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贫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_文化程度论文

建立我国农村贫困监测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论文,体系论文,农村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另一部分仍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的生活及发展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开展扶贫工作,解决农村少部分人的温饱问题,缩短贫富差距,帮助贫困地区尽快地改变落后面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措施。针对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贫困问题的研究,认清农村贫困状况,建立符合国情的农村贫困监测体系,以保证扶贫工作行之有效地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协调稳定地发展。由于贫困监测体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还只是刚刚开始,所以这里的研究仅是个初探。

一、建立我国农村贫困监测体系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建立贫困监测体系的主要目的是对贫困的规模、分布、程度以及发展变化趋势等进行定期监测,为政府决策、实施反贫困战略提供可靠的支持。这是整个反贫困战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们建立中国农村贫困监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1)从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贫困地区经济开发、脱贫致富是一个长期的、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无论是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都不能“一刀切”,也不能要求一步到位,必须因地制宜、分阶段有步骤地循序发展;(2)以国家关于扶贫方针、政策的有关规定为参考;(3)综合利用国内现有研究成果;(4)参考借鉴国际标准和方法;(5)监测结果有可信度,并且操作简单,反应灵敏,便于指导扶贫开发工作。

在贫困监测体系的结构上,我们认为要健全与人口、家庭、乡、县、地区相对的微观、中观、宏观三层监测网,完成贫困人口的规模与分布、贫困程度的测量、区域性贫困与发展的评估这三大任务。

二、人口贫困标准的调适性研究

研究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首先要对农村农民生活现状作出恰当的估计。我们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反映农村农户生活水平的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营养素摄取量等主要指标参照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分析。认为:从中国农村整体来看,已经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目前正向更高目标的小康生活迈进。分层次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农户的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生活状况呈多层次结构:少数农户因各种原因,其生存处于困难境地;少数农户勉强度日;部分农户仍处在温饱中;大多数农户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向小康目标迈进;有部分农户已达到了小康水平,甚至富裕水平。

结合我国农户生活现状,我们把贫困定义为: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机会和手段的一种生活状况。我们把农户进行了下列划分:贫穷型、温饱型、致富型、小康型、富裕型。我们区分不同生活层次的界限,分别命名为特困线(活命线)、温饱线(贫穷线)、发展线(脱贫线)、小康线、富裕线。采用收入、消费、生产三个角度来确定贫困标准。“三线”定义如下:

农村特困线(活命线):农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满足生存最低生理需要所必需消费的最低费用。

农村温饱线(贫穷线):在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农户的人均年收入能够达到购买温饱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

农村发展线(脱贫线):农户的人均年纯收入满足温饱生活所需后,还具有从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发展、进行发家致富的投资费用。跨越这条线是农户最低的理想,农户在达到这一消费线后其生产行为发生转轨,即由半自给性农业生产转为商品性农业生产。

贫困标准的适度确定源于方法的科学,测算方法的任何疏漏都将导致贫困标准的畸高畸低或是结构上的不合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对贫困测量方法进行了审慎的研究。概括起来,方法研究分为五个阶段:(1)不同方法的比较和筛选;(2)统计资料和调查资料的数据处理;(3)初选方法的试算;(4)引进新方法的试算;(5)最后确定我国贫困标准的测算方法。

我们研究得出农村特困线为250元,温饱线为350元,发展线为600元,生存区间为250元以下,度日区间为250-350元之间,温饱区间为350-600元之间。贫穷线350元,脱贫线600元是以1991年价格为100%对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一种抽象标准。从操作意义上还必须提出不同规模家庭、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贫困标准。①

三、区域性贫困程度的测量

区域性贫困程度的测量是对村、乡、县甚至更大的行政区域、地域区域的贫困广度和深度等指标的综合考察。

贫困程度是个相对指标,它指的是贫困人口实际生活水平与某一参照系相比较的差距。我们确定的参照系为:贫困标准水平和农村总体平均水平,选择的主要测量指标是贫困发生率、人均贫困距、人均相对贫困距、贫困指数等。

目前,我们较常使用的仅有贫困发生率,简称贫困率,它是指某一区域里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F(Z)=(q/M)×100%,其中,F(Z)为贫困率,q为贫困人口,M为全部人口。由此可以看到,贫困率仅从贫困人口规模(贫困的广度)去测量区域性贫困程度,为了克服这个缺陷,我们引进一些相关的指标。

人均贫困距,用公式表达为:t=(Z-Yp),其中,Z为贫困线,Yp为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t为人均贫困距,表示贫困深度的指标。

人均相对贫困距,用公式表达为:B=t(Z-Yp)/Y,其中,Y为全社会人均收入,B为人均相对贫困距。

把表示贫困广度的贫困率及表示贫困深度的人均相对贫困距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察,就可以得到贫困指数,表示社会总收入的多大比例转移给贫困人口,才可以使他们摆脱贫困。它是贫困程度的综合指标。贫困指数用公式表达为:P=F(Z)(Z-Yp)/Y。其中,P为贫困指数。

另外,为了给扶贫工作中扶贫资金的分配和投向提供指导,我们引进了理论上的解穷金概念,它表示在理论上需要多少扶贫金才能使贫困人口脱离贫穷的境况。用公式表达为:T=q(Z-Yp)。

通过上面的研究和分析,在区域贫困程度测量的中观监测上,分别有了监测贫困广度的贫困率、监测贫困深度的贫困距,监测贫困程度的综合指标贫困指数等。在掌握了历年的贫困率、贫困距、贫困指数等数据后,我们就可以对贫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四、贫困与发展的评估

如何评估贫困地区的现状与发展问题,是当今社会指标研究前沿的热点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的相继兴起,实现了人们从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一发展观念的转变。在传统的测量中,乃至在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被采用的衡量指标往往只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纯收入”。这些总量指标有其简明和可操作的特点,但在应用研究中,往往捉襟见肘,难以准确衡量现状与发展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者乃至许多组织试图寻找一种可以替代这种单一指标的衡量标准,展开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其范围也逐渐突破经济而扩展到整个社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测度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摆脱贫困状态的综合评估指标较有影响的有两个,一个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另一个是人类发展指数(HDI)。

PQLI指数是由识字率、婴儿死亡率及1岁预期寿命3个指标组成,计算方法是用3个指标的指数相加除以3。具有计算简便、概括性强、可操作的特点。但PQLI生活质量综合指数有其缺陷,首先,在PQLI的3个构成指标中,反映健康状况的就有两个指标,即婴儿死亡率和1岁预期寿命,实际上是赋予健康指标以双倍的权重。这在方法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其次,用几个核心指标来综合反映一国人们的生活质量,最低限度应当包括健康素质、文化素质和物质生活素质3个方面。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们,也不仅希望自己的婴儿存活,希望自己长寿,有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尽快摆脱贫困的物质生活环境。

人类发展指数(HDI)系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出版的《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其主旨是想通过若干指标换算为综合指数值来测度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困状态的程度,取代单纯依靠收入指标衡量发展与福利水平的方法。HDI指数一经提出,实际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或地区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统一尺度。

HDI指数是由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3个构成指标分别换算成指数,然后计算算术平均值而得出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1991年人类发展报告》对1990年的HDI做了一些补充和修正,反映知识变量的指标由原来的成人识字率一个指标增加为两个指标,即成人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我们认为,HDI指数在方法论上吸收了PQLI指数关于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合理内核,并有所发展与创造;同时,把人均GDP纳入构成指标体系中,是优势于PQLI指数的生活质量或人类发展的测度方法。因此,在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与发展的评估监测体系上,我们采用对MDI指数稍作修改,建立贫困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完成贫困监测体系宏观层次的综合评估任务。

贫困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仍由3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平均预期寿命、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人均纯收入。我们之所以选择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作为指标构成,是因为文盲率、小学文化程度受教育率、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和初中文化程度受教育率等指标已不能反映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相反,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高中文化程度受教育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受教育率和人均受教育年数等5个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异,尤其是高中文化程度受教育率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两项指标,它们对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差异的解释程度高达86%和88%。②所以,我们在构造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中,选择了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

贫困地区贫困与发展的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换算、计算步骤和方法如下:

1.给出某地区的3个基本指标:平均预期寿命(X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率(X2)和人均纯收入(X3)的实际数字,再从某一计算年度全地区中找出上述3个指标的最大和最小值。

2.按照下面公式计算每个指标对其最大值的差距率。I[,ij]=(MaxXij-Xij)/(MaxXij-MinXij),式中:Iji为第j个地区第i个指标的差距率,i代表指标序号,即i=1,2,3;j代表地区序号;MaxXij、MinXij分别代表计算年度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对3个指标的差距率求算术平均值。

4.计算第j个地区的贫困与发展指数(PAD),(PAD)j=(1-Ij)。

①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②冯立天主编:《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第八章: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标签:;  ;  ;  ;  ;  ;  ;  

我国农村贫困监测体系构建研究_文化程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