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回归前后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的经济关系与发展_台湾经济论文

港澳回归前后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的经济关系与发展_台湾经济论文

港澳回归前后大陆与台、港、澳的经济联系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港澳论文,大陆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

时,由于受经济利益关系的驱动和产业、资源互补结构的影响,大陆与台、港、

澳间的经贸关系获得蓬勃发展,互为最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

大陆内地和香港在历史上就有着天然的经济联系。自从70年代末大陆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关系蓬勃发展,香港已成为内地最大的贸

易伙伴和转口港。1994年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达957亿美元,占香港

对外贸易总额的30.9%,占内地对外贸易总额的49%,较1978年增长

30倍。其中,大陆对香港出口437亿美元,占内地出口总值的37.5%。

从进口看,1982年始,大陆已取代美国成为香港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转口

方面,大陆是香港转口贸易的最大贸易伙伴,1995年香港转口贸易货值中的

88%,即9843亿港元与大陆有关。作为转口来源地,大陆占香港转口货值

57%,作为目的地,大陆占35%。[①]在内地经港转口外地货物中,以总

额计算,34.1%输往美国,另外7.6%和7.1%分别输往德国和日本。

受内地与香港转口贸易巨幅增长的影响,香港转口港的地位不断提高。1980

年香港的转口贸易值仅占出口总值的31%,到1988年已上升到56%,1

994年为81%,1995年转口总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高达83%。香

港与内地互为最大的外来投资者。1979年—1994年我国累计批准外商直

接投资项目221618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3094.37亿美元,实际利

用外商投资金额937.02亿美元。在大陆引进外商投资总额中,港澳台资本

特别是香港资本占最大比重。其中香港在内地累计投资总额630亿美元,分别

占外资企业总数的63.8%和外资企业注册资金总数的72.7%。[②]目

前,香港可转移的纺织业加工工序已有80—90%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电子

业工序的80%,玩具业工序的90%,皮具业工序的85%已完成了内迁,已

有85%的香港鞋厂到内地开设分厂,使港商在内地的造鞋比重占了70%以上

。港商在珠江三角洲投资的企业雇佣员工达300多万人,已相当于香港制造业

就业人口的5倍。港商积极投资内地,加快了内地外向型经济发展,也使香港制

造业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得到转移,大大提高了香港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了

过去十多年来香港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1980—1994年香港经济实质增

长达6.3%,不仅大大高于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亚太地区也是佼

佼者。在港商拓展对内地投资的同时,内地在香港的投资活动也迅速发展。截止

1996年初,内地在香港投资总额约达300亿美元,建立中资企业4000

多家,中资企业共有中方员工52000人,在港注册企业资产总值400多亿

美元。中资企业已超过美、日,仅次于英资,成为香港第二大外来投资者,中资

企业在香港已从原来以贸易为主的单一经营,发展为集团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经

营。目前,中资企业在香港的金融、贸易、工业、航运、旅游、房地产等领域都

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香港成为内地重要的筹资渠道,两地的金融合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果。香港作

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亚太地区银团贷款中心。至1994年,世界最大的100

家银行中有81家在香港设有分行或办事处,在香港成立的跨国公司总部达71

4家。香港作为世界重要的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极有利于大陆通过香港同

世界各主要金融机构保持业务联系,使内地尤其在组织银团贷款及支持大型建设

项目方面从香港金融市场筹集到大量外资。据统计,1993年香港对内地的银

团贷款为67亿美元,对内地银行和企业的贷款达1948亿港元。内地银行在

香港的存款近年来一直保持在400—500亿港元;港元在内地的流通量估计

有150亿,占港元发钞量的1/4。自1993年允许旅客带少量人民币进港

以来,估计每年有超过50亿元人民币在港兑换。两地互设金融机构发展迅速,

现在香港共有13家银行在内地开设27家分行,19个代表处及合资银行、财

务公司,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的200多个代表处和70多家分行,绝大多数都

由其驻港机构领导和协调,同时,中银集团已是香港第二大银行集团。中银集团

在香港共拥有16家银行,300多家分行和办事处,共有存款3410亿港元

,占全港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22.7%。[③]

适应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两地在交通、通讯和旅游等方面的合

作也发展迅速。过去5年中,香港与内地的电话通讯量每年增长35%。199

3年香港平均每个市民打往世界各地长途电话210分钟,其中约100分钟打

往内地。1993年,由海、陆、空三个途径出入内地与香港的旅客达到882

0万人次。在出入罗湖口岸的3750万人次中,香港居民占95%,即平均每

个香港人一年内经罗湖海关出入内地近6次。1993年香港再次登上世界最大

集装箱码头的宝座,而它所处理的转口集装箱80%以上来自或运往内地,内地

货物约占香港集装箱货运量的一半。[④]目前,每日有800多班次船运,7

2次航班,20班火车,2.6辆车辆来往于内地与大陆之间。

自从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以来,两岸的经

贸往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两岸民间往来日趋密切。据台湾陆委会统计,两岸贸易

总额从1987年的15亿美元增至1994年的178亿美元,较1990年

增长5倍多。1994年两岸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台湾已成为大陆第二大进口

来源地,大陆是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台湾对大陆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

980年的1.2%上升到1994年的15%,同期大陆从台湾的进口从1.

24%上升到12%。1991年至1994年经由台湾“经济部”正式核准往

大陆的投资总额为45亿美元,同期台湾对大陆以外其他国家投资总额为40亿

美元。[⑤]由于台湾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赴大陆投资并未通过台湾官方核准,所

以台商赴大陆投资实际上大大超过台湾官方统计的数字。据大陆有关方面统计的

数字,到1995年底,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已达3.2万个,协议投资金额达

280万美元,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二大投资方。另据台湾海基会最近公布的数

字,从1987年11月至1995年10月底,台湾赴大陆地区探亲的民众已

超过800万人次,而同期台湾民众与世界其他国家往来的总人数仅为687万

人次。截止1994年10月,大陆赴台交流人数达8000人次,如果包括大

陆赴台探亲、探病人员在内,大陆去台人员已达70000多人次。由于两岸没

有直接实现“三通”,因此在两岸的经贸往来中,香港以其区域性国际金融、贸

易中心的地位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两岸经贸交往中充当了最佳媒介。据统计,

经香港中转的两岸贸易额占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的3/4以上,台商在大陆投资大

多以迂回方式间接进行,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在港设立的子公司,以香港注册公

司名义或与港商联合进入内地的。香港还是台商到内地商务考察、台湾居民到内

地探亲旅游的最主要通道,1990年台湾经香港赴大陆人数达83万人次,1

992年超过100万人次,1995年达120多万人次。由于台资均以香港

作为投资大陆的跳板,因此香港还是台商设立中介公司及进行资金调度的基地。

据估计,目前有25000—30000家以投资大陆为目标的公司在香港注册

由于地缘和人缘的特殊关系,内地与澳门的经贸关系也异常密切。据统计,

澳门对内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1979年为7.8亿澳门元,而1992年为4

6亿澳门元,13年间增长了5.9倍,1994年达63.84亿澳门元,较

1978年增长5倍。1993年,澳门为中国的第二十三大贸易伙伴,大陆为

澳门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香港是澳门第二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

口来源地,台湾也是澳门的主要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大陆对澳门的主

要出口产品为纺织品原料和半成品、农副产品和矿产品,而澳门对大陆的主要出

口为纺织品、机器设备及皮革制品。大陆特别是与其邻近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

成为澳门的主要原材料、劳动力、农副产品的供应地。而澳门作为中国对外开放

仅次于香港的第二个重要窗口,也为大陆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在投

资方面,截止1993年10月,澳门厂商在内地的投资超过1500个,合同

投资额约45亿美元。澳门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和新

会等地。据广东省政府统计,从1987年到1991年的五年中,澳门在广东

投资项目合同数820个,合同外资额4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亿美元。内地在

澳门投资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成为支持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到1993年

10月,在澳门的中资企业达200多家,总资产达400亿澳门元,中资已成

为澳门的第一大外资,主要投资在澳门的工业、贸易、金融、旅游、建筑、交通

运输和保险等行业,在澳门主体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其中在金融业中占50%

,贸易业中占45%,旅游业中占25%,建筑地产业中占40%。[⑥]

因受复杂的政治背景影响,台湾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关系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双

边贸易量小发展滞缓。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大陆经济的迅速崛起和两岸关

系的渐趋和缓,港澳地区在两岸经贸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日益显著,台湾与港澳地

区的经贸关系也迅速发展。1979年台港贸易仅2147万美元,1990年

为32.78亿美元,1990年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00.3亿美元

。1994年台湾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达227.9亿美元,较1993年增长

12.9%。其中台湾对香港出口212.62亿美元,占当年台湾出口总值9

30.6亿美元的22.8%;台湾自香港进口15.33亿美元,占当年台湾

进口总值853.6亿美元的1.8%;台港贸易历年都存在巨额顺差,199

2年台湾拥有13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1994年贸易顺差高达197.3亿

美元,香港已成为台湾最大的顺差地区。[⑦]在台港相互投资方面,据台湾经

济部投审会统计,从1952至1992年,香港在台湾投资累计总额达17.

75亿美元,占外商在台投资总额的10.77%,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居第

三位。其中1952年至1986年香港在台投资1162件,金额6.1亿美

元,1987年至1992年272件,金额11.65亿美元。[⑧]另据香

港台北贸铁中心的分析,至1994年底台湾在香港实际投资总额约为40亿美

元,建立各类企业3000多家,投资行业以贸易、金融和房地产业为主。[⑨]

台湾与澳门的经贸关系自80年代中期以来也渐趋热络。根据台湾官方的统

计资料,1983年台澳双边贸易总额只有130万美元,1993年达到1.

27亿美元,是1983年的78倍。另据澳门政府统计普查司统计的数据,1

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台澳进出口贸易增长了近3.5倍,年平均

增长18.5%。1992年双边贸易总额为1.4亿美元,比1991年剧增

42.68%,1993年台澳贸易总额略有减少,为1.154亿美元,19

94年增长至1.65亿美元。台湾已成为澳门在亚洲地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在贸易结构方面,澳门对台出口以陶瓷、木制家具等廉价商品为主,而台湾输往

澳门的则主要以电脑、电子零件、化工原料、纤维织物原料等中、高档商品为主

。台澳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如1990年台湾方面贸易顺差达8

430万美元,1994年顺差额虽略有减少,但仍达7901万美元。台湾还

是澳门旅游、博彩业的主要客源市场之一。据台湾内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统

计,自1984年至1994年,澳门前往台湾旅游为27128人次,而同期

台湾赴澳门的旅客高达531020人次,约为澳门来台人数的20倍,其中1

994年台湾到澳门旅游人数达21.3万人次,比1993年增长23%。[

⑩]随着澳门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台商自90年代初以来也纷纷

到澳门投资。台商对澳门的投资主要经由香港转入,其主要投资产业为工业、娱

乐业、商业和房地产业。虽然目前还难以统计到台商在澳门投资的准确数据,但

包括旅游、工商和房地产业在内的投资总额估计约达60至80亿澳门元,如台

湾联伟公司投资30亿港元在澳门投资开办赛马会;台商在澳门开设的三家电器

厂;台湾汤臣集团以巨额资金投资澳门房地产业。

香港与澳门地理上十分邻近,两地仅相距40海里左右。由于澳门本身没有

深水港,相当数量的原料、设备和产品都必须从香港进口,同时澳门的出口也绝

大部分要经香港中转,所以澳门经济对香港的依赖性很大,两地经贸关系也一直

非常密切。1992年,澳门从香港进口商品总额51.6亿澳门元,占澳门进

口总额的32.9%,香港成为澳门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出口方面,1990

年澳门出口香港17.6亿澳门元的货物,占澳门出口总额的12.5%。[①

①]在金融方面,澳门也对香港有很大的依赖性。澳门币与港币挂钩,在大型银

钱交易中,使用港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数量比澳门币大得多,在银行存款中港币也

占较大比重,在澳门的中资和外资银行大部分都直接隶属于其香港总部。由于澳

门的金融市场不发达,没有股票市场,投资工具不多,所以在澳门的黄金、外汇

、股票等投资活动均通过香港市场进行。在旅游方面,由于澳门是远东的一个博

彩中心和旅游中心,香港游客在澳门旅游业客源市场中占突出地位。据统计,仅

1992年,香港游客直接来澳总数达493万人次,占经香港水路入澳游客总

数的79.3%。在投资方面,由于澳门有出口配额和享受欧美国家的优惠制度

,再加上澳门厂房、人工较香港便宜,港商对在澳门投资很感兴趣,香港成为居

大陆后的澳门第二大外来投资者。港商在澳门投资总额约为100亿澳门元。

近10多年来,大陆与台、港、澳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有其现实的基础和

客观条件,它是近年来两岸四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在中国人经

济圈内实现经济结构和资源秉赋互补互利的必然选择。1978年至1994年

,大陆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3.2倍,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达9.4%;香

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增长1.9倍,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9%;台湾的国民生产

毛额实际增长度2.3倍,年均增长7.7%;澳门从1982年至1994年

,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7.1%。大陆与台、港、澳的经贸关系的经济增长

率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国家2.6%的年均增长率水平。1994年,按市场价格

计算,大陆的经济规模已达到5200亿美元,香港达1300亿美元,澳门约

达63亿美元,台湾达2242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陆为440美元,

香港为21800美元,澳门达15610美元,台湾为11767美元。香港

、台湾和澳门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在对外贸易方面,1995年

香港、大陆、台湾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在世界上排第八、第十一和第十四,贸

易金额分别为3714亿美元、2808亿美元和2153亿美元,三地合计共

8675亿美元,两岸三地贸易总额次于美国和德国,居全球第三。[①②]面

对蓬勃发展的经济增长势头,人们普遍对两岸四地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乐观情绪

。据世界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果以平均购买力计算,两岸三地的经

济规模将在2002年超过美国。香港金融局的预测也指出,2010年,大陆

、台湾、香港三地的总产出与产品出口额,将分别占世界的1/6和10.3%

。大陆与台、港、澳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彼此间日趋密切的经贸关系提供了强大动

力和现实基础,大陆与台、港、澳的经贸关系的互补性,经济资源结构和地缘、

人缘上的亲密关系,也是近年来彼此间经贸关系蓬勃发展,经济合作日趋紧密的

重要原因。中国大陆拥有12亿人口、丰富廉价的资源及广阔的市场,港澳拥有

资金、金融及商业服务设施、市场营销网络及经验,台湾则有充足的资金、较雄

厚的工业基础、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根据现代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大陆与台

、港、澳的经贸关系有着互补互利的经济结构和广泛的合作基础,再加上大陆与

台、港、澳的经贸关系同属于一个民族,同属于一种文化,使用同一种语言,有

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与文化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分工与合作将形成一种巨

大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九七”和“九九”后香港、澳门主权回归,将使大陆与台、港、澳的经贸

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它为加快彼此间的经济合

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最终实现大陆与台、港、澳的经贸关系和中国人经

济体的一体化进程创造了难得的良好条件。

九七回归,是香港经济从未遇到的最大挑战,但也提供了使香港可能争取更

大经济繁荣的绝佳机会。香港主权回归后,由于实行“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

”的特殊政策,使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宣布收回

香港后,从1986年到1993年平均每年仍有44家外资公司在香港设立总

部。由于中英间在香港问题上发生争执,部分英资财团曾一度撤走,但后来又陆

续回来了。而且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公司也大量涌进香港。目前,日

本在香港投资127亿美元,美国有1000多家公司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其中

有100多家将总部设在香港,美国在香港投资超过150亿美元。[①③]正

如香港工商界及海内外了解香港的人士所说那样,香港的主权回归,不会削弱香

港的区域性地位,也不会损害香港人的利益,相反,将会成为中国的首要商业城

市及亚洲的服务之都。而随着“九七”后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密切,香

港经济将会再次腾飞。从双方经济发展趋势和要求看,“九七”后大陆与香港经

济合作关系必将在现有基础上有更大发展,不仅在规模上会有所扩大,而且在档

次上、质量上、水平上也会所提高。在巩固已有的互补性合作关系的前提下,将

发展结构性的合作关系;在发展短期效益明显的合作中,将加强有利于双方长远

利益的合作关系;在保持原有合作领域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目前,香

港已经完成了80%的制造业北移;在今后的若干年内,香港将会充分利用大陆

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把大陆的强大科技力量和香港的转口、营销、融资能

力相互结合,开展科技开发,加强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同时进一步发挥香港作为

国际贸易、金融、航运、讯息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内地与香港的多方位、多层

次、多领域、多形式及互有侧重的合作。

近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格局初步形成。台湾在一些生产技术

、科技产业化、营销技术和市场网络等方面有相当优势;而大陆在基础产业领域

、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内市场容量等方面有相当优势。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以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90年代大陆的基

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的振

兴,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为台湾厂商提供更多的贸易

与投资机会,从而为台湾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港澳回归将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提供新的强大动力。港澳在资金、信息、航运和转口等方面的中介功能将得到更

充分发挥,以港澳为中介,大陆与台湾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会进一步发展,从

而推动建立以大陆为腹地,港澳为窗口,台湾为基地的亚太营运中心,使台湾经

济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大陆与澳门的经济也存在一种互动、互利和相互促进的关系。1999年澳

门回归后,按照澳门基本法的规定,“九九”回归后在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和

高度自治,澳门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的地位。澳门与亚太地区、欧美各国

素有交往,与欧盟国家关系更为密切。近年来,澳门进行港澳客运码头、跨海大

桥、澳门国际机场等多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澳门国际机场等一系列大型基

础设施的建成并投入营运,将使澳门的投资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善。以“九九”回

归和澳门国际机场建成为标志,不但澳门机场和港口对早已处于超饱和状态的香

港机场和港口起到辅助和分流作用,推动澳门与香港,澳门与台湾经济关系进一

步发展,为内地与澳门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且以澳门为中介,对

拓展大陆与欧共体、大陆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也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

中国政府多次明确指出,“九七”后香港与台湾的关系,是两岸关系的特殊

组成部分,港台两地的民间交往,香港同胞、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将得到充分维

护,以促进两地的共同繁荣。台湾方面,出于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考虑,对于“

九七”后的台港澳关系也很重视。正在制定的未来台湾与港澳新型关系的《港澳

关系条例》,包括连战在内的台湾高层官员多次表示,“九七”后台湾“应与香

港维持并加强彼此关系”,“希望台港澳之间各层面的交流关系,包括两地人民

的互访、经贸往来、航运等,都能维持正常的交流关系,甚至更要加强”。这表

明,两岸在政策宣传方面,都表达了希望“九七”后继续维持现有关系,据此也

可以预见“九七”后台港澳经贸关系将能继续保持和发展。由于目前已迫在眉睫

的两岸“三通”问题可能会在近年内较快解决,两岸实现“三通”对台港经贸关

系无疑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但是,香港的港口、机场航班密集,海运、航运设

施完善,地理位置适中,市场高度开放,两岸“三通”后香港无论对大陆还是对

台湾的转口贸易仍将具有极大吸引力。届时即使两岸实现定点直航,但大陆的华

南、华中和中南地区的对台贸易仍将主要以香港为中介进行。而且,“九七”后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信息和旅游中心,在两岸经贸交往中的资金调度与融通,

信息交流、技术引进等方面的中介作用不断加强,香港在两岸间的中介功能作用

也会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因此,从总体上看两岸实现“三通”对香港的中介作用

和台港澳经贸关系发展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注释:

① ①②香港《信报》1996年5月1日。

②国家计委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管理世

界》1996年第2期。

③林聪标:《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三地金融关系之研究》,《亚洲研究》

1995年第3期。

④《深圳特区报》1994年9月30日。

⑤台湾《中国时报》1995年11月4日。

⑥ ①①黄汉强等主编:《澳门总览》,澳门基金会1994年1月出版。

⑦1995年《中华民国海关统计资料》。

⑧蔡宏明:《台港贸易与投资关系之展望》,《台湾经济金融月刊》199

3年第11期。

⑨台湾《中国时报》1995年1月4日。

⑩台湾贸易协会编:《1995—1996年经贸年报》。

①③王家英等著:《大陆与香港的经济关系与发展趋势》,香港中文大学出

版社1996年3月。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责任编辑:晓喻)*

标签:;  ;  ;  ;  ;  ;  ;  ;  

港澳回归前后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的经济关系与发展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