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福建高考卷与全国卷“全扫描”相同_高考论文

2015年中国福建高考卷与全国卷“全扫描”相同_高考论文

2015年高考语文福建卷与全国卷异同“全扫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同论文,福建论文,语文论文,全国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福建语文高考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12年一路走来,形成了鲜明的命题特色。2016年,福建高考命题权将“收归国有”,因此,将福建卷与全国卷①展开较为全面深入的参照比较,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试卷结构大同小异

      从试卷结构上看,全国卷全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构成;福建卷表面上虽然没有像全国卷那样分为第Ⅰ、第Ⅱ两卷,但大体上也是由“阅读题”与“表达题”两类试题组成。两卷试卷结构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现代文阅读题与古代诗文阅读两道大题的排列顺序不同:全国卷现代文阅读题在先,古代诗文阅读题在后;而福建卷则相反。其实,两卷结构顺序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名篇名句默写”题上,这一看似微小的差异体现的是两卷命题理念以及考试技术等更深层面的不同:全国卷是从考试技术的角度延续了此前全国大纲卷“机改”的模式,将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两道大题共6小题18分的选择题置于最前面,以便于采用计算机阅卷提高评卷效率;而福建卷则立足考试实际,“迎合”大多数考生利用记忆的“新鲜度”一开考便急于回答“名篇名句默写”题的习惯,干脆将“句篇名句默写”题置于试卷开头,方便考生答题,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二、考查内容你有我无

      从考查内容的角度看,两卷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选考内容与必考内容高度一致,即都是“必考”现代文阅读(福建卷称之为“论述类文本阅读”),而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作为“选考”内容。

      除此以外,两卷在考查内容上最为直观的区别在于福建卷专门设置有命题板块考查“文学名著、文化经典”,而全国卷没有。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首创”“文化经典”试题,并一直坚持至今,考查范围从最早的《论语》《孟子》《庄子》,到2009年后只考《论语》和《孟子》;考试题型从最早的断句、翻译,到翻译、选择、简答,再到简答;考查要求则越来越注重理性理解、强化写作(言语表现),近两年还侧重考查比较阅读,析同理异,具有浓郁的探究性质。从2009年后,试题赋分一直为6分,体现了极强的稳定性。

      与“文化经典”试题一样,“文学名著”试题从2007年“首秀”于福建高考语文卷后也经历了考查范围从最初的11部减少到2015年的5部、考查题型也从一道四选二简答题到一道五选二选择和一道二选一简答的“组合”再到2015年仅考一道五选二选择题的变化;从考查要求上看,“文学名著”试题虽然经历了考查“经典细节、精彩对白”的波动,但总体上还是以“主要人物、主干情节”为发展主线。与“文化经典”试题不同的是,本来一向“稳定”的“文学名著”试题2015年不但题量减少,而且赋分也从10分“跌落”至6分,这样的“突变”,已然成为高考自主命题“收归国有”的强烈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全国卷尽管没有像福建卷这样具体地考查文化经典、文学名著,但并不意味着全国卷就没有遵循重视传统文体、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新课标”精神。这一点,只需略微翻看历年“考试大纲”即可明了。以《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例,全国卷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就包含了“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

      与“文化经典、文学名著”试题一样,福建卷中还有一道全国卷未作考查且颇具争议的试题,即“时文评说”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时文评说”题也是福建语文新课程改革高考的重要标志。“时文评说”题最早出现于2009年福建语文高考试卷,其考查要求是:“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简要阐述。”由此可知,被其后称为“时文评说”的这道试题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综合性,同时也是福建语文高考重视“写”的一大改革举措。从2009年至今,该题型虽然在命题细节(比如题型设置、赋分等)上略有变化,但总体命题思想与“构造”基本一致,即先给出一两则材料,要求概述内容及阐述看法(侧重后者)。

      三、背诵范围同中有异

      名篇名句默写题型是语文高考的传统题型,两卷的赋分都是6分,但考查的范围大有说道:福建卷要求而全国卷未要求的有5篇(首),包括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乐也”)、李密《陈情表》、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全国卷要求而福建卷未要求的有29篇(首),包括庄子《逍遥游》、《孔子语录》、孟子《鱼我所欲也》等;其余35篇(首)是两卷共同的要求。显然,福建卷名篇名句默写考查范围远远小于全国卷。根据“考试大纲”要求,全国卷名篇名句默写考查篇目共64篇(首),而福建卷名篇名句默写考查仅40篇(首)。

      另外,福建卷名篇名句默写考查范围侧重高中篇目,全国卷则侧重初中篇目。全国卷64篇(首)名篇名句默写背诵篇目来自高中仅14篇(首);而福建卷40篇(首)背诵篇目来自高中18篇(首)、初中22篇(首),高、初中篇目大约各占一半。其实,福建卷名篇名句最初(2009年)只考查高中篇目,其后才逐年增加初中篇目,一则体现对初、高中衔接的关注与重视,二则一步一步地向全国卷“靠拢”。

      四、试题赋分大为不同

      试题赋分是福建卷与全国卷另一个能直观感受得到的区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文的赋分。

      也就在福建语文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二年(2005年),福建卷继上海卷后将作文赋分上调为70分。在以孙绍振教授、潘新和教授等为代表的福建语文高考研究者看来,作文赋分70分,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符号改变,而是涉及高考语文改革甚至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问题。因为,提高作文分值,“真正把语文教学从题海操练中解放出来”,也就有了“改革的空间”,因此,“提高作文的分值,可以提高到120分,甚至150分”“是语文高考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虽然福建卷提高作文赋分十余年,可遗憾的是,还没有明显的“证据”——课题、调查报告或论文——表明作文分值的提高对疲软、低迷的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了多么积极的影响,“缔结”了多么令人欣喜的成果。事实上,除上海外,只有江苏省在2009年在全卷总分160分的前提下将作文分数提高到70分,比值为43.8%,略高于其他省市(40%),而低于福建(46.7%),除此之外,直至今日,每年近20份自主命题试卷,再无“应和”者,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国卷从始至终坚守作文60分。究其原因,也许是对提高作文赋分会怎样影响语文教学改革在认识上与福建卷存在分歧,也许是对当前高考作文评卷质量信心不足,也许根本就是对传统的固守。但无论如何,在全国卷还没有显露对作文分值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时,即将回归全国统一考试的福建中学作文教学,就必须主动做出必要的调适,以适应作文赋分从70分降至60分的种种影响。

      另外,2015年,福建卷由于“文化经典”试题赋分6分、“文学名著”试题赋分6分,加上作文赋分多10分,因此其他题型赋分均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卷:“诗歌鉴赏”题6分/11分(福建卷/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15分/1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15分/25分、“语言文字运用”题17分/20分。

      五、命题理念暗藏玄机

      其实,以上差异都是一望即知的,两卷在命题理念与命题技术等方面存在更深层次的不同。

      1.“非连续性文本”:悄然掀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面目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最早以官方文件形式确立的,在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并没有“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换言之,“非连续性文本”目前还不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也不是高考语文的考查对象。但近两年的全国卷中,“非连续性文本”已然或隐或显地占据了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席之地”。

      首先,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全国卷试题不仅像福建卷一样提供一篇相对完整的阅读文本,而且会在阅读文本之后或具体试题中提供一则或多则“相关链接材料”,从而在形式乃至实质上具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性质。例如2015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试题提供了420字左右材料,然后设题“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其次,在“现代文阅读”题中,全国卷在阅读文本中插入了相关图片,形成了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以文解图、以图助读。例如2014年全国Ⅰ卷第一大题“现代文阅读”,就在文本中置入了插图——罗丹《马身人首》雕塑的图片。

      最后,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设置“读图(表)题”。这些看似传统的题型融入了新的命题理念和新的命题元素,选取的命题素材往往是更具时代特点的图示、图像等,具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例如2014年全国Ⅰ卷第17题,试题提供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初步构思框架图示,要求“读图示写话”;全国Ⅱ卷第17题,试题提供某班级春游活动构思构架图示,要求“读图示写话”。再如2015年全国Ⅰ卷、Ⅱ卷第17题,试题分别提供中国邮政为保护地球水环境发行的邮票、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要求“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

      “非连续性文本”可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标志之一,同理,“非连续性文本”也将成为高中语文课程新一轮改革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福建卷与全国卷在命题理念上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福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紧跟全国卷命题步伐。

      2.“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细微之处见大不同

      作为福建卷、全国卷共同的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从考查要求的角度来看基本一致,都遵循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以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为依据,着眼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但若细究,会发现福建卷与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的不同,绝不仅仅只是赋分15分与25分的不同,更为重要的是:

      第一,全国卷“探究”题更具“探究味”。探究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在2004年颁布实施的总字数仅仅约3万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探究”一词便出现了42处之多,可见探究在新课改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是,“探究”二字体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却呈现出别样的景象:以全国卷来说,从最早的海南宁夏新课程改革语文高考试卷(2010年后为“新课标全国卷”)于2007年首考“探究题”、且题干中明示“探究”字样,到2009年“探究”开始失踪,“谈谈你的观点(理由、理解、看法、感受)”成为唯一设问方式。反观福建卷,“探究”二字似乎在试卷中“捉迷藏”:2009年“探究”首度面世、在题干中明示“探究”字样;2010年、2011年“探究”二字失踪,设问方式与多数自主命题省市一样,“谈谈你的理由(感受、看法)”;从2012年起,题干中出现“探析”字样;2015年,则既无“探究”也无“探析”。其设问方式如下: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文学类文本阅读”)/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样的设问,“探究”的意味明显减弱;而2015年的全国卷,似乎更进了一步,其“探究”题的设置显然更符合作为能力层级为l的“探究”能力要求,即“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试题设置如下:

      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实用类文本阅读第(3)小题: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第二,全国卷选择题五选二的设置更体现人文关怀。福建卷和全国两卷选择题五选二的考查目标基本一致,侧重“分析综合”,涉及“鉴赏评价”,赋分都是5分。但两卷的命题设计却有着极大的不同:福建卷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其评分标准是两项正确得5分,正确一项得3分,两项都选错不得分。而全国卷则要求选出“最正确的两项”,其评分标准较福建卷而言显现出更明显的梯度,即“最正确的两项”一项3分,另一项2分;还有一项候选答案1分;其余两项错误选项不得分。这样的命题设置,五个选项之间形成了四个不同的层级:即最正确、正确、基本正确、错误。这样有梯度的试题,对命题技术要求显然更高,当然,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这样的命题设置也必然给教学带来较大的影响。

      3.作文文体:福建卷孤独的背影?

      高考作文历来是最具争议的话题,高考作文的文体也经历了长时间的摇摆与演变。相比全国卷乃至其他省市的自主命题卷,福建卷在高考作文文体上的表现尤为“抢眼”。具体来说,就是不但“明确”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而且明显侧重议论文。福建卷对议论文的侧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早在2010年,当绝大多数自主命题卷甚至全国卷都还深陷话题作文“文体自选”泥淖时,福建成为最早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的省份之一。第二,“议论文”始终是福建卷自主命题12年高考作文的“主打歌”:12道作文题目,除2007年命题作文“季节”及2009年半命题作文“这也是一种________”两道作文题目略微有利于“记叙文”发挥外,其余10道作文题目都明显偏向议论;另外,从每年高考作文评卷现场的各种“反馈”及前几年仍能一见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议论文都占据绝对优势。第三,福建语文高考研究者始终走在议论文研究队伍的前列。这方面,只要稍微翻看近几年语文杂志,就能清楚地看到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孙绍振教授等撰写的《“议论文三要素”的重构》《用具体分析统率议论文“三要素”》等研究论文及由此掀起的议论文相关讨论。

      总之,福建卷在议论文文体方面的追求以及为议论文文体建设所做出的相关努力,在全国卷及各省市自主命题卷中独树一帜,也极具个性色彩,真希望在全国统一的大背景下,福建卷不要成为一道孤独的背影。

      4.其他试题:向全国卷看齐?

      (1)名篇名句默写:两卷名篇名句默写试题不仅考查范围有别,题型也有不同。福建卷从2007年开始一直坚持上下句补写填空题型,6分6句,其考查诉求点是将考点定位精确化、单一化,即立足“识记”能力层级。这样考查,干净纯粹且覆盖面广。而全国卷2014、2015年都是“理解性记忆”填空题型,6分3句,其考查诉求点不仅立足“识记”能力层级,还融合“理解”能力层级。这样考查,覆盖面略小,难度略大。从命题技术的角度来说,福建卷命题难度较小,全国卷命题难度较大,而且也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错误,毕竟“诗无达诂”。

      (2)现代文阅读:就近几年试题而言,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严格来说,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三者并列颇为别扭,不如福建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来得自然且符合“新课标”精神)多取材文艺理论书籍,形式上偏向社科论文或专著,考查方式、考查要求、设问角度等仍然“残存”全国大纲卷“社科文阅读”的痕迹。而福建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文本近几年多取材《人民日报》等报刊,形式上偏向时文阅读。

      在命题导向上,福建卷从2014年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并不仅仅停留于“理解”“筛选信息”“分析归纳”等能力层级上,而是“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做出初步的评价”等,从而使论述类文本的考查张扬起“理性”的旗帜,为牵引并促进议论文写作、培养理性思维作出应有的贡献。例如2014年福建卷:

      1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阅历与读书的关系。

      12.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

      再如2015年福建卷:

      11.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这样的命题导向,完全值得尚未走出“社科文阅读”影响的全国卷学习、借鉴。

      (3)文言文阅读:两卷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目标都遵照课程标准精神,即“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考查内容也都集中于“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句式”。在考查文本的选择上,与全国卷似乎只“钟情”于人物传记不同的是,福建卷偏爱游记等其他小品文,虽然2014年重新回归人物传记(《张祖传》),但2015年又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文言书信(《与王昆绳书》)。两卷文言文考查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全国卷重读,2014、2015年均坚持考朗读节奏划分。

      至于古诗鉴赏试题和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从来都是语文试卷最为稳定的板块。两卷古诗鉴赏试题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赋分,全国卷达到11分,而福建卷仅为6分。其考查目标与要求都源于“考试大纲”,即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同的是两卷答案因赋分不同而不同:一个要求“简”,讲求得分点;一个要求“繁”,讲求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福建卷因为“时文评说”题的客观存在,使全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呈现一定的个性色彩,其余试题则多为常规试题。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历来被称为语文试卷中的“试验田”,一些新题、特色题常常出现于此,一线教师及考生要有心理准备。

      ①2015年,全国语文高考共16套试卷,分别为北京、上海、福建等13省自主命题卷,以及全国课标卷两套(全国Ⅰ卷、全国Ⅱ卷)、汉语文试卷一套。此前曾长期“雄踞一方”的全国大纲卷于2014年“寿终正寝”,本文所言“全国卷”均指全国课标卷。

标签:;  ;  ;  ;  ;  

2015年中国福建高考卷与全国卷“全扫描”相同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