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微型课程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对四川省首届微型班竞赛初中化学作品的回顾_微课论文

初中化学微课现状、问题与思考——四川省首届微课大赛初中化学作品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化学论文,述评论文,现状论文,大赛论文,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培训”(2014年3月下旬)、“微课设计与制作”(2014年4月1日~5月10日)、“网络展示与初评”(2014年4月20日~5月10日)三个环节后,我省21个地市州推荐的41个初中化学微课作品参加了四川省首届“文轩教育杯”微课大赛的决赛(2014年5月27日~29日)。

      在省级决赛阶段,专家评审组首先逐件评审了41个参赛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情况,再由参赛教师进行“说课与答辩”,最后综合专家评审组和21位大众评委的量化分数,全省共评出2个特等奖、13个一等奖和26个二等奖。参赛作品和参赛教师的情况可以反映我省初中化学微课制作、运用的现状,其中不乏亮点、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参赛作品分类统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分成了“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5个一级主题。我省首届微课大赛参赛的41个作品主要集中在前4个主题,共38个,如右上表1所示。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纵观41个参赛作品,虽经层层筛选,但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微课不“微”

      微课之“微”当有两层含义:一是时间短,一般是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国外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集中,10分钟以后就降下来了,如果教师不改变方法和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会一直很低,直到下课了才又兴奋起来。二是只宜解决一个问题,即微课应该围绕一个学科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疑难问题,一个学生难懂易错的问题进行。

      

      简言之,“微”的要求就是短小精悍。为此,大赛对参赛作品有“时长不超过8分钟,课件文件大小不超过20M”等硬性规定,这其实是对作品的选题作了要求。但从参赛情况看,不少微课并不“微”。例如参赛作品“溶解度与溶液的浓度”选择的内容显然就偏多,完全可以一分为二;又如有的参赛作品,为了控制在8分钟以内,教师就大大加快语速、一赶到底,这种微课的实用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2.微课不“课”

      微课之“课”主要应该是指“课堂”,而不是泛意的“课程”。既然微课也是课堂教学,首先就要有学习(教学)目标;其次要以学生为中心,那当然就要有学生活动——比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心中要有学生、在录制微课时要想象着是与学生(通常是单个)面对面进行学习活动,要通过技术手段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比如“现在请你暂停视频、思考2分钟后再接着学习”等提示语,又比如通过电子白板的“现改”功能在预设的课件上及时用不同颜色手写,实现勾勒、补充、扩展,增强即时性。

      从参赛作品看,我省初中化学微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在“说课与答辩”现场,我们多次向参赛教师追问:学生去哪儿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应该出现在微课视频当中。

      3.实验不“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课堂需要大量的化学实验,微课也不例外。化学微课的实验必须基于真实的实验,即使有危险性的实验(没有学生在现场就降低了危险性)、耗时较长的实验(可以切取开始、突变、结束等重要时段)以及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以放大、特写)。

      从参赛作品看,实验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用虚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二是从网上下载实验视频。我们并不完全反对在条件不具备时从网上下载实验视频,但坚决反对用虚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

      4.讲解不“透”

      微课既然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的“讲”就必不可少。由于不是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现场,微课对教师“讲”的要求比传统课堂更高。教师语言在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要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从参赛作品看,鲜有达到上述要求者,有的还存在一些学科知识性争议,甚至参赛作品“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根本就没有讲——此时无声不会胜有声吧?

      5.制作不“精”

      一个好的微课,肯定要精心“设计”后才可能“制作”出来:首先选题,接着撰写教案、准备教学素材、制作课件(统称为设计),然后拍摄或录制微课、剪辑,最后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其中,选题与教学设计(特别是学习设计)是微课质量的决定因素,视频拍摄或录制是微课制作的关键环节。

      当前,视频类微课的主要制作方式有:拍摄式,即通过外部摄像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操作演示、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录屏式,即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的讲解、分析、演示过程(含声音和教师头像)。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教学过程。软件输出式,即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如Flash、PPT、绘声绘影、Movie Maker、GIF Animator、美图秀秀等),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混合式(富媒体式),即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

      从参赛作品看,主要采用的是上述“拍摄式”和“录屏式”,在技术体现、学习支持等方面的质量都不高,大都欠缺后期编辑合成,总体感觉比较粗糙。例如参赛作品“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基本上就是一个实验录像。

      三、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

      1.“微课”和“微课程”的关系

      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等学者认为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笔者认为两者还是有差异的。简言之,单个视频(5~8分钟)为“微课”,系列“微课”组成“微课程”。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国内对微课本身的界定并不完全统一,笔者主张的是“可汗式”微课。

      2.“微课”与“教材”的关系

      微课和教材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各擅胜场。教材胜在严谨性、客观性、逻辑性、统一性,而微课长于故事性、灵活性、互动性、多样性。

      3.“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翻转课堂(颠倒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学习的: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显然,微课在教育中的用武之地就是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

      最后,与大家分享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微课团队关于微课给教师的一些建议:

      (1)时刻谨记您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2)一个微课只说一个知识点。

      (3)尽量控制在10分钟以内。

      (4)不要轻易跳过教学步骤,即使很简单,很容易的内容。

      (5)要给学生提供提示性信息(例如:用颜色线标识、屏幕侧边列出关键词、用符号图形标注等)。

      (6)微课是整个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要与其他教学活动环境配合,记住:在微课中适当位置设置暂停,或者后续活动的提示,便于学生浏览微课时转入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单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

      (7)微课应有恰当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恰当安排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

      (8)每一个微课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9)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要说清楚是什么,还要说清楚不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关键技能的教学,要清楚地说明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10)用字幕方式补充微课不容易说清楚的部分。

标签:;  ;  ;  

初中化学微型课程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对四川省首届微型班竞赛初中化学作品的回顾_微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