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琥酯的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

青蒿琥酯的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

李哲[1]2004年在《青蒿琥酯的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是具有倍半萜内酯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重要衍生物之一。青蒿琥酯作为全新结构抗疟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不易产生耐受性等特点,自从90年代发现其具有抗癌作用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对青蒿琥酯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对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与临床抗癌药物联合使用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青蒿琥酯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表明,Art对Lewis肺癌和S180肉瘤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给药剂量达200mg/kg时,抑瘤率分别为60.91%和57%,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通过MTT法在体外检测了Art对十几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包括HL60、KB、OV_3、BGC823、HCT、B16-BL6、Hela、A549、A431、HepG-2、SGC7901、KCC853和GLC-82),结果表明,Art对它们均有较强的杀伤作用,IC_(50)值为0.4~52.16μgn mL~(-1)。 本文采用细胞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测定细胞浆Caspase-3的活性等手段检测肿瘤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Art时,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HL60细胞暴露于Art时,呈现典型细胞凋亡特征,如:胞核固缩、形成凋亡小体;凋亡细胞的比例呈浓度依赖性增高;琼脂糖电泳出现明显的“梯状”条带;细胞浆Caspase-3的活性呈浓度依赖性增高等。 Art对凋亡通路上重要基因和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结果表明Art降低Bcl-2青篙玻酷的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蛋白的表达(89.51%到63.78%),增加Bax蛋白的表达(45.76%到74.96%);下调suoivin mR茂咬的表达水平。Art对癌基因c~泞州‘的表达也有影响,50抖舒mL一,处理A549和HL60细胞,c一柳。mR倪咬的表达均有降低。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rt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Art对HL6O细胞周期中两个重要的检查点:GI/S和GZ胭均有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中处于GO一Gl期和GZ一M期的细胞百分数明显增加,细胞被阻滞在Gl期和GZ加期。 Art与临床抗癌药联合使用的结果表明,Art与顺铂按4:1的摩尔比混合时,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以1:1的摩尔比混合时,低剂量拮抗,高剂量协同;以2:1的摩尔比混合时,二者表现为拮抗作用。Art与5一氟尿啼陡按2.728:l的摩尔比混合时,叁者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以1:2的摩尔比混合时,二者为拮抗作用。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发现,青篙玻酷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其抗癌作用与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细胞周期有关。青篙唬酷与顺铂联合使用有良好的协同效果。

李琳娜[2]2008年在《青蒿琥酯对中国人源性大肠癌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蒿素是我国第一个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按西药研究标准开发的中药。作为抗疟药物的青蒿素,也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虽然文献报道大肠癌细胞和白血病细胞对青蒿素最为敏感,但目前研究者大多关注青蒿素类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其对大肠癌的抗癌作用研究还鲜有报道。大肠癌及其肝转移是一种进展迅速、预后很差的致命性疾病。目前,能有效抑制大肠癌生长及转移的药物为数不多,药物研发滞后的原因之一是缺少相关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尤其是缺少能在动物体内自发肝转移的大肠癌细胞系。此外,现有的大肠癌细胞系多数来源于高加索人群,中国汉族人源性的大肠癌细胞系很少。由于高加索人和中国汉族人的大肠癌发病状况及遗传背景存在着显着的种族差异,建立更多的中国人源性大肠癌细胞资源将为国内抗癌药物研发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前试验依据。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利用一位64岁的中国汉族男性大肠癌患者的肝转移肿瘤组织建立了一株细胞系(CLY),从细胞形态、生长动力、致瘤性、自发肝转移能力、及细胞遗传学等方面阐述了该细胞的特征,并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和MS-PCR等方法比较了CLY与常用的大肠癌细胞Lovo、HT-29在标志性蛋白β-catenin与E-cadherin表达分布上的差异。结果显示CLY细胞在体外生长呈上皮细胞样的形态,细胞倍增时间是29.5 h。裸鼠皮下接种CLY细胞,能够100%形成皮下移植瘤和自发肝转移。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CLY细胞为非整倍体核型,染色体众数为60。在免疫荧光试验中,CLY细胞表现为β-catenin细胞核内聚集和E-cadherin表达缺失,这分别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高度激活与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the epithelial 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标志,也是细胞低分化的重要特征。与之相比,Lovo细胞的β-catenin、E-cadherin弥散的分布于细胞浆中,HT-29细胞的这两种蛋白则局限于细胞膜上,这提示这两种细胞分别处于中分化和高分化的状态。所以,CLY细胞系的建立不仅为进一步研究大肠癌肝转移的机制,而且为研发抑制大肠癌肝转移的新药,提供了理想的细胞和动物模型。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是青蒿素的一种重要的衍生物,具有高效、低毒、不易产生耐受性的特点,而且给药后体内分布广泛,并以肠、肝分布为主。本研究比较了ART对不同大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分析了药物敏感性与细胞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体外MTT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增殖指标Ki67检测及体内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试验均提示:与高分化的HT-29细胞相比,低分化的CLY细胞与中分化的Lovo细胞对ART的生长抑制作用更敏感。此外,活体生物发光成像实验还显示ART能够降低CLY裸鼠移植瘤的生理活性,并延迟其自发肝转移的发生。进一步的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PCR检测显示,CLY、Lovo细胞对ART的敏感效应与β-catenin的细胞膜转位和E-cadherin表达增加有关,这分别提示高活性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受到抑制及EMT状态的逆转。鉴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MT状态在肿瘤分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ART能够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逆转EMT状态,而促进中、低分化大肠癌细胞继续分化,以至凋亡。以上结果不仅预示着ART有潜力成为治疗大肠癌的新药,而且将为下一步大肠癌临床试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综上所述,我们成功建立了一株中国汉族人源性的、取材于大肠癌肝转移灶的肿瘤细胞系(CLY),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以该细胞系为实验模型探索青蒿琥酯的抗癌作用机理,发现大肠癌细胞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和EMT状态能够明显的制约青蒿琥酯的抑癌敏感性,这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尚属首次。

张平祖[3]2010年在《青蒿素增敏复方抗肿瘤的体内外评价及青蒿素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青蒿素不仅是最有效的抗疟药,而且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是,青蒿素中在杀伤肿瘤细胞中起关键作用的过氧桥结构易被体内的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破坏,因而显着影响青蒿素抗肿瘤的疗效。同时,青蒿素针对肿瘤细胞的攻击靶点及杀伤机理尚未明确,也阻碍了青蒿素在临床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为此,本研究利用青蒿琥酯与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耗竭剂马来酸二乙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抑制剂巯基琥珀酸和过氧化氢酶(CAT)抑制剂氨基叁唑组成青蒿琥酯增敏复方,采用体内外评价方法比较了青蒿琥酯单、复方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延缓荷瘤裸鼠移植肿瘤生长的效率,并初步揭示了促氧化剂(抗氧化抑制剂)对青蒿琥酯的增敏作用机理。结果发现,青蒿琥酯复方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比相同浓度的青蒿琥酯单方高21.29%,对荷瘤裸鼠的抑瘤率则比青蒿琥酯单独处理提高16.75%-22.91%。经青蒿琥酯复方处理后,HepG2细胞中GSH含量及GSH-PX、CAT活性均比单方有所降低,其中GSH-PX在药物作用24h后的活性与对照比较差异显着(P<0.05),而CAT在药物作用24h及48h后的活性与对照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本研究首次发现,青蒿琥酯攻击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是含血红素辅基的酶类如一氧化氮合酶(NOS)与过氧化氢酶(CAT),其证据是青蒿琥酯作用后可直接检测到血红素的光吸收峰(A415)向青蒿琥酯-血红素的光吸收峰(A476)转变。同时,青蒿琥酯可显着影响NO的合成,并与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相关,其中低浓度(50μM)青蒿琥酯可诱导NO产生,减少H2O2含量,具有保护肿瘤细胞和降低生长抑制率的作用,而高浓度(100-200μM)青蒿琥酯则抑制NO产生,增加H2O2含量,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我们进一步发现,肿瘤化疗药5-氟尿嘧啶(5-FU)对青蒿琥酯表现明显的协同作用,使HepG2细胞生长抑制率从25%提高到40%,其机理可能是解除过多的NO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提示5-FU或其他化疗药也可能作为青蒿琥酯的增效剂。本研究利用HepG2肿瘤细胞模型及HepG2移植生长荷瘤裸鼠实验动物模型肯定了青蒿琥酯增敏复方的抗肿瘤效果优于青蒿琥酯单独处理,初步阐明了促氧化剂对青蒿琥酯的增敏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改变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营造有利于青蒿琥酯更好地发挥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细胞环境。我们首次发现NOS是青蒿琥酯结合的分子靶点之一,并提出将常规化疗药作为青蒿琥酯增效剂的可能性,从而为青蒿素类药物尽快用于抗肿瘤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李济军, 江伟, 叶招明, 俞延军, 林伟斌[4]2016年在《青蒿琥酯与大蒜素在体外对骨肉瘤细胞株的协同抗癌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和大蒜素联合作用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0S的体外抑制效果。方法:分别采用25、50、100μmol/L的大蒜素,10、20、40μmol/L的青蒿琥酯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0S于24h。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并采取MTT法检测实际的肿瘤抑制效果。以两者联合应用作为对照作用于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0S,比较单独用药和联合用药的差异。结果:青蒿琥酯与大蒜素联合应用,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U20S增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并诱导其凋亡,较单独使用其中一种药物而言,联合用药效果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蒿琥酯与大蒜素在体外对骨肉瘤细胞株的抗癌作用具有协同效应,且两者的作用机理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李世辉[5]2008年在《青蒿琥酯抗骨髓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的恶性疾病,以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贫血、骨骼破坏及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如蛋白体酶抑制剂、反应停以及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支持下的大剂量化疗等虽取得了一定疗效,病人中位生存期已从7个月延长至5年,但最终都不可避免产生耐药,MM仍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恶性血液病,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我国学者积极探索肿瘤的中药治疗方法,已发现数十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成分。青蒿素(artemisinin,ARS)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高效、低毒的抗疟药物,尤其对耐氯喹和其它抗疟药物耐药的间日疟和恶性疟有良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具有其它很多重要的药理活性,如抗血吸虫、免疫调节、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尤其是其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美国癌症协会研究表明,在55种人体肿瘤细胞株中对青蒿琥酯最敏感的为白血病及结肠癌细胞,其IC50分别为1和2μM;非小细胞肺癌敏感性最差,IC50为26μM,中度敏感的有黑色素瘤、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肾癌细胞等,其IC50介于二者之间,其它研究也显示,青蒿素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青蒿素类化合物另一显着特点是与传统化疗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不但对耐药的疟原虫有效,而且对耐药的肿瘤细胞有效;且具有毒副作用轻、患者容易耐受等优点,这为研究开发经济、有效的抗骨髓瘤药物提供了新的线索。本研究以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建立耐药细胞株及SP2/0实体瘤模型,对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的抗骨髓瘤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分以下叁部分:第一部分青蒿琥酯对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抑制及凋亡促进作用研究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对骨髓瘤细胞SP2/0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利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青蒿琥酯对SP2/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常规Giemsa染色、DAPI荧光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细胞的DNA梯带;利用AnnexinⅤ/PI双染及流式细胞术检测青蒿琥酯干预24、48、72小时细胞的凋亡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核中核因子kappaB(NF-κB p65)、胞浆中NF-κB抑制因子(IκBα)的蛋白水平,ArraystarTM转录因子试剂盒检测NF-κB p65的转录活性。结果1 ART能抑制SP2/0细胞增殖,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性:ART作用24时后,2μg/ml组对细胞的增殖已产生了抑制作用,抑制率达32.97%。随着浓度增加,ART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增强,40μg/ml组抑制率达43.25%,呈剂量依赖性(P=0.0023)。随作用时间延长,ART各浓度组增殖抑制作用逐渐增强。72时后,2μg/ml组抑制率即达53.2%,40μg/ml组抑制率达91.86%,显示ART对SP2/0细胞的强效增殖抑制作用,呈现出时间依赖性(P=0.0000)。但在相同浓度下,其抑制SP2/0细胞增殖的作用强度弱于阿霉素。2 ART作用后SP2/0细胞出现了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药物作用前细胞胞体饱满、胞质丰富、胞核完整均匀,DAPI染色细胞无荧光标记,透射电镜下染色质细致均匀,核仁清晰,细胞器完整,细胞微绒毛清晰可见。无凋亡的形态学改变。药物作用后细胞明显缩小,染色质凝聚、边缘化,有的呈空泡及新月状改变,胞核固缩、碎裂、出现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还可观察到细胞微绒毛消失,细胞器结构不完整。3 10μg/ml ART作用24小时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出现大小为180至200bp及其倍数的梯状条带,片断之间呈一定间隔,这是DNA在核小体间成倍断裂的结果,对照组细胞未出现DNA降解现象。4 ART在2μg/ml~40μg/ml浓度范围内诱导SP2/0细胞凋亡呈现出明显时间、剂量依赖性:ART作用24小时后,2μg/ml组的细胞凋亡率已有明显增加,(与0μg/ml组比较P<0.05),凋亡率波动于10%~20%之间。ART作用48小时后,凋亡率波动于50%~80%之间。40μg/ml组作用48小时后,SP2/0细胞凋亡率达78.7%(与0μg/ml组比较P<0.05)。5药物处理24、48小时后收集各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各浓度组与0μg/ml组比较,G0/G1期细胞数目增多,G2/M+S期细胞显着减少(P<0.05)。6 Western blotting显示,随着ART作用时间的延长,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以作用48小时后的各组下降显着。未经ART处理组及10μg/ml ART作用24、48、72、96h的灰度值分别为5294.23±240.25、2609.13±126.32、558.58±111.25、552.83±98.56、545.9±79.62。IκBα蛋白的表达增加,提示其降解减少,未经ART处理组及10μg/mlART作用24、48、72、96h的灰度值分别为6986.47±356.96、7207.58±256.24、7936.46±126.37、8212.23±246.31、9227.30±330.12。7 10μg/ml ART作用24、48、72、96h后,NF-κB p65转录活性逐渐下降,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6.3%、68.4%、76.0%、89.6%,呈现出时间依赖性(P<0.01),以青蒿琥酯作用96小时,SP2/0细胞活性下降最明显。结论青蒿琥酯对SP2/0骨髓瘤细胞有显着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转录活性有关。体外研究显示,青蒿琥酯是一种潜在的抗骨髓瘤药物。第二部分小鼠骨髓瘤多药耐药细胞系SP2/0/ADM的建立和青蒿琥酯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多药耐药细胞系,研究青蒿琥酯逆转耐药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小剂量阿霉素逐渐加量诱导方法建立多药耐药小鼠骨髓瘤细胞系SP2/0/ADM;光镜下观察SP2/0/ADM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通过细胞计数计算其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分布;罗丹明123排出实验,对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表达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MTT实验对其交叉耐药谱进行了分析;观察ART对SP2/0/ADM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其IC20值;MTT实验就ART(IC20)对SP2/0/ADM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进行观察;通过实时定量PCR对ART作用24、48、72、96h的SP2/0/ADM细胞MDR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Western blotting对10μg/ml ART作用24、48、72、96h的SP2/0/ADM细胞P-gp蛋白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 ADM诱导过程中,细胞生长缓慢,大部分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偶见少量不规则细胞,胞浆颗粒增多。建立稳定耐药细胞系后,SP2/0/ADM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生长状态,光镜下SP2/0/ADM细胞与SP2/0细胞相似,呈单层排列生长,细胞圆形、边界清楚,大小均一,核圆形,细胞大小无明显改变,胞浆颗粒恢复正常。其倍增时间为35.28±7.56h,与亲本细胞(33.84±5.68h)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SP2/0/ADM细胞与亲本细胞相比G0/G1无明显改变(P>0.05),S期细胞减少(P<0.05)G2/M期细胞增多(P<0.05)。2 MTT实验结果显示SP2/0/ADM细胞不但对阿霉素(Adriamycin,ADM)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指数为22.7,而且对米托蒽醌、足叶已甙、甲氨蝶呤也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其耐药指数分别为4.2、2.9和5.3。3通过罗丹明123排出实验对P-gp活性进行比较,SP2/0/ADM细胞由于P-gp蛋白表达增加,进入细胞中的罗丹明被大量排出,荧光强度低。SP2/0细胞中P-gp低表达,大量罗丹明累积,故荧光强度大。4 ART能抑制SP2/0/ADM细胞增殖,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其增殖抑制作用增强,呈剂量依赖性(P<0.05)。计算其IC20为0.29μg/ml,我们选取0.3μg/ml行耐药逆转实验,发现青蒿琥酯可增强阿霉素对SP2/0/ADM细胞的毒性作用,其IC50值由17.80μg/ml降至4.27μg/ml,耐药逆转倍数为4.16倍(P<0.05)。5青蒿琥酯作用24、48、72、96h后SP2/0/ADM细胞MDR1 mRNA的表达下降,2-△△Ct分别为0.0887±0.0023、0.0556±0.0036、0.0338±0.0031、0.0186±0.0014,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呈时间依赖性。6 Western blotting显示,随着ART作用时间的延长,SP2/0/ADM细胞P-gp蛋白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未加ART组及ART作用24、48、72、96h各组,其灰度值分别为6568.23±156.95、4459.13±297.12、4218.31±153.25、3558.58±241.32、3024.83±157.35(P<0.05)。结论SP2/0/ADM细胞为稳定的多药耐药细胞株;青蒿琥酯能逆转SP2/0/ADM细胞的多药耐药,通过抑制MDR1/P-gp基因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第叁部分青蒿琥酯抑制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目的对青蒿琥酯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进行观察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通过叁维血管模型观察青蒿琥酯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观察青蒿琥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通过建立SP2/0小鼠实体瘤模型,观察青蒿琥酯对移植瘤抑制效应;CD34免疫组化观察青蒿琥酯对SP2/0小鼠移植瘤血管密度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检测瘤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瘤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 ART作用5d后,毛细血管样“出芽”的形成明显受到抑制,0、10、20、40μg/ml各组平均出芽长度分别为10.3±1.03、8.2±1.5、5.3±1.8、2.68±0.95μm,存在剂量依赖性(P<0.05)。2 ART明显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对照组明胶海绵周围血管生长良好,呈树枝状,分支适中;20μg/ml青蒿琥酯干预组明胶海绵接种部位出现比较明显的无血管区,血管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3 ART能抑制SP2/0小鼠移植瘤的生长,ART在50mg/ kg. d-1、100m g/kg.d-1、200mg/kg.d-1均具有明显的抑制SP2/0瘤体生长作用(P<0.05),其抑瘤率分别为17.83%、36.54%和47.95%,其中以大剂量组抑瘤效果最佳,但总体效果不如10mg/kg.d-1CTX组明显。4 CD34免疫组化显示,ART能明显抑制肿瘤组织微血管的生成,且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对照组、50mg/kg.d-1、100mg/kg.d-1、200mg/kg.d-1ART组及CTX组光密度值分别0.811±0.059、0.602±0.049、0.531±0.087、0.529±0.026、0.201±0.018。5 ART能抑制VGEF mRNA的表达,呈剂量-效应关系,随其浓度增加,VGEF mRNA的表达减少,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ART(50m g/kg.d-1、100mg/kg.d-1、200mg/kg.d-1)和10mg/kg.d-1CTX组2-△△Ct值分别为0.1086±0.0012、0.0838±0.0021、0.0456±0.0054、0.0288±0.0043。6 ART能抑制移植肿瘤组织VGEF蛋白的表达,生理盐水对照组、ART(50mg/kg.d-1、100mg/kg.d-1、200mg/kg.d-1)和10mg/kg.d-1CTX组灰度值分别为8924.47±250.35、8126.35±345.32、4527.13±112.96、4051.72±168.24、2773.77±302.56,其中ART组对VGEF蛋白表达的抑制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结论体内研究显示ART能抑制SP2/0实体瘤生长,其机制与抑制VEGF基因表达,进而抑制血管新生有关;青蒿琥酯可能是有效的抗骨髓瘤药物。总结体外及体内研究显示,ART为一种有效的抗骨髓瘤药物,其机制与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逆转耐药及抑制血管新生有关,将其开发成为新型有效的抗骨髓瘤药物运用于临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郑绍琴[6]2012年在《青蒿素类药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有希望被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抗癌药。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通过动物体内实验,探索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的机制,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数据,为老药新用开辟一种研究思路。2研究方法2.1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体外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宫颈癌Hela细胞的活性。2.2采用S180小鼠肉瘤细胞株腹腔移植法建立腹水瘤KM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5-氟尿嘧啶组(5-Fu)、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各剂量组(200mg/kg、100mg/kg、25mg/kg)和模型对照组(Model),每组10只,造模24h后,连续14d给药后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生存时间,计算生命延长率。2.3采用S180鼠肉瘤细胞株皮下移植法建立荷瘤昆明小鼠(KM)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氟尿嘧啶组(5-Fu)、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各剂量组(200mg/kg、100mg/kg、25mg/kg)和模型对照组(Model),每组10只,连续10d给药,观察各组小鼠的-般情况。末次给药24h后解剖小鼠,称肿瘤、胸腺和脾脏的质量并计算抑瘤率。2.4建立Lewis肺癌小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荷瘤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CTX组和联合用药组(ART+CTX),青蒿素的各剂量组(200mg/kg、100mg/kg、25mg/kg)和模型对照组(Model),及正常组(Normal),每组各6只。肿瘤接种24h后连续给药12d,末次给药24h后解剖小鼠,称肿瘤、胸腺和脾脏的质量,计算抑瘤率;用ELISA法技术检测青蒿素对C5,小鼠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的影响。3成果与结论3.1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及青蒿琥酯对A549和Hela二株肿瘤细胞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二株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青蒿素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弱。青蒿素类药物对A54972h的IC50分别为:ATS27.97μg/mL、DHA43.90μg/mL;对Hela细胞72h的IC,5o分别为:ART48.10μg/mL、ATS34.60μg/mL、DHA15.94μg/mL。3.2青蒿素类药物对KM小鼠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0mg/kg· d、100mg/kg· d、25mg/kg· d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6.21%、61.25%、54.83%和55.53%、54.55%、48.36%,并呈现浓度越高,抑瘤率越高的趋势。在此试验中,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对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影响小,说明200mg/kg,100mg/kg和25mg/kg剂量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抑制肉瘤的生长,且对小鼠免疫系统无明显毒性。S180肉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双氢青蒿素200mg/kg、青蒿素200mg/kg和青蒿素100mg/kg剂量给药后的腹水瘤小鼠生存时间明显得到延长,并且不影响小鼠的生存质量。3.3青蒿素对小鼠Lewis移植性肺癌的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素对小鼠Lewis移植性肺癌均有显着的抑瘤作用。青蒿素200mg/kg和100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6.06%、23.84%,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且ART100mg/kg与阳性药物CTX20mg/kg联用,具有相加的作用(抑瘤率为61.49%,根据金氏公式求得q=0.94)。且ART200mg/kg和ART100mg/kg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清TNF-α及IFN-γ细胞因子水平(P<0.01),从而提高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这为临床使用青蒿素类药物抗癌机理从细胞因子水平上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盛庆寿, 李国桥[7]2007年在《青蒿琥酯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近年来国内外青蒿琥酯抗肿瘤的体内外实验研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理。认为青蒿琥酯抗肿瘤机理与其对肿瘤细胞株有直接杀伤作用,或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还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等有关。诱导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是通过p53非依赖性途径,与调节bc l-2基因下调、影响拓扑异构酶活性等有关。另外,青蒿琥酯与5-氟尿嘧啶(5-Fu)有协同抗肿瘤作用,铁剂可能对青蒿琥酯有明显的协同抑瘤作用。目前对青蒿琥酯抗肿瘤的研究尚处在肿瘤细胞和动物实验水平,研究得出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青蒿琥酯的剂量、疗程等不统一,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合理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从而开发出抗癌新品。

杜幼芹, 肖长义[8]2009年在《青蒿琥酯抗宫颈癌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青蒿琥酯是具有倍半萜内酯类抗疟新药青蒿素的衍生物之一,青蒿琥酯作为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不易产生耐受等特点。近年来发现青蒿琥酯具有抗癌活性,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内外实验,了解青蒿琥酯抗宫颈癌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收集培养的U14细胞,MTT法观察不同浓度青蒿琥酯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生长周期的影响及其细胞凋亡发生状况。2)建立小鼠宫颈癌实体瘤及腹水瘤模型,分别用青蒿琥酯200(高剂量组)、100(中剂量组)、50(低剂量组)mg·kg~(-1)、顺铂2 mg·kg~(-1)(阳性对照组)、青蒿琥酯50 mg·kg~(-1)+顺铂1 mg·kg~(-1)(联合用药组)对荷瘤鼠进行注射治疗7天,生理盐水组为阴性对照;观察药物对实体瘤和腹水瘤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染色实体瘤组织,观察Bax、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琥酯对U14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其IC50为62.77μg·ml~(-1)。2)不同剂量组青蒿琥酯对小鼠宫颈癌实体瘤的抑瘤率分别为52.59%、44.44%、31.84%、61.45%、51.85%,免疫组化显示,青蒿琥酯治疗组肿瘤细胞膜内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多,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3)不同剂量青蒿琥酯对腹水瘤组结果显示,青蒿琥酯能延长荷瘤鼠的生存天数,生命延长率分别为:76.7%、45%、31.7%、100%、93.3%。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青蒿琥酯处理后U14细胞处于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G_1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加,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加。结论:1)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宫颈癌细胞U14有明显抑制作用;2)青蒿琥酯对U14实体瘤有抑制生长的作用,并能延长腹水瘤小鼠生存时间;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青蒿琥酯可上调Bax基因,下调Bcl-2基因的表达,并将肿瘤细胞生长阻滞在G_1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效应。

盛庆寿[9]2008年在《青蒿琥酯对H_(22)肝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对肿瘤组织VEGF、FasL的影响》文中指出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0%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全球癌症死亡人口中列第叁大死因。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一般自诊断之日起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在我国,每年约有11万人死于肝癌,居恶性肿瘤病死亡率的第叁位。全球每年新发肝癌约26万例,且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我国占一半以上。尽管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因此肝癌的防治研究是一个非常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当今抗肝癌研究热点很多,主要集中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抗肿瘤免疫逃逸等的免疫研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等的靶向研究和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很多抗肿瘤药物都是从以上方面进行研发的。中医药的积极参与是推动我国肝癌防治研究、提高肝癌临床疗效的特色所在。中医药辨证施治研究、复方配伍研究以及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份研究等都已在实验和临床中广泛开展。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少肝癌复发转移,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提高机体免疫以及改善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都显示了一定的优势,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从中草药中寻找抗肿瘤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药物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加以开发研究已成为肿瘤防治领域的热点课题。国内外研究表明,青蒿琥酯有较好的抗肝癌效果,能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缺少系统研究,因此,还需要加强青蒿琥酯的抗肝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青蒿琥酯是一个多靶点,多作用机制的药物,青蒿琥酯抗肝癌作用可能与多种作用机制有关,进一步探讨了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的抑制作用,研究其作用机制对于开发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临床新用途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青蒿琥酯对H_(22)肝癌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探讨青蒿琥酯的抑瘤作用与细胞凋亡、肿瘤组织VEGF、FasL的表达和机体免疫的可能关系,进一步揭示青蒿琥酯抑制肝癌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H_(22)小鼠肝癌细胞株皮下移植法建立荷瘤NIH小鼠模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环磷酰胺组(CTX)、青蒿琥酯各剂量组(15mg/kg组、30mg/kg组、45mg/kg组、60mg/kg组)和模型对照组(Model)。腹腔给药:CTX 20mg/kg,隔日一次,另一日以生理盐水代替;青蒿琥酯各剂量(15mg/kg、30mg/kg、45mg/kg、60mg/kg),每日一次;模型对照组仅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共给药15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生存时间;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体积、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TUNEL技术检测治疗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组织VEGF和FasL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和NK细胞百分比,检测小鼠机体免疫功能。结果1.1小鼠一般情况和生存时间采用H_(22)小鼠肝癌细胞株皮下移植法建立荷瘤NIH小鼠模型成功率100%。模型对照组从第3天始,其它荷瘤组从第5天开始,在皮下注射部位可触及肿瘤。肿瘤生长迅速,质地逐渐变硬。各组小鼠肿瘤大小不一;随着肿瘤的增大,小鼠逐渐出现状态欠佳,进食进水量减少,活动减少,皮毛失去光泽,消瘦;第16天开始,出现荷瘤小鼠死亡,其中模型对照组小鼠死亡速度最快。青蒿琥酯各剂量组小鼠未观察到明显毒性反应。各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比较:模型对照组为20.30±3.95天;ATS 30mg/kg、ATS 45mg/kg剂量组和CTX组分别为27.90±7.96天、28.60±6.36天和26.30±5.17天,长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ATS 30mg/kg、ATS 45mg/kg剂量组长于ATS 15mg/kg组(P=0.04和P=0.02);而ATS 60mg/kg、ATS 15mg/kg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生命延长率比较,ATS 45mg/kg组为40.89%,ATS 30mg/kg组为37.44%,高于CTX组的29.56%。1.2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和抑瘤率用药结束后,各治疗组肿瘤体积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P<0.01);组间比较,ATS 45mg/kg组肿瘤体积小于ATS 15mg/kg组(P=0.003);ATS 45mg/kg组与ATS 30mg/kg组、ATS 60mg/kg组肿瘤体积无差别(P>0.05),ATS 45mg/kg组与CTX组比较,无差异(P=0.29)。模型对照组小鼠肿瘤质量为2.35±0.16g,高于各治疗组(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ATS 45mg/kg组小鼠的肿瘤质量低于ATS 15mg/kg组和ATS 60mg/kg组(P=0.000,P=0.037);ATS 45mg/kg组小鼠的肿瘤质量与ATS 30mg/kg剂量效果相当(P=0.269);CTX组与ATS 45mg/kg组的肿瘤质量相差不大(P=0.428),与ATS 30mg/kg剂量组比较无差异(P=0.06)。抑瘤率比较:CTX组、ATS 45mg/kg、ATS 30mg/kg组抑瘤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高于ATS 15mg/kg、ATS 60mg/kg剂量组。1.3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青蒿琥酯各剂量组和CTX组小鼠的细胞凋亡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1)。其中ATS 30mg/kg组和ATS 45mg/kg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TS 30mg/kg组和ATS 45mg/kg组明显高于ATS 15mg/kg组和ATS60mg/kg组(P<0.05);ATS 30mg/kg组、ATS 45mg/kg组、CTX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1.4肿瘤组织VEGF表达各组小鼠肿瘤组织中均出现VEGF阳性表达,模型对照组大部分为强阳性表达,青蒿琥酯各剂量组及CTX组VEGF表达强阳性程度下降,弱阳性上升,经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4,故可认为6组的VEGF表达分级程度上有显着性差异,其中ATS 45mg/kg组下降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另外CTX也有下调VEGF作用(P<0.05),且与ATS 45mg/kg组相似(P>0.05)。1.5肿瘤组织FasL的表达各组小鼠肿瘤组织FasL均表达阳性,模型对照组表达阳性分级程度较高,青蒿琥酯各剂量组相对较低,各组间两两比较,ATS 45mg/kg剂量组小鼠肿瘤组织FasL的表达低于模型对照组和CTX组(P<0.05)。1.6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模型对照组小鼠CD_3~+、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_8~+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_4~+/CD_8~+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ATS 30mg/kg、ATS 45mg/kg剂量组能提高荷瘤小鼠CD_3~+和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P<0.05,P<0.01);CD_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CD_4~+/CD_8~+比值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ATS 15mg/kg、ATS 60mg/kg剂量组CD_4~+/CD_8~+比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与CTX组比较,ATS 30mg/kg、ATS 45mg/kg剂量组的CD_3~+、CD_4~+、CD_8~+无差异(P>0.05),并与正常对照组结果相似(P>0.05)。1.7小鼠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模型对照组小鼠NK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CTX组小鼠的NK细胞百分比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ATS 60mg/kg、ATS 45mg/kg和ATS30mg/kg剂量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和CTX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1.1青蒿琥酯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青蒿琥酯30mg/kg、45mg/kg剂量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并且不影响荷瘤小鼠的生存质量。1.2青蒿琥酯抑制H_(22)肝癌小鼠肿瘤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青蒿琥酯有一定的抑制H_(22)肝癌小鼠肿瘤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其中,青蒿琥酯45mg/kg和30mg/kg是抑制H_(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较好剂量。1.3青蒿琥酯能下调H_(22)肝癌小鼠肿瘤组织VEGF、FasL的表达青蒿琥酯45mg/kg剂量能下调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肝癌的转移浸润和复发;青蒿琥酯45mg/kg剂量能下调肿瘤组织FasL的表达,从而减少因肿瘤组织表达FasL引起的肿瘤免疫逃逸,使机体免疫更好地发挥抗肿瘤效应。1.4青蒿琥酯能增强H_(22)肝癌小鼠的机体免疫功能青蒿琥酯45mg/kg和30mg/kg剂量能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的CD_3~+和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强机体细胞免疫;青蒿琥酯60mg/kg、45mg/kg和30mg/kg剂量可以提高NK细胞百分比,增强NK细胞的活性。提示青蒿琥酯能增强荷瘤小鼠的机体免疫力,恢复机体免疫抗肿瘤效应。1.5青蒿琥酯30mg/kg、45mg/kg剂量是一个较好的抗肝癌剂量,其中青蒿琥酯45mg/kg剂量在抑制VEGF和FasL的表达上作用更佳。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以H_(22)小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了不同剂量青蒿琥酯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从多个研究热点中探讨了青蒿琥酯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发青蒿琥酯的抗肝癌方面的应用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陈绍芳, 徐亦益, 刘祥麟, 马洁羽, 于晓宏[10]2004年在《青蒿琥酯对小鼠Heps肝癌的抑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蒿琥酯(Artesunate,Art)的抑瘤作用。[方法]小鼠皮下接种Heps肝癌细胞(1.2×105),56只NIH雌性小鼠分7组,每组8只,其中1,2,3组为Art腹腔注射(ip)组,其Art剂量分别为15mg/kg(低)、30mg/kg(中)、60mg/kg(高)。第4组为Art灌胃(po)30mg/kg;第5组po铁剂6.5mg/kg同时ipArt30mg/kg。第6组ip环磷酰胺(CY)阳性对照,第7组ip生理盐水(NS)空白对照。[结果]腹腔注射Art低、中、高剂量其抑瘤率分别为16.2%、12.2%和80.4%;高剂量Art对小鼠Heps肝癌有显着的抑瘤率(P<0.01)。在该3个剂量下小鼠的脾重随Art剂量的加大而增加,提示Art似有提升机体免疫水平的作用。中剂量的Art口服与腹腔注射效果不同,前者获77.6%的抑瘤率而后者仅为12.2%。Art与铁剂合用有协同抑瘤作用。[结论]在一定的剂量下,Art对小鼠Heps肝癌有抑制作用;给药途径不同,其抑瘤效果也不同;与铁剂合用可增加抑瘤率。

参考文献:

[1]. 青蒿琥酯的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D]. 李哲.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青蒿琥酯对中国人源性大肠癌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李琳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3]. 青蒿素增敏复方抗肿瘤的体内外评价及青蒿素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的机理研究[D]. 张平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4]. 青蒿琥酯与大蒜素在体外对骨肉瘤细胞株的协同抗癌作用[J]. 李济军, 江伟, 叶招明, 俞延军, 林伟斌.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5]. 青蒿琥酯抗骨髓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世辉. 河北医科大学. 2008

[6]. 青蒿素类药抗肿瘤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郑绍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7]. 青蒿琥酯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展[J]. 盛庆寿, 李国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8]. 青蒿琥酯抗宫颈癌作用及机理的实验研究[C]. 杜幼芹, 肖长义. 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

[9]. 青蒿琥酯对H_(22)肝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对肿瘤组织VEGF、FasL的影响[D]. 盛庆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10]. 青蒿琥酯对小鼠Heps肝癌的抑瘤作用[J]. 陈绍芳, 徐亦益, 刘祥麟, 马洁羽, 于晓宏. 中国肿瘤. 2004

标签:;  ;  ;  ;  ;  ;  

青蒿琥酯的抗癌作用及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