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的防范措施论文_蒋安稳

预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的防范措施论文_蒋安稳

江苏中联铸本混凝土有限公司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混凝土具有易成型,输送能力大、快捷、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成本和连续作业的优越性。然而,混凝土进入施工现场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有很大的波动。混凝土施工现场随意加水现象屡禁不止。本文就预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施工过程;随意加水;防范措施

前言

现场施工人员私自随意加水对混凝土质量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会影响混凝土的各项性能,不仅降低了结构实体的强度而且缩短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此类现象需要防范。

1混凝土为什么会出现二次加水

1.1运输距离长和压车

某些项目距离商混站较远,运输时间较长,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现场经常压车2~6辆,导致混凝土从出机到入模时间越来越长,一般长达2~4小时,偶尔甚至超过5小时。预拌混凝土从搅拌机卸入搅拌运输车至卸料时的运输时间不宜大于90min。根据现场的一些实际情况,不大于90min的有效使用时间很难保证,容易造成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施工要求。

1.2施工现场机械故障

施工现场配备的泵送设备配置型号达不到工程实际要求,某些泵送设备的泵送压力不够,泵送管道及布料机清洗不彻底,管壁内粘附硬化混凝土,这些原因造成泵送困难,泵机人员将原因归结为混凝土坍落度不合适,安排工人随意向混凝土中加水。

1.3建筑结构设计

根据图纸设计,某些项目建筑结构剪力墙梁柱节点部位多排钢筋排布,钢筋设计间距过密,即使混凝土工作性已达到正常使用水平,混凝土也很难顺利浇筑,极易存在一些死角,同时振动棒难以插入振捣。

1.4浇筑施工管理不到位

夏季高温时施工准备工作不到位,阳光直射造成模板和钢筋表面温度过高,混凝土和模板、钢筋接触时会因为水分大量蒸发而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大多数操作人员都知道偷工减料在工地上是严令禁止的,会造成工程事故,而商混到达施工现场泵送时二次加水并没有偷工减料,按照操作人员的说法加的水是少量的是会蒸发掉的,商混本身并没有少放水泥什么的,根本不会影响强度,或者说楼肯定不会因为自己加水倒了。浇筑时二次加水能降低混凝土的粘稠性,增大流动度,有利于操作人员作业,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施工速度,并且在外观上并没有明显的外观质量问题。即使后期检测出强度偏低,往往都归咎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通常不会追责到劳务分包队伍及现场操作人员。鉴于上述现状,导致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后,无论工作性是否能满足要求,现场操作人员为了方便施工直接进行加水处理,已经成为习惯。

2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对带来的混凝土危害

2.1随意加水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改变了混凝土原有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都是经过试配确定好的,已经考虑施工现场影响因素,现场二次随意加水后改变原来的配合比,导致水灰比增大,部分水分与水泥发生水化反应,另一部分水分在混凝土硬化后蒸发出去,形成孔隙,降低密实度,使混凝土强度降低。众所周知水胶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直接的影响,水胶比与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反比例关系。水胶比越小混凝土抗压强度越高;水胶比越大,混凝土抗压强度越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单纯为了提高工作性向混凝土中加水,必然改变混凝土的原有水胶比。造成原有水胶比变大,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随意加水会改变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影响

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后造成混凝土形成薄弱层。预拌混凝土现场随意加水后不能充分搅拌,或根本不拌,就直接浇灌,使混凝土泌水、离析,和易性变差,致使泵送时水泥浆和骨料分离而堵管;造成混凝土不匀质,产生浮浆,局部产生很大的水囊,形成薄弱层,强度不均匀,最终影响混凝土的整体强度,降低其耐久性。

2.3随意加水会降低水泥的粘结作用的影响

混凝土结构之所以能够在凝固后让各种砂石原材料结合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这其中是离不开水泥的作用的。在混凝土中,水泥遇水发生水化热反应,形成的水泥浆将砂、粗细骨料相互牢固粘结在一起,而二次随意加水的情况一般是混凝土的和易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水泥与之前的水已经发生了完水化反应,而二次加入的水不仅无法与水泥再次发生完全的反应,还会将水泥浆稀释。这样虽然达到了和易性的要求,但其实是已经削减了水泥对骨料粘结的牢固度,大大降低了水泥的粘结作用。试验和工程实践均证明,任意增加混凝土拌合物用水量,一定降低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时,不得用再加水的方法调整流动性后用于工程,必须作报废处理。

3防范措施

3.1大力推广应用自密实混凝土

农民工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问题最理直气壮的理由就是:混凝土流动性欠佳。其实,混凝土企业不是没有能力解决混凝土性能欠佳的问题。现在对有一定实力的混凝土企业而言,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制备技术已十分成熟,并非难事,只是施工单位不愿意额外支付自密实混凝土所增加的生产成本。施工单位普遍认可,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需要增加成本及售价;但是提高混凝土坍落度等级或耐久性能等级需要增加成本及售价,还很难让施工单位接受。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密实混凝土在日本发展起来。日本发展自密实混凝土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解决熟练技术工人的减少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在我们国家同样愈加突出,所以才导致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以及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久治不愈的问题。因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发文,鼓励在适宜的混凝土结构中大力推广应用自密实混凝土,取消混凝土浇筑振捣工人,可以保留少数收面及养护等辅助工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规范施工对混凝土结构质量的不良影响。通过大力推广应用自密实混凝土,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当前住建部和工信部开展的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试点工作,从而带动提高混凝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以及建筑工程质量。

3.2明确施工单位是混凝土结构质量的责任主体

从标准规范的角度而言,混凝土结构质量的责任主体是明确的,但表达的并不直观、清晰,加上混凝土企业的弱势地位,从而导致当混凝土结构质量出现问题时,主导权、解释权在权势单位手里,混凝土企业找不到十分明晰的责任划分依据,也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身权益,为了回款或声誉只能忍气吞声,更加助长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等不规范施工行为的嚣张气焰。

3.3强制推广混凝土浇筑全过程的视频监控

混凝土结构质量取决于结构设计、混凝土生产以及混凝土施工三大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这三个环节中,结构设计有结构计算书和设计图纸可以追溯。混凝土原材料和理论配合比可以随时接受抽检、复验;生产计量记录在工控中永久保存,在一些地方要求时时上传至市级监管系统。其实现在的视频监控技术已十分成熟,因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强制推广混凝土浇筑全过程的视频监控,从而实现施工质量过程的可再现、可追溯,彻底解决施工过程取证的难题,也避免混凝土企业取证所面临的各种后顾之忧。

结束语

总之,要彻底根除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这一顽疾,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采取多方面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且各参建单全方位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才可以及时有效防止随意加水的发生,使混凝土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才能为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世辉,汪文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79-115.

[2]李恒峰.机制砂在商品混凝土中的研究与应用[J].商品混凝土,2014(12):47-48.

论文作者:蒋安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  ;  ;  ;  ;  ;  ;  ;  

预拌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随意加水的防范措施论文_蒋安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