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师父”看康师傅对定新集团发展轨迹的“工艺”_顶新集团论文

从“康师父”看康师傅对定新集团发展轨迹的“工艺”_顶新集团论文

康师傅的“手艺”——从“康师傅”看顶新集团的发展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师傅论文,手艺论文,轨迹论文,集团论文,顶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广大中国普通百姓来说,提起顶新集团,很多人会一头雾水,但如果说到“康师傅”,则是家喻户晓——这不就是那方便面吗?在中国的食品市场上,“康师傅”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知名品牌了。

顶新集团的发展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蕴含着不少值得人回味、思考和乃至借鉴的地方。

“碰”来的第一品牌

1992年,康师傅方便面一炮打响,迅速走红大江南北,而在此之前,顶新根本就没有生产过一包方便面。那时,内地林林总总已经有了不少的方便面生产企业,仅北京和广州就有100多条生产线.而同样来自台湾的统一集团也已经有了10多年经营方便面的历史。在方便面领域,“统一”才是真正的师傅,顶新只是个刚入道的小徒弟。10余年的斗转星移,师傅和徒弟早已难分伯仲,而且往日的徒弟似乎还显得略胜一筹。

顶新的前身是台湾彰化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小型油脂厂。1958年,魏和德带领家人开办了这家名为“鼎新”的食用油工厂。父亲负责经营,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四个兄弟则分别负责榨油和精取。到1978年父亲魏和德去世的时候,顶新仍然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魏家打算到内地寻找发展机会,而此时正是外资纷纷撤离中国大陆的时候。1989年,四兄弟中的老幺魏应行带着魏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1.5亿元台币,从香港转道来到内地。因为家里30年来一直是做食油,加上内地市场是全部是散装油,谈不上质量和品牌,魏家决心大力开发质量好、有品牌的食用油打开局面。同年,魏应行在北京合资开办了顶好制油厂并生产出了高质量的“顶好清香油”。然而事与愿违,顶好清香油名声顶好买卖却顶不好,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用的都是8毛钱一斤的散装油,2元钱一斤的“清香油”质量虽然很好,价格却大大超出广大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从1989年到1991年的三年时间里,魏家赔掉了1.5亿台币的半数以上。

1991年,魏应行乘坐火车去天津,准备在天津生产饼干,在火车上,他泡吃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四溢,内地的随行人员都询问哪里能买到这种方便面。魏应行不禁心动了:既然人们喜欢这样的方便面,说明市场有需求;既然市场有需求,我们就可以考虑生产方便面。

接着进行市场调查,发现内地市场主要有两类方便面,一类是1元钱以下一包,一泡就软,口感、质量和包装都极差,另一类是进口方便面,价格在5元至10元钱一包,大多在宾馆和机场销售,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消费不起。产品两极分化,中间区域却留着一个巨大的产品空档。于是,顶新决定放弃原来生产饼干的计划,把所有家当投入方便面生产,原来准备做饼干的厂房也改为做方便面。

1992年8月,顶新的第一袋方便面上市,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消费能力,把销售价格定在于1.98元一包。由于质量比普通方便面好,价格又比进口方便面低许多,一问世便红得发紫,“康师傅”的名字不胫而走,销售量直线上升。

“用心”面对市场

市场上,不少企业和品牌在一时的成功之后因为“贫血”而夭折。当初也曾有人预言,康师傅方便面飙红的势头最多只能保持3到4年。但直到现在,10个年头早已过去,康师傅依然是业绩斐然。顶新究竟有哪些后续动力?

食品行业是个老实人的行业,任何好吃的和不好吃的东西,到了消费者的嘴里一吃便知分晓,好吃下回再买,不好吃随手便扔下。刚开始生产方便面的时候,顶新小心翼翼边做边学,为了把握市场,作了周密详细的市场调查;为了解内地消费者与台湾消费者不同的口味偏好,他们请了上万人试吃,不断改进佐料配方,最终推出了适合内地人口味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如今,顶新正在走着一条多元化经营的路子,除方便面外,还有果汁、饼干、西式快餐等。

食品业属于低门槛行业,大多不需要掌握什么核心技术。顶新集团董事长把品尝方便面作为自己的“早课”,直接把握产品的品质。同时,顶新还秉承着自己善于“用心”的“套路”:在推出新产品之前,先请目标消费群试吃。顶新对自己的要求是:认同自己产品的比例要达到70%,该产品才能包装上市。

有了好的产品当然还不够,还需要通畅的销售渠道。顶新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实际需要,精心打造出了庞大的营销网络,其中包括139个发货仓库,311处营业所,6500家经销商和55万个零售点。只要有新产品问世,两个星期以内就可以投放到全国各地市场。无论是在大城市的大商场,还是偏僻的乡镇的鸡毛小店,人们都能很容易地看到康师傅的身影。畅通的销售渠道和完备的营销体系使顶新更多了一份胜算。

可圈可点的人力策略

人力资源策略方面,顶新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①高度注重员工的基本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②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和培养具有潜质的人员;③让人才在不断的流动中更加有效地发挥潜能;④尽可能把人才锻炼成为管理企业的“通才”。

“全员教育、终身学习”,是顶新集团重要的理念之一。1998年,在资金最困难的时候,顶新投资6000万元在天津建成了设施完备的“教育训练中心”。顶新的培训分职工培训、中层干部职务发展训练和高层主管的培育。录用新员工时选取有提高潜力的人员,进入顶新后都要从最基础的职员做起,每半年实行一次考核并提供一次晋升的机会。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都必须经过这个流程。每一个新进的员工都要接受三天的新人培训。即使是高层干部,每年也要接受近400小时的再培训,以提升决策的质量。

顶新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公司的一个科长,应该是企业管理的全才,要能够在另外一家公司作总经理。顶新每建一个新厂,会从各地抽调骨干人员支援。如果没有对员工的日常培训和人才的发掘性培养,如果没有所需人才的储备,要达到这一高效率的建设速度是很难做到的,顶新集团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顶新90%的员工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92%的员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是一支朝气蓬勃而又不太稳定的队伍。不太稳定一是缘于工作压力大,业绩不好随时可能走人,二是缘于队伍年轻的结构特点。也许缘于不太稳定,顶新便向员工灌输“现代的工作理念”:保障不是来自现有的岗位而是来自工作技能和“职业安全”,成长才是最大的收获。

顶新对员工“不惜巨资投入教育训练,不仅培育自身一流的组织架构,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理论与实践的优秀年轻人才”。如果把这句话再简化一点说,那就是:顶新的人力资源策略“既为自己服务,同时也为社会服务。”

巧妙的公关策划

顶新成功打造“康师傅”品牌,与其成功的策划运作密不可分,从公关的角度看,精心巧妙的策划成就了“康师傅”的品牌形象。

顶新本来与“康”不沾边。“康师傅”是营销策划的产物。顶新用“康”,其意是要向人们表示“我们提供健康营养的食品”;而“师傅”一词和个性化的厨师图案的运用则更为巧妙,它或多或少能给人以厨艺很好、很亲切友善的印象。“康师傅”的牌子有了,随之诞生的是朗朗上口的广告词:“香喷喷,好吃看得见!”接下来是在电视台播放台湾电视剧时段展开大规模的广告攻势。一番“狂轰滥炸”之后,“康师傅”的名字名声远播,以至每天清晨,天津顶益公司的门前就排起了要货的汽车长龙,营销商翘首等待着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康师傅”方便面,有的干脆就在公司门口席地而卧连夜等待。

十年磨一剑。如今,“康师傅”的影响力早已渗透到千家万户。2002年12月2日,顶新集团衣锦还乡,“康师傅”这个完全在内地市场成长起来的品牌登陆台湾,其方便面在岛内2300家连锁超市上架引起轰动获得成功。面对顶新10年来的进退得失,人们也许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永远的胜,没有永远的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师傅和徒弟。

标签:;  ;  ;  

从“康师父”看康师傅对定新集团发展轨迹的“工艺”_顶新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