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分析及监管对策_土地使用权论文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分析及监管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形资产论文,对策论文,上市公司论文,特征论文,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背景及样本选取

上市公司是代表着我国制度完善、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较强的公司。据中国证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B股)家数已达1551家,我国证券市场市值达33.32万亿元,流通市值(含限售流通股市值)为33.0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58.74%。与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极低,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一般是50%~60%,而我国则在3%左右,差距之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的建设、创新不够重视。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有形资产的竞争,更主要是无形资产的竞争。上市公司如果能正确把握、利用无形资产,就能通过证券市场放大无形资产,从而提升公司的价值。

本文研究的样本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的数据,选择沪市制造业下的4个子行业上市公司统计资料为样本,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亏损的以及无形资产明细资料不齐全和无形资产净额为零的上市公司。选取了(1)医药业(33家);(2)电子业(14家);(3)金属、非金属业(36家);(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42家)共125家公司。研究时间跨度为2005~2007年三年。有关各种无形资产的明细信息直接取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及其报表附注信息。

二、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分析

1.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行业分布总体状况

本次抽取的4个行业共125家上市公司,它们的无形资产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如表1,从4个行业看,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呈递增趋势:医药行业33家公司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4.99%上升到2007年的5.13%;电子行业14家公司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43%上升到2007年的5.77%;金属、非金属行业39家公司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1.59%上升到2007年的2.99%;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42家公司无形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27%上升到2007年的3.73%。无形资产呈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以2007年为例,医药业、电子业的无形资产比重均大于5%,明显高于金属、非金属业和石油及化学等行业。这也符合通常人们认为的医药、电子业的技术含量要高于金属、非金属业和石油及化学等行业。

2.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比重低、核算范围窄

与2001年全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抽样统计的比重2.3%(表2)相比,4个行业的无形资产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这可能与2001年抽样的行业多、公司多,从而平滑了无形资产的比重有关。与国外企业无形资产50%~60%的比重相比,却相去甚远。2007年这4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总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医药业24.7%、电子业18.14%、金属及非金属业44.37%、石油及化学等行业39.22%,远远高出当年的无形资产比重5.13%、5.77%、2.99%、3.73%(表3),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尚未占据应有的重要地位。这其中既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观念有关,也与我国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规定有关,加上我国制造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使用固定资产生产产品是主流,因而无形资产的比重相对较低。近几年,上市公司也开始重视无形资产的应用,投入研发的经费在增加,国家也出台了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创新的相关政策,在税收上也给予优惠的政策。

3.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中土地使用权比重极大

从无形资产项目构成看,相比2001年的全国抽样水平,本文研究的4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增加了软件、各种使用权、人力资源、其他等项目,这4个行业的无形资产项目按比例由大到小排序是(以2007年为例):

医药行业无形资产项目排序:土地使用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软件、专利权、特许权、其他、各种使用权(表4)。

电子行业无形资产项目排序: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有技术、专利权、软件、特许权、其他、各种使用权(表5)。

金属、非金属行业无形资产项目排序: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有技术、专利权、软件、特许权、其他、各种使用权(表6)。

石油、化学等行业无形资产项目排序: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有技术、专利权、软件、特许权、其他、各种使用权。(表7)

从无形资产内部结构比例看,这4个行业的共同之处是土地使用权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除了电子行业2006年、2007年土地使用权的比重分别为34.81%、47.27%,其他3个行业的土地使用权占无形资产的比重均在75%以上,也就是说,无形资产中超过3/4的是土地使用权(表4-7)。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总额中占了极大的比例,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比例达到2001年全国上市公司抽样调查比例33.2%的2倍之多(表2)。这种现象与这几年很多上市公司的“圈地运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人多地少,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且增值速度远远快于其主业的增长,各企业只要有资金实力,不管是否需要,竞相圈地,伺机再卖或囤积土地赚钱,造成即使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全国主要城市房价仍居高不下。从表8-11中可以看出,以2007年为例,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司数均在90%以上,绝对领先于其他一些无形资产项目,其中医药业33家公司中有32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占了96.97%;电子业14家公司中所有公司均拥有土地使用权;金属、非金属业36家公司中有34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占了94.44%;石油、化学等行业42家公司中有38家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占了90.48%。取得的土地会增值,但土地本身不具有技术含金量,并且通过每年的摊销其价值会减少。因此,从本质上看,土地使用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而通过圈地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更不是提升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资产价值的渠道。本文认为,考虑到土地使用权的特殊性,将其从无形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立项进行核算较为妥当。

4.无形资产项目呈现明显的行业特征

尽管各无形资产项目的分布极不平衡,但不同行业无形资产项目也显示出了不同的行业特征:

通常认为,医药行业的医药配方等专有技术应该比较多,从我们抽样的33家公司看,有28家公司拥有专有技术,除了土地使用权外,各种药品等专有技术占无形资产比重位列第2位,也证实了一般的常理(表4、表8)。医药业的软件比重虽然低,但拥有的公司数却有25家,占了75.76%,说明医药业的大多数公司在软件方面的投入还是舍得花钱的。

电子业的商标权、专有技术占无形资产比重位列第2、3位,14家公司中全部拥有土地使用权,拥有软件的公司有11家,占了78.57%,拥有专有技术的公司有7家,占了50%,商标权虽然金额比重位列第2位,但只有2家公司拥有(表5、表9)。

金属、非金属业的矿产开采权的金额比重仅次于土地使用权,34家公司中拥有矿产开采权的有12家,占了33.33%,显示了该行业的特征(表6、表10)。

石油、化学等行业除土地使用权外,该行业公司拥有软件24家,占了57.14%,专有技术23家,占54.76%,金额比重位居第2、4位(表7、表11)。

综上所述,上述4个行业拥有软件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位居无形资产各项目前列,分别位居所在行业的第2、3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购买、订制、使用软件,软件的种类不再局限于财务软件,有些公司还拥有教育软件、特定项目的管理软件等,为上市公司的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拥有软件的公司家数呈上升趋势,这为公司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4个行业拥有的专有技术也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说明这些制造业行业各有自己的生产技术、诀窍等,也是这些公司能在本行业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5.特许权比例极低,上市公司特许经营意识淡薄

由于抽样的4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均是属于大类的制造业,特许权占无形资产的比重极低,特许经营意识较淡薄,以2007年为例,医药、电子、金属、石油等行业的特许权比重分别为0.38%、0.39%、0、0.002%,远远低于2001年全国抽样水平的61%(表5),拥有特许权的公司数也极少,家数分别为3、3、0、1,说明特许权在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特许权常常与著名品牌及特殊的技术、渠道等相关联,这从总体上也说明这4个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缺乏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上市公司与著名品牌,利用特许权进行品牌输出和资本经营的意识与实力还较欠缺。

6.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投入少

R&D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一组国际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我国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监测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研发支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22%,研发支出总额达到3664亿元;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9%,比上年的1.42%有所提高。而同一指标,日本2000年是3.12%,不仅远高于中国,也高于美国的2.65以及德国的2.37、法国的2.17、英国的1.87,在全球雄居榜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别。

我国原有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对自创的无形资产在形成无形资产之前均作为发生当期的费用,这种计量方式直接影响很多公司投入研发的积极性。而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对自创的无形资产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分成两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相关条件时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由于新的会计准则是在2007年开始执行,为此我们统计了抽样的4个行业上市公司2007年资产负债表中“开发支出”的数据(2005年、2006年没有“开发支出”的数据),结果显示:2007年医药业33家公司中有11家公司有“开发支出”项目的金额,占资产总额的0.23%,电子业14家公司中有2家有“开发支出”项目的金额,占资产总额的0.13%,金属、非金属业36家公司中只有1家黄河旋风(600172)有“开发支出”项目的金额,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接近0,石油、化学等业42家公司中家威远生化(600803)和兴发集团(600141)2家公司有“开发支出”项目的金额,占资产总额的0.0037%(表12)。从2007年统计的结果看,即便实行了新的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的计量作了新的规范,但这4个行业投入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仍旧是金额少、比重低,研发的积极性严重不足,企业创新能力欠缺。

7.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

关于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葛家澍(2004)认为,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导致的经济后果是“极度的信息不对称性的信息缺乏信号传递功能和缺乏透明度。……留给投资者一种浑浊、最小的、不充分的和缺乏透明度的信息”。这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缺乏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及企业价值的低估”。会计实务的此种现状严重扭曲了财务报告的有关信息,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判断和相应决策[1]。因此,如何在表外充分披露包含无形资产价值的信息成为当前理论界应当解决的问题。从我们抽取的4个行业的上市公司中,对无形资产取得的渠道、无形资产摊销、减值的信息很少有公司披露,无形资产按多少年份摊销,减值是怎样形成的等这些信息的缺失,对广大信息使用者来说,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称,最终会误导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

三、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监管对策

企业的价值不是各种资产价值的简单加总,对各种资产的结构优化与有效使用,特别是正确地利用无形资产,将会产生深远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1.上市公司应加强研究开发的投入,培育、创新无形资产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自行研制开发的极少,这里有会计准则规定的原因,也有上市公司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减少自行开发投入的原因。自行研究开发往往周期长,有否效益又很难确定。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了上市公司对自创无形资产投入的不足。目前,国家为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在研发上多投入,新的无形资产准则对内部研究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研究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支出符合条件的,计入无形资产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公司投入研发经费的积极性。在税收上也给予了优惠政策,如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同时,应改进单纯以利润作为考核上市公司业绩指标的做法,虽然目前考核上市公司的业绩除了有利润指标外,还增加了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指标,但这些指标的计算均与利润有关,这就使得公司管理当局会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手段调节各期利润,以达到其所需。培育、创新无形资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上市公司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有利于无形资产的积累与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2.上市公司应完善诚信机制,规范无形资产信息的自愿披露

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品牌又是由信誉凝聚而成,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信誉,就等于失去了客户、信贷市场和商品市场,从而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础。信誉就是企业对社会、对市场、对客户的承诺,承诺的可信度要接受利害相关者的评判,要接受时间的考验,而取得广泛认同之后,信誉会变成企业的财富,被认可的品牌会招揽更多的客户,良好的信誉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目前融资渠道不畅,与上市公司缺乏诚信有一定的关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不符实际的虚假报告,隐匿一些重要的信息等,是会计诚信的一种严重缺失,最终会导致投资者以及公众对这些造假会计信息的公司失去信心。

上市公司应加大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力度,自愿披露会计信息。现有上市公司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基本上属于消极被动披露,主要是满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证监会的要求,如无形资产的信息披露,着重各明细项目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减值及其来源,有的甚至来源项目都不清楚,而对于公司在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投资、开发、交易及商标、品牌方面与其他公司发生的纠纷等方面的信息甚少反映,会计准则也没有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避重就轻按要求消极披露,这样就导致某些上市公司对信息该披露的不披露,股东和公众无法全面详细了解公司的状况,了解的信息也不是直接来自于上市公司,无法促使管理当局规范管理无形资产。只有等到公司违规、被查出不该隐瞒的事实,才公之于众,造成企业与公众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细则,规范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行为,变消极披露为自愿积极的披露。

3.上市公司应重视证券市场的放大功能

证券市场是一个与其他媒体难以比拟的传播市场,具有强大的广告效应。身处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如果利用得当,则可对企业与产品信息的传播、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沟通、企业形象的提升、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企业与品牌价值的增值和最大化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4.上市公司应有效管理无形资产,加强无形资产经营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某一项无形资产的确认有取得、使用、摊销、出售及到期转为费用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单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看,将会越来越小,最终将变成零。但是上市公司如果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不仅账面价值不会变小,还可以增加无形资产的收益,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美国道化学公司对无形资产进行了有效管理,建立并实施了一套无形资产管理系统。以专利为例,道化学公司通过对专利的有效管理,放弃或赠送本企业不再具有价值的专利,为公司节省专利税4000万美元,专利的许可使用费收入猛增[2]。不但因专利节省费用,还创造了巨大的收益,大大提升了公司的价值。

标签:;  ;  ;  ;  ;  ;  ;  ;  ;  ;  ;  

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分析及监管对策_土地使用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