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阶段性演化的灰色动态关联分析_关联分析论文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阶段性演化的灰色动态关联分析_关联分析论文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阶段性演变的灰色动态关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农村居民论文,消费结构论文,灰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消费结构及其层次变化,对于把握消费者收入及其支出模式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鉴于数理统计方法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消费结构的阶段性演变规律,本文拟采用灰色动态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以揭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为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供依据。

一、灰色关联分析与GM(1,1)预测模型简介

灰色关联分析是以关联度计算为基本手段的一种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它把事物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具体而言,在给出主行为序列和影响因子序列数据之后,通过计算主行为序列和影响因子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关联度,确定影响主行为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从中找到最为关键的因素,如果两个变量间关联度大,则两个变量间因果关系大,反之则小。

GM(1,1)即一阶、单变量的微分方程型模型,灰色预测是以GM(1,1)模型为基础进行的预测,其基本任务是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累加,用指数曲线对累加生成的数据序列进行拟合并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时间进行外推,从而进行预测[2]。

本文在运用灰色关联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时,以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支出为参考序列;以农村居民全年人均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支出为比较序列。由于数据量纲相同,在进行关联度计算前,不须进行数据初始化处理,分辨系数统一为0.5。GM(1,1)模型检验采用回代检验。

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展过程的灰色关联分析

1.数据的阶段性划分

在数量分析前,笔者首先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过程直接进行聚类分析(即阶段性划分),得到结果为:1980年以来,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和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80—1988年、1989—1994年和1995—2003年。

2.关联分析结果与解释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中关联系数和关联度r的计算公式,利用中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其构成因素的原始数据(见表1),对按照聚类分析得到的3个阶段分别进行关联分析,得出3个阶段的关联度结果(见表2)。

表1  1980-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

年份

总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1980

162.21

100.19

19.99

22.46

4.14

3.42

  0.59

 8.25

1981

190.81

114.09

23.83

31.61

4.16

4.22

  0.58

10.12

1982

220.23

133.47

25.04

35.56

9.39

4.69

  0.62

 7.45

1983

248.29

147.59

27.99

42.03

14.03

 4.4

  3.55

 5.72

1984

273.8

162.34

28.89

48.36

14.82

5.04

  3.42

 8.24

1985

317.42

183.43

30.77

57.87

16.19

7.67

  5.58

12.36

1986

356.95

201.5

32.99

70.28

19.56

8.74

  6.19

14.43

1987

398.29

222.05

34.19

79.77

21.52

10.65

  8.21

18.48

1988

476.66

257.37

41.11

96.34

29.96

13.38

  8.89

25.69

1989

535.37

293.44

44.49

105.23

32.36

16.44

  8.53

30.61

1990

584.63

343.76

45.44

101.37

30.9

19.02

  8.42

31.38

1991

619.79

357.06

51.05

102.3

35.27

22.31

 10.32

36.44

1992

659.01

379.26

52.51

104.89

36.67

24.15

 12.23

43.77

1993

769.65

446.83

55.33

106.79

44.67

27.17

 17.41

58.38

1994  1016.81

598.47

70.32

142.34

55.46

32.07

 24.02

75.11

1995  1310.36

768.19

89.79

182.21

68.48

42.48

 33.76

102.39

1996  1572.08

885.49  113.77

219.06

84.22

58.26

 47.08

132.46

1997  1617.15

890.28  109.41

233.23

85.41

62.45

 53.92

148.18

1998  1590.33

849.64

98.06

239.62

81.92

68.13

 60.68

159.41

1999  1577.42

829.02

92.04

232.69

82.27

70.02

 68.73

168.33

2000  1670.13

820.52

95.95

258.34

75.45

87.57

 93.13

186.71

2001  1741.09

830.72

98.68

279.06

76.98

96.61

109.98

192.64

2002  1843.31

848.35

 105

300.16

80.35  103.94

128.53

210.31

2003

1943.3

886.03  110.27

308.38

81.65  115.75

162.53

235.6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4年)。

表2

1980-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联度

阶段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1980-1988  0.93391  0.76723  0.78379  0.75481  0.74984  0.74770  0.75368

1989-1994  0.92508  0.74635  0.76632  0.74168  0.73677  0.73352  0.74332

1995-2003  0.88628  0.77340  0.79025  0.77094  0.76999  0.76993  0.78022

(1)1980—1988年各个构成因素比较序列对消费支出参考序列影响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r[,食品]>r[,居住]>r[,衣着]>r[,家庭设备]>r[,文教娱乐]>r[,医疗保健]>r[,交通通讯]

在这一阶段中,影响居民消费最大的是食品支出,其次为居住支出,从各个年份的原始数据可以看出,上述二者的支出水平占消费支出比重的绝大部分(75%左右),这说明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改善“吃”与“住”两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农民恩格尔系数下降最快的时期,从1980年的67.7%下降到1988年的54%,下降了13.7个百分点。但这一阶段农民消费的主要特征是生存资料数量上的扩张,从原始数据上可以看出,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支出占比重较小(三者合计在6%左右),它们的关联度也都排在后面。因而,这一阶段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具有一种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生存型消费”特征。

表3

中国农村居民1980-2003年恩格尔系数和2004-2008年恩格尔系数预测值(%)

年份 1980 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系数 67.7 61.8 54.8 58.8 57.6 57.6 58.1 58.9 58.6 56.3 55.1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系数 53.4 52.6 49.1 47.7 46.2 45.6 44.7 43.2 41.9 40.6 39.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处鉴》(2004年)。

(2)1989—1994年各个构成因素比较序列对消费支出参考序列影响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r[,食品]>r[,居住]>r[,衣着]>r[,文教娱乐]>r[,家庭设备]>r[,医疗保健]>r[,交通通讯]

在这一阶段中,影响居民消费最大的依然是食品支出与居住支出,但关联度同上一阶段相比有所下降。从各个年份的原始数据看,上述二者的支出水平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同上一阶段相比也有所下降。这一时期广教娱乐支出增长较快,超过家庭设备支出上升到第四位,从原始数据看,这一时期文教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的6.5%左右,比上一时期的3%左右有较大增长。但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由1989年的54.8%上升到1994年的58.9%(见表3)。笔者认为,这其中固然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较快,粮食、蔬菜类等一般食品的消费量下降,同时,营养类的肉蛋类、水产品的消费成倍上升。因而,这一阶段农村居民消费表现出“食品集约型消费”特点。

(3)1995—2003年各个构成因素比较序列对消费支出参考序列影响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r食品>r居住>r文教娱乐>r衣着>r家庭设备>r医疗保健>r交通通讯

在这一阶段中,影响居民消费最大的是食品支出,但关联度同上一阶段相比又有所下降。其次是居住支出,其关联度有所上升,反映农民收入在这一时期较快增长后,农村再度兴起新一轮建房热潮。而且,与改革初期的建房热相比,这一轮建房热中,建房质量大幅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比重增加,说明在投资渠道较少的情况下,建房往往是农户最愿意支付的消费点。文教娱乐支出的关联度超过了衣着、家庭设备支出等,上升到第三位,从原始数据看,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达10%以上,说明发展性、享受性消费在农民消费中已经有了一席之地。而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8.6%下降到2003年的45.6%,下降了13个百分点,特别是2000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9.1%,标志着农村居民已经达到了小康行列(见表3)。但这一时期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支出关联度排序靠后,其支出比重仍然较低(二者合计在15%以内),说明这种小康还只能算是低水平、温饱型小康。因此,农民消费表现出“温饱小康型消费”特点。

三、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灰色预测

为了反映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我们分别建立上述各序列指标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然后根据预测结果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1.消费结构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中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支出和构成因素的1995—2003年有关统计数据,应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模方法,分别对各项序列指标建立GM(1,1)模型,并且通过回代检验,平均精度皆在95%以上。各序列的GM(1,1)模型如下:

(1)消费支出:x(t+1)=68098.892e[0.021935t]-66811.59

(2)食品支出:x(t+1)=-79924.522e[-0.011059t]+80692.71

(3)衣着支出:x(t+1)=-5900.055e[-0.018395t]+5989.85

(4)居住支出:x(t+1)=4074.066e[0.051327t]-3891.86

(5)家庭设备:x(t+1)=-5490.644e[-0.01559t]+5559.12

(6)医疗保健:x(t+1)=503.861e[0.104853t]-461.38

(7)交通通讯:x(t+1)=221.076e[0.179811t]-187.32

(8)文教娱乐:x(t+1)=1803.714e[0.072744t]-1701.32

2.发展趋势关联分析

根据GM(1,1)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因素预测值的结果(见表4),对2004—2008年这一阶段的预测值进行发展趋势关联分析,其发展趋势关联度数值见表5。

表4

2004-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全年人均消费支出构成因素预测值(元)

年份  总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2004  1940.9  840.2  100.6  324.1  77.5

 128.5

 189.9

249.5

2005  2001.6  836.9  100.1  341.3  76.8

 142.6

 229.1

269.5

2006  2064.2  833.8

99.6  359.3  76.1

 158.3

 276.4

291.1

2007  2128.7  830.5

99.1  378.4  75.3

 175.7

 333.5

314.4

2008  2195.3  827.3

98.6  398.4  74.6

 195.0

 402.4

339.6

表5

2004-200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因素之间的趋势预测关联度值

阶段 食品

衣着

居住  家庭设备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教娱乐

2004-2008 0.87030 0.74613 0.78174 0.74389  0.75310

0.76445

0.76982

从表5可见,2004—2008年各个构成因素比较序列对消费支出参考序列影响的趋势关联度大小依次为r[,食品]>r[,居住]>r[,文教娱乐]>r[,交通通讯]>r[,医疗保健]>r[,衣着]>r[,家庭设备]。

在这一阶段中,影响居民消费最大的是食品支出与居住支出,其三是文教娱乐支出,而反映发展服务型消费的交通通讯支出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医疗保健支出由第六位上升以第五位。同时,这一时期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在2008年达39.3%(见表3),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在这一阶段将进一步提升,进入“小康型消费”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和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其阶段性特征是:生存型消费→食品集约型消费→温饱小康型消费→小康型消费。但总的说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转型速度较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质量差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只有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才能有效增加农民消费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3]。因此,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门路;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其二,搞好基础设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4]。因此,近期构建有利的农村消费环境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其次要降低农村用电的价格,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还要治理目前农村存在的乱收费、限价、指定购买渠道等不利的外部消费环境。

其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进农民经济安全感,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建立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扩大消费创造一种稳定的预期环境。

其四,适度推进信用消费。在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和企业可以向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提供中长期消费信贷,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此外,要改变广大农民的传统消费观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消费知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消费观。

标签:;  ;  ;  ;  ;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阶段性演化的灰色动态关联分析_关联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