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竞争优势理论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略论竞争优势理论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简评竞争优势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简评论文,竞争优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长期以来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石,在学术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李嘉图之后出现的很多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以比较成本学说为基础,并加以补充、修正和深化,使之在理论上更完整、更系统、更符合现实情况。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资源禀赋学说,堪称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登峰造极之作。它逻辑严密地指出,比较成本的差别来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资源禀赋学说较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国际贸易格局,所以被看成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进一步巩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地位。

二次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特征,资源禀赋学说开始受到剧烈冲击。列昂惕夫之谜就是对该学说传统地位的有力挑战。西方学者为了解释这个谜,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它们都是对赫——俄理论的修补,都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此后,比较优势理论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比较优势概念的变化。传统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静态的,来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而新的理论认为,由于要素积累、技术变革和要素流动,使比较优势成为动态的、可变化的。不仅如此,比较优势的变化还可以是人为的,可以由公司战略和国家政策形成。

尽管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如此众多的学说,但它们都是以比较优势概念作为基础,都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它们都主张国家之间应该按比较成本原则分工,应该采取自由贸易的对外政策。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概念,是一个超越了比较优势概念、拥有丰富内涵的崭新范畴。它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将起到奠基性作用。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他说,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与两个辅助因素。

四个基本因素是:

1.生产要素

根据波特的观点,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和知识资源。这些要素可以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是指不需花费多少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非熟练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后者是指需花费很大代价才能得到的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力等。比较起来,高级要素更有价值。如果一个国家基本要素不足,但高级要素在世界上具备优势,这个国家仍然有可能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家。例如,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可通过生产自动化来缓解,或通过引进外国劳工来解决。但是,如果在高科技上处于劣势,就无法通过其他方法来予以弥补了。而且,基本要素处于劣势,有可能对企业形成压力,使企业更富有创新能力,使该国在高级要素上的优势更加突出。这方面,日本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日本企业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通过向世界提供大量优质、价廉的制造业产品和高科技产品,资源贫乏的日本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了非常有利的地位。

2.国内需求

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对于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某种产品的国内需求较大,就会促进国内竞争,产生规模经济。而且,如果国内消费者善于挑剔、品味较高,就会有利于企业不断努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使之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例如,荷兰人对鲜花特别喜爱,并由此而产生了庞大的花卉产业。阿姆斯特丹西南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场阿尔斯梅尔;海牙以北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鳞茎花公园,以盛产郁金香而著称于世。显然,正是由于国内对鲜花的强烈需求和高度挑剔,才使得荷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鲜花出口国,贸易额占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60%以上。

3.相关和支撑产业

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显然,是否具有发达的、完善的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关系着主导产业能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交流产品信息,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优势。

4.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

波特认为,外部环境与企业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政府不应该只为少数企业提供保护,而应该为社会创造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激烈的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一种持久的、独特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激烈的国内竞争还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去世界市场上一决雌雄。

两个辅助因素是:机遇和政府的作用。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具有如下特点:

1.前提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论前提,竞争优势理论则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作为理论前提。后者比前者更符合当前的现实。

2.角度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从全球角度考虑,认为一个国家只要按照比较成本原则分工,就会增加自身的福利,并提高世界范围的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水平。竞争优势理论从国家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才能使一国在贸易活动中得到的福利更多一些,生产效率提高得更快一些,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3.范围不同

比较优势理论只考虑某些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且主要是对其成本即价格的竞争能力进行比较。竞争优势理论则是将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即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它国进行比较。此外,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讨论现实存在的利益对比。竞争优势理论除了考虑现实情况之外,还要考虑潜在的利益对比,考虑怎样才能使一国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以便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性质不同

比较优势是相对性的概念,一国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些方面必具比较劣势。这种理论的逻辑结果是,任何国家都应安于现状、保持现状。因为这样可以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使本国获利。竞争优势是绝对性的概念,一个国家或者处于竞争优势,或者处于竞争劣势,界限相当清楚,没有半点含糊。任何国家都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

5.原因不同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初始条件。这些初始条件或来自自然原因,或来自历史原因。假如一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而经济落后、开发不足、技术低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分工,只能生产和出口矿产品、农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

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取决于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如此看来,只要企业敢于创新,积极竞争,一个后进的国家也有可能成为有着竞争优势的国家。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失去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个国家的市场失去了竞争刺激。那么,先进国家也有可能失去竞争优势。

6.关系密切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虽然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但同时它们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国是否有竞争优势,可以由它拥有的比较优势的特点表现出来。如果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处于同一技术层次,那么,两国具有相同的竞争力水平。如果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处于不同技术层次,居较高层次的国家具有竞争优势。例如,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有比较优势,所以具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在较低技术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比较优势,所以具有竞争劣势。因此,当亚洲“四小龙”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时,就使自己从竞争劣势地位转变到竞争优势地位。近几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表明,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上升很快。新加坡和香港已居国际竞争力排行榜的第1位和第2位,把所有发达工业国抛在了后面。

三、竞争优势理论的局限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对于解释二战以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新现象,确实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他的关于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的观点,关于竞争优势取得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的观点,关于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的观点,关于国家竞争优势发展四个阶段的观点,对于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是有着重大借鉴作用的。

但是,波特的理论也有若干不太符合现实的地方。波特理论的主要局限在于过度强调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而低估了政府的作用。在波特看来,一个国家要具备竞争优势,主要依赖企业或产业的自强不息和创新机制。政府的作用是纠正市场扭曲,恢复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实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促进贸易伙伴之间相互开放市场,而不是相互进行贸易保护。而且,政府的作用只是一个辅助性因素。下面,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1.关于四个基本因素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但是,如果政府不加干预,这四个因素可能要经历很长时期才能蕴育成熟。

例如,生产要素中的高级要素如何培育?高科技和熟练劳动力从何而来?如果依靠企业发奋和市场竞争,原来处于劣势的国家将永远处于劣势,原来处于优势的国家将永远处于优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对教育和技术引进的重视,源于政府对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支持,源于政府对一些暂时处于劣势的主导产业的保护。

再如,就国内需求而言,在强大的外国商品攻势下,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得不到适当保护,需求再旺盛于国内企业又有何益?尤其是在不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下,没有政府的干预而能使企业增强竞争力,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又如,就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而言,若期待着市场经济的推动和自然生成,将要经历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通过种种措施,促进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的迅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崛起。

还有,就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而言,一个宽松的、公平的竞争环境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行为。

2.关于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波特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这种表述,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含于竞争优势之中。第二个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大量投资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三个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研究与开发。第四个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创新、竞争意识明显下降,经济发展缺少强有力的推动。

一国的竞争优势怎样才能从第一阶段依次发展到第三阶段?一国如何从以自然禀赋作为优势来源,发展到依靠大规模的投资来推动竞争力的提高?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作用,依靠国内资本的自然积累,工业化的进程将会非常漫长。发达国家没有走这条道路。这些国家的资本积累,依靠的是对农业的剥夺和对殖民地的掠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提供了法律和武力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迅速由竞争优势的第一阶段发展到第二阶段,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提高国内储蓄率。其二,吸引外国投资。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实证分析告诉我们,当今世界上国际竞争力提高得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东盟等国家,政府对于吸引外资和提高国内储蓄率,都在舆论和政策上予以了大力推动。至于一国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更是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制定的正确的技术引进政策,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扶持,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政府与企业的密切配合,等等,都是促进企业和产业提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捷径。如果一个国家已进入第四阶段,需要摆脱衰退状态,唯一能发挥关键性作用的还是政府。就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近几年上升很快,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加强了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宏观干预,把研究与开发提高到与国家安全等同的地位。二是加强了政府对对外贸易领域的干预,为美国企业走上世界市场扫清了障碍。

四、结论

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超越,是对当代国际贸易现实的逼近。波特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内涵。他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他关于取得或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根据波特的理论,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必须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必须重视企业的创新机制与创新能力,必须重视企业和产业的主观努力。

但是,波特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与国际贸易现实有着不尽吻合之处。这表现在,它过多地强调了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贬低了政府在当代国际贸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几乎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的同时,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又称“战略贸易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非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是非常困难的,对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最有效的方法是政府选择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进行保护,使之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等这些产业成熟到足以与外国产业相抗衡后,政府再撤去保护。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特点的产业,多为高科技产业,它们既具有外部性特征,又需付出巨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这就意味着,这些产业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素质起着重大作用,但它们的成本支出却不能通过市场得到完全补偿。因此,从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政府必须以关税保护、出口补贴等多种方式,对这些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

与波特的理论相比较,克鲁格曼的理论更具现实性,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更加吻合。早在1791年,汉密尔顿就曾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思想。美国政府根据这种思想,通过高关税壁垒使美国的工业生产渐具竞争力。后来,李斯特又发展了这种思想。德国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贸易保护,使德国的制造业后来居上,很快缩小了与英法等国的差距。50年代以来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经历过类似的历程。就当前来说,为了取得或保持在一些高科技产业或关键性产业上的优势地位,发达工业国家广泛采用了多种扶持政策和保护措施。仅就美国而言,就频繁使用了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单方面的贸易制裁等手段。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在不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也有必要扶持一些技术含量高、外部效应大的主导产业,进行适当的、一定时期的保护。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分别反映了当前国际贸易中两种并行不悖的趋势: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不管是哪一种趋势,都体现了各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企图通过对外贸易为本国获得更大利益的愿望;也体现了各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使本国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需要。如果我们把波特的理论与克鲁格曼的理论结合在一起,可能会使竞争优势理论表现得更加完善,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这两种理论,一个国家如果想谋取更大的福利,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本途径是竞争和创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鼓励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政府应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并把本国企业推上国际市场。

第二,对于关键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但这种保护必须是暂时的、积极的,必须与促进企业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而且,应该尽可能取得其他国家的谅解。

第三,在任何情况下,政府对于本国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推动企业或产业竞争和创新,还是对企业或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政府都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值得重视。

标签:;  ;  ;  ;  ;  ;  ;  

略论竞争优势理论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