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没有你你就活不下去了_诚信论文

老实说,没有你你就活不下去了_诚信论文

诚信,不能没有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诚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篇:概念诚信,

中国古代的信义观念,曾经成为18世纪社会制度、文化思潮最进步的欧洲人的学习榜样。但是今天面对社会信用普遍缺失的现状,我们却发现,“诚信”需要现代人重新领悟和学习。

什么是诚信?诚信最基本的含义即诚实可靠、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在《说文解字》中,“诚”“信”意义是相通的。在现代汉语中,也往往“诚”“信”合用,即“诚信”。从字的构成上看,“诚”与“信”都与“言”有直接的关系。孔于讲“言忠信”,意思一为“诚实”,二为“践诺”。

所谓诚,就是实事求是,不讲假话,“真实不欺”就是诚。“诚实”不仅仅是对别人讲实话,不欺骗别人,更重要的是“不自欺”,所言所行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也是“诚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保持一种坦荡荡的以诚相待的胸怀。

所谓信,就是“践诺”,即履行自己的诺言,讲信誉,重信用,不逃避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它是人与人交往中的起码的原则。

诚与信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

中西先哲诚信说

其实,在中国文化历史上,诚信一直作为一个道德命题而存在。老子把“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庄子把“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立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孔子把“民无信而不立”提高到治人治国的高度,唐代魏征就把“诚信”看作是“国之大纲”。先哲们都一致认为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在这点上,西方人的看法也是出奇的一致。

在西方,诚实始终是备受人们尊敬的品质。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说:所谓人生,即是周而复始的诚实、友好、信任的给予与被给予。亚当·斯密有关“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短句脍炙人口,与“一只看不见的手”相对应的是亚当·斯密说的“内心的那个人”。“一只看不见的手”和“内心的那个人”异曲同工,前者表示市场法则,后者表示与前者相适应的伦理规范或道德约束。

美国开国元勋、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对信用也极为重视,他提出:“时间就是金钱”“信用也是金钱”。他认为,守信用能让个人和社会都可以较快地增加财富。

作为当代中学生,如果在修学业时,总是想方设法去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拖欠学费、借款不还、弄虚作假、欺骗家长和老师,满脑子的聪明才智用于不正当之处,最终不但学无所成还会腐蚀人的思想,毁灭个人前途,最后遭人嘲笑鄙夷。这种人又如何成人、成才呢?因此,正所谓有的人生命之所以伟大,也许是来自于他所承受的苦难;而有的人人生之所以卓越,却更多地来自于他的品德。

中篇:诚信,为何与我们擦肩而过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需要留一点思考的时间,看看周围和远处,确认前行的方向。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诚信只是说说而已,并不真的相信还有谁是诚实守信的。就这样,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去做诚信的人。于是,诚信变成了一种说法、想法,并不是一种做法。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愿去做诚信的人了呢?对此,专家有如下分析:

第一,以为“做老实人吃亏,讲信用无用”

《高中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调查分析》一文中提到学生的诚实态度问题时指出:学生知道班内某同学犯了错误,老师或学校向学生调查时,持“推托不知道”或“略去重要情节”态度的学生占有效问卷总数的50%。关于学生考试作弊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有近30%的学生认为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都曾经有过考试作弊行为。

有不少中学生认为,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事件不断,企业恶意逃避债务,做假账、假破产、假出口、假证书……层出不穷,虚假广告、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价格欺诈随处可见,人才市场有假文凭,文艺界有假唱,体育界有假球黑哨……连政府部门都有作假,有些地方领导为了粉饰政绩,虚报产量产值、财政收入,统计做假屡有发生。他们认为现在社会没有什么诚信可言,做老实人“吃亏”,讲信用的人“无用”。现实生活中,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海”:“社会复杂啊!老实人要吃亏的!”爱子之心无可厚非,江湖险恶亦是事实,生活中确有诚信者受屈,狡诈者获利的事情,于是“利字摆中间,诚信放两边”成了不少学生的人生哲学。

第二,以为“会做假是脑子活络”

做假在中学生中有一定市场,有的甚至还认为会做假是脑子“活络”。

考试作弊是公开的秘密。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时,设立专门考场,监考老师严阵以待,领导巡视考场,效果仍不理想,考试作弊手法越来越高明,监考老师力不从心。

涂改试卷,这是做假的又一种手法。笔者曾听到一位中学教师说的一件事:期中考试后他在课堂上分析试卷,课后两位女同学拿了试卷跟他说,有一道不定项选择题批阅错了,另一位同学证明她选的是ABD,应加3分。他看了一下卷面是57分,这题她选的是ABD,可能是自己批错了,忙给她加了3分,并向她道歉。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他听到两位女生在交谈:“我把试卷作了小小的技术处理,AB后面加了个D,成绩就及格了,那位老师还向我道歉。”“你做假有水平,脑子真活络!”“做这种事你放心好了,不会‘穿帮’的,即使老师有怀疑,你一定要咬住是批错的。两个人的事,谁也说不清楚。”

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移花接木亦属常有之事。在一些学校创造发明成果展示中总有几件作品是由学生家长代劳的或在市场上买来的最新产品,贴上学生的名字,就是他的杰作了。学校为了多出成果多拿奖牌,也就默认了。

言而无信,出尔反尔,视许诺为儿戏。“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中碰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上课迟到、作业不交、上课经常讲小话等。找他谈话,对老师的批评他“虚心接受,保证改正”。然而,一星期还未过,老毛病又重犯。

第三,“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脱节

有调查报告显示:当问到“老师在你的试卷上多评了分,你会做出什么反应”时,有40.1%的学生在三项可供选择的选项中认同的是“这不是我的错,分数也不用改了”,认同“马上找老师把分数改过来的”仅占14.6%。受过10年左右学校教育的中学生都知道做人要诚实守信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做,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许多学生对《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能很好地体现在行动中。有些学生有人在场与无人在场不一样子,正规场合和非正规场合不一样,角色不同不一样。如老师在时能遵守有关规范,而老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在班主任老师面前是一套,在任课老师面前是另一套。有些中学生,在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心他人。有些学生说起他人来头头是道——别人怎么不对,应该怎么做。但是一牵扯到自己就不行了。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就是不肯承认。教室窗玻璃敲碎了,学校篮球架被损坏了,就是无人承认,老师找到他了,能推则推,能赖则赖。自行车撞倒了行人,连“对不起”都不说一声,骑车就跑。

下篇:诚信,需要重新学习的品格

诚信是心灵、理性、情感、意志的统一,四者如一个人鼎的四个坚实稳固的脚,必须四者合一,才能顶天立地。而一个不诚信的人,不可能达到四者的统一。如果缺少其中一只脚,他就必是一个东倒西歪的人,摇摇晃晃,寸步难行。所以,一个人若是心无诚信,纵使饱读诗书,也难成大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美至纯的时期。而诚信是最不应该忽视又最容易让人忽视的美德。

链接1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是否引起过你的注意?有没有相似的经历?

圆珠笔和圆珠笔芯,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然而小时候,我却因为它而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情。

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我的好朋友红到我家做作业,我看见她用一支绿色笔芯的圆珠笔写字,很好看,我很羡慕,就向红借来用,同时答应她明天上学时再还给她。

晚上,我偷偷地拿一根普通的笔芯把红原来的绿色笔芯换掉,第二天到学校还给她时,我撒谎说绿色笔芯不见了。

红感到有点可惜,但她没有怪我,我突然难过起来,感觉很对不起她。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本来打算拿那支偷换来的绿色笔芯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番,可是因为无法面对红,于是,那根笔芯就被我放到了抽屉的最深处,直到现在。

(高一学生:希渝)

链接2 你是怎样看待真诚、坦诚和信用的?

我认为在诚信之前要首先学会明理,就是说要明辨是非。盲目的许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还有就是承诺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做到,不能就不要答应,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到。

(初三学生:张金辰)

诚信既是社会公德对人们待人处事的要求,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道德标准。

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人只有诚实,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初二学生:孟祥宇)

古罗马的西塞罗曾经说过:“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诚实守信视为人最起码的品德。的确,诚实与尊严是兄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性的尊严与光荣不在精明而在诚实。”

守信的人,往往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而且还会得到更多,甚至是生命。《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千,不如得季布一诺。”因此,季布在遇到危险时,不但没人告发他,反而有人冒死来保护他。可想而知,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啊!

(高二学生:姜玮)

链接3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忽视“诚信”的问题?

诚实,说起来很简单,可是做起来却太难了。因为有些人已经把撒慌当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慌话随口就来,让人相信他们,门都没有。如果他们是匹诺曹,那鼻子长得都不知能不能走路了。

现在人们以为诚实就是不虚假、不说谎,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言行一致。很多人都是心里想一套,嘴里说一套,行动上又做一套。

有的人心里想的特坏,嘴里却说得特好听,让人听得特别舒服。可是你让他把说的话落实到行动上去,他却把事情做得一塌糊涂。那些诚实的人被撒慌的人骗来骗去,其实,今天你骗了别人,明天别人又会变本加厉地骗你,恶性循环罢了。

(初三学生:乔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诚信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一句奉承的话往往得到的是正面的效果,而一句实话却恰恰相反。人们似乎心照不宣地认为:在个人利益不受威胁时,诚信并不难做到。

说到底,还是自私心与金钱使人变了。抱着“金钱至上”想法的人往往对诚信不屑一顾。但是,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受物质和私欲的支配,那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呢?

虽然有竞争,但合作也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真诚相待。

(高一学生:肖晶)

诚信的价值

诚信,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这位与我们朝夕相处却久违了的朋友,究竟价值几何呢?

记得老班长曾经告诉我:诚信意味着“荣誉”,我开始不明白,怎么会是荣誉呢?直到有一天,我发现一向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诚实、正直的她,在统计优秀干部选票时,竟擅自把一个比自己多一票的男体委少写一票而投到自己名下,这时我才明白,诚信虽然不是“荣誉”,但可以换得荣誉。可是,她不知道这样做多么不道德,她欺骗了自己,欺骗了全班同学,换来了表面的荣誉,然而,她失去了诚信。

没有诚信,“荣誉”也失去了光彩。

记得邻家女孩曾告诉我,诚信是金钱。诚信怎么会是金钱呢?我猛然想起,上次学校书市,她从其他摊位买了五本《幽幽白书》,一共才五元钱,转身拿到本班摊位,三元一本出售,净赚十元。如果说这是商人赚钱的投机本事,那上次日记本的事呢?她说十元一本,质量不错。我们几个人一人托她买一本,给了钱。几天后,我路过市场,一问市场价——三元一本还送一支圆珠笔。看来,她拿诚信换来了金钱,却辜负了我们的信任;她得到了一点利益,却损害了她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她丢了诚信,就丢了做人之本。

没有诚信,钱也“不值钱”。

记得同桌曾经告诉我:“交朋友贵在真诚。”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上课时,班里进行数学习小测试,前座同学向他“求助”,他告诉了他。下课后,前座同学对他说:“多谢仗义相助,放学后我请客。”“没问题!”同桌笑着说,还得意地望了我一眼,似乎在说:“换来个好兄弟,考试有点儿水分无所谓……”他不知道,他这样做对其他同学,对他自己,都失了诚信。

没有诚信,“友情”不再纯洁。

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目前最为重要的是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诚信的人,把诚信作为自身做人求学的基本标准,树立“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思想观念,踏踏实实做人,诚诚恳恳求学。所以,我们更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以诚值为根基,人的内心世界才踏实、充实;人的品德体系才健全、完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才正确、健康。

(高三学生:郭雯)

编后语:毫无疑问,不诚无以成人,不诚无以成才。一个真正的求知者,应该首先学会诚信,在修养诚信中形成健全的自我,从而逐步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欲当大任,必先诚信。

标签:;  

老实说,没有你你就活不下去了_诚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