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土地整治规划问题论文_陆丽莹

阐述土地整治规划问题论文_陆丽莹

摘要:本文作者对现土地整治规划目标进行分析,并根据土地整治判别标准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对今后土地整治规划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工作;探讨

前言

本研究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以农用地整理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由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并且开发需要的经济和生态代价很高,因此通过土地整理,进行农田整治,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缓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农村土地整治是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依据土地利用进行总体规划,在农村地区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耕地利用率,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基础的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土地整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的关系,为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土地整治规划目标申明

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通过土地整治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根据土地利用战略提出规划目标:

1.1 要有效补充耕地数量,同时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大力开展农田整治,积极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未利用地,有效补充耕地数量;加强低质量农田改造,稳步提高产出水平。

1.2 要有序开展城镇建设用地整治,同时优化城镇发展环境。有序开展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土地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区建设;加快镇(街道)驻地土地整治,稳妥推进镇中村改造,促进城镇载体功能提升。

1.3 要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同时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按照小城镇建设标准,建设功能完善、生态环保、和谐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实现农民居住聚集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民就地城镇化。

1.4 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强工矿废弃地整治,完善农田林网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 土地整治判别标准相关问题点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土地整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土地利用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充分体现,是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土地整治是为促使现实的土地利用状态达到合理利用状态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或手段,是为使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强度更适应特定发展时期的特定目标而进行的活动。而土地合理利用的状态,是在环境和资源代价最小的情况下可以取得经济最大收益的一种利用状态。因此,土地整治可持续性的强弱就表现为通过土地整治,土地的利用状态达到合理利用状态的程度,即通过土地整治是否解决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是否增强了土地的生产能力,是否保护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加大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的长效机制。通过土地整治,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区,能够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产权调整,将土地集中到少数种田能手手中,能够发挥集约生产效益,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生产方式的改进;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效益高、附加值高的农业,适应了人们饮食结构调整的需要。此外,土地整治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了经营规模,优化了农产品区域布局,从而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2 土地整治应增强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在中国,灌溉与排水系统的缺乏是制约土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使土地容易遭受干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主要因素。中国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农田水利建设和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强调。在土地整治中,通过开展小型水源性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能建成一批“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从而提高土地的抗旱减灾能力;同时通过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对农田的小气候起到较大的改善作用,能够有效地防御风害、干旱、霜冻和干热风等气象灾害。

2.3改善生态环境需依赖土地整治规划

由于土地整治中需要借助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治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按照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结果可分为正向影响和逆向影响:正向影响是指土地整治在实施过程中,对区域中各种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产生的积极的、正向的作用。逆向影响是指在土地整治的实施,对区域各种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产生消极、逆向的作用。可持续的土地整治应积极扩大土地整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影响,并且尽量避免负面影响或者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程度。

2.4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进行土地整治规划

针对农村居民点还存在着人均用地面积偏大、选址随意、分布松散、布局零乱、缺乏规划和违法占地严重等问题。通过土地整治,对布局分散、零乱等村庄实施村庄改造,迁村并点,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建设统一规划和统一设计的农民住宅,不仅可以整理出村庄内部的存量耕地,提高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还可以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农村建房自然分散的格局,改变农村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质量,实现布局规整、生产生活方便、居住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3 对今后土地整治规划的发展建议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加耕地的数量,提高耕地的质量,不断地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保障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土地整治工作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还需要正视不足,找准方向,对症下药,使土地整治更有序、健康的全面开展。

3.1 要明确目标,因地制宜

土地整治对象综合性强,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目标明确,是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而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要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利,不仅关注新增耕地这一个指标,也要特别关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促进居民点合理集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因此,土地整治中需要紧扣自身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把握各自发展目标,决定土地整治的内容、方向,积极发展多元化模式,寻求新的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3.2要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规划设计水平需要提升,针对具体的项目区做规划设计,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基于更大的区域背景的总体规划设计。土地整治需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在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标是增加耕地的数量,提高耕地的质量,不断地增加土地的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保障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副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村现代化步伐。

参考文献

[1]郑伟元.世纪之交的土地利用规划: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11,(03).

[2]欧名豪.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的内容与特性[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10).

论文作者:陆丽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4

标签:;  ;  ;  ;  ;  ;  ;  ;  

阐述土地整治规划问题论文_陆丽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