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_文科专业论文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_文科专业论文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文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文科教育,曾经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理论家、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经济、政治、文化各部门实际工作者,在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上的所有重大问题和复杂问题,必将愈来愈多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高等文科教育,深化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21世纪对高等文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以及对非文科人才的人文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都将更加突出。因此,有识之士认为,面向21世纪的世界高等文科教育,应通过学科建设和调整,加强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1983年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讨论会一致认为,理想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条标准:有专业知识,更有本学科的方法论;有将本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强调了对学生道德素质、通识素质、应用技能素质的培养。

在西方国家青少年中,吸毒、暴力、道德沦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道德沦落与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这些国家重视道德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美国总统克林顿1994年3月31日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促进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目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文科教育,从四个方面调整并加强了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对共同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内容的选取;注重有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训练;注重选择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力的内容。

本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国家高等文科教育在面向经济和社会办学的过程中,深感大学文科课程的设置与实际的需要差距很大,突出的问题是文科学生知识单一,缺乏广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普遍提出要加强通才培养。日本提出高等教育包括文科教育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提出文科也要象其他学科一样,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法国还提出把人文素质与各种学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与过去单纯以学科为本位或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相比,他们现在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暷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改变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

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将大大向前推进。虽然我国高等文科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的与西方国家根本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经济越是增长,社会越是发展,就越是要求文科教育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样性的高级文科人才。如需要培养能够进行宏观调控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经济学家以及进行微观管理的经理、企业家,需要培养善于管理国家和从事国际事务的政治家和外交人才,需要培养大量的法官、律师、审计师和各种司法、执法人才,需要培养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各种社会科学工作者。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级文科人才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高尚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知法守法,并且具有对错误思潮和现象进行辨别和抵制的能力。

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繁荣,需要培养知识复合型的文科人才。未来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文科培养的人才,不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有具体的职业特点;既掌握理论,又联系实际;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经济;既熟悉科技,又熟悉社会;既了解世界,又了解国情;既知道历史,又知道现实;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又有相当的文学艺术修养。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还需要培养能力复合型的高级文科人才。经济越是发达,对各种管理人才的效能素质的要求就越高。文科人才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就要具备动脑、动口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强的综合能力,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思考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决策能力、行为组织能力和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以及运用外语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过去,我国高等文科教育侧重于培养科研和教学人才。由此,形成了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较多注重理论型专家的塑造,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较多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文科人才对社会的适用面和适应能力受到限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则存在着对一些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答不够的问题。这些,显然与未来对文科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应该指出,文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材料说,文科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1949年时为33.1%,1952年院系调整后降为20.5%,1962年仅为6.8%,1980年上升为8.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全世界10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生比重大于50%的有13个国家,占30-50%的有26个国家,占20- 30%的有6个国家,占18-20%的有4个国家。与这个数字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对于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和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高等文科教育是多么不相称。在文科中,特别是基础文科,目前遇到了特殊的巨大困难。近年来,每年大学招生,报考文、史、哲各系的考生锐减,常常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也远较热门专业为低,尤其以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是稀少。这些学科教师的科研条件十分困难,生活待遇较其他专业更加清苦,学术队伍出现动荡萎缩、后继乏人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一方面要求国家和社会在认识和政策上应对文科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倾斜,另一方面表明文科自身也有一个迫切进行改革的任务。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深化文科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学生质量和水平如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学了什么课程,特别是从所学课程内容中获得了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教委领导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文科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子,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从1978年开始,几乎每隔三年左右,国家教委就要召开一次涉及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座谈会或研讨会,并形成了若干指导性文件。各高校也都根据新的变化,调整了课程体系和内容。这一切,为面向21世纪的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根据我们的体会,这项改革应该是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面向现实生活,探索、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作出科学的回答,同时,大胆借鉴和充分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包括有益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从而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具体来说,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化:

1.改变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基本素质教育不分规格、不分对象、针对性不强的现象,分别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仮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坚持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历史、文学、艺术、心理学等课程,要分别形成适用于文科专业和非文科各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作为培养文科各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课程,要区别基础学科与工商管理、新闻、法学等应用学科,按大类通开的原则形成不同的体系和内容。

2.改变过去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单一的状况,分别形成在统一性基础上富于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文、史、哲学科要按照“基础学科专业除了培养教学、研究人员以外,也应注意培养实际工作者,教学、研究人员也要学会做实际工作”的原则,形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应用学科要改变按系统、行业、部门设置课程的面貌,形成强调基础、精炼专业理论、重视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3.改变过去文科课程内容较长时期相对不变的状况,开发、建设一批综合性或现代化的新型课程。要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改变文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基本上只反映本学科知识的状况,建设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科集一课的综合性课程;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引入文科课程,与专业内容结合起来,开发和建设文科各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及软件。

4.改变过去在一些校、系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规范化课程体系要求,按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设置课程的状况,形成按需要设课、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文科课程的许多内容是直接反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的历史面貌和现行运作的,教学效果如何将深刻地影响学生能否比较准确的、完整的认识社会。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要求课程的配套组合关系要优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要正确反映现实的现象和本质;系统性要求各专业、各类型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要有机统一,前后连贯,避免杂乱无章;开放性要求课程体系和内容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有所创新;超前性要求课程不但反映学科现状,概括已经取得的科学成就,而且要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要求联系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实际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改革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本身就是现实对历史进行扬弃的过程,文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当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是最为迫切的,但搞市场经济决非是对过去的所有课程和所有内容一概否定。因而,一方面,要坚决取消那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内容新颖、符合实际的课程;另一方面,也不能对过去的所有课程和内容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过去哪些课程以及某门课程中哪些内容不具有现实合理性,哪些内容仍然是合理的,才能找到更新课程的依据;只有既尊重历史,又充分反映现实,才能使改革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既是新颖的,又是科学的。

2.处理好面对现实生活和保持学科专业特色的关系。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当面向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各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可以不顾学科专业特点,一味向应用学科发展,甚至哪些应用学科热度高,就向哪些应用学科靠拢。在目前文科课程体系的调整中,有不更改专业名称却更改课程的整体效应的倾向。比如,在哲学专业名下设置实际上是行政管理学甚至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却设置股份制企业管理、涉外企业管理或者会计学的课程体系,等等。这种把原有的学科专业搞得面目全非、与实际的要求不相符合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文科教育的改革,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未来岗位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多样性的人才和各种人才广泛适应转换具体岗位的素质和能力。有一些被误认为没有出路的基础专业,因为它们远离社会上某些热门岗位,似乎成为冷门,但是,正因为它们培养的学生基本素质较好,进入社会后,这样的人才发展的后劲较大,在实际上往往成为热门人才。处理好面向现实生活和保持学科专业特色的关系,就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来调整课程,不论是理论性的还是应用性的课程,都应既注意相关学科的交融,又突出本学科专业的特色。

3.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和着眼于中国国情的关系。文科的课程改革应当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但不能笼统地讲与“国际接轨”。文科的许多专业,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价值标准不同于其他国家,因而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研究外国的政治法律思想和制度、文化和道德价值标准以及社会问题的课程中,要吸收外国正确的东西,批判其错误的观点,把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许多课程,与国际惯例的统一面较大,应该引进通用的标准、规则,但也必须联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在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应该大胆吸收国外在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但也应该兼顾我国教育历史和当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4.处理好课程改革和课程的科学研究的关系。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如何确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设哪些课、课程比重多大,怎样安排课程之间的顺序才能提高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每一门课主要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怎样讲等等。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才能形成符合每个专业实际的具体的改革方案,才能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防止在改革的名义下出现课程体系的失调和课程内容的短期效应等弊端。比如,会计学、税务、货币银行学的专业课程必然反映我国会计制度、财务制度、税制、金融体制的改革,但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反映的问题。若讲得太虚,没有意义;若讲得太具体,把具体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上升为课程原理,随着改革新政策和新措施的出台,课程内容就会陈旧。只有对体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在课程内容中恰当地加以反映,才能使课程既更新了内容,又保持了相对稳定。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包含方方面面的问题,就重要性而论,应该围绕政治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目标,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

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文科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之所以要加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无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都是发挥文科教育功能的重要方面;之所以要改进,是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但必须看到,问题重要不在课程本身,而在于课程内容和方法上,大学生并不拒斥马克思主义,而是对脱离实际,缺乏现实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法有意见。

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有理论勇气去探索、研究当代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在教育中要注重实效。

马克思主义教育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以政治理论课群进行的集中、系统的教育;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进行的专业理论指导或专业知识的教育。各类课程体系都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讲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类教育有没有成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大环境的状况,一是教学本身的状况。就教学本身来说,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授的观点是否正确,立论角度是否恰当,论证材料是否合理,讲授方法是否生动。政治理论课改革,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马克思主义还是文、史、哲基础学科以及新闻、法律、社会学、人口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以论或史的体例作为专业课程,比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马列文论、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新闻学专业的马列新闻理论、原著选读等课程。加强这类课程教育的目的,是要确立该专业的政治方向和为其奠定理论基础,因而在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时,不能任意删除这类课程。改进这类课程教育的目的,是要把这类课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讲准确,讲透彻,因而,在选择内容和讲授方法时,应坚持“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避免内容重复,避免就事论事,避免把马克思主义丰富的思想简单化或庸俗化。

2.加强基本素质教育。

加强文科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是改革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基本素质教育是跨专业的普遍性的基础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在这里,主要指通识文化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两个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通识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占1/4强比较合适。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的课程:

其一,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课程,比如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写作、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观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运用中外文、计算机表达思想的能力。外语教学不仅要在基础阶段使学生听、说、写都达到较高水平,而且要在提高阶段使学生能较熟练的运用外语学习专业。计算机教学要按专业类型统一规范、统一要求。

其二,培养理、工科素质的课程,比如数学、当代科学技术概论、系统工程学等。通过这类课程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当今自然科学的成果,学会运用一些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横断学科的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这类课程的教学要因材施教,不能讲成专业课,主要介绍成果和讲解方法论。

其三,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和高雅素养的课程,比如心理学、文学、历史、艺术、美学、公共关系学等。通过这类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自控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对合理事务的理解和认同能力。

专业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使学生打好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从而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开发专业智能。过去文科专业基础课程普遍存在的局限性在于:这类课程的比重相对小,专业主干课的比重相对较大;理论性课程多,应用性课程少;本专业性质的课程多,相关专业通用性的课程少。这种状况形成倒三角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面、适应性、创造能力都受到局限。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大专业基础课程的比重,专业基础课与主干课的比例以3:1左右为宜;二是在同类专业或相近专业之间通开专业基础课,比如经济、管理类31个专业可以通开基础课,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专业之间,甚至文、史、哲专业之间,也可以部分打通基础课;三是适当减少理论性课程,相应增加应用性课程,尤其是有利于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案例分析等应用性课程。

3.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建设。

将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中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面向21世纪的战略举措。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对于更新文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的优点是克服了教师口头教学的局限。比如,能够通过语言、音乐、图象、动画、数据的运用,大信息量地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同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想象力等,取得直观、生动、深刻的教学效果;能够模拟各种职业操作环境,使学生不出学校,就能在实验室身临其境式的处理业务,训练操作技能等等。

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如多媒体、远程联机检素技术的应用等,使文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推动力。我们在进行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时,必须抓住机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速这项建设。

4.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是培养文科人才的创造性和解决社会问题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文科教育中社会实践环节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在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应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

加强社会实践,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与加强社会实践相关的课堂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专业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经济活动的条件,使学生针对模拟现象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会计学、货币银行学专业的模拟银行等;二是开设案例教学课程,选择社会现实中的典型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企业管理专业中开设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管理机制案例分析课,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开设中外著名企业人员测评案例分析课等。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考察。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习基地,既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有固定的社会考察的场所,又能持续不断地帮助实习基地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各学校还应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或者以项目的形式,或者以咨询的形式,组织有关专业的学生到对口的行业、部门进行社会考察,使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增长实际能力。不论哪种形式的社会考察,都要讲求实效,尤其要注重指导,使考察形成后果。

标签:;  ;  ;  ;  ;  ;  

面向21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_文科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