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谈“三步走”的战略步骤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谈“三步走”的战略步骤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步走论文,步骤论文,战略论文,邓小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对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步骤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揭示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领导人的早期探索与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在实践中取得的新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On the Three Strategic Step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Li Ziying

Abstract:On the question of the strategic step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y

applying

the philosophic

viewpoin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it have been brought to light in this paper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achievements made in developing Chinese economy by our two state leaders,Mao Zedong and Degn Xialping.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对经济发展的关系极大,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正确的发展战略可以促进经济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错误的发展战略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延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正因为经济发展战略极为重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日起,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确定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等共产党人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和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终于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来概括。并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分三步把中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毛泽东最早提出并反复强调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早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同志就已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的战略目标。建国以后, 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毛泽东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由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到工业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在1957年以前,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解比较单一,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1957年起,他的理解有了突破,逐步发展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的现代化。1957年3 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 1959 年12 月到1960年2月,他在读原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是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根据毛泽东1960年初最终形成的四个现代化思想及其要求,周恩来在1964年底的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1975年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总目标就是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3]。

毛泽东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同时,还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步骤。1952年至1957年前,他的构想基本上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一化三改”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1957年以后,随着1958年“大跃进”受到严重挫折和对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入考察,毛泽东所构想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步骤有了改变,由两步变为三步,即把原来构想的第二步改为第二步和第三步。这时的第二步,是为实现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的一步。1957年7月, 他讲“必须懂得在我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从现在起,还要十年至十五年,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4]。第三步,是指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他说,“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毛泽东构想的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总体上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具有独创性。为了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建设目标,他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及时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肯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应该转向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和文化革命。”

2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宏伟的战略目标和科学的战略步骤。也正是在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972年12月,邓小平同志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首次提出,我们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正式提出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内翻两番和实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战略步骤是分两步走,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1984年到1987年间,邓小平同志在同外宾的多次谈话中,又深入阐发了这一战略思想。同时,提出了第三步战略设想。他说:“本世纪末翻两番后,我们还有一个新的目标,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后来,他在进一步研究国情的基础上,明确地把战略步骤由两步发展为三步走,时间由二十年走完两步延伸为七十年走完三步,战略目标由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至一千美元,达到小康水平,进一步确定为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三大充分肯定了这一战略布署,党的十四大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即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我们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完整、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就能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就使三步走战略目标更加具体化、规范化了。那么,如何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呢?邓小平同志认为,根本途径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3

毛泽东同志“分三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与邓小平“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虽处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各具特色。但二者无论从构想的理论依据、出发点及具体内容,还是实现方法上,都有相同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两者都是以马列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以中国的国情作为出发点。

早在建国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当时的国情作了科学的分析。把“现代化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70%左右”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作为基本国情,指出,这是“中国革命时期内和革命胜利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破除对苏联的迷信,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一切“适合中国”实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他还认为,坚持适合中国的原则,首要的是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他对中国的国情作了科学的分析,指出社会主义阶段可以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我国当时则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他反复讲过,我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生产力落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要使中国富强,需要五十年至一百年的艰苦努力,并具体制定了“分三步”把我国建成四化强国的战略步骤。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从1957年以后,由于过高估计了主观指导作用和群众的热情,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用“大跃进”“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出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急切向往,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社会主义运动,使历次“社会主义高潮”都与中国实际和具体国情相背离,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探索,既是艰巨的,也存在有益的方面,正是这种探索引起人们对理论和现实深深的反思。

邓小平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曾参与毛泽东对中国建设道路的历史性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他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又是毛泽东事业的主要推进者。他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得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从客观上把握了基本国情,找到了我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其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这些国情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考虑的。”他还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人民的生活还相当困难。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两三个世纪,要消除这么大的差距,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而且现代化目标是一个动态性概念,要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可能较长,制定发展目标不能过高。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从以上分析来看,无论是毛泽东还是邓小平都强调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强调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具体步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以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作为思想来源的。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了毛泽东在探索中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正确方面,并加以充分吸收,使其起先导作用,否定其失利方面,起到“失败为成功之母”的作用。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人们引向对国情的分析,在实践中纠正了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的错误思想,为我国社会发展定下了准确的历史方位,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最重要的根据。

第二、从“三步走”的具体内容来看。

邓小平构想的分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明显地吸收了毛泽东探索的积极成果。不但毛泽东提出的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思想为邓小平所接受,而且,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实践进程的估计,邓小平设想到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毛泽东则预计用100年时间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二者大体上也是接近的。但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上,比毛泽东同志的“三步”更具体、更系统、更现实。如邓小平在确立“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时,在指出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又明确地规定了每走一步使人民的生活提高到一个相应的水平,第一步,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同时,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里的每一步,都是从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两方面来确定战略目标的。

第三、在如何完成战略目标上。

由于毛泽东同志所处的时代局限性及毛泽东本人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导致他对发展战略的认识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因而,在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上走了弯路,即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段由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到矛盾(将经济工作和阶级斗争作为两个并行中心)再发展到错误(以阶段斗争为中心)的曲折道路。尽管在建国初期,明确提出主要任务是搞建设,但在现行的经济运行中,他又反复强调自发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社会主义,认为阻止伟大目标实现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经济领域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以及党政部门的官僚主义者,割资本主义尾巴,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等等,以致发动“文化大革命”,最终成了一场全国性的灾难,使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不能实现。

邓小平同志借鉴吸收了毛泽东同志的经验教训,对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所必须的发展速度、方法、目的等作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如发展经济要抓住时机,争取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些大的政策,对于保证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问题上,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探索,是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可以这样讲,没有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的早期探索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就不会有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探索的开始和取得的成果,不进行现实的探索,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就不能进行到底。任何将二者简单并列或将二者绝对割裂开来的观点都是极端错误的。

标签:;  ;  ;  ;  ;  ;  ;  ;  ;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谈“三步走”的战略步骤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