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高产作者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馆学论文,高产论文,年代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信息化浪潮的涌动,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在经历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恢复和调整、80年代中后期的提高和徘徊之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研究成果的数量日益增多,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传统领域,更将关注热点放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产业、信息市场、竞争情报、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经济学等新兴题材上,并相应涌现出一批勤奋笔耕、发表文章较多的作者。笔者通过数据采集,统计出了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高产作者队伍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物对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成果具有独特的评价、鉴定和导向作用,在社科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本文以《复印报刊资料索引总汇(1978-1997年)》(以下简称“索引总汇”)为主要数据来源。“索引总汇”是迄今为止国内信息量最大、检索功能最全、有较高权威性的社科类索引型电子出版物。本文主要选取1990-199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1高产作者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分析
所谓高产作者,是指发表论文较多,在本学科领域产生较大影响的作者。根据“索引总汇”提供的数据,1990-1997年,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5974篇,现以发表论文10篇以上的作者为样本进行分析,排名见表1。
表1.高产作者排名及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姓 名 发文量
主要研究方向
1 陈 曙36文献资源网络,信息产业,图书分类,藏书建设;
2 黄宗忠35图书馆学,文献学,文献信息传播;
3 柯 平32书目情报理论与服务,目录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4 金 建31信息产业,信息市场;
5 何佳讯30情报学,引文分析;
汪 冰30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产业;
6 文榕生25图书分类,情报检索;
7 卢晓宾24信息产业,信息服务,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吴慰慈24图书馆学,信息产业,信息服务
8 毕 强23情报学,情报检索;
王松林23文献编目,文献著录;
9 于鸣镝22图书馆学,文献信息学,期刊学;
白国应22图书分类,文献情报学,文献信息服务;
10乌家培21信息经济学,信息产业,社会信息化;
吴伟民21期刊开发,图书情报服务;
11张琪玉18情报检索
霍国庆18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
12周庆山17文献传播,情报学;
彭斐章17目录学,书目情报,(情报学,图书情报学教育)
程 磊17情报学,文献情报学
13严怡民16情报学,信息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王崇德16文献计量学,图书馆学,情报学;
程焕文16图书馆学,目录学;
黄俊贵16文献编目,信息服务,书目控制;
14范并思15图书馆学,情报学;
胡昌平15情报学,信息管理,信息服务,
倪波15图书馆学,情报学;
王世伟15图书馆服务,图书情报教育;
刘磊15文献资源管理,社科信息需求;
15罗式胜14文献学,期刊引文分析;
田文清14图书分类,目录学,图书情报学教育;
吕斌14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
陈光祚13情报学,情报检索,现代信息技术;
卿家康13文献学,目录学;
汤兆魁13情报检索,信息咨询;
钟守真13比较图书馆学;
17樊松林12情报学,信息市场,政务信息,经济信息;
江乃武12期刊,连续出版物研究;
张德芳12图书馆学,信息服务;
匡文波12信息服务;
18张炎烈11图书馆学,藏书建设;
谢灼华11文献学,目录学;
程亚男11图书馆事业;
19王惠翔10引文分析,文献研究。
由表1可见,1990-1997年发表论文数在10篇以上的作者共44人,共发文810篇,占总发文量的13.6%,8年中平均每人发文18篇,可视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高产作者。其中陈曙、黄宗忠、柯平、金建、何佳讯、汪冰超过30篇,较多地领先于其他作者,各列高产作者排名之前茅。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1],在这44名高产作者中,黄宗忠、于鸣镝、白国应、程磊、王崇德、程焕文、范并思、胡昌平、陈光祚、樊松林、王惠翔11人在80年代就曾跻身于高产作者的行列。而另外的33人在90年代后来居上,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排名进入前5名的陈曙、柯平、金建、何佳讯、汪冰,他们从过去的鲜为人知一跃而成为90年代发文量最多的高产作者。
从这些高产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看,基本涉及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尤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大多数资深学者继续在他们擅长的领域内耕耘,如黄宗忠:图书馆学、文献学;于鸣镝:图书馆学、文献信息学、期刊学;白国应:图书分类、文献情报学;张琪玉:情报检索;彭斐章:目录学;严怡民:情报学、信息学;王崇德:文献计量学;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等等,他们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现代通信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不断地从现代信息技术中汲取营养。一些年轻学者成为高产作者的新生代,如陈曙、金建、汪冰、卢晓宾、霍国庆等,敏锐地将研究重点扩展到文献资源网络、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为这一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高产作者新生代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说明凡是能尽快占领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前沿阵地,关注研究热点、难点,勇于进行知识创新的学者,在不断笔耕中将会迅速成长,也必然会成为本专业领域的高产作者。值得一提的是,乌家培作为国内知名的信息经济学家,以其在信息产业、信息社会化方面的研究首次进入图书馆学情报学高产作者的行列,显示了学科间交叉融合的趋势。
2高产作者的系统分布(见表2)
系统人数百分比(%)
高校31 70.4
科学院系统
5 11.4
公共图书馆
4
9.1
军队院校 3
6.8
政府部门 1
2.3
由表2可见,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高产作者绝大部分在高等院校。他们作为图书情报学系(现有的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系)的教师,在为国家培养本学科专门人才的同时,也为这一学科的理论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高校教师在高产作者中所占比例较大,一方面是由于教师身临教学第一线,为了不断更新教材,必须不断吸收新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多具有科研能力,或在其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在不断更新知识的基础上比科研部门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易较快出成果。
从表1高产作者的研究方向显示,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点,说明各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但在总体上又和我国不同时期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保持了一致性。
在高校系统31名高产作者中,武汉大学占6人,显示了其雄厚的学术实力,该校专设图书情报学院,设有博士点和较多博士导师,在图书馆学情报学界有较大影响,位居榜首当在情理之中;华东师大和中山大学各占3人,居第2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大各占2人,居第3位。以上各校的信息管理系也是较有影响的育才园地,且大多设有博士点,培养了许多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其余的高产作者散见于其它各类型高校。
在44位高产作者中,科学院系统5人,占11.4%,既有资深学者,也有具有较强的潜在竞争力的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博士;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只有4人进入到高产作者行列,与其庞大的工作人员队伍相比,理论研究力量略显单薄,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从事实践工作的图书情报工作者对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重视不够。理论作为实践的先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这应引起公共图书馆系统的重视。
军队院校的高产作者全部集中在上海空军政治学院。当年张琪玉教授的加盟及以后新人的涌现显著增强了该校的研究实力。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科学院系统(包括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及各省市社科院图书情报单位)没有高产作者出现。究其原因,也许他们更关注实际操作的研究课题或着力著书立说,而对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不够重视;也许是随着老一代学者的自然引退,年轻人材尚未成熟,出现了研究断层;也许其研究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不利尽快出人才、出成果。为了推动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为使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社科情报研究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社科信息科研部门领导对此应引起充分重视。
3高产作者的地区分布(见表3)
地区人数百分比(%)
北京818.2
上海10
22.7
广东613.6
湖北613.6
天津2 4.5
黑龙江 2 4.5
江苏2 4.5
其它8省 各1人
各2.3
注:高产作者各为1人的省份是吉林、辽宁、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河北、四川。
从高产作者的地区分布看,上海和北京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实力最为雄厚,与其在国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地位相一致。另外,北京、上海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各种信息部门数量多于其它地区,从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人数多于其他地区,而众多的图书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均是培养人才和出成果的单位,也是高产作者多的重要原因。这也说明图书馆情报学研究与文化环境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些地区文化积淀较深厚,文献资源也较丰富,有利于高产作者的产生。
在湖北,6名高产作者全部出自武汉大学,显示了武大在该专业方向上较强的学术实力。在广东,6名高产作者则分别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及公共图书馆系统,研究力量的分布较为分散。江苏、黑龙江、天津各有2名高产作者,均出自本省的高等院校。
由表3还显示了高产作者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高产作者多集中在上海、北京、天津直辖市和广东、湖北、江苏等东南沿海、长江流域经济发达地区的东部和中部,内地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地区本专业研究力量薄弱,其图书信息事业发展较缓慢,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
4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队伍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高产作者的统计分析可看出,从1978年开始,经过20年的恢复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研究方向全面、研究水平较高、新老结合的高产作者队伍,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仅根据统计分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几点建议。
(1)应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研究。目前,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之中,这也是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由表1可见,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高产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本专业传统研究领域,如目录学、文献学、图书分类以及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等,对适应时代潮流的文献资源网络、信息产业、信息市场及信息资源管理等问题的研究略显薄弱。要使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跟上时代步伐并获得新的研究增长点,这方面的研究必须加强。
(2)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要向更精深、更完善、更成熟的方向发展,必须改变长期存在的“重抽象,轻具体;长于综合,短于分析;偏向宏观,忽略微观;多静态描述,少动态推测;多定性判断,少定量分析[2]”的现象,将现代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引进到基础理论研究中去。此外,应更加关注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动向,提高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
(3)在90年代的高产作者中,有多人是近年来获得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如柯平、汪冰、卢晓宾、霍国庆、周庆山、范并思、刘磊等,他们的研究成果选题新颖,贴近时代,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研究队伍的新的生长点。由此可以看出,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4)高产作者在研究方向上虽各有侧重,但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互动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待加强;对密切结合我国图书馆信息事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在高产作者中还显欠缺。
(5)从高产作者研究方向上,进行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档案学学科群和相关学科,如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信息语言学科等综合研究还很少见。利用“大科学观”进行大型科学问题的研究,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人类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此类研究尤为重要,当引起学界重视。
(6)此项研究,仅是对作者发文数量的统计和分析,并未对其学术水平进行评估,但总的来说,其中不少作者已经或正在该学术领域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然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相比,其学科成熟程度和学术水平并不处于优先地位。为了培养新世纪的本学科国内外知名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产作者,必须实施跨世纪的人才培养工程,以形成人才辈出的高产作者群,并使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成为显学。
标签:情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