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探析_国际大都市论文

对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都市论文,上海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01)04-0039-05

前言

国际大都市是协调、控制和指挥全球经济活动的中枢,具有大规模国际经济活动的功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空间产物,它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国提供一流的服务,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像东京、纽约、伦敦是无可争辩的国际大都市,香港、新加坡、巴黎等则是次一级的国际大都市。

一、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特征

国际大都市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国际化,二是大都市。所谓国际化,主要包括:①具有雄厚的经济势力,是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之一,对世界经济有着相当的影响力;②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际经济与政治组织,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全球或区域性经济活动;③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具有方便快捷的高速市际和市内交通系统;④国际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集散中心,国际性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所谓大都市,包括:⑤除了城市本身人口众多、面积巨大外,还依托一个大城市连绵区;⑥除了有相当的跨国公司总部外,还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流量和国内外贸易量;⑦除了一般的城市基础设施外还有显示现代化的公共事业、高层楼群和生态环境。

二、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指标的比较和差距

衡量国际大都市的指标有很多,如反映国际大都市基本特征的指标:对外贸易、外资企业、外国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等;反映经济规模与结构的指标,如产业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结构等;反映国际大都市正常运行的指标,如道路交通、海港、航空港等交通设施指标、城市环境、城市文化等指标。本文归纳了以下四个方面来做比较。

1、城市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

国际化大都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联系在一起的是世界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所以,城市经济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表现: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信息交流以及协调、控制和指挥全球经济活动即跨国公司的能力。表(1)列举了一系列的指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表1 各大城市金融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

伦敦、纽约、东京三个国际大都市都形成了金融业强大的积聚规模效应,以及能使证券交易的信息不完全性降至最低,集中了相当数量的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外国银行和从事金融交易的公司,同时也是世界最大跨国公司总部最为集中之地,发挥着全球经济管理、经营中心的作用。1991年资料,百家最大银行的总收入中,东京占36.0%,纽约8.6%,伦敦4.2%,25家最大证券公司总收入中,东京占45.6%,纽约8.8%,伦敦5.7%,跨国公司总部东京占9.8%,纽约12.4%,伦敦11.4%。上海的金融产业刚刚起步,在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有国家外汇管制,货币不完全自由兑换,资金的进入和流出不完全自由,金融体系不稳健等约束,不能完全与国际水平接轨。

所以,上海要迈进国际大都市,就要加强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大力发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信息交流,积极地引入跨国公司总部。在这些方面上海也作出了成绩和提出目标:在“十五”时期,把金融商贸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上海“九五”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成为中国金融开放的窗口和桥梁,“九五”是上海金融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金融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从1995年的10%提高到1999年的14.3%,上海金融业规范运作,稳步发展,确立了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体系,金融业中介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2、经济实力的比较

国际大都市要发挥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的作用,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实现其功能。国际大都市一般都是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相当大的比重,经济发展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三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为主体。表2列举了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无论在GDP总量、人均GDP量,还是在产业结构上,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国际都市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而上海人均GDP刚刚超过4000美元;国际大都市的第三产业的比重都达到了70%以上,而上海的比重只有50.3%,以第三产业每年增加GDP的比重的0.5%,预测2015年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达到58%,距70%的目标还有一截,况且第三产业中多以传统产业为主,表现为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占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比重。

表2 各大城市经济实力指标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文汇报。

在“十五”期间,上海提出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积聚和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进服务创新、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增强上海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化现代城市的区域性、辐射力和国际功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扩大第三产业比重,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实行跨部门、跨行业的产业重组,有重点地扩张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这些目标的实现,会使上海的经济势力和产业结构得到很大的发展,上海离国际大都市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3、城市基础设施的比较

国际化大都市必须具备良好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来支撑其市内各项经济活动。综观许多国际大都市,它们大多都是国际的重要海港和航空港,同时市内拥有便捷发达的交通道路和地铁等,发达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交流频率,如纽约市拥有世界重要的海港和众多的飞机场、8条铁路干线交汇,市内有四通八达的主题交叉公路交通网,地铁总长度达404km;伦敦拥有世界重要的港口,是全国的铁路、公路中心,市内拥有350多条公共汽车路线,10条地铁线和大型的空港,这些大城市拥有发达的信息交流形式和很多的交流。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航空港、航空港和信息港的目标,来加强上海的对外联系,但目前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上海1999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1万箱,已稳居世界大港之列,但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不断的下降,与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除了港口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等明显的劣势外,在确定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模式上还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目前国际大都市港口处于港口网络带发展阶段,而上海还处在港口功能辐射区阶段;虹桥机场和新建的浦东国际机场,利用率不高、辐射功能弱,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将上海的数据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在社会基础结构方面已达到韩国的水平,在某些指标上,上海已经超过新加坡、香港,如上海有线电视覆盖率约达22%,可以说,上海的电信基础已基本上达到中等发达经济的信息化水平,上海计算机的普及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因特网的数据却远远落后,入网注册人数共普及型为0.1%(香港4.9%,美国3%,日本3.8%),还处在萌芽状态。

在道路交通用地方面,上海的道路用地比重很小,只有1.37%,人均道路面积更是少的可怜,具体数据见表3;交通方式结构上不合理,上海公交客流量占机动方式的比重为65%,低于香港和东京16个百分点,大流量快速轨道交通的客流量仅占2.6%,是香港的十分之一,东京的三十分之一,上海的个体机动交通占机动方式总量比重的35%,几乎是东京、香港的两倍。上海交通用地比例少和城市交通结构不合理决定了交通效率不高,这与国际大都市发展难以适应。上海要形成现代化快速的交通,就要花大力气增加道路面积,建设地铁等高速、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形成多个交通枢纽,以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交通要求。

表3 道路指标 (单位:平方米)

表4 交通方式指标

4、城市文化水平与科技文化交流

国际大都市不仅体现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也要体现为国际文化中心。综观巴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不仅有吸引世界各地人们的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艺术中心和教育机构等文化设施,更重要的是拥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开发的能力。作为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功能都有着这样的特点:它的文化形态是多样性的,综合性的,不是单调古板的,即有娱乐文化活动、艺术、教育和高层次的国际会议等;文化市场是开放的、外向性的而不是封闭内向,即文化服务于全世界并吸收全世界的文化;城市对文化消费者的吸引力是整体密集的而不是细弱零散的;城市的文化辐射性是持续不断的而不是短暂瞬息的。

近几年以来,上海的文化建设一直是以大规模的文化设施建设为主或以硬件建设为主,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建成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剧院、上海书城等,即将建成上海科技馆、上海美术馆、东方艺术中心、东方影城等。但是在文化功能开发方面,却还刚刚起步,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城市文化内容发展上缺乏多元组合,娱乐文化单向发展,而且影响力弱,文化层次低;一些文化设施(如主题公园,会展中心,演出场所)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都市文化建设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不足。所以,上海离国际文化中心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今后要从设施建设为主转向功能开发为主,加强文化管理、做好文化宣传、重点转向文化产品和文化人才开发、加强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等,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国际文化都市。

除了以上的四个方面的分析,国际大都市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环境,国际大都市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之处,也是生活之地。在这方面,上海的情况不容乐观,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污染非常严重,而且其污染处理水平低下,人均绿地“贫困”。目前上海人均绿地为4.6平方米,水平已经超过东京1985年的水平,但是距离优美的城市生活环境有较大的距离,1976年伦敦人均绿地面积30m[2],1984年巴黎的人均绿地面积12m[2],上海人均绿地面积如果以每年增加一倍速度,2015年达到人均8.4m[2],会使上海的城市生活质量逐步接近伦敦、巴黎等国际都市水平。

结束语

综上从上海参与全球化经济的程度、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大都市作了比较,上海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上面一一做过分析。“十五”期间是上海初步确立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关键时期,尽快进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增强上海的经济势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步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加强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完善国际化城市必备的战略基础设施,把“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三者有机地联接起来,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态工程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国际性城市的基本形态框架,最终形成以深水港、空港、军站、道路和桥梁为基础的交通枢纽功能,以大流量、全方位的邮电设施为载体的信息沟通功能;以高水平的园林绿化、景观控制、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美化净化功能;加强展览馆、科技馆、会议服务中心、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文化娱乐设施组成的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功能,拓展文化功能的开发。

收稿日期:2001-03-20

标签:;  ;  ;  

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探析_国际大都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