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_丁涛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276800

【摘 要】目的:探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PICU吸氧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0例,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对照组采用普 通气泡式氧气湿化装置对氧气进行湿化。监测比较氧疗24 h后两组呼吸频率、Pa02、Sp02、心率、痰液黏稠度、舒适度、气道高反应及咳痰困难变化。结果:两组呼吸频率、Pa02、Sp02、心率、n〜DI度痰液黏稠度、舒适度、气道高 反应性及咳痰困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 更有利于提高氧疗效果和舒适度,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

【关键词】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氧化;气道护理;呼吸系统感染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呼吸系统感染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多同时选择吸氧治疗。氧疗是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纠正各种原因造 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氧疗仍沿用传统的灭菌室温蒸馏水作为湿化液,吸入氧气温度为20℃左右,无法达到与人体体温接近,使病人鼻咽部有不舒适感,以至于很多病人拒绝 氧疗,影响氧疗的治疗效果。如何减少氧疗给病人带来的不适感,提高氧疗效果,成为临床护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探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氧疗舒适度和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临 床氧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象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导致低氧血症需要面罩氧疗,且氧疗时间超过48 h的病人。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观察200例,最终符合研究条件者140例,其中,男86例,女54例;年龄3〜17岁。釆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 显著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釆用普通气泡式氧气湿化装置吸氧;保证病人入液量,避免脱水;每60分钟变换体位,胸部体疗;遵医嘱应用沐舒坦等祛痰药物。

1.2.2实验组采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由文丘里空氧混合阀、MR 850湿化器和RT 308管路 组成。将湿化罐安装在MR 850湿化器上,其输入口与文丘里空氧混合阀连接,输出口与RT 308管 路连接,将瓶装无菌注射用水连接在湿化罐上;氧源与文丘里混合阀连接,根据需要设置好氧浓度和流量,选择无创模式;最后将管路与病人连接,即可进行湿化氧疗。调节吸入氧浓度为35%〜40%,其他气道护理措施同对照组。氧疗24 h后监测两组病 人呼吸频率、Pa02、Sp02、心率、痰液黏稠度、舒适度 及气道高反应性变化,并进行比较。

1.3评价指标

痰液黏稠度判定标准:I度痰液:痰液过度稀薄,病人频繁咳嗽或需不断吸引,吸痰后连接管内无痰液滞留,听诊气道内的痰鸣音多,多为湿化过度表现;Ⅱ度稀痰:白色或淡黄色痰液,无凝结,吸痰后有少量痰液在连接管内滞留,但易被水冲洗干净,为理想湿化痰液;Ⅲ度黏痰:白色或黄色黏痰,成团状或块状,吸引时连接管内的痰液能被水冲干净;Ⅳ度黏痰:黄色黏痰,有痰痂形成,咳痰困难,须负压吸引,吸引时连接管内痰液不易被水冲净。

1.4统计学方法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行f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氧疗24 h后呼吸频率、Pa02、Sp02、心率、痰液黏稠度比较(表1)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机体免疫功能

呼吸系统的发病是与免疫细胞电活动紊乱及量子平衡失调所致免疫功能障碍有关。负氧离子具有调整免疫细胞量子平衡和蛋白盘结功能,从而达到功能正常化。调整免疫功能作用,可使失调的免疫功能正常化,消除机体变态反应,达到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之效果。

(二)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这是呼吸系统发病机制之二:迷走神经兴奋过高,交感神经兴奋,把它们比喻为造反派和保皇派两种势力再合适不过了。任何药物治疗气管炎大多是通过改变这两种势力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三)改善酸性体质

人体的各细胞的功能活动都必须在一个适宜酸碱平衡环境中进行,正常人的酸碱度为PH=7.41呈弱碱性,老年人由于排酸功能减弱易成酸性体质。长期处于紧张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或吃些过多酸性食物可导致内环境紊乱,代谢障碍可促成酸性体质。肥大细胞在酸性环境中,易破坏其稳定性而发生脱颗粒反应。因此,呼吸系统病人应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加强自我调整减轻心理压力。呼吸系统疾病病人长期吸服离子中和体内的H+(H+带有正电荷,而离子带有负电荷可以和中和体内过多的H+),这是决定体内酸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可通过增强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排酸保碱功能而改善酸性体质,有益于气管炎的治疗。

(四)控制呼吸道感染

迷走神经分布在支气管和肺泡上,由于气管炎症可刺激迷走神经使它兴奋,这是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原因之一,气管炎发病机制是多环节的,因此,单方制剂的药物,很难奏效。负氧离子有“多病同治”的特点,治疗气管炎具有独特的优势。西德学者苏尔滋用离子治疗3000例气管炎病人,有效率达97.4%。

温湿化氧疗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的重要性呼吸道内适当温湿度是维持气道表面纤毛系 统正常清除功能及肺泡上皮正常舒缩、弥散特性所必需的生理条件。正常情况下,机体上呼吸道及气管一支气管树的解剖结构能使吸入气体得到有效温化和湿化,外界的干燥、低温气体到达气管隆嵴时,温度己接近体温,相对湿度可达100%。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常因高热、呼吸频率过快、过度通气等原因,导致呼吸道水分及热量丢失显著增加,使吸 入气体的温湿化明显不足,引起气管黏膜充血及炎 性反应。气道内湿度不足,还可造成分泌物黏稠干结,阻塞细支气管,形成肺泡或肺小叶不张,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及分流样效应,加重病情。临床常用的普通气泡式氧气湿化器的工作温度低于室温,在此温度下,即使相对湿度可达100%,绝对湿度也仅为正常体温饱和湿度的35%〜40%,存在着较大湿度不足。长时间氧疗,患者常出现鼻腔和呼吸道黏膜干燥、出血、痰液黏稠、咳痰困难而加重呼吸困难,甚至导致呼吸衰竭。气道高反应性病人吸入低温气体时,还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Stuart等证实,在氧疗中,吸入气体湿化程度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吸入气体温度越高,其湿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见,温湿化 氧疗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尤为重要。

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的优点加热湿化器是以物理加热的方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湿度。理想的氧气湿化器应具有以下特点:在较大范围气体流量内,特别是高流量吸氧时,其温湿度不受影响;具有自身安全机制和报警装置,可防止温度过高和过度脱水;湿化器本身阻力、顺应性和无 效腔不会对自主呼吸造成负面影响;吸入气体保持无菌。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主要由文丘里空氧混合阀、加温湿化器Fisher&Paykel MR850和湿化氧疗加热丝管路RT308组成。文丘里空氧混合阀可以对氧浓度进行调节,保证了氧气浓度调节 的准确性和流量的稳定性,MR850湿化器确保对管道气体温度具有很好的灵敏性,并且迅速自动做出补偿;湿化效果好;独特的双浮子结构可以维持恒定的水位和恒定的可变容积,自动加水。RT308加热丝管路加热效率高,并且能有效减少水汽冷凝,无需集水杯,增加了系统的密闭性,减少了无效腔;其次,RT 308管路内的螺旋形加热丝对吸气管道内氧气和冷凝水再次进行均匀加热,产生水蒸气。当吸入氧气到达面罩时,温度可达34℃左右,绝对湿度为32 mg/L,加温、湿化过的氧气吸入气道后再经呼吸道温湿化作用,温度可达到37℃、相对湿度100%、绝对湿度43.9 mg/L的最佳湿化状态。整个加热系统具有自动监控、温度调节功能,避免了气 道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产生的不良反应,使呼吸道分泌物处于良好水化状态,保持理想湿化,有效防止因分泌物黏稠、积聚引起的细支气管阻塞,降低了气道压力及阻力。

本研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氧疗24 h后 呼吸频率、Pa02、SP02、心率、n〜IE、痰液黏稠度、舒适度、气道高反应性及咳痰困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加强了气道温湿化,有利于稀释痰液,降低痰液黏稠度,增加氧分子弥散能力,提高氧合,避免了冷刺激引起呼吸道痉挛,提高肺的通气功能,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吻合。

综上所述,使用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吸入的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可达到病人理想的呼吸道湿化状态,降低痰黏稠度,提高氧疗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呼吸功能和低氧血症,有效避免了鼻咽部刺激症状,易于咳痰,提高了病人氧疗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0.

[2]晁月甫,陈玉爱,戴捷.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探讨[J].中国 医学装备,2011,8(9):29-30.

[3]陈奕娜,黄海星,刘玉珍.加强湿化器在气管插管拔管前氧疗的 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宄,2010,7(5):21-23.

[4]庄淑梅,王春梅.加温湿化氧疗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5A):1145-1146.

[5]张丹如,黄建芬,张丽萍.新型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对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03):138-142.

[6]姜超美,白淑玲,王辰.人工气道后痰液粘稠度的判别方法及临床意义[J].中华护理杂志,1994,(07):434-434.

论文作者:丁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4

标签:;  ;  ;  ;  ;  ;  ;  ;  

关于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_丁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