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景论文,现状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业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作者通过调查分析研究认为,尽管全球就业形势严峻,但是,目前世界就业状况的一个突出倾向却是在就业人员中,女性就业人数日益增长,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反映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经合会成员国,同时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如亚洲、非洲等国家。

作者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现代化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客观因素,及女性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独立意识增强等女性主观因素方面,分析了女性就业率上升的原因。作者从全球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出发,分析了中国转型期,特别是进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产业结构阶段后,一方面给女性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女性就业率从改革以来持续上升,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的女性就业人数居高不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女性就业人数显著上升,第一产业女性就业率则显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改革后女工下岗人数增多,一些女工正经受着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转业阵痛。解决转型期女工下岗问题的主要途径一需政府政策引导,法律的保障,工会、妇联、社区等社会中介组织积极的帮助,二靠女工自身素质的提高,转变传统观念和“等、靠、要”的消极态度,积极闯市场、转新岗。那么,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推近,度过阵痛期后,广大女性将会获得更广阔的发挥自己能力的天地。 (作者:张秋俭,女,1956年10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工运学院副教授。)

就业——这是今日全球关注的热点。世界银行在《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一体化世界中的劳动者》的前言中指出:“工作——安全的、生产性的及对环境有益的工作——是任何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本报告目的之一是对这些往往会引起争论的问题进行广泛的、明智的探讨。另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促成政策发生变化,以创造出更多适宜的工作机会。归根到底,工作是经济和人民可以持续取得进步的唯一基础。”就业之所以成为今日全球关注的热点,是因为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增长的加强对于劳动者来说,一方面使就业增长从而减少贫困,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革命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给劳动者提出了严峻挑战。“1995年全世界处于工作年龄的男性和女性劳动力达到25亿。从全球范围看,传统意义上的失业,即在寻找工作但没有机会的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3%(占全部劳动力的大约5%)。”〔1〕

面对全球就业的严峻形势,仔细分析女性就业现状和趋势,却展现出与此一幅异趣的情景,即——尽管女性就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是,“目前世界就业状况的一个主要倾向是在就业人员中,‘女性化’在日益扩大,女性就业人数日益增长,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2〕

一、世界女性就业的基本状况

1.女性就业人数显著上升

近年来,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女性就业人数日益增加,目前全世界15岁以上的女性中约有41%为经济自立人口。世界各地区、各国的女性就业各有特点,但总体上都表现出女性就业人数上升的趋势。

美国:国际劳工组织(ILO)最近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说, 美国劳工市场上女工所占的比率已由30年前的37.9%上升为目前的49%左右,女工人数已达4900万左右;女性约占美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特别在文秘行业则基本上是女性世界。在过去近50年中,美国妇女在社会各行业劳动力中所占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据美国应用研究计划局统计,长期以来,制造业是雇佣女工最多的一个行业,而到1980年,制造业才低于文秘行业,成为雇佣女工最多的第二大产业,1990年,制造业又进一步降为录用女工最多的第四种行业,依次低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秘书、行政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等职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有成员国: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93年6 月公布的资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有成员国,处于工作年龄的妇女在劳动力中所占比例从1980年的53%增加到1990年60%,平均每年增长2 %,而男性就业机会在经合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国里都有所下降。其中,比利时、丹麦、芬兰、德国、法国、挪威、瑞典、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到1992年,妇女的就业率分别为51.6%、77.3%、72.9%、54.5%、56.4%、71.2%、81.5%、67.4%、33.3%、44.7%。以上数字表明,妇女的就业率在欧洲大陆自南而北不断升高,而在过去的40多年中,南欧国家妇女的就业率已增长了20个左右的百分点。

亚洲: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说,从80年代起,亚洲的经济发展较快,在90年代,它的经济情况比其它大多数地区好得多。例如,从1984年至1992年,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除菲律宾外), 经济增长率超过了6%,这为女性的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80年代亚洲女性就业率达40.9%,90年代继续增长,如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东南亚国家女工构成劳动力的59%,女工占加工出口劳动力的70%。日本也有40%的劳动力是女性,大约有1600多万人。参加工作的女性人数占女性总数的48.6%。日本管理和协调局1992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非全日劳动部门就业的女性人数从80年代起增长了1.2%。

非洲:据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字,在南非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已从1960年的41.3%上升到1991年的48.7%。其中,亚裔女性增加最多,从1960年的9%增至1991年的37%。有色人与白人分别从45 %和31%上升至55%和54%。

2.女性就业的范围

第一,大多数女职工集中在三大领域,即社会服务领域,如教育、健康卫生和其它社会服务性工作;商业领域,如商店售货员;饭馆和家庭服务领域。此外,成衣服装、纺织、电子加工等工业部门也是女性职业比较集中的领域。如发达国家75%到80%的女工从事服务业工作,15—20%集中在服装、鞋、帽、纺织、皮革和食品加工业这些被认为应由妇女从事的行,从事农业的妇女约占5%;中东欧妇女约50 %在服务业、30%在工业、20%在农业就业,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妇女主要在服务业就业,非洲女工主要在农业和服务业就业。只有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妇女例外,她们在工业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目前妇女在工业企业中的就业仍在继续增加。从东南亚国家女性就业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业、纺织业和制衣业。各国妇女在上述三个行业的人数大都占70—80%以上。在菲律宾,制衣业从业人员的87%是女工。马来西亚妇女也大量就业于电子、制衣等行业。韩国制造业中妇女最集中的行业也是电子、纺织和制衣业,其中以纺织业女工最多,占制造业女工的50—60%。1972年新加坡女工在纺织业工人中占74%,在制衣业占90%,在电子行业占85%。1980年香港电子业就业的妇女有62467人,男子为30501人,女工比男工多一倍多。世界女工仍主要从事传统的“妇女工业”、农业、服务性工作等几种有限的职业,不过,最近10余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妇女,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妇女进入了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岗位,有的甚至自己开办公司。

第二,在很多国家,女性进入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独创公司,开辟就业领域。

如美国,女性管理人员迅速增加可以视为美国妇女地位日益提高的一个标志。美国工商业界女性管理人员的增长速度从1972年到1988年间,达到了3倍,从140万增加到420万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加。目前, 有一大群新的美国女性管理人员在美国企业界崭露头角。她们是从基层一步一步地奋斗上来的,她们的晋升是因为才干,而不是靠家庭关系。近年来,各公司认为,若只选用男性,就意味着忽视了另一半可用之才。越来越多的公司都认识到:“好的管理人才和性别无关”。目前纽约华尔街的年轻证券交易商中有1/3是女性。 近年美国女性在律师和法官中所占比例已达1/5。以前被认为不适合女性生理特点的一些职业, 如警官、警卫、消防队员,以及电焊工、矿工、建筑工等“男性圣地”,现在也出现了不少女性。80年代至今,美国妇女涉足信息业日益增加,充分表明了她们正在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根据美国劳工部妇女劳工局公布的资料,1985年到1990年间美国从事与计算机有关职业的女性人数比以前实际增加24.5万人。分析家认为,妇女担任信息系统管理官员职务的人数正在加速上升。例如在1984年至1989年间,女性系统分析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人数增加了将近8.5万人。1988 年全美高层计算机管理人员总数为5.3万人,其中75%为男性,25%为女性。而大约10年前, 信息系统行业高级经理人员中只有2.4万人,其中82%为男性,18 %为女性。

德国,1975年联邦德国每10家公司企业中,仅有一家是妇女独自创办的。然而,到1990年已发展到每3家公司中就有1家为女性实业家所创建。在独立意识的驱使下,许多妇女挺身而出,为妇女利益奔走呼吁。她们要求社会给予更多的平等权利,并能在家庭和职业方面取得与男人同等的利益和待遇。那些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女强人,在各自的奋斗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自27岁的艾娃·拉勃尔掌管纽芬堡一家香槟酒酿造企业以来,她将该公司的营业额提高了10%,达到9000万马克。她自己的信条是:“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勇敢创新,决不为眼前的一点成就而自满。”安尼特·芬科尔(31岁)继承父业,出任其父创办的建筑公司总经理之后,矢志不移,苦心经营,使该公司的赢利大增,甚至比其父在世时所创利润超过40%。多丽丝·卡物琳娜·艾斯拉顽强努力,终于跻身德国最著名烹饪大师的行列,刷新了至今未有妇女敢于问鼎此业的记录。1991年48岁的吉娜·珊得尔是唯一拥有国际水平的德国女时装设计师,她以其卓越的成就一举登上了德国时装界最有影响的权威刊物《当代妇女时装与美容》总编的宝座, 所创销售额达2 亿马克。1991年以来,吉·珊得尔推出了本公司的股票,终于撞开了股票交易所的大门,犹如旋风一般迅速成为所有新开业的股主中声名显赫、成绩斐然的佼佼者。

日本一家妇女杂志不久前选出“90年代日本女性十大热门职业”,即新一代日本女性潜力最大的行业。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行业中并不包括秘书、护士等传统的“女性专业”,显示出日本现代女性的教育程度、眼界和志趣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又与日本社会的演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以下就是日本现代女性的十大热门职业:(一)股票和金融市场经纪人;(二)家用电脑的软件程序设计师,尤其是有关营养、饮食、理财、育儿等方面;(三)室内装修设计师;(四)生活用品包括家用电器等的设计师;(五)中、小型货车司机(以从事送饭菜、杂货等为主);(六)民意代表(从政);(七)美容、健美和仪表形象导师;(八)劳工顾问;(九)社区服务员;(十)海外日语教师。〔3〕

3.女性就业人数增长的原因

第一,产业结构变化为女性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科技革命的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的现代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和新兴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给女性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就业领域。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适合女性生理、智能特点,是形成女性就业人数上升的客观条件。

第二,就业灵活性和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尤其是非全日制工作,使女性增加了就业机会。

各国政府越来越普遍地采取多项政策措施解决失业问题。其中非全日工作和倡导非正规就业,这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措施。近20年来,非全日制工作在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兴起。1983年英国开始实施“就业分割制度”,即企业若将一个全日制劳动者的工作分摊给两个非全日劳动者,政府则对该企业进行奖励性补助。由于政府的倡导,1980—1994年底,英国非全日制劳动者增加了129万人。 倡导非正规就业,各国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小时工、临时工、季节工、自由职业、自营就业等非正规就业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部门就业已成为城镇地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的国家,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占到总就业人口的70%。就全世界而言,大多数发达国家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主要是在非全日制工作岗位。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1993年6月提供的资料,比利时的非全日工已占总劳动力比例的10.2 %,丹麦23.7%,法国12%,德国13.2%,荷兰33.2%,挪威26.6%,瑞典23.3%,英国21.8%。而妇女占非全日工比例很高,其中在比利时的非全日工总数中妇女所占比例高达93.3%,丹麦为80.1%, 法国82.2%,荷兰75.3%,瑞典85.9%,英国88.7%,意大利64.2%。据欧洲联盟提供的情况,西欧国家非全日工总数中妇女占82.4%。因此,可以说非全日制的发展客观上为广大劳动妇女照顾家庭和工作提供了可能性,推动了更多的西方妇女进入劳动市场。另外,因竞争对全球市场的压力而出现的劳动方式和实践的灵活性趋势,在发达国家还导致其他不正规、不标准的劳动形式(如临时工作、零工、家庭作业和个体工作)的增加,这些作一般也由未受过教育、缺乏技能的年轻女性来承担。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越来越多的妇女进入非正规部门,如街头摊贩、零工或季节工、家庭佣工等;工业企业近年为寻找灵活的、低成本劳工而采取转包合同方式,也导致家庭作业和其他委托加工形式的兴起。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受劳动形式灵活化影响最大的都是妇女、特别是有幼婴的妇女,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因没有其他挣钱之道、又为照顾孩子和家庭生活所累,被迫从事这些非全日制或非正规部门工作,而在这些工作岗位工作的妇女一般得不到法律、工会(包括集体协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因而劳动、生活条件都相对较差。妇女就业人数增加的另一因素是这些国家非全日制劳动和非工资劳动妇女人数的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两者的总数在欧共体国家已超过1000万。非工资劳动妇女所指的主要对象是帮助丈夫工作者,这个群体过去在统计中往往被忽略甚至遗漏。自谋职业者通常分布在旅馆、饮食、理发、零售和家庭农场等行业,帮助记帐、接电话、购物等,也包括与丈夫共同经营。

第三,女性被迫出外谋生,养家糊口。

在非洲,由于政治、经济各种原因,经济十分困难,一些国家国民生产停滞不前,外债严重,财政陷于危机,失业人数不断增加,估计到2000年非洲的失业率将从1990年的22.8%上升到30%。在这种情况下,人均收入逐年下降,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因此除一些正规部门的工人因失业不得不转向非正规部门工作外,越来越多的非洲妇女为生活所迫,也涌入了非正规部门。她们主要出售衣物、食品、烟酒等,有的当接生婆。总之,利用各种行当挣钱糊口。在埃及,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占除农业以外的就业人口的40%,突尼斯占47%,摩洛哥为57%。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这个比例更大。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整个非洲,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在除农业人口以外的就业总数的比例已从60年代的10%上升到目前的60%。由于非正规部门的收入低于正规部门,因此目前的状况是: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妇女走出家门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贫困化越来越严重。在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南非,情况有些不一样,在正规部门就业的妇女比例比非洲其他国家高,她们中间有一定数量的人在职业技术部门工作,如教员、护士,还有一些是职员和售货员。至于黑人妇女,她们由于长期的种族歧视,多数当家庭佣工,特别是在白人家庭当家庭佣工。亚洲妇女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是出国打工的妇女比较多。例如菲律宾,由于失业率高达10%,半失业率则更高,超过了20%,大多数人都是靠低工资过活,因此每年有200多万人在国外打工,他们占总人口的3%以上。出外打工者通过各种渠道寄回或带回的钱多达100多亿美元,几乎与政府114亿美元的预算不相上下。而在这200万出外打工者中,当家庭佣工的打工女就在70%以上,可见其重要性。此外,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出外打工的妇女也不少,她们有许多跑到西亚产油国当家庭佣工。

第四,女性独立意识增强,重新选择社会位置。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女性,受过良好教育。她们自身素质高,追求女性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集中反映在积极投身社会经济活动中,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机会,开辟新的就业岗位,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因此,很多女性跻身于重要的经济管理、专业技术等岗位。

二、当前中国女性就业的基本特点

1995年全国国民经济各行业职工(指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人数达到14849万人, 其中女职工人数为5645.8万人,〔4〕占全国职工人数的38%。 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在就业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1.女性就业率上升与改革同步

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女性就业产生重大影响。改革给女性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多元的选择,拓宽了女性就业领域,强化了女性的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商品经济观念以及自我意识、自身价值等现代观念,提高了女性就业者的素质,使她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12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这个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与此同时,城市也推进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扩大企业自主权、改进财政体制和城乡流通体制等方面的初步改革,不同程度地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个阶段,随着改革我国女职工人数呈同步上升趋势,参见表1。

表1 1978—1984年中国女职工人数 单位:万人

年份

1978

1979

19801981

1982

1983

9184

人数

3128

3409

36983935

4093

4199

4325

资料来源:1992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第116页。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这个阶段,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在这个阶段,以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以放权让利为特征,先后推行了利税或税代利制、包干制或承包制,相应地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这对于打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调动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起了重要作用。

在改革进入到搞活国有企业这一阶段,增强企业活力的体现之一就是实行承包制、优化组合。一方面素质好、技术高的女工获得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开始出现女工部分下岗。但从全国各行业总的情况看,女职工人数依然继续上升,参见表2。

表2 1985—1990年中国女职工人数单位:万人

年份198519861987198819891990

人数450046884869503651375294

资料来源:1992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第116页。

到1992年底,我国女职工人数已达5600 万人, 占全部职工总数的38%;比1985年的4500万人,增长24.1%。其中,在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中,女职工比例已超过半数;在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等公用事业及商业中,女职工所占比重均在45%以上。1979—1988年的10年间,城镇妇女就业增长率一直高于男性,年平均增长率为4.9%, 比全国职工队伍的年平均增长率高出1.27个百分点。

据1982年和199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女性在业人口(即从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除包括全部职工外,还包括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村社会劳动者和其他社会劳动者)占全部在业人口的44.96%,比1982年的43.69%上升1.27个百分点;同时期,男性下降1.27个百分点。1990年女性在业人口占女性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73 %,比1982年的70.1%上升2.9个百分点;同时期, 男性在业人口占男性1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5%,比1982年86%下降1个百分点。在15—19岁年龄组中,女性在业率1990年为68.22%,比1982年下降9.6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男性6.84个百分点;在45—64岁的4个年龄线中,1990 年女性在业率均比1982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分别提高10.44、11、12.07、10.8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由于女性入学、升学、在学率的提高,学龄期延长,使这一年龄段女性从业率相应下降,而另一方面又体现成年女性参加社会劳动的年龄延长,从而使女性在业人口增加近千万人,反映了女性文化和从业水平的双重提高。

在1982年至1990年期间,新增加的女性在业人口6317万人中,城镇增加2320万人,占增量的36.7%;农村增加3997万人,占53.9%,农村比城镇多增加483万人。 这是由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村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领域更加广泛,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工商运服建全面发展,从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的现代产业经济发展。在我国1400万农村个体从业人员中,女性占三分之一左右;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经商的妇女约占从事商业农民的一半,农村妇女所创造的产值一般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60%。

1992年底,全国乡镇企业有劳动者一亿多人,其中女性就有4000多万人,占总数的40%以上。她们主要分布在食品、服装、纺织、玩具、电子产品、传统工艺和服务等行业,创造产值在65%左右。广东省乡镇企业已有近2000名女厂长和女经理;福建省乡镇企业已有近3000名女厂长和女经理,近5万多人成为车间和班组的生产技术骨干。

第三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尤其是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更明确地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尚在进行的阶段,中心环节仍然是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在这个阶段女职工就业人数状况又如何?请看表3。

表3 1991—1994年中国女职工人数单位:万人

年份1991199219931994

人数5483558655425645.8

资料来源: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8 月版,第98页。

上表反映出进入深化改革的阶段后,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出台,优化上岗,调整企业内部产业结构,带来局部女职工下岗,但总的来看,全国范围内女职工总人数依然在上升。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到今,进入深化改革阶段,中国女性就业没有出现大危机,改革10年来,女职工人数继续上升,说明改革为中国女性就业拓展了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女性就业率的上升与改革的深化是大体同步的。

2.女性就业走向与现代化发展基本适应

在全球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下降,而第三产业和新的信息产业逐渐上升。职工就业人数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入第三产业,这是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我国女性就业走势如何呢?先看第一产业,见表4。

表4 1988—1994年第一产业女职工人数 单位:万人

年份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人数 293292292288280264

254.2

资料来源: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8月版, 98页。

上表反映出女性的第一产业就业的职工人数从1988年至1994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1992年后下降得更为明显。

下面再看同期第二产业女职工人数的变动情况,见表5。

表5 1988—1994年第二产业女职工人数单位:万人

年份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人数2770

2806

2879

2956

2985

2957

2963

资料来源: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8月版, 98页。

表5反映出女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仍呈上升趋势。这体现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工业化,而目前中国工业化正方兴未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职工人数比例较大,女职工在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处于三个产业之首位。这恰好与中国整个现代化过程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应。

另据笔者1995年8月亲自参与的对国营大企业职工状况调查所见,大多数女职工在第二产业的企业中,仍占有重要位置。如我们用问卷、访谈法,对列入国务院100家建立现代企业试点之一,居1995 年按销售额排序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21 位的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职工调查得到的数据,该公司1986年拥有职工43356人,其中女性16705名,占全体职工总数的38.5%。经过近10年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公司1994年9 月将我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装置改扩建为45万吨,比新建同类装置节约一半的工期和投资,投产一年就超过了设计能力,创造了中国企业的新纪录。由于下游产业深加工的开拓(如化纤地毯等的发展),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整体产业规模成倍扩大,到1995年,公司拥有职工46268人, 其中女工增加到18681人,占全公司总数的40.4%, 女性的绝对数和相对比都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得到与公司的改革和发展的同步上升。尤其是部分女性跻身于公司高级决策和管理层,涌现出批杰出的女性领导者和科技战线的工程师、专家。公司绝大多数女职工热爱公司,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公司给女性提供了稳定的、良好的就业条件,因此,在被调查的786名职工中,80 %的女工自参加工作以来没调动过工作单位,目前88.2%的女工也没有调离本单位的打算。这说明,就是在这样一个男性占主体地位的重化工企业,在改革与发展中,女职工也具有较强的适应力,企业也能为她们设置适合发挥她们的功能的位置。

第三产业是一个正在崛起,不断分化、拓展的领域,其中女性就业人数增长尤为迅速,请看表6。

表6 1988—1994年第三产业分行业全部女职工人数 单位:万人

行业 1988年 1989年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交通运输、仓储及

邮电通信业 186

187

192 199 203 209 216.6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756

777

807 845 874 799 840.2

金融、保险业 616670

76

83

92 102.7

房地产业 14

16

17

22 23.7

社会服务业 165

171

166 175 182 191 207.3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98

203

210 221 227 226 234.7

教育、文化艺术和

广播电影电视业 391

406

422 445 465 476 494.6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505152

54

55

56 59.4

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

社会团体166

179

191 207 215 233 226.7

其他20 22.7

资料:1995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第98页。

上表反映出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给女性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从1988年到1994年女性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变化。1994年底我国女性在第三产业从业总人数已达1090.9万人。从女性在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分布看其特点是:(1)在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中,女性就业人数居首位, 说明这一行业与目前我国女性就业素质及女性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2)在教育 、文化艺术和广播等行业,女性就业人数相对其它行业人数较多,体现出我国女性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另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女性开始涉足新兴行业,就业人数逐年显著上升,如房地产业。

综上, 女职工在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分布情况看,1994年底,第一产业女职工人数254.2万人;第二产业为2928.9万人; 第三产业为1090.9万人。女职工队伍的产业分布的流动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女性的素质的提高正好成正相关关系。

3.下岗女工闯市场、转新岗,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

自80年代末企业改革,实行优化组合后,一些行业出现女职工下岗,到90年代以来企业改革继续深化,调整内部产业结构,推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在把企业推向市场的同时,把女职工也推向了市场,女职工面临着严峻挑战。女职工下岗现象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下岗女职工人数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报告,1992年对全国90万女职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的90万名女职工中,下岗女职工为2.1万人, 为下岗男女职工总数的60%。1993年抽样调查1230个企业的下岗女职工为2.3万人,占女职工总数的6.9%,占下岗职工总数的60%左右。1995 年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7个省及哈尔滨、石家庄、兰州、大连4个市的调查,在被调查的7省4市的34958个企业中,共有下岗职工63万余人,其中女职工35万余人, 占下岗职工总数的55.6%。这些下岗女职工分布于纺织、机械、轻工、财贸、冶金、建筑、交通、电力、煤炭、化工等二十几个行业中。

(2)女工下岗原因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初始阶段,产业结构调整还不明显,这一阶段,女工下岗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女工自身素质低造成下岗,突出表现在文化技术素质低。而随着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企业大量采用先进设备,增设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一些原来素质较低的女职工适应不了岗位需要,被列为下岗人员。例如,1992年在下岗女工中属于自身文化技术水平差的占45%;河北省6019名下岗女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6%。

进入90年代中期,1995年女职工下岗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企业停产、半停产,生产任务不饱满,劳动力供大于求已成为下岗的主要因素。这些企业下岗的女职工,有相当一部分是技术水平、文化素质较高者,有的是曾经为企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据黑龙江省工会女职工部的调查,在下岗女职工中,因企业停产、半停产和生产任务不饱满而下岗的女职工分别占下岗女职工总数的55.3%和28.8%。山东省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下岗的女职工占下岗女职工总数的50.1%,而河北省则高达79%。其次,也有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下岗的。按现行政策,女职工生育的费用主要由女职工所在单位负担。部分企业只考虑经济效益,把处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看成包袱,视为累赘,造成部分女职工下岗。在被调查的7省4市中,山东、河北、哈尔滨、兰州等省市均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再次,因女职工文化素质偏低而被编余下岗,是造成女职工下岗的另一个原因。据兰州市总工会女职工部的调查,岗女职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下岗女职工总数的51.6%。

(3)下岗女工就业观念的变化

在90年代初,下岗女工在就业观念上的主要特点:一是依赖性强,就业一味依靠国家、政府和单位的保障,缺少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中自立、自强的择业意识。二是偏重于选择所有制性质,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一味追求国营、大集体单位。认为“全民是铁饭碗,集体是瓷饭碗,个体是泥饭碗”。三是重第一、二产业,轻第三产业,对一些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愿问津。所以,一旦企业用人制度改革、进入市场经济轨道,相当多下岗女工不理解,消极悲观地等待政府和单位安排就业重新上岗。

时至今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女职工经历了多年改革阵痛的磨炼,逐渐转变了“等、靠、要”的消极态度,增强了自主参与平等竞争的心理素质。同时在观念上与市场经济的发育同步,很多下岗女工逐渐转变了择业观念,对改革采取积极的态度,愈益理解。她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有一个过程和付出一定的代价。目前,女职工下岗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市场化的结果,是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她们一方面努力学习,提高自己,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盼望企业早日恢复生机走出低谷。在安徽省工会女职工部的调查中,抱此态度的下岗女职工占被调查总数55%;据大连市工会女职工部的调查,这部分女职工约占37%。

在选择就业单位时,也打破了传统意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全民、集体、个体,工业、农业、商业等全方位的社会就业是女工的多向选择。多数下岗女工审时度势、多元化选择,目光不再单一地集中在国有企业,而是把握各种就业机会,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地选择职业,到能发挥一技之长的单位工作。因此,近年来,女职工队伍从事职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女职工大多分布在国有、集体等企事业单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所有制构成的多样化,女职工的分布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据统计,到1994年底女职工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为41.6%,在集体所有制单位的比例占57.1%,在三资企业中的比例为49.2%,在其他所有制单位中的比例为51.5%。 据调查, 哈尔滨市有2900余名下岗女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下海经商。在实践中,她们努力拼搏,逐步从外行变为内行。目前,她们中的脱贫率已达90%。兰州市下岗女职工重塑就业观念,有的成为茶馆的“阿庆嫂”,有的加入了“的士族”。她们以崭新的面貌满怀信心地走向新生活。

⑷下岗女工积极闯市场转新岗

下岗女工重新就业,目前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各级政府、工会组织采取各种措施,广开就业门路,办三产、培训上岗、发展庭院经济等安置下岗女工就业;二是下岗女工自谋职业、闯市场、自解自救。

1995年,全总女职工部调查表明,在调查的7个省中, 现已安置下岗女职工19.8万人,占被调查下岗女职工总数的55.6%。

如鞍山市总工会女工部积极为下岗女职工提供就业咨询,与劳动部门的劳务市场和一些单位职业介绍所及时沟通,取得联系掌握用人单位对女工有关技能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下岗女工的再就业进行培训和咨询服务。通过女职工组织的牵线搭桥,全市已有4000多名女工在饭店、理发店、针织厂、电器维修站、家务服务钟点工介绍所找到了职业,阜新市工会女工部引导万名下岗女职工转新岗、闯市场,沈阳、大连、营口、抚顺、葫芦岛等市相继为下岗女职工再就业提供咨询、培训和再就业职业介绍等。

下岗女工中一批经过培训重新上岗或转岗的女工,经过几年的锻炼,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会“游泳”, 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新舞台。 1995年5月29日的《中国妇女报》刊登了一篇转岗女工的文章, 题为《我的转岗生涯——现在,我活得更潇洒》的文章写道:

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有像现在感觉这么好。蓝天是那么高远,大地是那样辽阔。眼前的一切:拥挤的人流、高耸的楼群、喧嚣的批发市场、狭小的杂货店……都充满了光明与希望。40多岁的人啦,我又有了做姑娘时的那种激情,那种冲动。

道儿是人闯出来的,这话不假。一辈子顺顺当当,看着舒服,其实是个大损失。那就好像妈妈怀里的婴儿,永远体会不到一个成人的欢欣与悲愁,体会不到一个完整人生的滋味儿。

3年前,我真像个婴儿似的藏在一家运输场的小车间里。 心里琢磨,反正这辈子就是他了。往上升,当车间主任、厂长?咱见头儿就绕着走,绝不是那块料儿。一个女人,凑合下来这8个钟头, 回家做饭看孩子也就行了。一天到晚低头走路,认真干活,生怕头儿们看着不顺眼,让人家“优”下来。半辈子啦,怎么也得熬个退休呀!

嘿,真是怕什么有什么。由于公司效益不好,真的没等年底,领导就宣布:公司生产上去,人浮于事。张小花(这是我的名字)等一批回家待业。当时,我眼前一黑,真差点背过去。上有老下有小,回家后一个月百十块钱儿,怎么办呀。怎么办?人家可管不了那么多。我这个人,打小儿就是倔丫头。决不低三下四央告人。

头都没回,咱回家啦。左邻右舍,作买卖的,开小铺儿的,人家不也活得有滋有味儿的。一个大活人,我怎么就不成呢?我一下子来了精气神儿。找亲戚,托朋友,我一天到晚不闲着。我相信,只要播种,就会有收获。没半个月,我就揽到差事,辛苦干了二年,我就发了。我现在自个儿闯世界,决心要弄个稳稳当的事业。

目前下岗女工中像张小花这样由被动下海而转向主动另找生路“换个活法”的正越来越多,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正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磨炼得更加坚韧,“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改革与发展对中国女性的确既是挑战又是新的机遇。

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妥善安置在改革中下岗的女职工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及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结 语

从全球范围看,女性就业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2000年妇女就业前景,据国际有关专家和组织预测:

全世界将有10亿妇女在下个世纪进入经济活动人口群体。这个数字约占世界女性人口的1/3。

在第三世界国家,参加工作的妇女将达到7 亿以上(尽管这个数字在第三世界15—64岁的女性人口中所占比例尚不到一半);而在工业化国家,工作妇女的比例将接近女性人口的60%。

上述预测,是国际劳工局根据50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将保持下去这一论断为前提,而作出的。

国际劳工组织最近就此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妇女就业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行业转移这一趋势,将会在各个国家继续下去。其中工业化国家农业部门占用妇女劳动的比例下降十分明显。在这些国家,到本世纪末可能将只有8%的经济活动为妇女农业劳动力所占用。而1950 年时这个比例曾高达47%。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占用妇女劳动力的比例为57%,而1950年时为87%。

在工业化国家,妇女转向服务行业工作多于转向工业部门。1950年时有33%的妇女在服务行业工作。而到2000年时,将增至64%。

报告指出:有关发展中国家妇女参加工作的统计还很不完整,妇女的大量活动尚未被统计。从现有的资料来看:5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和服务行业中妇女劳动力占23%,到本世纪末可能达31%。

针对女性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国家报告》提出中国准备采取的行动纲领是:

“——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增加女性就业机会,逐步减少城镇妇女失业人数,到2000年使女性与男性失业人数比例基本持平;

——2000年基本消除招工、招考中对女性附加不合理条件,实现女性与男性在同等条件下,被录用机会均等;

——杜绝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进一步促进女性就业结构合理化;

——继续加强社区服务,提倡男女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和哺育子女,进一步减轻职业妇女负担。”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部分女职工(主要是下岗中年女工)正经历着特殊困境,但从改革与发展前景来看,的确是光明的。主要参考资料:〔1〕 参见《1995年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9—11页。〔2〕 1993年《国际劳工报告》。〔3〕 摘自《海外星云》1992年第4期,第9页。〔4〕 《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上8月版,第88、 92、129页。〔1〕199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1995年8月版。〔2〕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编,1993年、1994年、1995 年、1996年《女职工工作信息》。〔3〕《1995年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4〕“国有企业职工状况调查”课题报告,笔者主持1995年5月至12月对温州、北京、深圳、大连等地国有企业调查,统计得出的部分数据。

标签:;  ;  ;  ;  ;  ;  ;  ;  

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调查、统计与分析_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