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银行资产证券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证券化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产证券化是银行获取新资金的一种金融创新。其涵义是银行把一组能赚取收入的资产如抵押贷款或消费者贷款等包装在一起,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以这些资产作担保的证券(主要是债券)从而获取高流动性资产。当这些资产被偿还时,收入流量再流到证券持有人手中。资产证券化意味着信用流动从银行贷款转向公开交易的有价证券。
资产证券化在70年代的美国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此后,建立在不断扩大的贷款基础上的贷款担保的证券开始不断发行,这些贷款包括商业及住宅抵押贷款、小企业管理贷款、家庭购买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帐款等业务。例如,1990年3月,美国花旗银行在市场发售了14 亿美元由信用卡贷款担保的债券。1990年,美国共发行了510 亿美元的由信用卡应收帐款支持的证券。到1996年左右资产证券化出现迅猛增长的态势,形成了一股席卷全球的资产证券化浪潮。
一、从金融创新的制约理论分析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产生
希尔博士(W.Silber)在金融创新的制约理论中指出:金融产品创新是一个组织(银行、企业等等)对它所受制约的反应。主要制约内容包括法规、竞争以及风险等。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在金融业革新浪潮中产生的一种资产管理创新,它同样是在金融行为与金融环境的冲突中诞生的,因此,可以用金融创新的制约理论来分析它的产生。
1.银行资产证券化是对金融法规的反应行为。80年代为了保证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安全性、维系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新的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要求应运而生。这些法规要求银行或者增加资本,或者减少银行持有的资产(减慢贷款数量的增长)。其中《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规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关系。它要求1992年以后,各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都按统一标准,将资本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提高至8%以上。 《巴塞尔协议》通过确立银行资本与资产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以增加银行资产的安全系数,消除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因而它具有指导和约束的性质,拥有一定的权威性。美、日、欧等国纷纷采取措施以实施《巴塞尔协议》。如制订严格的监管条例,大幅度缩减资产规模,改变资产结构中的资产组合,鼓励发展表外业务等。在这种注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则压力下,由资产出售发展而来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也开始迅速发展。被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按其交易结构可分为:资产债券、转付债券和过手证券。前两类证券作为发行银行的债务出现在其资产负债中,被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仍属于发行银行。而过手证券则相反,其所有权随证券的出售而转移,该项资产也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但无论属于表内业务还是表外业务,资产证券化都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调整资产结构、增强资金实力、实现更为灵活的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有效手段,同时有利于缓解资本充足压力和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因而深得各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的欢迎。
2.金融业的竞争是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重要经济力量。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消除管制和金融自由化取向,以及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有条件从原来传统的业务中解脱出来,为客户提供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形成了“金融超级市场”,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为争夺更多的顾客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为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各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创造并使用新金融工具,开拓新的金融业务,从而形成了一股“证券化”的热潮。这是一种广义的金融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借款人通过在资本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举债即向市场上的投资者直接借款而不再需向银行申请贷款或透支,因而会动摇银行作为资金提供者的传统地位,并最终导致“脱媒”即非中介化现象出现,这意味着银行在全社会的总体金融活动和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小的作用。这就构成了所谓的“世界银行业的战略性难题”。这种战略性难题使银行和其它机构不得不努力提高其融资能力以保持竞争力,而将其资产证券化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从利益角度出发,银行将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相当一部分资产以证券形式转移至资本市场,使之处于交易状态,这充分显示了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取胜所应该具备的技术灵活性,也符合整个金融业“证券化”的大趋势。银行资产证券化使得传统金融中介的信用贷放和融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不连续的步骤,在这种信用分解过程中引入了非中介或者说是市场中介机构,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形成竞争优势。
3.分散风险的动机是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另一驱动力。银行资产证券化就微观上说,是出于降低风险的动机;从宏观上看,则使风险由银行转移到市场上的风险偏好者身上。①证券化与信用风险:传统的银行贷款没有二级市场,其信用风险需待贷款到期时才能按当时市价真正度量出来,也就是说,银行资产的当期实际价格往往不能象证券那样在市场上得到真实、及时的评估。这样的风险累积起来,往往集中在一家或少数几家银行身上爆发。而把大量分散且流动性差的贷款集中起来,组成一个资产集合,再以此为担保发行债券,就可以把银行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转变为市场上的风险,通过证券二级市场及时地分散给每个投资者。②证券化与流动性风险:银行管理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于保证银行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如果银行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合理的成本很便利地得到即时可付资金,银行就被认为是有流动性的。而证券化的最大优点就是使原来非流动性的资产具有流动性,从而提高资金配置和运用的效率,因而可以很好地满足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成为其避免流动性风险的有力武器。③证券化与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是紧密相关的。作为金融中介的副产品,利率风险可能来自于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相匹配,也可能来自于资产和负债敏感性缺口不均衡。证券化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使得银行可以更为自如地调整资产的期限结构,使其与负债的期限结构可以匹配。另外,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有选择地变现某些资产,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减少利率风险暴露,比如在预期利率上升时,可考虑将部分固定利率贷款证券化。
由以上分析可见,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对金融法规、竞争、以及风险等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必然反应。它的产生,是符合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趋势的。
二、对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评价
银行资产证券化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几年里得到迅速发展,在于这种融资方式具有相当多的优点,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灵活调整其资产的手段,使商业银行在流动性、收益性与安全性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首先,通过证券化可以将某些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从而可以提高资本比率。其次,证券化能够将非流动资产转换成可流通证券,使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更具有流动性,而且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来源。再次,对于某些信用等级较低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债务融资的成本较为昂贵,但是如果能证券化一部分资产组合,由于这些证券具有较高等级,因而可以获得较低的发行成本从而提高收益。证券化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此外,证券化能够使商业银行减少甚至消除其信用的过分集中,从而减少信用风险;也能够通过调整资产组合减少利率风险等。
必须清楚认识的是:①尽管资产证券化具有如此多的优点,但并非所有的银行贷款均可以用于证券化。可用于证券化的理想贷款资产应具备这样一些特征:有一定可预测的现金流入量;贷款本身出现坏帐的可能性较小;从贷款资产可获得的利息收入应足以支付抵押证券的利息支出,否则会造成银行额外的现金流出;贷款期限一般应在一年以上,具有抵押价值和清偿价值;还款条件明确等。②银行资产证券化并非是把银行贷款和证券发行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这是一项很专业化也富于技巧性的业务。比如大多数资产支持的证券都要经过信用提高(credit enhancement)。信用提高的目的是提高这些证券的信用质量,从而提高其定价和上市能力。提高信用的形式可以是另一家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等)发出的信用证,表示愿意为该债务的偿还提供担保;或者可以是由权威的证券评级机构将贷款担保的证券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以便于投资者选择他们愿意承担的风险等级;或者是将这些证券划分为有追索权和无追索权两种,通过附加追索权来加强债券的信用。还有一种流行的提高信用的方法是由发行者建立一个现金储备,以应付可能由拖欠造成的损失。该储备来源于通过发放资产支持证券获得的收益减去支付给持有证券者利息总额后的利差收益。
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给其发行者及投资者带来收益,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风险。首先,如果证券化的贷款不能按期归还,那么预期的收入流量将会减少则会导致投资者的预期收入降低,造成拖欠风险。对此可以采取如前所述的信用提高等方式来规避。其次,证券化资产带有独特的风险形式,称作“提前偿付风险”。当这类打包上市贷款的大部分被提前偿付时,投资者将会面临一个问题,即这类提前偿付通常都是发生在利率下降的时候,投资者不得不重新将资金投入到收益较低的金融工具上。发行银行为减少这种提前偿付风险,吸引投资者,一般会向投资者保证即使一些贷款被提前偿付,也会按照原定计划支付所有利息和本金。或者是银行发行“一揽子贷款支付债券”,这些债券分别有不同的到期日,短期债券的持有者可以避免大量提前偿付风险,而持有长期债券者将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以弥补额外的提前偿付风险。再次,还有一类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即上涨的利率将会降低债券的市场价值,因而同那些在利率低时发行的债券相比,新发行的债券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人们将抛出旧债券,购买新债券。事实上,当利率上升时,贷款支持债券的投资者的损失通常比其它种类债券的损失更大,因为这类债券对利率比普通债券更敏感。最后,资产证券化会加大对银行监管的难度。以前,对银行的监督主要侧重监测银行贷款的质量,但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使得银行可能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将贷款转移出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外灵活交易手段的采用向金融监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银行经营的透明度,加强对其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三、银行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意义
由于其在提高资产流动性、优化资产配置和分散风险方面的独特优势,资产证券化在各国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对于我国的金融改革实践,银行资产证券化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实行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推动我国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因为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银行负债约束硬、资产约束软的状况,并通过建立监控指标体系和营运调控体系,实现负债体系的多元化和产权股份化,并可随时根据市场动态变化进行调整,必将大大提高资金流动性比率。而且银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改变“贷款——回收——贷款”的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使原来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分解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贷款过程与证券售购过程,从而将银行贷款风险转移给了其它投资者。
其次,银行资产证券化是解决我国银行不良债权的一条有益思路。由于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以及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下降,使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目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7.89%、5.84%、6.15%和3.77%,远未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而同时银行系统的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则高达20%,这不是提取一点坏帐准备金就可以解决的。如果可以将这部分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再安排,不仅可以盘活这部分沉淀资产,减轻银行压力,而且证券投资人出于切身利益考虑也会督促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还本付息能力。当然,如前文所述,实践中对于证券化的资产是有相当高的要求的,那么就需要考虑如何将这部分不良资产进行合理组合、包装,施加何种方式的信用来提高和改善其信用质量,使得这些证券可以上市交易、流动起来,这是值得思索和探讨的。
最后,银行资产证券化有利于促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寄希望于居民住宅、汽车等消费热点能够刺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但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还刚刚启动,而且大多数都是生产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仅占其中的5%左右,造成了严重的供求不平衡。 如果将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就可以将呆滞在房地产上的资产变现并向潜在的购房人提供消费贷款,从而刺激商品房的需求,增加房地产商的支付能力,也保证了证券投资者能够安全收回本息,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轿车、信用卡等消费信贷虽然目前缺乏抵押担保,但由于它们还本付息的可预测性也成为资产证券化的理想对象。
标签:证券化论文; 银行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巴塞尔协议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房地产证券化论文; 金融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风险资产论文; 信用债论文; 债券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