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至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想_经济论文

“九五”至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想_经济论文

“九五”和到2010年我国地区——经济布局及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布局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搞好全国和一定地域的生产力布局,明确各个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设想,“九五”和至2010年期间,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框架可考虑按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开发布局主轴线;跨省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几个层次展开。

(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发展方向

1、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采用先进技术,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九五”和至2010年期间,在以重化工为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和老工业基地较集中的北方地区,尤其是辽中南和京津地区,应在大量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速对冶金、化工、机电、轻纺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充分发挥智力资源的优势,开拓以信息电子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南方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应着重强化与资金密集型产业结合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先导地位,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仪(表)一体化、石化与精细化工及高档轻纺产品,逐步将一般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抓好电力、钢铁、石油化工等基础产业建设。东部地区电力紧张的状况依然比较突出,加强电力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的钢铁、石化工业生产能力供需缺口大,是我国今后需重点发展的产业。根据布局论证,其发展的重点要放在东部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地区都各自作出了庞大的发展原则,而缺乏统筹规划。规划规模偏大,势必造成重复建设的局面。

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稳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保证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的前提下,重点提高沿海的黄淮海平原、辽河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区高附加价值农产品的比重。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发展创汇农业,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海淡水养殖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和专业化的程度。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和光热能源充沛的条件,依托发达的工业和商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的程度。

4、切实加强以港口为重点的交通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随着铁矿、原油的大量进口以及其他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的增加,港口的需求量定会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港口建设意义重大。从目前情况看,港口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各地盲目建港现象比较突出,国家应对港口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同时,要大力发展包括外贸、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以及生活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继续改善投资环境,改进综合服务,提高办事效率,为进一步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开拓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方向

1、充分发挥能源原材料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煤炭、水力和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和冶金、化工、建材原料等矿产资源,发展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磷化工、盐化工等资源轻工业。

2、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业。重点是在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加快农产品商品基地的建设。这些基地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豫中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宁厦和内蒙河套地区。西藏“一江两河”、新疆以及滇中、桂中、黔北等地区,提高这些地区粮食、棉花、甜菜、甘蔗等农产品和淡水养殖业、畜产品等的生产和加工能力。

3、加强交通运输业的建设。继续建设第二条晋煤外运线,加快南昆线的建设。积极推进现有铁路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加快发展横穿东西的国家级公路、加强长江干流的港口、航道建设,扩大沿海与内地的航运能力。

4、改造、利用三线军工企业,发展机电工业。在原三线地区加强军工企业的调整和改造,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军工和科研力量的优势,有效地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移,发展机电工业。

(三)七大经济区发展方向与重点

1、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

该地区东起上海,西至四川重庆,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及长江沿沿江地区的14个城市和8个地区。全区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4%;人口约1.6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7%。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20%。

这一地区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条件和港口优势,水能和水资源丰富,水运潜力巨大;工业基础雄厚;商品农业发达,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较高。但煤、铁、石油等主要矿产储量不足,因此今后资源开发利用将采取利用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并重的方针。以浦东开发为契机,以上海为龙头,以长江干流为主轴,以干流及皖江、湘江、汉江、赣江等支流组成的网络为骨架,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及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为支撑点,辐射广大腹地,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产业密集带。

长江三角洲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加工工业基地,商品经济十分发达,腹地广阔,具有发展经济的多种优势。

发展的重点是:(1)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把上海建设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同时带动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2)加速调整产业结构,以出口和替代进口为导向,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电子、飞机、通讯、大型成套机电设备等产品,积极发展优势高效高产农业;(3)依托沪杭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连接浦东和宁波,充分利用北仑港为浦东服务;加快北仑深水港的开发建设,在北仑工业区建设若干电力、石化、钢铁等大型能源、原材料项目,把北仑港区建设成为长江口一个重要的重化工工业基地;(4)加快江苏沿江港口建设,发展江海运输,建设沪宁高速公路,使沿江经济联成一体。依托宁、镇、扬重化工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石化、建材、钢铁等重化工业。

长江中上游各省要将本省经济布局重点适时向长江两岸转移,促进沿江经济走廊的形成。要选择若干工业基础较好、资源富集的区段,集中力量,建成一批投资开发区。要保证三峡工程按计划建成投入运行。同时,将兴建三峡工程与库区移民开发建设结合起来。

2、环渤海地区。

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内蒙古七盟市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国土面积近112万平方公里,人口2.4亿,分别占全国的12%和20%,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26%。

本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是华北、东北、西北以及华东地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的主要对外通道;交通、通信比较发达,在我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科技与人才优势明显;大中城市集中;煤、铁、石油等主要矿产资源丰富。

发展的重点是:(1)积极发展电子、汽车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提高钢铁、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开发新产品能力;(2)大力发展农牧渔业;(3)加强以煤炭和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建设,以满足全国及本地区的能源需求;(4)进一步加快交通、通讯、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5)努力发展金融贸易、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

3、东北地区。

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四个盟市。全区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9%;1994年人口1.13亿,占全国的9.6%,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12%。

本区域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海岸线长,边界线长;综合交通网络健全,是我国交通网密度较高、现代化运输方式比较齐全的地区之一;重化工业体完整,钢、铁、钢材、原油、煤炭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基础雄厚,耕地、林地、草场多,是我国重要的农林牧产品生产基地;石油、铁、煤炭资源丰富。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重工业比重过大;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相当部分地区缺水严重,限制了本地工农业的发展。

发展的重点是:(1)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外向化,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合作,尽快形成几个国家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城市;(2)加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推动中小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培训育区域市场体系;(3)发挥科技力量优势,实行“科技兴区”战略,加强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有重点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产业的形成和壮大;(4)加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切实增加能源、水利和交通建设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4、中部五省区。

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全区国土面积87.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9.1%;人口3.08亿,占全国26%;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9%。

本区农业发达,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工业基础比较雄厚,门类齐全;水资源丰富,煤炭、铁等主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资源开发利用以国内资源为主。但该地区对外开放进程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乡镇企业发展较慢,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抵御特大灾害的能力不足。

发展的重点是:(1)大力发展农业,将该地区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生产基地;(2)强化对交通和能源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3)改造现有钢铁、石化等基础工业;(4)发挥本地区科技力量优势,加快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形成一大批机电、轻纺和电子骨干企业等支柱产业。(5)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

5、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

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西藏和广东西部的湛江、茂名、肇庆。国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15%;人口约2.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有36个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41%。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15%。

本区域地处祖国的西南部,毗邻越南、老挝、缅甸,紧邻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亚,该地区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组合条件好;农业、林业资源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丰富,烤烟、蔗糖、橡胶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三线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生产能力;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比较突出是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等;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三沿”兼得的区位优势。制约因素主要是,川、滇、黔三省缺少成本低廉、便捷的出海通道,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发展的重点是:(1)农业以实现区域内粮食基本自给和发展经济作物为重点,特别是利用优势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建成全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基地,努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2)大力发展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基础设施,加强以沟通省区联系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为重点的交通通信网的建设;(3)改组、改造和提高加工工业,机电工业要以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广播通信设备、数控机床、汽车、家电、军工等优势产业和产品为重点;(4)轻纺工业要发挥现有市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加工为主,重点发展烟、酒、糖、茶、丝、毛、麻、皮革等名优产品;(5)2000年前后,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铝、铅、锌、锡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以磷、硫及天然气开发加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钒、钛、硫铁矿综合利用为主的黑色冶金工业。

6、西北地区。

包括陕、甘、宁、青、新六个省区和内蒙古本部三个盟市。全区国土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人口8200万,分别占全国的32%和0.7%,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5%多一点。

本区地处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通过陇海、兰新铁路可以沟通沿海和边境口岸,具有良好的对外开放前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镍、铅锌、钾盐是优势矿产;水资源严重不足,对外交通运输线长,工业基础薄弱等制约经济发展。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将以区内资源为主。

发展的重点是:(1)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主要是煤炭、原油、电力、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盐化工;(2)加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沟通区内外联系,主要是铁路、公路干线、机场和通信枢纽建设;(3)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技术进步和改善经营管理为手段,加快机电、轻纺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从大中型企业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入手,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区域性市场体系的培育,扩大开放,搞好边境贸易和商业流通。

7、东南沿海部分地区。

包括福建、广东两省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全区国土面积29.9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3.1%;1994年人口9800万人,占全国8%;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13%。

本区的区域经济特点是:区位条件好,地处太平洋西海岸,与港澳毗邻,和台湾海峡相望,利用港澳台资和外资以及国外矿产资源的条件优越;对外开放比较早,已经形成了包括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广州、福州)、经济开放区等多层次开放格局,外向型经济结构已经形成,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规模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速度快,多年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但经济发展所需的煤炭、石油、铁矿储量少,主要矿产品的需求依赖于区外供给。

发展的重点是:(1)继续扩大开放,开拓国外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好与港澳经济相互衔接工业,向与港澳企业集团化方向发展,保障港澳顺利、平稳过渡;(2)大力推进两岸经贸科技交流,缩小两岸经济发展差距,促进祖国和平统一;(3)进一步发挥轻型加工工业的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为主方向发展;(4)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国外资源建设大型石化、钢铁、能源基地。

(四)重点建设的地区

1、辽中南地区。本区重点发展钢铁工业和门类齐全的重型机电设备制造工业,石油开采、加工和化学工业,航空、自动化、精密机械、特殊金属材料、高分子等方面科研。加强对本区进行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提高钢铁工业和装备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振兴我国重工业基地。

2、京津唐地区。本区冶金、化工、机械、轻纺、电子、建材工业都在全国有重要地位。要进一步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山东半岛。本区石油、黄金、石墨等矿产资源丰富,海上运输方便,对外开放条件好。本区重点开发石油和海洋资源,加快石油化工和海洋产业的发展。

4、长江三角洲地区。本区经济技术和对外开放条件优越,应加快机械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5、闽南三角地区。本区是有名的侨乡和众多台胞的故乡,为接纳台资的最佳区域,以发展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

6、珠江三角洲。本区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快,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和比较好的技术基础,食糖、水果罐头、家用电器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居于前列,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有建立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条件。本地区主要应考虑加速港澳粤经济一体化进程,在目前接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

7、海南、北部湾沿海地区。本区是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唯一拥有海岸线的地区,有不少深水良港,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并有一定的资源优势。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湛江、北海为沿海开放城市。该地区可发展我国少有热带农业和海上天然气等海洋产业,适度发展钢铁、石化工业。

8、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属基地。这一区域的突出优势是我国有色金属、水能资源富集地,组合良好,可建成为全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但与此同时,本区又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还是生态条件十分脆弱的地区,亟待开发和整治。

9、哈尔滨——长春地区。本区主要抓好石化、汽车、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10、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重点开发煤、铝等资源对于缓解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煤炭、电力紧张状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东部高耗能产业的良好接纳地。

11、长江干流中上游沿岸地区。本区水陆交通方便,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发展水电、钢铁、有色金属、磷和盐化工业,对于缓解我国电力紧张状况和未来全国经济增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该地区还是我国东部地区“两高一大”产业的理想接纳地。

12、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该区工业基础雄厚,特别是机械、电子、纺织工业优势突出;科技力量强,具有研制产品的巨大潜力,能源保障条件较好。该区重点考虑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可接纳东部地区纺织工业向西转移。

13、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沿岸地区。该区电力、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石油钻采设备制造基础较好,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有较强实力。为开发新疆石油资源提供钻采设备,接纳东部地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化肥向西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4、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该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在构筑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占有特殊地位。加快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于拓宽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带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西部边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区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工业布局相对集中;石油加工和轻纺工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源保障程度高。是东部地区石油化工、轻纺工业向西转移的重要接收基地。

15、攀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该区矿产和水能资源高度富集。同时,该地区贫困人口也比较集中,因此,该地区的建设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状况和实施“八五”扶贫攻坚计划有重要意义。主要发展能源、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化肥工业。

16、乌江电力和黔中铝、磷基地。区内资源富集,组合良好,并有一定的开发建设基础。该区主要是开发水电、发展磷肥、炼铝工业。

“九五”至2010年期间,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要根据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按着“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主要包括:

1、制定和实施科学、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通过编制和实施大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促进各大经济区域及区域内各省、区、市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各具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育。

2、改进中央专项拨款现行办法,按一定标准和比例相应扩大中央财政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数额。“九五”期间逐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以调节地区结构和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九五”以后,逐步实现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化。

3、加强中央对地区的税收调控。对资源省区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和优势资源加工业中的新建企业,可考虑一定时限内免征减征所得税。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少地区所办的经济性开发工业和生产民族用品的生产企业,也实行类似的减免税政策。而对沿海地区发展高耗能、高耗原材料的低档次一般加工工业,及超过市场容量的宾馆、写字楼,要征收特别投资税。

4、要充分发挥国家投融资政策在优化地区布局和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从事国家鼓励发展项目建设方面的调控作用。逐步扩大三大政策性银行对中西部地区政策优惠贷款比重;积极创造条件在一些大中城市逐步设立一些城市合作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规范和逐步拓宽一些地方投资机构(如省级投资公司)的融资渠道和经营范围;要在重大项目立项及其前期工作、投资补贴、投资控股和参股、地方配套资金比例、投资项目法定保证金比例、投资风险担保等方面对经济不发达和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和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等优惠政策。

5、中央对地区的投资调控,应着眼于按照国家和区域的产业政策,合理引导地方和企业的资金流向。现阶段主要是控制预算外资金大量增加,整顿地方性的金融机构,规范长期资金市场;还可用“拼盘”投资方式,诱导地方和企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和区域产业政策的产业和产品。远期则要不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自我约束、投向合理、分工协调的投资机制。

6、“九五”期间,要继续发挥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的优势,并主要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这些地区扩大和再创新的优势。中西部地区要根据新形势,进一步扩大沿边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沿江城市和各省会城市以及沿主要干线铁路重点城市在对外开放的权限和力度,要结合中西部地区特点,抓紧制订和落实一些地区倾斜政策,并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鼓励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加快开发和利用当地能源、原材料、土地及农业、旅游等优势资源和产业。

7、逐步加大国家投资和利用外资的比重,帮助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交通、通信、大江大河治理、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口岸建设等投资环境和加大能源及主要原材料等资源的开发强度,集中力量抓紧建设一批重点骨干工程和扶持一批适合中西部地区特点的支柱产业。

8、大力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大幅度增加对商品农业和水利建设的国家投入,要通过进一步放开搞活农业金融市场,采取税收照顾、专项贷款、争取国外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资金等形式,多渠道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投入和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私有经济和其它非国有经济。

9、继续组织中央各部门、社会各界和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以多种形式支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要逐项抓紧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扶贫倾斜政策,逐步扩大中央的财政、信贷和以工代赈等扶贫资金的投入,促进和保障“九五”期间8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的实现。

10、国家应提高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帮助其发展教育事业;在基础部门的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落后地区的发展需要,改善其交通和通讯条件,举办资源开发和资源深加工项目,建立商贸中心和其他流通设施,帮助落后地区增加就业机会、充实社会资本、改善投资环境、确立有辐射的经济增长极。

11、尽快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和教育加速振兴中西部地区的机制。要放开政策,扩大投入,充分挖掘中西部地区的科技和国防军工力量以及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巨大潜力。要继续运用“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和“丰收”计划,以及“军转民用计划”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并逐步扩大在中西部地区的项目安排规模的投资强度。

12、继续扩大民族自治区的经济管理权限,要结合实施南、西北和东北边境地区开放战略和沿新亚欧大陆桥地区开放战略,研究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在国家扶持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帮助下,加速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13、中央要加强通过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指标指导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进一步通过投资、财政、信贷、外汇等计划,调节和协调各地区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经济活动,使之符合国家的总体发展方向,必要时可借助少量指令性计划直接干预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14、国家对外资和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投资采取鼓励政策,支持沿海地区把一些初级加工业、高耗能工业向内地转移;内地省区也要转变观念,象吸引外资一样吸引发达地区的投资;除地方性税收优惠外,国家对大中型开发项目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或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中央银行考虑落后地区资金外流的影响,通过定向再贷款等方式给予回流补偿。

标签:;  ;  ;  ;  ;  ;  ;  ;  ;  ;  ;  ;  

“九五”至2010年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构想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