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论文_唐双勇

邵阳市中心医院麻醉科 湖南邵阳 422200

【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地塞米松10mg联合地佐辛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骨折术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地佐辛+罗哌卡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地佐辛+罗哌卡因+地塞米松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更短,镇痛维持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术后12、24h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嗜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10mg联合地佐辛能明显改善肌间沟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地塞米松;地佐辛;罗哌卡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肢骨折发生率逐渐上升,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行上肢骨折手术中常见的麻醉方法之一,具有作用时间长、术后不良反应少、呼吸及循环功能影响小等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尺神经、桡神经分布不同,在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可能出现尺侧阻滞不全[1],桡侧阻滞效果欠佳等情况,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与风险,患者沉受着巨大的身心痛苦。临床常采用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咪达唑仑及氯胺酮辅助麻醉,但会增加心脏负担,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骨折术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的阻滞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骨折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4.2±11.7)岁;体质量50~73kg,平均(58.9±7.5)kg;疾病类型:尺桡骨骨折20例,肱骨骨折45例,桡骨骨折55例。本组均排除镇痛药物应用史、吸毒史、高血压疾病、神经源性疾病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禁忌症,12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完成此次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1.2 方法

术前给予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钠肌注,患者取仰卧位,双臂自然垂于体侧,头转向对侧45°~60°,在美国菲利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2],对照组患者给予0.05mg/kg地佐辛+0.375%罗哌卡因联合注射,观察组患者给予0.05mg/kg地佐辛+0.375%罗哌卡因+100mg地塞米松注射,所有药液均为20ml。15min后阻滞效果进行测定,若疼痛难耐,无法继续手术,需要给予0.1~0.2mg/kg舒芬太尼和0.05mg/kg咪达唑仑静脉输注,尽可能减少手术风险,确保手术顺利进行[3]。

1.3 评价指标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注射药物完毕到痛觉减弱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起效到感觉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痛觉完全消失到首次感觉伤口疼痛时间,观察并详细记录上述时间,并对患者术后4h、12h及24h进行疼痛VAS评分[4],并记录术后24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此综合评估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并整理本组实验数据,在计算机上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x±s)采用x2和t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觉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出现4例(6.67%)恶心呕吐,3例(5.00%)嗜睡,对照组患者出现12例(20.00%)恶心呕吐,4例(6.67%)嗜睡,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7.6876,P=0.0055),嗜睡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2538,P=0.6144)。

3 讨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在临床实际中常出现阻滞不全,尤其是尺神经支配区域阻滞效果不明显等现象,可能与走形变异、注射点位置、神经解剖结构等有关。本组借助超声引导行臂丛神经阻滞[5],排除了定位不准或走形变异引起的阻滞不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阿片类药物是临床广泛使用的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进而产生镇痛作用。少量阿片受体存在于外周神经中,当入臂丛神经鞘内受到小剂量阿片类药物的刺激,血药浓度低于产生镇痛作用的血浆浓度,药物无法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而起到镇痛作用;相反药物通过活化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阿片受体产生特异性抗伤害效应。

地佐辛是一种混合型阿片类激动-拮抗药,对K受体和μ受体具有激动作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发生率较吗啡更低。外周神经中存在阿片类受体,麻醉时加入阿片类药物,有利于增强阻滞效果,延长镇痛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地塞米松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易与受体结合,改变细胞膜表面分子排列,对物质出入导致阻碍。将地塞米松与罗哌卡因联合应用,将降低罗哌卡因代谢合成,增强麻醉作用,延长镇痛持续时间[6]。同时地塞米松有利于促进机体对胆碱酯酶抑制剂敏感性的提高,以此达到抗呕吐、缓解嗜睡等症状。本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低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显著延长,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采用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能明显延长镇痛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优势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颖梅,陈栋,丁燕群等.地塞米松10 mg复合地佐辛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12):1190-1192.

[2] 严明,沈跃华,周薇等.地塞米松联合地佐辛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4,9(8):1221-1225.

[3] 单立刚,马多,刘永前等.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5):31-33.

[4] 刘本忠.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3(27):124-125.

[5] 康志宇,王庚,朱丰等.不同剂量地塞米松用于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5):81-85.

[6] 汤乃洋.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1(26):2943-2944,2954.

论文作者:唐双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地塞米松10mg复合地佐辛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论文_唐双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