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图书情报机构*_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服务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图书情报机构*_信息发展论文

信息服务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图书情报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发展论文,服务业论文,情报机构论文,图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定位与归属:信息服务业的传统部分

虽然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具体产业结构等的理解尚存在分歧和不同的划分标准,但至少以下两个方面的事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是信息产业是支持当代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战略性产业,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越来越大,以至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是信息服务业将逐渐成为信息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规模最为庞大的主干分支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服务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公共信息服务和商业性信息服务在信息技术的强力驱动下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服务的方式、手段、内容、效益等各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点。我国信息服务业可划分为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两大部分。历来以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情报机构,在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远程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作用下,开展了诸如数据库服务、国内外联机检索等电子信息服务项目,但从宏观和整体上看,图书情报机构当属于信息服务业的传统部分,这是因为:

1.图书情报机构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的传统公益性部门,尽管图书馆的经济职能和情报机构的经营性转换在近年得到了加强,但悠久的历史、信息服务方针的传统性和公益性使得图书情报机构被视为传统信息服务部门。

2.图书情报机构从事的信息生产并非原始信息生产,而是对原始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存贮等,并最终形成二次、三次信息产品。在依托信息产品提供信息服务这一策略尚未成为我国图书情报机构发展的主导战略期间,上述的这种绵延多年的“生产”模式注定了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的传统性。

3.多年来,我国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的层次一直停留在文献流通、资料提供及若干情报研究这种低水平上,信息服务的经济效益被忽略了,无偿服务迄今仍占据主流。

4.我国图书情报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以传统项目居多。文献阅览等无偿服务并不涉及信息本身,图书情报机构在此仅充当“信息中转站”的角色。有偿信息服务始于1985年,主要包括:(1)商业性色彩非常淡薄的情报研究服务;(2)仅局限于用手工或计算机进行国内外文献查找的检索服务;(3)国内外联机检索服务。勿庸置疑,联机检索是图书情报界对信息服务业发展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但是囿于我国经济实力、信息技术装备和通信基础设施的落后,国民信息意识的低下,更为重要的是存在自建数据库方面的“瓶颈”,致使联机检索服务在图书情报机构这类策源地里仍处于非主流地位;(4)声像服务;(5)以文献复制、翻译为主的后续文献服务;(6)出版和印刷服务;(7)实物情报服务;(8)信息咨询服务。从总体上看,图书情报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以传统项目居多。

5.图书情报机构主要提供科技领域的文献信息服务,难以满足人们对市场、经济、金融、劳务、决策等多方面信息的需求。

6.图书情报机构技术手段落后。据估计,我国图书情报业务活动仅有10%左右实现了计算机化,信息加工手段基本上处于手工处理阶段,光盘技术、图像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虽已引入图书馆和情报机构,但仅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形成电子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大环境,而现代新型电子信息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邮政(E—mail)、电子公告板系统(BBS)、可视图文等,恐怕图书情报界目前了解者不多,更勿谈应用了!而这些技术的应用恰是现代电子信息服务占信息服务业主导地位的原因所在。

二、机遇与挑战:图书情报机构开展信息服务的新环境

1.我国信息服务业大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和国外相比,我国信息服务业起步不算太晚,国家投入亦不为少,产出效益据估计目前已达到20~30亿元的年营业水平,而且近年来,推进我国信息服务业大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已有了较大改善。如社会信息需求、信息资源观念正日益增强;市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导致专业分工细化和深化,信息服务业大发展的结构性空间已逐步形成;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已初步建成并正在完善;有关政策、法规逐步出台和试行;涌现一大批专事信息服务的骨干机构,其中一些正向产业化迈进;国际信息业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大影响了中国信息市场的成长。

信息服务业大发展,对图书情报机构来说是一种机遇。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包括:(1)通信基础结构,即建立超高速通信网络,为用户提供联接能力与足够的通信容量;(2)服务基础结构,包括数据库、电子信息服务、专业咨询服务等;(3)应用基础结构,如电子商务(EC);(4)政策基础结构,如国家信息政策(NIP)等。这种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形成和完善,显然将促进在国内较早开展数据库服务、联机检索服务的图书情报机构的发展,技术基础的完善也将使现代信息技术能更有力地改造图书情报机构传统信息服务的形象。

2.生存环境的新变化带来的挑战。

随着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公益性图书情报机构高枕无忧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方面,国家投入相对水平连年下跌,图书情报机构功能萎缩,读者和用户流失,专业人员流失等已是所有图书情报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开展信息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中,软科学与决策研究部门、咨询机构、经济研究中心、行业信息中心以及数以万计的民办信息服务部门、公司企业等,对图书情报部门用信息服务实现的生存价值和生存空间形成了严峻挑战:竞争愈演愈烈,而图书情报部门大有被后来者超越的趋势;第三方面,社会对传统科技情报的需求逐年减少,而对市场、经济、金融、劳务、决策等方面以及综合性论证性的情报的需求大量增加。如果不采取有力行动,图书情报机构的传统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手段等均难以应对多变的信息需求,难以适应激烈的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

3.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动向与图书情报机构的优势。

当前,传统信息服务和电子信息服务相互渗透和促进,其间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且公益性信息服务比重趋低,商业性信息服务比重日增。这告诉我们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是商业化和电子化。商业化的电子信息服务是主流。我国已有40多家单位引进了50多种数据库磁带,用近百种光盘数据库进行服务,并自建了806个数据库(1991年底登记数字),其中45%是由图书情报部门建设的。这反映出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在信息服务业的数据库建设与服务方面占有优势,是图书情报业跻身信息服务业的有利条件和基础。

图书情报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依托于信息服务业并努力跻身于信息服务业,必须紧握信息服务“电子化、商业化”的发展脉搏来采取有力举措。稍有迟疑和淡漠,或者置若罔闻,图书情报业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地位就将岌岌可危,图书馆可能成为“固守文献的新一代藏书楼”,情报机构也可能成为“仅仅提供资料的场所”。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机遇和挑战双重压力下的沉重思考。

三、出路和选择:跻身信息服务业的可能策略

图书情报机构在新的发展背景和环境中的出路应该是跻身于信息服务业,在深化公共、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前提下,以数据库生产与服务这种电子信息服务方式实现其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价值。

1.图书情报机构只有通过对信息服务业贡献更大,才能扩大自身生存空间并重塑形象,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首先需要图书情报机构摒弃保守信息观念,完成信息服务模式的战略转变。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模式转变,必须遵循“需求导向,效益评价”这八字原则,从公共免费服务模式转向包括公共免费服务和市场服务在内的混合服务模式。但由于我国图书情报机构类型较多,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情报所、综合情报所、文献情报中心等各类并存,因此在共同服务模式之下需要选择不同的服务侧重点。如技术设备、人才实力雄厚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有条件选取数据库建设与服务做为服务点和突破口;一般高校图书馆可依托专业化的丰富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咨询服务等等。因此,混合服务模式中,有些图书情报机构以公共免费为主、市场服务为辅(如大多数图书馆);有些则以市场服务为主、公共免费为辅(如一般情报所);有些则各占相等份额。但总的前提是,纯粹免费公共信息服务的观念应彻底改变。

2.实现图书情报机构数据库生产与服务的产业化和国际化。我国图书情报机构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强的信息搜集、加工能力,同时也拥有相当水平的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数据库建设中居领先地位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大力发展数据库服务这一当代信息服务业核心,应该是图书情报机构跻身于信息服务业的首选战略。具体有三方面的选择:

(1)数据库生产与服务应走集团化道路。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图书情报机构之间的集团化生产与服务。如CECDB(中国公司、企业及产品数据库)就是中情所和全国40多个情报单位集团化建设的产物。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型图书情报机构应组建数据库生产服务集团;二是图书情报机构应加强与经济、管理、新闻等部门,以及咨询机构、大中型企业信息机构的横向联系,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技术、经验优势,与这些机构在数据库建设与服务方面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寻找图书情报机构、公司企业、研究机构的有机协作方式。

(2)产业化发展。这不仅是图书情报机构数据库建设的方向,也是我国数据库业成长壮大的必由之路。包括:a.公开国产数据库,制定产权政策;b.以市场为导向,图书情报机构应在加强建设科技类文献型数据库的同时,充分意识到自身做为数据库生产主力的角色,密切结合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信息消费行为的转型,积极发展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商业、物资、技术、金融证券、企业、产品、旅游等方面的数据库及其服务;c.组建拥有社会化生产能力的数据库服务产业基地,可以以中情所的CECDB为基础,生产出收集我国几十万家主要公司、企业的数据磁带,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联机服务、脱机服务、生产软盘、出版光盘、发行出版物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并应用户的要求提供各种电子与书本式服务,从而形成中国图书情报机构集团化的数据库产业。

(3)国际化发展。包括:a.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图书情报机构数据库服务的水平和质量;b.发展国际性的数据库服务,可以开发出适用而价廉的数据库产品(如中国适用技术数据库),为信息消费能力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品和服务;也完全有能力利用我国在航天、生物工程等某些高技术领域以及加工工艺方面的优势,开发出技术含量大、消费品位高的信息产品,辅以良好的营销战略和价格策略,去夺得发达国家数据库产品与服务市场中的一席之地;c.有条件的图书情报机构应做好准备,参与国际性数据库的建设与服务,从而带动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首先,将有国际市场容纳潜力的数据从中文转化为英文,送往国际数据库编制机构;其次,在协作编制的同时,逐步构建本国的中英文数据库,进一步克服语言障碍;第三步,则是大量构建英文库,向国外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当然这个过程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已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由全国300多所高校联合建设的“中国大学学报论文英文文摘数据库”(CUJA),已同美国DIALOG系统签约进入该系统面向全球服务;农业、海洋、核工业等部门情报机构通过向国际组织提供我国文献数据,获得了这些组织发行的全部文献库;另外,我国还有些情报单位以工作单或软盘方式向国外出售国内文献数据。

3.图书情报机构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投入、参与咨询活动。其一,图书情报机构应充分依托自身丰富的情报资源和较强的情报搜集加工能力,为社会中的信息咨询机构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于咨询业,既可开发利用自身情报资源,又可实现信息效益,还可大量节约专门咨询机构的人力和物力,将自身的静态信息与专门咨询机构的动态实时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其二,图书情报机构在分析自身能力和条件上,应积极地直接介入咨询活动。图书情报机构开展咨询活动具有以下有利条件:(1)参考咨询是图书情报单位的传统服务项目,近年逐步转向信息咨询;(2)图书情报机构拥有丰富的文献情报资源以及较强的信息搜集加工和分析能力,数据库建设和服务方面经验较为丰富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3)图书情报机构与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不存在很深的利害关系,不依附于决策机构,具有保证咨询行为公正客观的可能;(4)图书情报机构拥有各学科专业和各层次类型的人才,特定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具有和高级咨询人才的天然联系;(5)当前咨询机构从事业务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是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专职人员只充当着组织沟通的中介角色,因而图书情报机构完全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作咨询顾问,辅以良好的人力条件和物质装备条件,直接介入咨询活动,并进一步向信息经纪商方向发展;(6)我国咨询业是新兴行业,发展很快,充满着机会和不完善之处,这种环境为综合条件具有一定优势的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了施展身手的空间。其三,图书情报机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组建以文献资源为依托的信息咨询开发服务公司或信息资源开发公司,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EDI、E—mail、BBS等,装备信息咨询服务企业。

四、结语

有偿服务在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已广泛地开展起来,但当前有偿服务的形式和经营方向的选取,如出租房舍、办餐厅和歌舞厅、举办文艺活动、从事贸易活动等等,是不是图书情报机构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中求生存、找出路的主导选择呢?这一重大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我以为,以上形式和做法只能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发展和得到社会的尊重还是靠图书情报机构在信息服务业中“表现自己”和“实现自身价值”。这点思考,正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和动机。

标签:;  ;  

信息服务业大发展背景下的图书情报机构*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