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自然生长创造机会——以一堂数学生长课堂课型研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长论文,为例论文,课堂论文,自然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走进课堂细细观察,就能发现学生真实的思维状态和精神风貌。在一个充满激情、自主、探究、对话的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行为自信。反之,在教师包办代替、过度控制的课堂里,学生思维停滞,精神压抑。今天的课堂如何改,我们认为,就应该像“把土地还给农民”一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权利,还学生自由天真本性,还学生自然生长状态。在课堂中,课程就像土壤,氛围就像气候,学生就像种子,教师就像园丁。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加上园丁的培土、施肥、浇水,是种子获得健康生长的保证。生长是一种自然天性,学生的生长有其自己的意志、姿态和方式,环境只是起到维护、促进作用。 为每个孩子创造自然生长的机会,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尊重学生、解放学生、成就学生的具体途径,机会意味着存在各种可能性,意味着有创造的希望。本文以孙承辉老师在第十届全国“聚焦课堂·生长课堂课型研讨活动”执教的《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为课例,谈谈为学生自然生长创造机会的具体做法及思考。 一、先学: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在课前观看老师录制的微视频,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微视频采用“PPT演示文稿并附讲解声音”方式录制,在微视频中可以听到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简单阐述,以及教材中例1“计算机利润问题”解题过程的分析讲解。在观看教学微视频的基础上,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任务单有5道练习题,2道选做题。练习题供学生个人练习,选做题分“思考题”和“探究题”,两题选做一题,每一大组学生合作完成一个作品。 在本节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和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单”,初步学会了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的方法,认识到函数模型可以处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了用函数观点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微视频和“课前学习任务单”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为学生课前先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学生课前先学,课堂上再将预习中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的形式与教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这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程序。为了提高学生先学的效果,教师要创建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教育引导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前先学中来。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变化,教师应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先知”。 二、评议:创造表达交流的机会 第二个环节是“评一评,议一议”。上课一开始,老师引导学生对课前所做的“课前学习任务单”中的5道练习题进行分析、反思和讨论。老师给出了每道题目的三个答案,答案都来自学生练习(是经过选择的,但都是真实的),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正确答案。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分析错误原因,并总结建立函数模型的注意点。 以第4题的评议为例。 题4:某车站有快、慢两种车,始发站距离终点站7.2km,慢车到终点需要16min,快车比慢车晚发车3min,且行驶10min后到达终点站。试分别写出两车所行路程与慢车行驶时间的函数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给出了三种答案:

师生对话实录如下: 师:这个题目是有难度的,请同学们先相互讨论一下(学生讨论)。 生1:我认为答案①是对的,考虑到了定义域。 师:与其他两个答案比较呢? 生1:答案②有问题,快车的路程函数关系式没必要分段。 师:你认为快车的时间是(3,13],还是(0,16]呢? 生1:是(3,13]。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刚才同学们总结了解题体会,要准确理解题意,请同学们再读读题目。 生2:答案②是对的。题目中要求“分别写出两车所行路程关于慢车行驶时间的函数关系式”,快慢车路程都是以慢车时间为自变量的,自变量范围都是(0,16]。 师:非常好。那么答案③正确吗? 生2:当时间在(0,3]时,快车路程是负的,这不符合实际,因此答案③是错的。 上述案例表明,从学生的典型错误中去寻找课堂教学资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缓慢生长的过程。设置“评一评,议一议”环节,可让学生有机会讲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自己已做过的题目,有一些经验体会,更加有话可说,有胆量去说。通过对比分析、查找原因,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困惑;通过对话交流、评议争辩,可以增进生生互助和师生互动,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探究: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个环节是探究思考题。学生要在独自完成练习题的基础上,采用大组合作的方式,对建立函数模型的思考题进行探究,并进行概括总结。两个大组派代表讲述了他们的探究结果,其中一个组的探究结果如下。 问题一:怎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答: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圈画出关键词,准确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问题二: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 答:从问题中获取关键的信息,如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将他们之间的关系表达成函数。 问题三:如何找到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答:通过仔细地审题来理顺题目中每一个条件,根据具体的量之间的变化来进一步确定函数的关系式。 问题四:你对建立函数模型还有哪些困惑? 答:(1)怎样寻找到合适的函数模型?(2)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何简便方法?(3)建立函数模型需找到定义域,如何正确地计算函数的定义域? 学生关注的问题很具体,思考也很全面、深刻,他们讲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表述也让学生更易懂。同时,学生探究不仅仅是解决问题,他们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上生成了新的问题,希望全班同学共同去进一步探究。如对于第一个困惑,有的同学说,可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已知条件中的数量描出若干点,这样就可以看出它所关联的图象是怎样的,再找出合适的函数模型。老师进一步作了拓展,根据图象上的点建立函数模型,就是学生今后要学的数据拟合知识。这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是理想的情景:学生知道的越多,产生的疑惑也越多,探究欲望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生成新问题,不断探究,学生的认识才会越来越深刻,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 四、应用:创造巩固增效的机会 第四个环节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老师给出课堂练习题,请同学当堂完成。 练习题:某汽车生产企业上年度生产汽车的投入成本为8万元/辆,出厂价为10万元/辆,年销售量为12万辆。本年度为节能减排,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若每辆车投入成本增加的比例为x,则出厂价相应提高的比例为0.75x,同时预计年销售量增加的比例为0.5x。写出本年度预计的年利润y与投入成本增加的比例x的函数关系式。 练习完成后,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进行交流,看看别人是怎么解的,与自己的解法有何不同,谁的解法更好一些。教师用实物展台投影学生的成果,并请他走上讲台讲述解题的思路和解题过程: “投入成本增加比例x后,每辆汽车的成本变为(8+8x)万元,每辆车的出厂价变为(10+7.5x)万元,年销售量变为(12+6x)万辆,于是年利润为: y=(12+6x)[(10+7.5x)-(8+8x)]=-3x2+6x+24(0<x≤

).” 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在写出函数模型之前,列出相关量的变化以后的量,这种做法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经过课堂评议和集体总结,学生对解题的步骤和注意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再进行课堂练习,是在一定的理性经验基础上的练习,能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方式密切相关:听讲的效果为10%,师生互动、大堂课讨论的效果为30%,小组讨论的效果为50%,五感体验的效果为70%,把自己会的内容讲给同学听的效果为90%。经过自己反复实践体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讲解、讨论,让同学听到多元、多视角的意见与想法,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有益。 五、展示:创造自由拓展的机会 第五个环节是展示探究题的成果。探究题采用大组合作的方式,大组派代表讲述了他们的探究结果。 探究题:雪碧、可口可乐、青岛啤酒等350ml易拉罐饮料在市场上的销量很大,细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和尺寸几乎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易拉罐(可近似地看作圆柱体)的最优设计。你能从函数的观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吗? 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小组的探究成果: “将易拉罐近似看作一个圆柱体,最优设计无非两种:体积一定,用料最少;用料一定,体积最大。我们组主要探究了前面一种。 设易拉罐的体积为V(定值),底面半径为r,高为h,

从以上结论可看出,易拉罐底部直径与高之比为1:1时用料最少,但易拉罐的立面怎么看也不是个正方形,理论推算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这是为什么呢?通过称重量发现,底部用料大约是顶部用料的2~3倍。 设侧面和顶部的厚度均为d,底部厚度为3d, 那么表面积

. 方法一:用导数求解;方法二:仍然用均值不等式求解。 结论:h=4r=2D,即直径与高的比值为1:2时为最优设计。经测量可知易拉罐底面直径为6.4cm,高为11.6cm,大致符合以上结论。 以上用到的导数和均值不等式等知识是学生课后自学的。 另外,易拉罐为什么要做成圆柱体呢?小组研究后认为:第一,从物理学角度看,在底面积相同的条件下,圆形底面使易拉罐最不容易倒;第二,用手去握住的话,受力比较均匀;第三,若受到外力碰撞,对外界的力有传导分流作用;第四,内部装碳酸饮料,有气体的话不易爆罐;第五,方便自动售货机出售等。” 以上就是这个组展示的全过程,同学们展示出来的认知能力已大大超过老师的预期。把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拿出来进行数学研究,对认识“数学是有用的”更有现实说服力,也容易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所学的知识不够用,学生就边学边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自由拓展,也容易产生学生分化现象。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如何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正是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的地方。 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会从物理等其他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真正融会贯通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自然的,而对老师来说却是不擅长的,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的地方。 六、总结:创造深化体验的机会 第六个环节是总结。实际上每一个教学环节后都有一次小总结,到课堂结束时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在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进行了总结: ①怎样才能准确理解题意? 仔细读题,划出关键词,理清数量关系。 ②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 将生活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如等式、不等式等)。 ③如何找到变量间的关系? 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及两者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函数关系式。 在本节课结束前,师生对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进行了总结:

上述总结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它系统地梳理了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流程,突出了每一环节的地位及作用,强调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学会建立函数模型)的重要性,更说明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这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作了铺垫。 从学生素质的长期发展来看,课堂总结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让学生主动地回忆一节课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学生在温故中掌握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主动归纳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完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总结并提炼一节课的精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从课堂中师生的地位看,本节课在先学、评议、探究、应用、展示、总结六个环节中,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观看、动手、表达、活动、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堂师生互动情况看,学生的活动是丰富的,学生的思考是主动的,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充分的,教师的组织是有效的,真正做到了“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对“课前学习任务单”中5道题全部进行了评议纠错、归因分析和归纳总结,并对学生的困惑“如何建立函数模型”进行了破解,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六个环节,学生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对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碎片到系统。这一切都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都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才有这么多数学活动的机会。事实上,这些机会本应该属于学生。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智慧、情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就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慢慢生长起来。而学习活动的组织,师生的互动,学生碎片式经验的连贯,又都有教师的“影子”,教师甘愿“退后”,才有学生自觉“向前”。
标签:数学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创造学生自然成长的机会--以数学成长课堂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