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整体性价值观理论与个体标准价值观_个人主义论文

一种新的整体性价值观理论与个体标准价值观_个人主义论文

整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体本位价值观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新论论文,本位论文,个体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整体主义文化与个体本位文化在价值观上有着根本的差别。就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而言,个人本位价值观认为:共同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共同体存在的目的,共同体的存在正是为了促进个人的幸福和利益;而整体主义价值观认为:共同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必要时可牺牲个人利益以取得整体利益。

一、两种价值观的历史

人类是以群体方式生存的,但这种人群的共同体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由平等个体联合而成的共同体和等级制的共同体。从历史上看,整体主义首先出现在原始部落、这一平等人的联合体中,其根本的原因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因而是一种生存策略,因为原始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微薄,难以抗衡恶劣的环境,惟有以集体的力量,原始人才能赢得生存,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其后的社会演进,等级制社会成为主要形态。虽然极其例外地,在古希腊的雅典等城邦出现了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的个人主义,每个公民都享有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和民主,从而使每个公民都激发起了无比的政治热情和活力。然而,这种实际上权利极为有限的个人主义也没有维持多久,昙花一现后便销声匿迹。因此,古代社会和中世纪社会主要是一种等级制的社会。而在等级制社会出现的整体主义,很难说还是或还仅是一种生存策略,在已经分化的人类中,整体主义似乎更成为维持等级制度的一种工具。因为按整体主义的观点,集体是个有机体,个人是有机体中的一个部件或器官。但如果是有机体的话,各部件或器官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如心和脑显然是头等重要的,其他脏腑器官次之,手、足、手指、脚趾乃至皮肤等更列其后,而毛发等则无足轻重,屎尿等更是弃之不足惜。因而在等级制社会中,人完全可以分为三六九等,皇帝诸侯、皇帝国戚、达官贵人、士农工商、奴婢下人,层层分等。故而在一个有机体的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决不可能是平等的。从有机体出发的整体主义的价值观,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其头脑和心脏的生存、或者说是为了维护帝王或核心人物的权力和利益。这样的整体主义观念长期盛行,直至文艺复兴后,一种较古代个人主义内涵更为深刻、权利更为广泛的新型个人主义出现了。这种新的个人主义强调所有个体在理论上都具有同等的权力、价值、尊严、利益,由此而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基础。

二、个体本位文化的道德观

在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大陆的现实语境中,个人主义只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应该区分两种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与理性个人主义。前者的特征是完全无视他人,无视共同体的存在,不惜损人利己来达到个人目的、实现个人利益,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不足道自不必多言。而构成现代西方文明基础的个人主义是一种理性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并不否定共同体存在的必要性,而要使共同体能发挥正常作用,个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就是法律。由于这种个人主义的前提是遵守法律、享受由法律限制并由法律保障的个人自由,故而这是一种理性的个人主义。如果要对这种理性个人主义作更为深入的讨论,那使我们感兴趣的是如下的一些问题:这种理性个人主义文化能不能产生社会公德?能不能使个人产生对共同体的深厚感情,如爱国主义?

人们某种规范的形成,大体有以下几条途径:或是对某种传统的尊重和继承,或是从众,或是自觉地选择。而道德不同于法律之处在于: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规范,道德的基本特征则是强调道德行为是个人的自觉选择、自觉行为。就个体本位价值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相比较,整体主义价值观更突出个人对集体的服从,而个体本位价值观更能显现个人的自觉选择、自觉行为。因此,个体本位价值观绝对不等于不道德,绝对不意味着没有社会公德。事实上,许多到过或在西方国家生活过的人,都对那里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规范有着深刻的体会。笔者看到一篇文章对美国人作过这样的描述:

“在美国,以礼待人是基本的为人标准,每天的生活离不开‘谢谢’二字。有求于人时,得到了帮助当然要说谢谢。但是小到接过别人递给你的任何东西,都不要忘了说谢谢。到朋友家聚会,客人感谢主人的招待自不必说,但主人热情款待之后,还要感谢客人来访。问路之后说声谢谢是应该的, 但指路的人在受到感谢时, 应当回以‘ YOUARE WELCOME(欢迎问路)’,以示他并不因你的打搅觉得不便。我的女儿回国,因为谢谢不离口,使姥姥和小姨一个劲地感叹美国长大的孩子有教养。殊不知,不如此,在美国就没法生活。因此,三岁的小孩一学说话,就在她打喷嚏的时候教她说:‘EXCUSE ME(对不起)’, 以向旁边的人表示歉意。我刚到美国时,曾经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因为打喷嚏是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为什么要向别人道歉呢?但是美国人认为,不管是不是有意的,旁边的人受到了干扰,就应当道歉。而旁边的人,在听到别人打喷嚏时,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说:‘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你)’。有几次,我在公共场合打喷嚏,听到素不相识的人说:‘GOD BLESS YOU’,心里会很感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友好表示, 使社会更加融洽。”[1]

其实,理性个人主义所强调的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就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公德,也是其他社会公德的最深厚的基础。

同样,对共同体的感情也可以来自个人的自觉选择。笔者看到过一篇文章,是一个中国学者在美国过美国国庆时的观感,其中的一段写道:

“庆祝就要结束了。这时我听见了许多美国人喊‘美国万岁’,声音之疯狂,竟然像是我依稀仿佛中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聚会。不过,这些美国人的表情要深沉得多,不是一种对于宗教似的感情,而更像是对母亲一般的眷爱。许多美国人把手放在胸前,他们热烈的眼光甚至让我想到了恋爱这样的词语,有的还含着泪光向天空抛吻。”[2]

其后,文章的作者与一位美国教授探讨了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问题,教授指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什么天然的基础都没有,只能靠理想维系。”作者又问他作为一个移民(爱尔兰人)是怎么看待热爱美国的,是怎么解决他的母国情结的。他说:“哦,对美国人来说,母国情结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如果我的母国侵略美国,我会毫不犹豫参加抵抗我的母国的,就像当年为了独立反抗英国一样,因为美国不是美国政府的美国,而是我的美国——美国人民的美国,我当然要热爱她。如果美国攻击我的母国,那么我会表示抗议,因为感情要求我这么做,不过到此为止,我不会出卖美国的,因为她毕竟是我真正所属的国家,我总要遵守我对它许下的诺言吧!”作者抓住他的话问:“你对美国有诺言吗?”他回答:“是的。移民的国家是选择来的,不是生自的,所以是有诺言的。我的诺言就是我相信美国是我现实的理想国家。”

由此可见,在个体本位的文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情感是靠个人的自觉选择而维系的。二战中个人主义文化的美国打败了集团主义的日本,正是一个突出的事例,表明个人主义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发挥多么巨大的作用。

三、整体主义价值观与现代社会

整体主义价值观除能最有效地维护整体利益外,还有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密感、一体感和归属感等作用,但其相应的负面作用是形成人身依附型的人格。

笔者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日本企业搞“早请示、晚汇报”的文章。[3 ]文章说:日本企业的“早请示”是一套包括背诵企业精神等内容的礼仪活动,而其“晚汇报”则是企业员工向老板打小报告,搬弄是非,说别人的坏话。虽然日本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行列,但其集团主义文化使人们的人格依然是封建式的人身依附型人格。对此,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深恶痛绝,他指出:“去国外大学讲学时我发现,最不独立的就是日本人。比如说有5个日本人,这5个人就抱成一团,而不会一对一地和外国人对等相处。日本人是最不国际化的,个人就不国际化。没有‘新人’——作为个人对等地与外国人交往的人。”他所发出的呼吁是:“日本人作为个人,一个一个的年轻人作为个人自立、独立是非常重要的。70多年前的日本开始战争,到1945年战争结束,日本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日本国民活在世上的,甚至可以为天皇去死。然而,在近代国家,在民主主义世界,要作为个人而自立、独立。自立的个人携手并肩的社会,才能进步。我认为,日本人需要树立这样的想法,先作为个人独立,在此基础上发挥对他人的想象力。日本人有必要建立与他人的横向联系。我认为这样的‘新人’一定会出现。”[4]

当然,整体主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也并非全然无益,尤其是在特殊的组织中、在特殊的场合下,作为生存策略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还是必须的。例如在军队、警察、消防队里,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任务,个人必须服从集体意志,而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去要求自由意志。再如,在战争、灾难中,个人的力量是藐小而微不足道的,即使是为了维护个人的生存,也须依靠集体的力量、采取集体行动。

四、对整体认同的层次:理想与现实

整体主义价值观使人最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关于整体的定位问题。通过思考不难发现,对整体的认同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仔细考察,在个人之上,共同体的层次包括:群体(社区或行政区划、阶级或阶层),民族国家,人类,人与自然的统一体。

对除最高层次外的各层次的整体认同,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外,也都会出现一些负面作用。如对群体的认同,就有可能造成地方主义或地方保护主义,事实上,这正是中国现状中的一个极难根治的弊端。再如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就有可能造成狭隘民族主义,世界上许多动乱地区的民族仇恨、民族冲突正是由此而起。即使是对全人类的认同,也有可能产生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造成环境破坏、生物灭绝的灾难。

理想中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对整体的认同,应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体这一层次上。最充分表现这一理想的是中国古代名著《吕氏春秋》中的那则“荆人遗弓”的寓言。此寓言大意是说:荆国有人丢失了一张弓,他不肯去找,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找,他说:“荆人失之,荆人得之,又何必去找?”孔子听到后说:“(在他的这番话中,)把‘荆’字去掉就可以了。”而老子听到后又说:“(在他的这番话中,)还可以把‘人’字也去掉”。在此则寓言中,那个丢失弓的荆人所持的立场是民族国家的立场(虽然严格意义上,当时只是诸侯国,还不是民族国家),孔子认为这一立场还不够彻底,应该把荆国、越国、楚国等国家的概念去掉,从而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看问题。而这则寓言持道家的观点,所以把老子看得比孔子高,因而在这则寓言中,老子站在了更高的立场上,认为“人”字也可去掉。这张弓来自自然界,又回到了自然界,所以不管有没有被人拾到,都不必去找了。这是一种人与自然是个有机统一体的立场。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上述的道家立场只能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立场。在现实环境中,人们的利益已经分化,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差别乃至利益冲突。因此,对共同体的认同一般是在民族国家的层次上,即由民族国家来代表和保护本地区人民的利益。在这一现实主义的立场上,重要的问题是防止民族国家整体观走向其反面,即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主义。历史上,一再有人以民族和国家的名义发动战争,究其根源,正是这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国家至上主义在作崇。当今的世界,和平与理性已成为主流价值,民族国家应该主要充当一个谈判主体的角色,代表和维护本地区的人民的利益,通过谈判来协调各地区人民的利益。而这种谈判最新发展出来的原则是“双赢原则”,即互相得利的原则。应该摒弃过去那种你死我活的思维模式,寻求一种共存共荣的方式。

五、两种价值观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

值得重申的是,对共同体的认同,不但整体主义价值观有此功能,其实理性个人主义价值观也能产生此功能,上述美国人的爱国主义就是一例。再如现代的“地球村”、“环境保护”等观念,也都是由具有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西方世界首先提出的。

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体本位价值观这两种根本不同的体系可以提出或接纳同样的口号或要求。除了表现在上述对共同体的认同外,此类例子还包括人本主义、团队精神等。这可以称为“异中之同”。例如人本主义,在西方,此观念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的神权而提出的,目的是把人从神权中解放出来,不再以神为本,而要以人为本,所以是理性个人主义思潮的一部分。但在东方,儒家的“敬鬼神而远之”、“爱民”、“爱人”的思想,也是一种人本主义,但这种人本主义却依附于儒家的“礼制”之下,从属于等级制的思想体系之中。再如,团队精神,本是日本的集团主义的一种管理方式,然而由于它的成功,西方的许多企业也群起而仿效。

因此,我们不应被现象上的同一性所迷惑,认为在同一名称下包含的也应是同样的内容,实际上,这里还存在着“同中之异”。例如,在团队精神上,日本的团队精神有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根本性的体制保障,还有员工的依附型人格作为背景,所以这样的团队精神是非常深入稳固的。而西方的企业没有这类体制,同时企业主也不可能根本性地改变员工的独立人格,因而西方企业的团队精神,只能以有限的物质刺激,尽可能的感情投资以及一定程度的集体荣誉感来维持,作用有限。再如人本主义,仍以企业管理为例,整体主义价值观下的人本主义,主要关注的仅是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的人性化等问题,至多能注意的是既完成组织目标同时也让员工有满意感;而个体本位价值观下的人本主义,其关注的不仅是上述种种,更要关注的是让每个员工都有可能实现其自我价值。

回到对共同体的认同问题上,整体主义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在此的表现是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服从整体利益,绝对不应对集体提出非分的要求。而在个体本位价值观下,个人最忌讳的是共同体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损害个人的基本利益;就个人与政府的关系而言,人们最希望做的事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不让其权力无限扩张从而最终成为一个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巨无霸”。

标签:;  ;  ;  ;  

一种新的整体性价值观理论与个体标准价值观_个人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