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防外走的护理分析论文_黄秀云

精神疾病患者防外走的护理分析论文_黄秀云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山医院 157014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疾病科院患者外走的原因及临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疾病患者60例,对外走的原因和护理措施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于2016年1月~2017年7月间外走次数18次,其中安全找回7次、患者返回家中5次、6次最终被医院或收容站送回病房。结论: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患者发生外走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加强病情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防范患者外走行为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精神疾病;外走;原因;护理

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精神疾病患者外走行为是指其在精神症状或其他精神因素的支配或影响下,患者无目的或有计划、预谋、甚至采取暴力手段发生的逃离病室的行为[1]。大多数病程较长的精神疾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或丧失,其外走行为不仅阻碍患者病情的好转,甚至会使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而且会导致患者走失成为流浪者或自伤、他伤、伤害他人等多种严重后果,从而引起医患纠纷和恶劣的社会后果[2]。如何有效地预防或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已成为精神科医护人员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对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的原因及其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

1外走的原因分析:

1.1患者的精神症状

自知力丧失,自己否认患有精神病,而选择逃跑;患有妄想和幻觉,认为住院会受到伤害;抑郁病号因住院环境严密,自杀条件不成功,想选一处自己认为可以自杀的环境;躁狂症病人可能由于情绪的高涨和思维的敏捷突然做出决定要实行一个宏伟的计划,常因来不及或怕受阻挡而寻找机会离开医院;患者多为住院时间较长,精神症状已基本控制,自制力部分恢复,思家心切,家中有一定实际问题。汪毅等[3]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更容易发生外走,需要加强防范力度。时文芳[4]研究发现有外走行为的患者BPRS量表中幻觉妄想、猜疑、敌对性评分均明显升高。因此,精神症状是增加患者外走风险的因素之一。

1.2环境因素

封闭式的管理及单调的生活节奏,住院环境狭小,使患者认为住院似蹲监狱,噪杂,活动空间小,病房拥挤,卫生差,户外活动少,产生禁锢感,从而想方设法逃跑;对医院的治疗方法感到非常恐惧,住院环境不太符合自己的理想要求,非常想念家人,这些都可以促使病人形成逃跑的意念。

1.3医护人员的因素

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薄弱,医务人员对待患者态度欠佳,工作方法不得当;对患者病情认识不够,症状分析不充分;患者外出检查、家属探视、工娱疗法或病房门窗破损,未及时补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药物副作用

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而出现以椎体外系副反应为主的药物副作用,使患者不能忍受较为严重的躯体不适而出走[5]。

2护理对策

2.1心理护理

护士尊重、关心病人,从病人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情,给予援助和关爱。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帮助病人与其他病友建立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病人缓解内心的压力。给予表达情感的机会。经常与病人谈心,让病人有一个表达内心情感的机会。合理的交流不仅能给病人以情感上的支持与满足,且通过信息的传递可强化病人思维活动,减少思维的退化。精神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后进入康复期,精神活动趋于正常,此时会因为牵挂家庭、想念孩子、担心经济负担等问题,想早日回归社会而发生外走行为[6]。此外,医护人员未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未针对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无法排除心中顾虑,从而增加了患者外走的风险,护士应加强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以平等的态度关心、鼓励病人,决不能对病人讥笑、讽刺、歧视,否则会使病人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增高出走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教会一些应对技巧如:倾述、升华、自我安慰等;改变不正确的认知思维模式。

2.2改善环境因素

有限的病房物理空间、众多的患者人数、病服款式均会导致患者的不愉快感。所以,医院病室内适宜的空间、温湿度、色彩、音响,包括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等,能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遵守尊重患者的人格,顾及患者的隐私,坚持安全、舒适、家庭化的原则。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及优质的护理,让患者感受到似家的温暖,能减少患者外走的风险。

2.3加强病情观察

护士在工作中多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凡有被害、罪恶、等妄想及幻觉的患者,不安心住院者,以及新入院3 d以内及一级护理的患者,应加强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动态,确保患者在工作人员视线内活动。平时加强疾病知识宣教,与病人一同分析其精神症状,让病人了解此病住院系统治疗的重要性。对长期住院病人,应与家人取得联系,让家人定期来院探视,或给予电话问候,使病人能够安心住院配合治疗。

2.4加强安全管理

病区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人人牢记,并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门窗定期检查,及时维修,做到每周一次安全大检查,天天安全小检查,特别是病人入院时、家属探视、工娱疗回病房的病人要认真检查,对家人给病人买日常用品的钱票上交护士长统一管理,建立登记制度,由工作人员帮助购买。检查到的金属制品,及时收缴,并对此病人加强交接班,取消其工娱活动,同时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2.5加强药物护理

有资料表明仅有一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遵医嘱服用抗精神病药。护士在给患者进行口服药派发时,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确保患者将药物服下,并严密观察服药后效果,通过口服药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降低因精神症状而导致的外走行为。另一方面,可通过药物自我管理训练让患者掌握正确服药和处置药物副作用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张玲等[7]研究揭示,药物自我管理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三者之间呈现良性循环。

2.6加强值班管理

排班时,注意科学搭配,年龄上、工作经验上、身高和身体素质上以及工作人员的性格上,注意他们的互补性。上班人员一定要熟悉每一个病人的病情,了解病史,对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晚间病人就寝时,安排床铺,将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安排在易于观察的病房,使其一举一动处于工作人员的视野内。巡视病房时,定时和不定时相结合,切不可让病人摸着规律。

2.7丰富患者住院生活

经常可展室内工娱疗活动,充实病人的住院生活,使其安心住院,而且还能促进其精神活动及社会功能的恢复。鼓励参与集体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与病友和睦相处增进感情减少孤独感。

参考文献:

[1]吴凤玉,李卫华.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1,(1):83-84.

[2]李建秀,洪华珍,黎赛英.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外走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F0004.

[3]汪毅,甘明远,赵岩.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外走行为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8,8(7):55-56.

[4]时文芳.住院精神病患者外走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0):116-118.

[5]杨萍主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9-165.

[6]吴燕芳,张伟.42例住院精神病人外走行为的分析与护理[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3):70-71.

[7]张玲,谢焱,何芬兰,等.药物自我处置程式对精神分裂症依从性、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36(10):603-606.

论文作者:黄秀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7

标签:;  ;  ;  ;  ;  ;  ;  ;  

精神疾病患者防外走的护理分析论文_黄秀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