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兼论王俊浩等学者的观点_自然垄断论文

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兼评王俊豪等学者的观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者论文,观点论文,竞争论文,自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23(2004)02-0038-05

有效竞争是政府制定和实施自然垄断产业的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依据。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其中以王俊豪的观点最有影响。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是政府管制的对象,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忽视了管制的必要性及管制的成本。本文将在评价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

一、自然垄断产业管制的必要性及其成本

规模经济传统上被看作是自然垄断的基础。鲍莫尔(Baumol)提出规模经济既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也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认为成本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才是自然垄断的基础[3]。在一个不受管制的市场上,自然垄断会导致垄断势力的滥用和无谓的损失。利润最大化的垄断厂商将会把价格设置在边际成本之上。这导致配置低效率(allocative inefficiency)。垄断厂商不会像竞争性市场上的企业那样有充分的激励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或尽快地引入新产品。这导致生产低效率(productive inefficiency)。这些动态效应至少可能像无谓的损失一样重要。管制被看作是一种既能获得垄断的效率优势又能消除潜在的滥用垄断势力的手段。

但是,管制是有成本的。管制的成本包括管制机构的支出,以及被管制企业服从管制机构的要求而发生的成本,如填表、汇报等直接成本,还包括管制的经济效应所造成的间接成本。为了维护一个管制机构正常运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在各国正在积极实施的管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管制机构本身的改革,目的是减少管制支出。以英国电信管理局为例,作为英国电信业的专业管制部门,制定了逐年减少本部门的财政开支预算,将年度预算从1998-1999年的1279万英镑,减为1999-2000年的1263万英镑,2000-2001年的1201万英镑和2001-2002的1197万英镑。管制机构除了制定各种管制政策以外,还监督政策的执行。例如,管制机构要求被管制企业提交反映它们履行政策情况的报告。企业填表和向管制者汇报服从管制规定的成本被称为文书工作的成本(paperwork costs)。

管制的经济效应所造成的间接成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利益集团俘虏管制政策制定者所造成的损失。利益集团收买管制政策制定者主要是寻求垄断地位并获得垄断租金。垄断会造成无谓损失。在多个利益集团为寻租而展开竞争时,寻租的成本可能等于垄断租金,导致租值耗散。第二,管制者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本。信息约束限制了管制机构控制产业的效率。信息约束习惯上被区分为两种形式: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存在要求管制者必须给予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逆向选择使企业能够从与政府的相互作用中获取信息租。管制者在促使企业降低成本和抽取企业的信息租之间相互冲突。除了最极端的情形以外,企业在获得信息租的同时激励程度被降低[4]。第三,管制者缺乏承诺导致的成本。由于交易约束和法律上的原因,管制者往往缺少承诺能力。在长期关系中,管制者缺乏承诺能力会导致“鞭打快牛效应”(ratchet effect)。如果企业在初始时期干得出色,管制者会推断企业的技术条件是优越的。在以后的阶段,管制者会变得更加苛刻,尽力抽取企业的租金。因而,企业不会努力降低成本。这种鞭打快牛效应一般难以消除。

二、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实质

一提到有效竞争,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联想到“马歇尔困境”(Marshall's dilemma)。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通过对规模经济的系统分析,做出了以下两点论断:第一,任何货物的总生产量之增加,一般会增大这样一个代表性企业的规模,因而就会增加它所有的内部经济;第二,总生产量的增加,常会增加它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因而使它能花费在比例上较以前为少的劳动和代价来制造货物[5]。这就是说,产量的增加会引起企业规模扩大,而扩大企业规模则会增加内部和外部经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马歇尔也认识到,在追求规模经济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垄断,而垄断使价格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扼杀他所一贯推崇的自由竞争,从而使经济运行缺乏原动力,企业缺乏竞争活力。这样,在马歇尔看来,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成为两难选择。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经济学家们对如何克服“马歇尔困境”,把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起来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是偏重规模经济的作用,就是突出市场竞争活力的地位,两者往往顾此失彼。直到1940年6月,克拉克(J.M.Clark)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表了“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有效竞争就是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的一种竞争状态[6]。但是,他没有论述实现有效竞争的客观条件和标准问题。

王俊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实质问题[1]。他认为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相互排斥的一面。规模经济的通常含义是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使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和途径;而竞争活力的经济意义表现为它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综合作用,发挥市场机制自组织功能,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可见,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在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社会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率上达到了统一,即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是以不同的途径谋求同一目标。然而,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又具有相互排斥性,特别是在那些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企业,两者的排除性就更加明显。其表现形式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会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垄断则是对市场竞争的否定,它会导致经济缺乏竞争活力。因此,他认为,有效竞争作为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相互协调的一种理想状态,其协调点是合理界定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度”,其协调目标是两者所发挥的综合作用使社会经济效率极大化。由此他引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效竞争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有效竞争的实质就是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率。

但是,王俊豪没有对经济效率作进一步的区分,也没有指出社会经济效率的内涵。本文认为,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效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经济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率。企业经济效率是前面学者指出的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一种状态。社会经济效率则是兼顾企业经济效率和管制成本的一种状态。有效竞争的实质是使社会经济效率达到最优的一种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率既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率,又取决于管制成本,因此,企业经济效率的最优状态并不一定就是社会经济效率的最优状态。

三、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决定变量及衡量标准

1.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决定变量

王俊豪指出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决定变量是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度[1]。而本文认为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决定变量除了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外,还有管制成本。

管制者在制订管制政策时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企业比管制者拥有更多的关于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的信息。管制者制订的管制政策的效率就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当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即市场上没有竞争时,管制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最高,管制负担最重。周其仁指出,没有竞争体制,不知成本为何物[7]。在这种条件下,管制的效率是最低的,管制所导致的扭曲是最大的。但是当市场上出现了一家新的竞争者时,管制的负担会大大减轻。这是因为:第一,管制者可以采用标尺竞争的方法来克服信息不对称[8];第二,尽管存在着企业之间默契合谋的可能性,但合谋总是不完善的,例如,200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只有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但出现了恶性价格竞争的趋势,价格竞争会披露给管制者较多的信息;第三,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随着市场上的企业数目增加,企业之间的合谋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管制的成本则越来越低。如图1所示,管制成本是市场竞争的递减函数。当市场上的企业数目达到时,管制者不再需要管制,管制的成本降为零。

图1 管制成本

2.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195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森(E.S.Mason)在总结许多学者对实现有效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度量标准所作的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市场结构和市场效果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标准。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索斯尼克(Stephen Sosnick)还提出了以结构—行为—绩效三分法来概括的,包含15个方面内容的有效竞争标准[9]。王俊豪认为有效竞争是由适度规模与适度竞争相交部分所组成的区域[1],见图2。赵晓丽和李春杰也认为有效竞争是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协调的一种状态,并将其应用到电力产业[10]。

图2 有效竞争的区域

本文认为有效竞争是规模经济、竞争活力和管制成本三者的协调。在图3中,横轴表示市场竞争,纵轴表示的是成本,f(x)和g(x)分别为规模经济曲线和竞争成本曲线。竞争成本可以用前面分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来衡量。f(x)是市场竞争的增函数,g(x)是市场竞争的减函数。i(x)表示管制成本曲线,是市场竞争的减函数。H(x)是由f(x)、g(x)和i(x)叠加而成的,表示社会总生产成本。是社会总生产成本的最低点。

与由f(x)和g(x)两条曲线叠加得到的最低点相比,的市场竞争程度更大。这就是说,在考虑了管制成本以后,社会最优生产状态应允许更多的市场竞争。这可以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浪潮。

图3 规模经济、市场竞争和管制成本三者的协调

四、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实现

王俊豪认为,在自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首先要区分具体产业中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并实行区别对待的管制政策[2]。对于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而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管制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至于在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政府只允许一家企业还是允许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经营,这需要考虑具体业务领域成本弱增的范围,自然垄断与竞争的比较效率等因素。其次,当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由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后,是否应允许经营垄断性业务的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同时经营那些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竞争性)业务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实行垂直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在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间,采取交叉补贴战略,以排斥竞争企业的可能性。

以上分析是有道理的,但过于笼统,不具备可操作性。本文认为,首先,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能否引入竞争取决于不同状况下社会成本的比较。在垄断经营的条件下,避免了重复建设的成本,但是管制的成本却是最高的;在双寡头或多寡头经营的条件下,付出了重复建设的成本,但是管制的成本大大减轻。先看重复建设成本的决定因素。第一,重复建设的成本取决于重复建设的规模。美国1996年《电信法》构想了三种市话市场的进入方式:自备设施、转售和分项租用。自备设施条件下重复建设的规模最大,转售条件下重复建设的规模最小,分项租用介于两者之间。第二,重复建设的成本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状况。由于新的技术的出现,建设一个相同的网络的成本会大大下降。再看管制成本。与垄断经营相比,在双寡头或多寡头经营的条件下,管制者面临的信息约束大大降低。这表现在,第一,管制者可以利用标尺竞争的方法,从而提高了管制合同的激励程度,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管制者制定的产品价格更接近其生产成本,提高了配置效率;第三,通过降低企业的信息租金,提高了分配效率。这三方面效率的改进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消费者剩余大大增加。

可见,当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重复建设的规模较小或技术进步迅速,导致重复建设的成本较低,以及对该领域的业务需求增长迅速时,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可以引入竞争。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电信产业中的市话部分引入了竞争,而电力产业中的输电和配电部分以及天然气产业的输气和配气环节至今还没有取消专营权。

其次,经营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能否经营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同样取决于不同状况下社会生产成本的比较。在自然垄断业务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而且该企业又经营非自然垄断性业务的条件下,企业避免了范围经济的损失,但是管制者面临的困难是最严重的。第一,管制者在接入定价上的困难。由于垂直一体化企业会采用交叉补贴等方式排挤竞争对手,防止自己的客户流失到竞争者那里,管制者必须平衡垂直一体化企业和新进入企业的利益。若接入价格定得太高,竞争性企业无法进入;若接入价格定得太低,会损害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利益,垂直一体化企业会采取各种方法拒绝接入;既要维护垂直一体化企业的利益又要鼓励竞争性企业进入往往是很困难的。第二,管制者在监督垂直一体化企业行为上的困难。例如,垂直一体化经营的输电企业势必会阻止其他竞争性发电商进入自己的输电网。当输电商拥有电力调度权时尤其如此。第三,当自然垄断部分和竞争性部分的成本分享比例不同时(一般是自然垄断业务的分享比例较高),垂直一体化企业有套利的激励:一是成本套利,有几种成本(设施、机器、管理、会计和营销等)可能是几种活动所共同的,企业可能操纵会计程序做出有利于它的成本再分配;二是管理套利,管理者在那些补偿成本比例较低的活动中安排最好的工程人员,更大地发挥他们监督或降低成本的努力。

但是,当自然垄断性业务由多个企业经营时,管制者面临的困难会大大降低,因而会允许经营自然垄断性业务的企业经营竞争性产品。例如,美国1996年《电信法》规定,一旦在市话市场有了足够的竞争以后,经营市话的公司就能够进入长途电信市场。

可见,当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一家企业经营并且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业务之间的范围经济特别显著时,经营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也可以经营非自然垄断业务;当自然垄断业务领域的专营权被取消时,应允许那些经营传统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也经营竞争性产品。

五、本文的主要结论

王俊豪等学者认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取决于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度。本文认为,他们的观点有积极意义,但是不全面。由于自然垄断产业是政府管制的对象,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除了要考虑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外,还要考虑管制成本。将管制成本也看作是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本文的主要贡献。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

1.管制的成本既有直接成本,也有间接成本,后者往往大于前者。

2.有效竞争的实质是社会经济效率达到最优的一种状态。社会经济效率是兼顾企业经济效率和管制成本的一种状态。企业经济效率是前面学者指出的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一种状态。企业经济效率的最优状态并不一定就是社会经济效率的最优状态。

3.管制成本就是市场竞争的递减函数。

4.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能否引入竞争以及经营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能否经营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取决于不同状况下社会成本的比较。当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重复建设的成本较低,以及对该领域的业务需求增长迅速时,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可以引入竞争。当自然垄断业务与非自然垄断业务之间的范围经济特别显著时,经营自然垄断业务的独家企业也可以经营非自然垄断业务;当自然垄断业务领域的专营权被取消时,那些经营传统自然垄断业务的企业也可以经营竞争性产品。

收稿日期:2003-10-20

标签:;  ;  ;  ;  ;  ;  ;  ;  ;  ;  

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兼论王俊浩等学者的观点_自然垄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