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上海市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姚国萍[1]2004年在《上海市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英语语言中的叁要素之一(其他两个要素是语音和语法),它是所有语言技能的基础,因此它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语言学家M.McCarthy(1990)指出的那样:不管一个人的语法学得多好,不管他的语音多么漂亮,但是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感情或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他就无法用这门语言和别人交流。Harmer(1990)同样指出:“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 尽管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词汇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或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Carter,1987;Zimmerman,1997),但是在中国的英语教育界现状却与此截然相反。事实上中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都相当强调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上海市中学英语教学在经历了多次教材改革之后,现行主流教材愈加突显出教育决策部门和教育家对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词汇要求的重视和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旨在了解建立在教材改革基础上的上海市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将对当前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建议。 文章包括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引言。介绍词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本章谈及了上海市中学英语教材改革和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上海市高级中学开展研究的目的,研究的主要目标。 第二章首先简单回顾了词汇教学的历史。介绍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详细描述了中西方在词汇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结果。 第叁章是研究的设计内容。包含了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和研究程序。本章详细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个前研究、叁个核心问卷调查(关于词汇学习的态度、观念和策略)和一份词汇量测试卷。 第四章是研究的结果和讨论。本章讨论了叁个核心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反映出来的问题以及词汇量测试的结果。 第五章就前一章问卷调查和词汇量测试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指出高中英语教师应重视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训练,以加强词汇教学的效果。 第六章是全文的总结。对于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做出解答,并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层面。

宋秋英[2]2011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教学论本土化”是百年来中国学者在“教育学本土化”旗帜下针对异域教学(理)论被盲目照搬和简单移植现象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全球化势如潮水般涌来之际,他们逐渐清醒地意识到在教育理论视界与课堂实践场域中“师夷长技以自强”、“会通中外以超胜”的必要性,纷纷从多维层面、多元路径谋寻适合本土的教学良策,力求植根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土壤来检视异域教学智理的养料,以期将萌动蓄发的种苗培育成高大挺拔的乔木,使之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生态林中均能主动吸纳、勃发潜能、互生互融、充分舒展。基于这美好的育化理想,一代代教育界人士在学术征途中悉心钻研、孜孜不倦、矢志不渝,亦把“中国特色教学论的构建与发展”作为他们不朽的历史夙愿、不懈的学术追求、不变的现实情结和不息的时代心声。纵观西方教学(理)论东渐入华的各个历史阶段,从德国赫尔巴特“以教师为中心”到美国杜威“以儿童为中心”再到苏联凯洛夫“以教为本”乃至今日美国之“以学为本”无不先后于华夏风靡云蒸,对中国教育研究与改革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促进作用。期间,并非“全然妄自菲薄、唯洋人之马首是瞻”的教育界造就了一代代倡教兴学的学术群体,但由于种种历史误缘错会,群体中尚缺乏在教与学关系论域上的共同语言和执着诉求,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本国特色的、被广泛认同的教与学关系范畴。同时,教育界在引介过程中既忽视了对这些异域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进行系统分析与整体把握,又省却了从本国社会境脉、文化传统等层面对之加以合理批判与适度统整,故而在不同时期“单向度”教育立场的指导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搬硬抄、简单类推、盲目套用等现象。“非古即今”、“非中即西”、“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客观上造成了20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常常既以否定过往的教育实践为开端又以难尽人意而告终,并继之被下一场改革运动所否定,也导致了本国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教与学孰重孰轻、师与生孰主孰客、知与能孰先孰后、文与道孰本孰末等诸多问题的“钟摆效应”。面对当前以“全球视野、本土行动”为改革主旨的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如何使历经百年沧桑的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在今后引进与借鉴异域思想的同时避免盲信其话语,在着力解决本土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言说内容和理解方式、升华新的理念并在国际学术博弈中阐发自己的见解、展现特有的风采,成为21世纪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教与学的关系乃是教学论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师与生、知与能、文与道的关系模式,被国内外一些学者视为教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本课题以教与学的关系范畴为基点,按照“历史分析——文化诠释——未来构想”的谋篇线索,从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理论与实践叁个维度系统地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客观需要”的必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往昔境遇”的曾然性问题、“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当代态势”的今然性问题以及“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理想指向与发展路径”的应然性问题,倡导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达成教学论研究的古今相承、中外融汇、实践创生、国际对话,希冀凸显其境转意迁的社会价值与时代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叁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缘起、价值考辨、理论基础以及研究方法,尤其指明本课题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教学思想、近现代教学理念以及“东渐入华”的异域教学(理)论加以适度的历史分析与合理的文化诠释,不仅探讨“何为化”的基本内涵,而且关注“为何化”的深层缘由和“化为何”的事实描述,识别出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进行辩证性扬弃、选择性吸收和创造性转化。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对“全球化”、“教学论本土化”、“教育学本土化”、“教与学的关系”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接着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出发,以廓清“本土化”的词源释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存在与现实内涵为起点,指出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化”为媒介在相互对峙的“全球”与“本土”之间架起了融通的桥梁且它们的共同旨趣在于“化解”自身中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进而生成“非类”并获得新的发展;继之从文化哲学中“倡导文化自觉”、“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推崇师与生之间生命互动互往”等合理内核出发,不仅阐明既重视世界性因素又强调民族性因素的本土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剖析了教与学关系理念的中国式建构是顺应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发展的必然需要。第二章和第叁章从“探索规律与谋求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通过追溯近代以来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教学论之教与学关系范畴的学术流变及其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被屡次改易、重新定义、深度影响的发展进程即考察其“化”于本土的曾然之境与今然之态,不仅呈现出百年来日、德、英、美、苏等异域教学(理)论在中国被引介、汲取以及涵化的实然境遇,而且阐析传播至中国的欧陆“重教”学术话语和英美“重学”学术话语影响中国教与学关系构建的实然状况。第四章首先从“强调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比较哲学视角出发,在简述教学论概念之源流汇的基础上阐析教学论学科应以本国特有教学文化场域中的现实问题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承传与借鉴以往教学思维成果和异域理论滋养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本国教学过程中具有情境性、人文性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千变万化的教学现象来把握本国特定文化浸润下、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本质与规律;接着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的应然阐释,并提出“重教”或“重学”的教学文化并非中国教学论本土化进程中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与民性的教与学关系乃是当前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展对教与学关系的理解以及对教学生命与教学环境关系的认识,本章还从生态哲学的系统观、整体观出发,阐析了教与学关系的中国式应然指向乃是创建以师生生命的发展为要旨、以主体与环境和谐互动为要素、以教与学关系阶段演进为要领的教学文化,希冀形成“无为而教”、“学而有为”、“师生两忘”的教学生态系统。结语部分首先重申教学论既不会是文化无涉的普适性科学原理,也不能是价值中立的抽象化学科知识,而应是隐含着特定教学文化意义与生活价值取向的阐释与解读;接着强调以中国式教与学关系的应然建构为旨归的新型教学文化不仅有利于创设一种生命化、生活化、生成化、联动化的课堂生态氛围,持续关注教与学的品质提升以及师与生在课堂环境中的和谐发展与互融共促,还有利于促进当代中国教学论本土化研究层次的提升,为世界教学论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更有利于沿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改造不良因子,进而促发国人担当起遏制自我中心、人际淡漠、唯利是图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公共责任,同时促动世人协力扭转全球范围内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核泄漏频发等生态危机。

韩冬[3]2018年在《加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互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小学阶段教师紧缺,教师多学科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研究提倡在职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多学科教学的培养,也有很多关注多学科教师在职后的培训。为提升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教师职前专业素养的培训以及职后的培训是必要的,但对农村小学教师及学生在学校中的教学关系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就难以对症下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将目光聚焦在教学关系,以六名在农村小学从事多学科教学的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两名以前从事多学科教学现在单科教学的教师作对比,对八名教师访谈并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了解教师在课前、课堂教学中、课后评价的表现和做法,对农村小学多学科教学关系进行描述尽可能的展现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力图通过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关系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原因并进行反思提出合理建议,通过改善农村小学多学科教学关系以提升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是引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对所调研的学校以及研究对象教师们的介绍。第叁部分是论文的主体,第二、叁、四章主要依据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和人本主义教育观分别从教师多学科为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课后的教学评价,通过这叁个方面来了解师生的教学关系。最后一部分是第五章聚焦于研究反思,主要包括多学科教师优势与不足、多学科的教学关系对提升教育质量的作用以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反思。

刘正伟[4]2019年在《教科书使用:国际经验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教科书是课程,即国家规定的制度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教科书功能的发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取决于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和组织外,还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的使用风格。教师对教科书文本内容的解读、阐释和创造,及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对教科书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以及教科书使用的目的,国际上一项调查表明,具有四种不同的教科书

罗阳佳, 薛婷彦[5]2019年在《作业变革,撬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支点》文中指出作业是学生理所当然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习以为常地做作业,教师日复一日地布置和批改作业,家长坚持不懈地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作业几乎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作业之所以能够常伴我们左右,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相信通过做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业成绩。作业的价值毋庸置疑,但近年来对于作业的诟病却是此起彼伏。学生、家长抱怨作业多负担重,课余时间被挤占,睡眠时间减少,专家对教材中最不满意的也是作业练习部分……

赵玉成[6]2019年在《从改变作业到改变人 宝山二中心小学英语团队成长记》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4月,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吴旻烨等6位骨干英语教师接到任务,组团代表宝山参加上海市中小学优秀作业、试卷案例评选,最终获得市一等奖。从4月到9月,半年的交流与碰撞,反思与实践,团队中的每位教师经历了从懵懂、疑惑到逐渐领悟的过程,不断刷新着他们对小学英语作业和试卷设计的认识与理解。而在改变作业的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们从知识本位到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从关注单个知识到整体育人,教育认

钱佳[7]2019年在《中国社区英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以珠海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社区英语教育实践刚刚起步,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少,尚无人对社区英语教育需求进行调查。以珠海市为例,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全面、系统地对珠海市社区英语教育现状及教育需求进行科学调研及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社区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了客观总结,并对社区英语教学内容和模式提出建议,为科学构建中国社区英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喻承[8]2019年在《科学技术与历史人文交融的课程设计——以3D技术重现古长城为例》文中认为基于本区域内初高中各校CAD教育有显着的提升后,与人文的主题相结合,设计一套可提供跨学科学习过程的课程来将3D技术运用到更广阔的探究领域。通过重现长城,唤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以及保护古建筑的意识。贯彻STS和STEAM理念,课程具有以下创新点:选择新领域;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社会公益价值;活动成果直观、丰富、实用性强;活动形式可复制可推广的借鉴意义;可延展性。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D]. 姚国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 宋秋英.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3]. 加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互动[D]. 韩冬. 东北师范大学. 2018

[4]. 教科书使用:国际经验及启示[J]. 刘正伟. 上海教育科研. 2019

[5]. 作业变革,撬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支点[J]. 罗阳佳, 薛婷彦. 上海教育. 2019

[6]. 从改变作业到改变人 宝山二中心小学英语团队成长记[J]. 赵玉成. 上海教育. 2019

[7]. 中国社区英语教育需求调查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 钱佳. 现代职业教育. 2019

[8]. 科学技术与历史人文交融的课程设计——以3D技术重现古长城为例[J]. 喻承. 试题与研究. 2019

标签:;  ;  ;  ;  

上海市高中英语词汇教与学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