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2006年和“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变化、矛盾与政策选择_产能过剩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2006年和“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变化、矛盾与政策选择_产能过剩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2006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变动、矛盾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十一五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矛盾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6年起,中国经济进入“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两项用数值表示的目标:一是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中国经济正处在剧烈变化的时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很快,经济政策面对新的矛盾和挑战,需要不断作出新的调整。

一、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可否持续

中国经济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高速增长。按经济普查后调整的数据,2003年、2004年和2005年,GDP分别增长10%、10.1%和9.9%。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压力随之增大。2004年4月底以后,宏观调控部门采取了控制投资过热的严厉措施,投资增长速度减缓,近三年保持在25%-26%之间。2005年控制房地产过热的一系列措施出台,上海等城市房价疯狂上涨势头得到扭转,全国商品房价格从2004年底上涨14%下落到目前6%。消费价格2004年上涨到3.9%,2005年减缓为1.8%。从经济增长和消费价格数据看,中国经济近三年总体上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

2005年3月份以来,消费价格指数连续大幅度下落,投资和出口等主要指标继续高速增长。价格和投资出现相反方向变化,导致人们对经济走势作出不同判断。一些研究学者指出消费价格同比指数从年初近4%下落到9月份的1%以下,2005年全年下落到1.8%,大幅度低于政府年初提出的4%调控目标。价格下落幅度及持续加重趋势超出了预想,对价格指数持续下落所引动和表现出来的通货紧缩及经济下滑趋势应当警惕。宏观调控部门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货紧缩而是投资过热。虽然控制投资过热的严厉措施自2004年4月采取以来一直没有放松,但投资过热风险并未减退,有些月份投资增长似呈加速之势。投资在建规模大、新开工项目多、地方主导投资热情过高,地方投资项目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央投资项目。如果为防止通货紧缩而放松对投资的严厉控制,投资有可能再次过热,造成调控成果前功尽弃。近几个月宏观调控部门强调,投资过热造成能源消耗过多,煤电油运紧张,产能过剩问题凸现,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应当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问题。

认为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的学者人数很少,主要是几位宏观经济研究学者。这几位学者中,有的学者认为,受紧缩措施和消费需求减弱影响,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下落,已落入了1%左右的通货紧缩警戒区,粮食、工业品生活资料等重要价格指数变为负数已近一年,两年多来涨幅很高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近几个月也变成了负数,最近几个月消费价格同比指数受上年基数较低影响略显回升,但回升幅度低于预期,2月份以后基数影响消除,价格同比指数将出现较大幅度下落,上半年有可能下落到1%以下,今年有可能下落到零左右。目前消费价格指数中多数分项价格指数下降,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上升,主要是燃油、电力、医疗保健服务、学杂托幼费、房地产物业费、城市间交通等价格,这些价格的上升由管理部门行政性调整,与经济热度和市场供求变化关联不大,其上涨不反映居民消费需求和经济热度的上升性变化。这些价格项目在消费价格总指数中所占比重不高,对消费价格总指数影响很小。燃油价格上涨30%多,大约只影响价格总指数1个百分点,不足以改变多数消费品价格下落所拉低的消费价格总指数下落趋势。如果剔除燃油、鲜菜等扰动因素,消费价格指数将会表现出更大幅度的下落。有的学者认为受投资过热所造成的产能过剩影响,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长时间落入1%以下,标志着消费价格已经落入通货紧缩;还有的学者也认为受产能过剩影响,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下落的通货紧缩趋势加重,将在2007年降临。

看重投资过热问题的有关部门和机构认为,当前价格变化还处在调控正常范围内,不存在通货紧缩趋势。相反,通货紧缩压力很大,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过多、能源价格上涨等问题还在加重。1998年至2002年期间经济增长8%左右,没有出现过这些问题,2003年以后经济增长接近10%,才出现了这些问题。为有效缓和或解决能耗过多、能源运输紧张等问题,关键是投资扩张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不能过快,经济增长应该控制在8%左右。但是,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8%左右,会出现农民增收困难、城市失业率上升、社会矛盾增多等另一方面的问题。本届政府对改善居民就业和收入的重视程度较高,希望以持续快速经济增长来缓解社会矛盾。同时,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受到的能源资源约束压力急剧增大,必须摈弃高耗能增长方式,“十一五”规划对资源节约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对收入增长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重视资源节约的增长取向,在资源配置方面可能会对重视收入增长和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发展形成挤压。

二、计划目标与实际政策调控

近三年来,调控部门每年年初公布的当年经济增长目标为7%或8%,但经济增长的实际速度达到10%左右,比年初公布目标高出2-3个百分点。究竟是调控目标定得过低,不合理,还是实际增长速度过高,偏离了调控目标?对此,没有明确解释。每到年终评估经济运行状态时,超出计划目标的快速增长总被说成实现了预期目标。而到了下一年初,增长调控目标依然定在低于实际可达到的增长水平之下。计划指标中的GDP、投资、进出口、居民收入等增长目标定得低,城市登记失业率定得高。这样的计划目标基本上是以1998年—2002年五年期间的实际运行状态为基准延续下来。那一时期,GDP平均增长8.2%,农民收入平均增长减慢到3.8%,城市失业率从3.1%上升到4%,社会不安定事件频繁发生。2003年以后,新一届政府宣言保持政策连续性,年度计划的制定参照前几年经济低缓运行的实际状态。实际上调控部门对农民收入和城市失业率重视程度增强,经济政策做出了很大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升高到6%以上,明显高于计划目标,失业率升高到4.3%以后略微降低,连续两年保持在4.2%水平上不上升,实际失业率明显低于计划目标。经济实际运行状态明显好于计划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居民收入和就业矛盾得到缓解,经济潜能释放,矛盾化解,增长效率和社会公平都得到很大改进。

2003年以后,经济实际运行和计划目标出现差异。经济实际运行没有按照计划目标所构成的配置体系进行,不把控制价格上涨和投资扩张放在不惜一切代价的首要位置上,而是重视经济快速增长,使城乡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得到比计划目标更大程度的改善。2006年和以往一样,设定了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目标。实际运行和执行情况很可能和前几年一样,计划目标将被重视增长和和谐的政策实际操作所打破,可以预期,GDP、农民收入、消费品零售额等重要指标将保持和上年接近的增长速度,或实现略微减慢的快速增长。

2003年以来,计划目标总是被经济运行的良好实绩所超越。为什么还要坚持使用这样的计划呢?一般认为,调控部门设定较低的增长目标,可能不是调控部门要实现的真实调控目标,而是为制衡市场投资过度扩张而设置的博弈性目标。中央调控部门设定的过低计划指标经常被市场投资扩张所冲破。超出计划目标的市场扩张适应市场需求,可能比较合理,也可能扩张过度。调控部门无法用过低的计划目标对过热的投资扩张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控。2004年4月底,调控部门采取控制投资的严厉措施,但是投资扩张热潮并没有控制下去。2005年年初,控制投资的新措施出台,新上项目反而更多。2003年以来经济实际运行和计划目标出现差异,分别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经济运行思路。年度计划完整保存着1998-2002年期间的运行思路,压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投资、消费、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不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以紧缩的货币政策维持价格低落和金融稳定,将经济增长控制在极其平缓稳定甚至是低沉下落的状态,降低资源配置的竞争度,掌握资源集中配置的主导权,实现特定产业和领域的资源聚集和优先发展。

2003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放松货币金融政策,打破资源集中配置,让给企业较多的融资投资空间,带给居民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实现效率提升与和谐发展。压低经济热度、强化资源集中配置的增长模式,付出了分配不公、发展失衡的代价,被新的发展观所替代。集中配置资源的增长方式在计划经济体系内被尊为正统,但在市场机制主导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被束之高阁。2006年的增长目标定为8%。可以实现更宽松、平稳、快速增长的实际经济不大可能以如此低缓的增长速度为目标。2006年,企业投资、城市就业、农民收入增长可以从政策实际操作所给予的宽裕空间中实现快速发展。2006年,也存在着实际增长下滑到8%左右的可能性,那就是回到1998-2002年那种低增长、低物价、高失业率模式,以农民收入减少和城市失业增多的代价换取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某些部门的优先发展。

“十一五”规划重申“十五”计划宣布过的GDP增长目标,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GDP增加一倍,相当于平均每年增长7.1%。已经过去的前五年(2001年—2005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三年里,GDP实际增长速度大幅度快于计划目标的速度,按普查调整后的数据计算,GDP平均增长9.5%,比计划速度平均每年升高2个多百分点。2005年GDP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了近0.6倍,超额完成前五年增长目标。目前“十一五”规划保持GDP规模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不变。“十一五”时期GDP以平均每年略低于5%的速度缓慢增长就可实现目标。除非发生严重经济衰退,经济增长不大可能降低到这样低的程度。如果“十一五”时期GDP按平均9%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GDP将比2000年增长1.4倍;按8%的增长速度估算,到2010年将增长1.3倍。GDP按8%-10%的速度正常增长,到2010年GDP规模将比原定翻一番的目标水平多30%-50%。“十一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一种预期目标,给实际经济增长保留了较大的弹性空间。从“十五”实际结果和“十一五”开局之势来看,“十一五”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实际结果将超出预期目标,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将好于计划预期。

三、宏观调控中的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

2004年4月,调控部门采取了控制投资过热的紧急措施;7月,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投资体制改革文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性措施,在控制投资过热的过程中保护支持规模大、技术先进的企业投资,着重压缩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的重复投资。控制投资规模过大的宏观调控,重点体现在扶优汰劣的措施上。2005年7月,钢铁产业政策发布,强调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位居前十位的大型钢铁企业给予重点支持。11月,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发布,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政策措施上,主要通过支持先进生产能力、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方式进行,再次重申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产业政策发布,使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临时措施变成为有明确规则可依的政策。但是,产业政策发布后,仍然不能有效解决投资总量的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问题。

2005年年底,宏观调控部门强调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或潜在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列出了11个产能过剩和潜在过剩的行业,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产能潜在过剩问题也很突出。根据调查,钢铁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已过剩产能和潜在过剩产能合计2.7万吨;电解铝现有产能10307万吨,闲置产能26077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有关部门指出,近几个月上述行业产品价格和企业效益大幅度回落,显露出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及后果的严重性。2005年10月末部分钢材产品价格下落到成本以下,前11个月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9%,比去年同期降低了62.4个百分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达50%以上,前10个月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亏损面约50%,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降36.7%,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62.4个百分点。产能过剩行业中企业倒闭和职工失业增加,银行呆坏账增大,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目前,一些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还很快,2005年1-10月,煤炭、电力增长76.3%和33.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及后果还将进一步加重。

2003年,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刚刚启动不久,有关部门就发出了产能过剩的预警,甚至认为当时就已经产能过剩。有关部门在制止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的文件中明文指出,由于过去几年钢铁等行业盲目投资,已经造成了生产能力过剩,如不抓紧调控,将导致更加严重的过剩。文件列举出产能过剩的具体数字,到2003年底,钢铁生产能力将达到2.5亿吨,当时在建能力约0.8亿吨,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钢铁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2005年市场预期需求,此外拟建能力还有约0.7亿吨。结果,2003年当年及2004年和2005年,钢铁实际产能和产量大幅度超过了文件所估计的数字。按当时的估计标准来看,现在的钢铁产能过剩早已严重到了不堪想像的程度。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出现那样的局面。

在11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中,钢铁行业重复投资、产能过剩问题最为突出。2003年,中国粗钢产量2.2亿吨,粗钢生产能力2.6亿吨,钢材产量2.4亿吨,钢材生产能力3亿吨,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包括进口)2.7亿吨,进口钢材3700万吨。实际情况不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而是产能不足,供不应求,国内钢材产量比钢材消费量少约3000万吨。2004年,粗钢产量2.7亿吨,粗钢生产能力3.4亿吨,钢材产量3亿吨,钢材生产能力3.8亿吨,钢材表观消费3.1亿吨,进口钢材2900万吨,钢材产量比钢材消费量少约1000万吨。2005年,粗钢产量3.5亿吨,粗钢生产能力4.7亿吨,钢材产量3.5亿吨,钢材表观消费3.7亿吨,进口钢材2600万吨,钢材产量比钢材消费量少约2000万吨。2005年钢材生产能力正式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估计钢材生产能力至少比粗钢生产能力多出5000万吨,达5.2亿吨。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钢铁生产能力都大幅度超出了2003年有关文件的预测数字。2005年粗钢生产能力和钢材生产能力超过文件预测数字的42.4%和57.6%。但是,从三年来钢铁实际产量和钢铁实际消费的数据看,并没有出现实际产量大幅度超出实际需求的情况,不存在供大于求问题,国内钢材产量始终小于钢材消费量,存在着明显的供给不足缺口。

目前,有关部门警告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但是,在钢铁行业产能是否过剩、过剩程度如何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同意见。

1.当前中国的钢铁有效产能到底有多少,很不清楚。钢铁产能一般按设备技术所决定的有效生产能力进行统计。产能还受市场变动、管理水平、生产组织的影响。现有4.7亿产能中约有1亿产能是已被淘汰和将要淘汰的产能。这部分被淘汰产能从产能总量中剔除,产能与需求基本平衡。中国钢铁工业处在技术更新换代、产能以新换旧的时代。新增产能替换陈旧产能,并不造成产能总量的过度增加,而是产能结构更新变化的正常过程。

2.有关部门所指的钢铁过剩产能,到底指的是什么产能,是粗钢还是钢材,没有分辨清楚。2003年有关文件所指过剩产能可能是粗钢生产能力,目前所指过剩产能可能是钢材生产能力。2003年和2004年说产能过剩的时候,正在大量进口钢材,主要是优质钢材不足,普通钢铁产能扩大受到严格控制,优质钢材产能建设项目得到支持,2005年十几条冷轧宽带生产线建成投产,优质钢材生产能力迅速由短缺变成过剩,钢板价格由上涨变为下跌,甚至低于钢筋价格。从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态势看,优质钢材过剩趋势超过了粗钢和普钢。

3.钢铁产能过剩风险究竟来自何处。当前钢铁产能与需求基本平衡,造成和加重产能过剩的主要风险来自正在和将要大规模投资建设的新增产能。当前在建生产能力7000万吨,拟建生产能力8000万吨。自2004年国家对钢铁工业违规投资建设行为做出严厉处罚和整顿以后,违规建设项目已经关闭停止,正在建设和拟定建设的项目都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几家大型钢铁企业都在实施和将要实施扩产数千万吨的投资方案。

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是新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1996年及以后一段时间也曾出现过产能过剩问题。当时的产能过剩和目前的产能过剩有所不同。当时为控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实行紧缩性调控,将市场需求压得很低,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生产增速大幅度下落,有些产品生产变为负增长,仍然供大于求。很多行业已有的生产能力闲置,很多企业停产倒闭,不是生产增长速度过快,而是市场需求下滑过急。因需求下滑导致的产能相对过剩,从另一个视角看,称为需求不足更为准确。2003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快速上升,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生产和投资以更快速度增长,但一段时期里仍然供不应求。目前产能快速增长的行业,差不多都是前些年产能扩张受到压抑因而供不应求的行业。近几年这些行业产能增长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才使产能不足问题得到缓解。

调控部门采取了控制产能过快扩张的调控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调控部门早在产能扩张刚刚启动之时就发出各种意见、通知、指令,在产能扩张高潮之时对部分不合审批程序和技术标准的投资项目采取关闭、处罚等多种行政手段,并且限制或停止贷款等。但是,这些热点行业的投资扩张速度仍然很高。2005年1-11月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76%-8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5%-55%。有关部门指出这些行业投资过热主要是民营企业盲目投资所致。但是,参与投资的很多民营企业认为,投资是不是盲目,不是看有关部门怎么说,根本上得由市场说了算。民营企业看到的不是有关部门的行政意见和指令,而是市场销售和利润。2005年1-11月,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开采及冶炼、煤炭、石油、化学原料等行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超过了30%,这些行业的销售利润率也都排在了全部工业行业的前列。这些行业直到现在为止,销售增长速度和利润仍然很高。这些行业里的很多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好的投资回报。不管有关部门怎样说这些行业产能过剩、采取怎样的措施限制投资,很多民营企业仍然认为这些行业有着良好的市场扩张前景,抓住机会不放,继续扩大投资。

过去限制民营企业进入的行业竞争不足,很多国有企业机制僵硬,反应迟钝,当需求出现快速扩张的时候,生产能力不能很快扩大。很多民营企业看准这些行业里国有企业竞争力较弱的特点,凭借灵活经营和效率优势进入到看起来已经饱和甚至过剩的行业里。新进入的民营企业投资被批评为重复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国家允许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过去不允许不鼓励进入的投资领域,民营企业可以进入原材料、重化工业、基础设施、机电制造领域展开竞争性投资,即使是产能已经过剩的行业,民营企业遵守法规,公平竞争,没有理由对其实施特殊限制。民营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甚至更为严苛的限制条件下,对先已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发起竞争冲击。激烈竞争使产业整体获得飞速发展,原本安居乐业的国有大型企业面临被新进入企业挤出的危机。国有大型企业不得不依靠有保有压、扶大扶强的产业政策支持,迅速扩大规模,确保优势地位。民营企业抓住市场机会以惊人的扩张速度实现惊人的扩张速度与国有企业展开生死角逐。所有企业都想挤入产业政策给予资格认可的前列位置,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和优势尽快扩大规模,产能过剩势不可免。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宏观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2006年和“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变化、矛盾与政策选择_产能过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