我控制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考察:首先对问卷中自我控制的六大要素分问卷作探索性因素分析,来探明其12个项目之间关系,找出分问卷的因素,简化数据变量。其次用结构方程建模来对自我控制的项目、因素、要素之间的理论构想模型加以验证。

4.1 问卷因素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六大要素的KMO值都远大于0.50,Bartlett' s Test显著,说明各分问卷适合作因素分析。因素抽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依据特征值大于1和陡坡图来抽去因素个数。自我觉醒分问卷宜抽取两个因素,解释总变异41.332%,根据项目内容分别命名为“自我效能信念”(8个项目)和“环境变化觉知”(4个项目)。自我规划分问卷宜抽取3个因素,解释总变异56.058%,分别命名为“建立目标体系”(5个项目)、“定位人生方向”(4个项目)和“认知角色期望”(3个项目)。自我执行分问卷宜抽取3个因素,解释总变异53.807%,分别命名为“执行计划学习”(5个项目)“创设环境支持”(4个项目)和“选择活动参加”(3个项目)。自我评估分问卷宜抽取2个因素,解释总变异47.929%,分别命名为“多维后果归因”(7个项目)和“动态过程省察”(5个项目)。自我激励分问卷宜抽取3个因素,解释总变异49.714%,分别命名为“积极能动应对”(5个项目)、“自我及时奖惩”(4个项目)和“善借榜样力量”(3个项目)。自我校正分问卷宜抽取2个因素,解释总变异41.332%,分别命名为“自我策略调控”(8个项目)和“他人帮助督促”(4个项目)。

通过对六大要素作探索性因素分析,自我控制总问卷只能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总变异66.035%。说明这六大要素确实存在一个共同的主因素,这对理论构想提供了数据支持。所以,自我控制的问卷结构分成4个层面:1个主因素,6个要素,15个因素,72个项目。这一结构在要素层面是理论构建的,因素层面是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

4.2 问卷结构方程建模

为分析问卷的结构效度和验证我们理论构想,我们用AMOS 4.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我们用每个因素的项目测量值之和表示每个因素值,构建下面两个模型:模型一是因素(15个因素)、要素(6大要素)和主因素(1个主因素“自我控制”)三层次结构关系模型见图3,图中数值为因子载荷。拟合指标见表1;模型二是六大要素之间的网络结构关系模型见图4,图中数值为相关系数。拟合指标见表2。

附图

图3 自我控制的层次结构模型图

表1 自我控制层次结构模型拟合指标

指标RMSEA GFI AGFI CFI NFI TLI IFI

数值0.0600.9620.9300.9690.9620.9510.970

附图

图4 自我控制的要素网络关系结构模型图

表2 自我控制的要素网络关系结构模型拟合指标

指标RMSEA GFI AGFI CFI NFI TLI IFI

数值0.0610.9640.9250.9710.9650.9480.972

从表1、表2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提示自我控制层次结构模型和自我控制要素网络关系结构模型成立,支持研究的理论构想。

4.3 问卷效度分析

自我控制问卷总分与正性效标问卷总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09(p=0.000<0.001),达到统计显著。自我控制问卷总分和负性效标总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84(p=0.006<0.01),达到统计显著。提示自我控制问卷具有较好外部效度。

5 讨论

5.1 自我控制的层次结构模型

从图3看,自我觉醒包括“自我效能信念”(0.84)和“环境变化觉知”(0.61),对外在环境变化的觉知为“阳”;对内在心理层面的信念的觉知为“阴”。这和我们理论假设一致。同时还可以从外显和内隐角度来理解“阳”和“阴”。一方面在对外在环境变化的觉知过程中,可能强化一些信念或内化一些信念,这就是阳向阴的转变,外显向内隐转变;另一方面内化的很多信念,可能在内隐层面起作用,但如果碰到特定的环境或情境,可能触发某些与情景相关的内隐信念外显化,到外显层面上起作用。外显和内隐的“钢筋水泥”关系(杨治良等,1998)[21],相比较而存在,有一定的独立性,相互影响而作用,又有一定的依存性。

自我规划包括“建立目标体系”(0.79)、“定位人生方向”(0.68)和“认知角色期望”(0.42)。从模型中看到,虽然认知角色期望对自我规划的贡献稍小,但它反映了一种外在他人的需求,为“阴”;定位人生方向,可能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发展,为“阳”,当然其内部已包括了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已是一种阴阳体现。建立目标体系,可以看成阴阳的平衡或变化。

自我执行包括“执行计划学习”(0.75)、“创设环境支持”(0.70)和“选择活动参加”(0.70)。执行计划学习可以看成是一种启动,“阳”执行,而选择活动参加主要是对一些与目标无关的活动说不,不参加是一种停止,“阴”执行。启动和停止都是一种为完成目标的自我执行行为。创设环境支持也包含内在的阴阳,所谓支持性的环境,就需要对有利的交往、锻炼、空间或工具去执行,对不利的则不去做。

自我评估包括“多维结果归因”(0.78)和“动态过程省察”(0.79)。多维结果归因和动态过程省察中总是对照目标(不管是大目标,还是小目标)来评估,包括完成预期目标(成功)和未完成预期目标(失败)两种。成功评估为“阳”,失败评估为“阴”。

自我激励包括“积极能动应对”(0.67)、“自我及时奖惩”(0.60)和“善借榜样力量”(0.74)。自我及时奖惩中的奖励为一种“阳”激励,惩罚为一种“阴”激励。同时另一方面,自我及时奖惩为是靠自我力量,为一种“阳”激励,善借榜样力量是靠他人力量,为一种“阴”激励。积极能动应对,包括自我愿景的拉力和亲朋期望的推力等,也包含一种阴阳的关系。

自我校正包括“自我策略调控”(0.88)“他人帮助督促”(0.75)。同样,自我策略调控是靠自我力量,为一种“阳”校正,他人帮助督促是靠他人力量,为一种“阴”校正。当然自我调控策略中,有自己积极能动的一面,如调整意焦,集中于完成目标上,也有懂得放弃、说不或延迟满足等,一面是坚持,“阳”校正,一面是放弃,“阴”校正。

基于上述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要素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倾向的假设是成立的。

5.2 自我控制网络关系模型

自我控制的理论构想把自我控制系统比做一个人“自我”,自我觉醒是“大脑”、自我规划是“心脏”、自我执行是“右手”、自我评估是“左手”、自我激励是“右脚”、自我校正是“左脚”。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向,也不仅仅是双向的,而是双向网络状的,是多方双向相互影响、相互支持。图4中的数据证实了这点。这用“人”来作隐喻,就容易理解了。

一个人的大脑、心脏和四肢之间是一个精确自如配合的系统,何以做到这点呢?主要是其内部的神经(自下而上的感觉神经和自上而下的运动神经)和内分泌调节系统让它们之间相互协调,是其内部的循环系统(由心向外的动脉系统和由外向心的静脉系统)提供能量提供营养让它们能够新陈代谢保持正常功能水平。从生理的角度,人凭借这些广泛双向的网状联系和支持,就能面对外在和内在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很好地适应。同样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自我控制系统,藉由六大要素间网状联系、相互作用,也能面对外在和内在环境的变化而有序控制调节,达到一种动态的协同平衡。在生命圈中不断成长,在社会圈中左右逢源,在宇宙圈中顶天立地。

自我觉醒是“大脑”。只有大脑觉醒了,即拥有“自我效能信念”和对“环境变化觉知”,才能去自我规划(0.62)、自我执行(0.54)、自我评估(0.62)、自我激励(0.65)、自我校正(0.48)。从自我觉醒同五个要素间的相关系数之大小来看,与自我激励、自我规划、自我评估关系较自我执行和自我校正更为密切,可能前三者包含更多成分的认知、动机、感情和选择过程。根据班杜拉(Bandura,1997)的理论,效能信念主要通过人类活动认知、动机、感情和选择过程发挥作用。

自我规划是“心脏”。人类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自我意识,行动有目的性,具有如班杜拉所言的深谋远虑的能力。如同造房一样,先设计画图,再施工。如果把人生之旅或大学四年学习生涯当作是要建立一个“生活大厦”或“智慧大厦”,同样非常需要自我规划,先绘就“心中蓝图”。自我规划“心中蓝图”对其他要素的价值就好比心脏对我们大脑、四肢的价值一样,它通过广泛连接的“循环系统”为它们提供能量和营养。自我规划为自我执行提供行动目标和计划(0.84),为自我评估提供判断标准和依据(0.97),为自我激励提供方向和力量(0.88),为自我校正提供方向和依据(0.74),把自我觉醒转化成行动方案(0.62)。

自我执行是“右手”。蓝图只是基础,其实现要靠行动,自我执行。行动力非常关键。执行是对规划的落实和回馈(0.84),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要自我评估(0.93),执行的启动和坚持要自我激励(0.86),执行的方向和力度要自我校正(0.86),执行是对自我觉醒的知行转化(0.54)。其中自我执行和自我评估的关系最为密切,正好比“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一样,既要做又要评估总结,才能保证方向和进程的控制。

自我评估是“左手”。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自我评估反馈,包括多维结果归因和动态过程省察,自我评估为自我规划反馈调整信息(0.97),自我评估为执行保驾护航(0.93),自我评估为激励提供信号和方向(0.92),自我评估为校正提供反馈和依据(0.84),自我评估为自我觉醒提供回馈和强化(0.62)。可见自我评估和其他要素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自我激励是“右脚”。自我激励总是围绕目标规划的(0.88),总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激励(0.86),在评估中发现问题如困难、挫折等(0.92),也和自我校正相互配合的(0.86),激励需要自我觉醒(0.65),即自我效能信念内力和环境变化觉知的压力。

自我校正是“左脚”。自我校正围绕目标规划(0.74),校正和执行相伴随(0.86),校正和评估互为反馈(0.84),校正和激励互相配合(0.86),校正和自我觉醒分不开,环境变化觉知是校正的触动因素,自我效能信念是校正的力量之一(0.48)。

从上可以看出,自我控制六大要素像人的有机器官一样,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是一个动态协同的自组织系统。比如“双手”之间、“双脚”之间、“手脚”之间互相配合。自我执行和自我评估之间相互作用,评估就是要评估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评估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准的执行计划、完成目标。自我激励和自我校正之间相互配合,自我激励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向目标攀登的过程中,对道路上如“高山”般的困难和如“险壑”般的挫折,积极能动应对;自我校正就是对一些与目标方向不符的“岔道”能够校正方向,不入岔道、或能迷途知返,对路旁的各种“诱惑”,能够说不、或懂得放弃。不难理解,人们想走“岔道”或屈服“诱惑”,往往就是害怕正路上的“高山”和“险壑”,所以自我激励和自我校正相互配合,就能在人生的旅途或实现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高。就詹姆斯关于意志障碍的论述,一种该做而不去做,就需要自我执行和自我激励两者的“右手右脚配合”;一种不该做而去做,就需要自我评估和自我校正两者的“左手左脚配合”。

总之,从问卷的项目分析、信度分析、因素分析、结构效度和外部效度分析,都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一个大学生自我控制评量工具。同时,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表明实证数据与理论构想很好吻合,自我控制由六大要素构成,六大要素之间存在双向网络联系,要素内部存在阴阳两种倾向,提示本研究提出的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可以成立。

自我控制自组织理论及模型,是哲学思想、心理机制和管理过程的统一,可以成为提高时代进步所需自强精神、大学教育所需自我教育、个人发展所需自我管理的又一理论依据和实践工具,用来指导大学生及其他个体追求成功和幸福,进而推动组织和社会进步。

6 结论

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为主体,在由生命圈、社会圈和宇宙圈组成的立体三维时空中,以个人身心和行为、外在环境和事件为对象,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宇宙内外和谐发展为原则目标的,自我觉醒、自我规划、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激励、自我校正的动态阴阳变化自组织系统。

标签:;  ;  ;  ;  ;  ;  ;  ;  ;  

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_自制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