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大脑皮层的fMRI研究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大脑皮层的fMRI研究

王丽娜[1]2004年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大脑皮层的fMRI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在运动状态下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功能区的影响,客观评价针刺对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作用,探索针刺治疗中风的科学理论依据。 方法:15例手部肌力≧4+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Block方式分别以患侧食指敲击运动和和针刺患侧曲池、手叁里基础上的食指敲击运动模式刺激采集图像,经工作站处理获得脑功能区的分布,测量脑功能区激活面积的大小以及信号强度。 结果:15例患者在单纯动指以及针刺留针基础上的动指时,均可见对侧初级运动区(M1)的活动,单纯动指组还可见4例对侧运动前区(PMA)以及3例对侧第一感觉区(S1)的激活,针刺动指组除见10例对侧运动前区(PMA)以及7例对侧第一感觉区(S1)的激活外,还可见2例同侧M1区、1例病灶部位及其他部位的激活。针刺动指模式下的脑部激活区在面积及最小信号强度方面均大于单纯动指组(P<0.05) 结论: 1.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针刺治疗机理研究是可行的。 2.本实验证实了针刺腧穴与脑功能区的相关性,提示针刺治疗的中枢机制。 3.针刺状态下的食指运动,可见脑部更多功能区在更强更广泛程度上的激活,说明针刺对于中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作用。

谢西梅[2]2012年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及脑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静息状态下复杂的脑功能及脑结构为切入点,以健康受试者和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为研究载体,从脑功能、脑结构的角度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可视化依据。方法1.采用BOLD-fMRI成像技术,以静息态脑局部一致性为观测指标,以10例健康被试者(A组)和2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B组)、常规治疗组(C组)。比较B组、C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与A组健康受试者的异同。将中风患者Reho明显变化脑区与临床NDS、FMA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从脑功能角度探讨针刺治疗中风的中枢机制。2.采用VBM测量方法,以静息态脑灰质密度为观测指标,研究对象、分组及治疗均同第一部分。观察B组与C组中风患者治疗前、后脑灰质密度的动态变化及与A组健康受试者的异同。将中风患者脑灰质密度明显变化的脑区与临床NDS、FMA、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脑结构的角度分析针刺治疗中风的中枢机制,为针刺对脑功能的改变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结果1.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各量表评价结果:①两组组内比较:B组、C组治疗前后组内NDS、FMA、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B组、C组治疗结束后、12周后随访组内NDS、FMA量表评分改善值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而Barthel指数无差异(P>0.05)。②两组组间比较:B组、C组治疗前组间NDS、FMA、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NDS量表评分无差异(P>0.05)、而FMA、Barthel指数评分有差异(P<0.05);B组、C组治疗结束后、12周后随访组间NDS、FMA量表评分改善值比较具有差异(P<0.01;P<0.05),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值比较均无差异(P>0.05)。2.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B组及C组中风患者治疗前与A组健康者相比,多个脑功能区Reho发生变化;B组及C组中风患者治疗后与A组健康者相比,基底节区(SG)、小脑、初级运动区(M1)、运动前区(PMA)、辅助运动区(SMA)、顶下小叶(IPL)ReHo信号变化明显。选择基底节(尾状核)、小脑、M1、SMA、PMA、IPL为重点研究区域,探讨B组与C组中风患者以上区域脑ReHo信号改变和临床NDS、FMA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基底节(尾状核)、小脑ReHo信号改变与NDS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5;P<0.01),M1、PMA、SMA、IPLReHo信号改变与NDS量表评分呈正相关(P<0.05;P<0.01);M1、SMA、IPL与FM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P<0.05;P<0.01),而PMA、基底节(尾状核)、小脑与FMA量表评分无相关性(P>0.05)。3.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 B组及C组中风患者治疗前与A组健康者相比,多个脑区灰质密度异常,B组及C组中风患者治疗后,脑灰质密度有所改善。其中尾状核、扣带回、中央前回、楔叶脑灰质密度改变明显。将两组中风患者中央前回、扣带回、楔叶、基底节(尾状核)脑灰质密度改变与临床NDS、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楔叶、中央前回灰质密度变化与NDS评分呈正相关(P<0.01;P<0.05),基底节(尾状核)、扣带回灰质密度变化与NDS评分呈负相关(P<0.01;P<0.05);楔叶灰质密度变化与FMA、Barthel指数评分呈负相关(P<0.01),基底节(尾状核)灰质密度变化与FMA、Barthel指数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中央前回、扣带回与FMA、Barthel指数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1.从临床量表评价进一步证实:常规加针刺治疗中风优于单独的常规治疗。2.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脑功能区异常,基底节区是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脑区,是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心靶点。3.脑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辅助运动区、顶下小叶是缺血性中风患者静息态脑功能重组及代偿的关键区域,是针刺治疗中风患者重要的调制区域。4.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存在广泛的脑结构异常,灰质密度的异常改变是中风患者脑结构异常的主要特征,也是脑功能异常的物质基础。5.对静息状态下“默认网络”及“运动网络”关键区域脑灰质密度的调节是实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核心机制。

何扬子, 王丽娜, 黄力, 王秀河, 刘斯润[3]2006年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对运动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脑功能区的影响。方法:1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在基础和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采集脑功能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图像,测量激活的区域、大小及信号强度。结果:基础状态下食指运动可见对侧初级运动区、运动前区以及第一感觉区的激活,针刺状态下食指运动除见上述区域激活外,还可见同侧初级运动区,病灶部位及对侧顶上小叶、颞上回、岛叶等部位的激活。针刺状态下激活面积及最小信号强度方面均大于基础状态。结论:针刺对缺血性中风的康复与改善大脑皮层功能区血液循环有关。

曾晓清[4]2013年在《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枢活性的影响—局部一致性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 ReHo)分析法,比较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的异常位点,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脑区局部功能强度的变化。探讨缺血性卒中的关键病理过程和针刺作用的主要靶点,为临床诊断、预测和疗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利用静息态fMRI技术采集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和15名健康正常人的扫描数据,用局部一致性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针刺治疗前缺血性中风患者和正常人脑区ReHo差异及针刺治疗前后缺血性中风患者自身脑区ReHo变化。1、所有被试在入组后,接受fMRI扫描。扫描按照静息态常规扫描模式,采用GRE-EPI序列。正常对照组被试扫描一次;针刺治疗组被试在扫描之后的第二日,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开始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再次接受扫描。2、针刺组选择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叁里、悬钟、叁阴交。每日一次,5日一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期间,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剂量由临床医师根据病情做相应的调整。结果:1、治疗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NDS)明显降低(P=0.000<0.05);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评分均增高(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针刺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ReHo在前扣带回、左侧大脑低于正常人(P<0.001);在小脑、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下回、双侧颞下回、左侧后扣带回等处高于正常人(P<0.001)。3、治疗组针刺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患者在右侧楔前叶、前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脑岛、双侧缘上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中回等处ReHo升高(P<0.001);治疗后,在中央前回,BA6,角回、额中回、枕中回、颞上回、左侧楔前叶升高(P<0.001)。结论:1、缺血性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存在差异。缺血性卒中患者患侧脑区局部一致性降低,可能与患侧基底节区损伤有关,运动相关脑区与患侧认知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升高,可能与运动相关脑区及患侧认知相关脑区参与脑功能重组有关。2、针刺治疗前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区局部的功能强度存在差异。针刺治疗前患者脑区激活以次级运动区及认知相关脑区为主,针刺治疗后皮质运动区被广泛激活,认知相关脑区代偿减弱。3、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可能与提高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皮质运动区及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局部一致性有关。

李洁[5]2013年在《基于VBM技术研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大脑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静息状态下,采用体素形态学测量(VBM)技术,以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为研究载体,从脑结构的变化揭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中枢效应机制,为临床治疗、疗效评估等提供依据。方法:以11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和12例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技术,以灰质体积为观察指标,在静息状态下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区域的灰质变化以及与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差异,从脑结构方面为临床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依据。结果:1、临床量表观察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经过针刺治疗后,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增高,显示针刺治疗对病人病情有改善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2、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结构影响的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比较,存在广泛的灰质体积改变;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尾状核、胼胝体、扣带回的灰质体积高于健康受试者;而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额上回、辅助运动区和小脑的灰质体积低于健康受试者。缺血性中风患者治疗后,角回和缘上回构成的顶下小叶、楔前叶、楔叶的灰质体积增高,而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额中回、额上回、额下回的灰质体积降低.结论:1、静息状态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结构与健康受试者存在差异。2、益髓通窍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结构有一定的改善。3、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靶点可能是静息状态下的“默认网络”和“运动网络”

陈致宏[6]2016年在《“升阳通督”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fMRI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以及静息脑功能成像变化,从而探讨“升阳通督”针法对中风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治疗中风的中枢机制。方法: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分为升阳通督针法组30例,醒脑开窍针法组30例和基础治疗组30例。升阳通督针法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针刺主穴取:人中,百会,风池,大椎,至阳,命门,通天,络却,天柱。配穴根据患者情况选取督脉穴位及背俞穴。醒脑开窍针法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针刺治疗,针刺主穴取:内关,人中,叁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风池,完骨,翳风,合谷,上廉泉,金津,玉液,丘墟。基础治疗组仅给予基础治疗,未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观察Barthel评定量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等疗效指标并采集治疗前后受试者f MRI(功能磁共振成像)图像,最后对观察指标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叁组受试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P<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升阳通督组与醒脑开窍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变化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升阳通督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变化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醒脑开窍组与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评分变化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升阳通督组治疗前后Reho变化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的区域如主要有屏状核、顶下小叶、顶上小叶、额上回、中央前回、额内侧回。(6)醒脑开窍组治疗前后Reho变化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的区域主要有屏状核、壳核、顶下小叶、额上回、中央前回。(7)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Reho变化存在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差异的区域主要有辅助运动区、中央前回、额下回、壳核、颞叶。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治疗联合基础治疗对改善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优于基础治疗。“升阳通督”针法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肢体功能方面疗效显着。研究结果显示“升阳通督”针法与“醒脑开窍”针法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肢体功能方面疗效相当。针刺可引起屏状核、额上回、顶下小叶以及中央前回Re Ho的变化,这可能是针刺治疗中风的中枢机制。

孙琳琳[7]2013年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仅中国每年便新增150-200万病例,其中,缺血性脑中风为最常见中风类型,占全部中风的60-80%。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过程参与中风后损伤级联反应,可能是造成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早期溶栓、抗凝治疗为循证医学确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存在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在长期恢复过程中效果不显着。大量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针刺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手段,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及康复期均有显着效果。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后,中枢损伤局部、对侧脑组织和外周血中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中关键信号的动态变化,从信号传导链、病程发展过程、机体功能整体调控的综合角度,探讨针刺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损伤的机制,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手段,阐明针灸对损伤-应激与损伤-修复相关疾病过程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实验室依据。研究方法:1、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动物。对造模后动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观察大脑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2、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动物)、假手术组(10只动物)和造模组,造模成功(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的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又分为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针刺治疗组(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共4组,每组又分为12h、24h、48h.72h.96h.144h6个时程,每个时程10只动物。取外周血清,ELISA(?)去检测炎性反应相关应激信号-ACTH,内源性危险信号-Hsp70,启动和调节信号-IL-6,IL-1β,损伤效应信号-TNFα的含量;取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患侧与健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启动和调节信号-IL-6、IL-1β,损伤效应信号-TNFα,MMP-9,局部炎症损伤相关粘附、趋化因子-ICAM-1,MCP-1,以及修复信号-TGFβ的表达。3、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动物)和造模组,造模成功(根据神经功能评分)的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又分为模型对照组、针刺治疗1组(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针刺治疗2组(百会配伍患侧足叁里穴),共4组,每组又分为12h、24h、48h、72h、96h、144h6个时程,每个时程10只动物。取取脑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测患侧组织中IL-6,TNFα,MCP-1,TGFβ的表达。研究结果:1、模型评价:TTC染色发现缺血局部脑组织出现典型染色缺失,呈现白色,与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域相符,视交叉前后梗死灶比较稳定。HE染色镜下观察发现,梗死中心区染色变浅,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核固缩,核仁变小,形态不规则;问质水肿;内皮细胞肿胀;可以见到大量网格状空泡。2、针刺对血清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ACTH,IL-1β,IL=6,TNF α,Hsp70,在损伤发展过程中呈现典型双峰曲线模式,且各信号变化趋势相似。ACTH在12h到达第一峰峰值,在48h达第二.峰峰值;IL-1β, IL-6, TNFα, Hsp70均在24h到达第一峰峰值,在72-96h达第二峰峰值。假手术组ACTH,IL-6,TNFα,Hsp70呈现相似双峰表达趋势,IL-1β仅72h高于生理水平。给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电针治疗后,可显着下调外周血请中炎性反应信号ACTH,IL-1β,IL-6,TNF α, Hsp70的第一峰表达水平;显着下调ACTH,IL-1β,TNFα的第二峰表达水平;上调1L-6的第二峰表达水平。3、针刺对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IL-6,IL-1β,MMP-9, ICAM-1,MCP-1,TGFβ,在损伤发展过程中呈现典型双峰曲线模式;均在12-24h到达第一峰峰值;IL-6在96h时到达第二峰峰值;IL-1β,MMP-9在48h即到达第二峰峰值;ICAM-1,MCP-1,TGFβ在72h到达第二峰峰值;TNFα第一峰于第二峰融合,12h开始持续增高,24h到达峰值,保持较高水平至72h。假手术组呈现相似表达趋势。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健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均呈现典型双峰信号IL-6,IL-1β,TNFα,ICAM-1,MCP-1,TGFβ在12-24h到达第一峰峰值;IL-6在96h时到达第二峰峰值;IL-1β自48h持续增高,144h时到达最高值;TNFα在48h到达第一峰峰值;ICAM-1,MCP-1,TGFβ在72h到达第二峰峰值;MMP-9在48h达到第一峰峰值,自72h持续增高,144h到达最高值。假手术组呈现相似表达趋势。模型大鼠给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电针治疗后,对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是:对患侧脑组织中IL-6,IL-1β,TNFα,MMP-9,MCP-1,TGFβ的表达水平均有全程下调作用;对健侧脑组织中IL-6,MMP-9,MCP-1,TGFβ的表达水平均有全程下调作用;对健侧脑组织中IL-6,MMP-9损伤急性期(48h)的表达水平有上调作用;而针刺治疗组ICAM-1的表达在患侧脑组织中72h前呈增高趋势,在健侧脑组织中48h前呈增高趋势。针刺治疗后,患侧脑组织中IL-6,ICAM-1第二峰的表达提前出现;健侧脑组织中,IL-6,IL-1β,MMP-9,ICAM-1,MCP-1,TGFβ第二峰的表达提前出现。4、针刺不同穴组对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百会穴配伍足叁里穴电针治疗,对比选取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能够显着下调模型大鼠患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信号:IL-6,TNFα,MCP-1,TGFβ的全程表达水平和第一峰、第二峰的峰值;IL-6,TGFβ第二峰的表达提前。研究结论:1、血管内栓阻断线法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的梗塞并产生功能障碍,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启动了机体局部与整体,包括外周血清、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免疫相关的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模型复制成功。2、电针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对机体应激-损伤-修复信号链发挥网络调节作用,整体影响了外周血清、双侧脑组织中炎性反应相关应激信号、内源性危险信号、启动和调节信号、损伤效应信号、联络信号、修复信号的表达;电针可能通过抑制机体过度应激、减轻炎性损伤过程、促进细胞间联系、提前启动修复功能、调动健侧脑组织进行调节代偿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3、百会配伍足叁里穴对比百会透刺印堂配伍人中穴,能够更好调节机体对炎症应激、损伤的反应,减轻炎性反应及炎症损伤,更早启动修复功能;提示头部穴位、肢体穴位联合运用干预炎症损伤的效应优于单纯头部取穴。

参考文献:

[1].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大脑皮层的fMRI研究[D]. 王丽娜. 暨南大学. 2004

[2].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及脑结构影响的研究[D]. 谢西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3].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J]. 何扬子, 王丽娜, 黄力, 王秀河, 刘斯润. 中国针灸. 2006

[4].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中枢活性的影响—局部一致性的分析[D]. 曾晓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5]. 基于VBM技术研究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大脑结构的影响[D]. 李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6]. “升阳通督”针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fMRI影响的研究[D]. 陈致宏. 云南中医学院. 2016

[7].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孙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标签:;  ;  ;  ;  ;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大脑皮层的fMRI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