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与计量(1980/2007)_汇率论文

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与测算(1980~2007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民币汇率论文,化与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测算

(一)人民币名义汇率

概要地讲,可以采用五个计算标准来计算不同年份的人民币名义汇率:(1)1980年1月1日~1980年12月31日,采用官方汇率。(2)1981年1月1日~1984年12月31日,采用内部结算价。(3)1985年1月1日~1986年12月31日,采用官方汇率。(4)1987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采用官方汇率和调剂价的加权平均值。在此期间,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汇率同时并存,共同反映了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化,其中,1987年1月1日至1990年12月31日期间的调剂价权数为0.6,1991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期间的调剂价权数为0.8。之所以采用不同的权数,是由于上述两个时期内外汇留成的比例不同,1991年开始为了进一步鼓励企业出口创汇,提高了外汇留成的比例。(5)1994年1月1日汇率并轨以后,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汇率。

此外,为了便于比较,名义有效汇率计算以2000年为基期作了指数化处理,在图1中还分别对美元名义汇率和对日元名义汇率作了指数化处理,从而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人民币对美元和日元的名义汇率的变化。

表1列出了从1980年到2007年人民币分别对美元、日元的名义汇率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为了便于阅读,其中美元用的是直接标价法,日元用的是间接标价法,名义有效汇率是以2000年为基期的指数标价法。图1是三种汇率1990年至2007的变化情况(为了便于观察和比较,都采用间接标价并且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指数标价法)。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人民币对日元的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等三个名义汇率的变化并不一致,有些年份差异很大,因此,仅仅根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来判断人民币对外价值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合理的。

(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

名义有效汇率(NEER)又被称为多边名义汇率(MNER),是一种货币由贸易权重加权平均后得到的汇率。虽然,研究者对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计算原理并不存在根本的异议,大都采取多边贸易模型来计算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但是,在样本国(经济体)的选取和贸易权数确定等方面却存在不同,由此计算出的结果也并不相同。例如,样本国(经济体)的选取依据不同从而所选出的样本国,(经济体)的个数及对象国(经济体)也不同;对于贸易权数的确定,有的以进口进行算术加权平均,有的用出口加权,有的用进出口总额作为权重。本文所选取的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选择一篮子有代表性的样本国(经济体)货币。虽然学者们在计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之时,主要是根据和我国的贸易来往水平而选择并确定对象国(经济体),但是,对样本国(经济体)的选取个数却有所不同,选取的样本国(经济体)个数有6、9、10、12、16、18以及22个。例如,何帆(2002)选取的样本数量为6个,许少强(2006)选取的样本数量为16个。其理由各不相同,在此不作评论。

本文选择了10个样本国,分别是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选择美、英、日、法、德、韩、加等国的依据是贸易额,而选择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的理由是:(1)我国和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汇率制度安排、进出口产品构成上颇为类似,这一相似性造成了我国和东南亚诸国在扩大产品出口市场方面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2)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初级工业品市场是有限的,寻求超额收益的资本量也是有限的,外国资本在亚洲不同国家的投资分配是此消彼长的,所以,在引进外资等方面我国和东南亚诸国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3)由于地域原因,这些国家的汇率变动对我国有特殊的意义与影响;(4)我国同东南亚诸国的贸易量有扩大的趋势。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我们有必要密切关注东南亚诸国汇率变化对人民币的对外综合价值,继而对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香港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关税领域,与我国内地的贸易额从1984年以来日益增长,已经是内地重要的贸易伙伴,然而,这仅仅是表象。实际上香港只是越来越多地起到内地出口的中转地作用,而不是出口的最终目的地。二十多年来,内地对香港出口的快速增长和香港对内地出口品的转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几乎是同步的。1984年,内地对香港地区出口的47.8%被转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1990年,内地对香港出口的88%被转口到美国、日本和欧盟;1993年这一比例约在82%左右。由于确定权重时要从进口的原始来源地和出口的最终目的地来统计进出口额,所以,香港地区不能作为计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样本经济体。

第二,根据贸易量计算权数。样本国确定之后,重要的问题就是权数的确定。对于贸易权数的计算,根据学者们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各自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把进口额作算术加权平均,有的用出口额加权,有的用进出口总额作权重。考虑到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第三大国的地位及近年来贸易摩擦不断的客观事实,只选择出口或进口的计算方法将无法反映人民币对外名义价格的变化对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本文采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双边进出口总额算术加权平均值为权数,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三,计算出本币与样本国货币的双边汇率。这里采用的是间接标价法,部分国家货币的汇率通过美元汇率套算而得。为了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对欧元区国家使用欧元后汇率的变动,均以欧元的变动代替原币种的汇率变化。

第四,用表2中给出的贸易权数分别乘以本币与样本国货币的双边汇率,再加总得到有效汇率。其计算公式如下:RER=

因为这里采用了间接标价法,因此,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上升表示人民币对外升值,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下降则表示人民币对外的贬值。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图2可见,本文计算得出的名义有效汇率与IMF测算的名义有效汇率走势基本一致。但是,1997年两个名义有效汇率出现了较大差异,本文计算的名义有效汇率相对IMF计算的名义有效汇率有较大的升值。其原因有三。(1)权数样本上的选取差异导致了结果的不同。IMF在权重样本的选取上是完全依据贸易比重,而本文在贸易权重国的选取上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加入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三国。(2)由于1997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三国汇率相对人民币大幅贬值,使得我国汇率相对升值较大。(3)在货币篮子中排除了香港元,由于香港地区实行的是钉住美元制度,所以相当于减少了美国的权重,使得日元、欧元等其他货币权重增加。

二、人民币双边实际汇率的测算

(一)采用CPI指数测算中美之间的实际汇率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从支出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商品价格变化的指数,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测算的本国实际汇率可以用来比较本国和外国居民之间相对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若本国RER上升,则表示以同一种货币衡量的本国商品的消费价格相对于外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有所下降,这意味着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于外国居民有所改善。

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测算一国实际汇率的好处在于,各国基本上都有这一指标的统计数据,而且数据频率较高,数据容易获得。这正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偏爱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重要原因。我们采用CPI指数计算的实际汇率,见表4和图3。

由表4、图3可见,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并不相同。这就说明,名义汇率的变动并不能够根据两国相对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采用GDP平减指数测算中美之间的实际汇率

总体价格指数中的GDP平减指数,是从生产角度衡量一国所有商品产出价格或成本变化的指数,因此,采用GDP平减指数测算的本国实际汇率可以用来衡量本国所有商品与外国所有商品之间的竞争力的变化。若RER上升,则表示本国所有商品相对于外国所有商品的生产价格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生产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所以这也意味着本国所有商品的竞争力相对于外国所有商品有所提高。

采用GDP平减指数测算实际汇率的缺点在于,该指数的统计数据时间频率较低,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年度数据,而且在一些低收入国家并不存在对这一指数的标准计算方法,所以缺乏国际可比较性。GDP平减指数的算法是:GDP平减物价指数=名义GDP/实际GDP(以基期为100的该期间的指数)。我们采用GDP平减指数测算的中美之间的实际汇率,见表5、图4。

由表5、图4可见,1995年之前,采用GDP平减指数来测算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严重背离名义汇率,这和采用CPI指数来计算的情况比较类似。1995年之后,两者的差异缩小了,但是并不完全一致。

通过GDP平减指数计算出的是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两国整体价格水平变化的双边实际汇率。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通过GDP平减指数计算出来的实际汇率和通过CPI指数计算出来的实际汇率存在着差异。其原因在于:(1)如果说,在一个消费占据主导作用的经济中,CPI指数还可以勉强替代GDP平减指数的话,那么,在我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的情况下,两者的差异则比较明显;(2)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CPI指数的相关性不强;(3)CPI指数统计时包括了从外国进口的商品的价格,所以,名义汇率本身的变化和外国物价的变化会对其产生影响;(4)中美两国CPI指数的构成不同。

(三)采用可贸易品价格指数测算中美之间的实际汇率

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价格指数的计算与GDP平减指数的计算方法类似,其主要问题是如何确定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本文对可贸易品及非贸易品的价格指数的采用,根据中美各自对GDP的分类方法而定。根据中国GDP统计方法,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确定为可贸易部门,将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和第三产业计算为不可贸易部门;美国的划分方法是将农、林、渔、矿业和制造业计算为可贸易部门,把建筑业、交通、公用事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业及政府项目计算为非贸易部门。我们采用可贸易的价格指数测算的中美之间的实际汇率,见表6。

通过可贸易品价格指数计算出的实际汇率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一国产品对外的竞争力。表6给了中美两国各自非贸易商品相对可贸易商品的价格变化幅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非贸易品价格相对可贸易品价格的变化幅度比同期美国的变化幅度大。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可以推出,通过GDP平减指数计算出来的中美之间的实际汇率应该比通过可贸易品价格指数计算出来的中美之间的实际汇率高,然而,我们计算的两种实际汇率却相差无几。这主要是由于中美两国可贸易和非贸易部门的构成不同所致,即我国的非贸易部门所占比重比美国低,所以两国非贸易品相对可贸易品的价格指数变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程度不同。

三、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测算

1980年到2007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情况如表7、图5所示。

表7和图5显示了1980~2007年期间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历史变迁。下面对这一期间两个汇率变化的原因分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为1980~1993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现大幅下降态势,下降幅度为62%;与之相比,同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下降幅度稍微明显,下降幅度达到68%。对这两个汇率在此期间大幅度下跌的原因可以作如下解释: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持续下跌是基本原因。人民币官方汇率从1980年的1.5元,一路间歇性地贬值到1983年的2元、1986年的3.20元、1989年的3.80元、1990年的4.80元、1991年的5.30元、1992年的5.80元、1993年初的5.76元和1993年底5.81元。由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贬值的幅度大于其他国家货币兑美元名义贬值幅度的加权平均值,所以,这一时期的名义实际有效汇率呈大幅下降态势。可见,导致此阶段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的原因在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下降。

第二阶段为1994~199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了大幅上升,上升幅度为50.7%;而此期间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上升幅度较小,仅为9.4%。究其原因,可以认为,造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快速上升。事实上,我国在1992~1996年期间经历了较高的通货膨胀,这一时期的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出现了两位数的大幅度上涨,因此,以CPI为基础测算的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上升。当然,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上升也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作出了贡献,但其影响度不超过19%,而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的上升才是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的主要因素。

第三阶段是1999~2002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小幅下降态势,下降幅度为3.6%;而同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却出现了上升,上升幅度为4.5%。在此期间造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下降的原因是,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的下降,而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上升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幅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我国放弃了1994年开始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转而采取了事实上的钉住单一美元的钉住汇率制度,从而导致了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基本上保持不变。(2)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通货紧缩,因此,以CPI为基础测算的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持续下跌,从而实际有效汇率的下跌也就非常自然。(3)大多数的中国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对美元均出现名义升值的现象,从而导致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上升。

第四阶段是2003~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呈小幅下降态势,下降幅度为9.2%;而同期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下降幅度为10.2%,下降幅度略大于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幅度。第四阶段实际有效汇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下降。具体而言:(1)升值预期导致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外汇净流入,从而给人民币造成升值压力。200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持续的双顺差局面,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口头干预下,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外汇净流入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2)人民币法定升值和汇率制度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我国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框架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法定升值2%,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从那时开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步入持续升值时期,而在石油、黄金、粮食等国际重要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背景下,美元的持续下挫也促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频创新高。

标签:;  ;  ;  ;  ;  ;  ;  ;  ;  ;  ;  ;  ;  ;  

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与计量(1980/2007)_汇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