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人文视野和主旨*RQ 1997-11-15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的人文视野和主旨*RQ 1997-11-15_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党宣言》的人学视野与旨归*RQ1997—11—15,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产党宣言论文,人学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 A811.2

注目于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把人的现实与人的理想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人学沉思的特色。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完成的。所以,阐发《宣言》的人学思想,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揭示其思想的当代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宣言》的人学视野是从三个维度展开的。

第一,资产阶级现实活动的为人性质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社会关系和田园诗般的伦理观念,代之以自由、平等、竞争等价值观念,并使之成为国民牢固的成见。这样,人就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人格,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这是其一。其二,资产阶级建立了普遍的分工和交换,打破了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加强了各民族的交往,使乡村屈服于城市,使农业民族屈服于工业民族,开始了人类历史的“世界化”进程,“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其三, 资产阶级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藩篱,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唤醒了蕴藏在社会劳动中的生产能力,并仿佛用“法术”,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规模将之释放出来。“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

《宣言》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产力三个层面,论述了资产阶级创造的人的现实存在,即资产阶级为人的发展和历史进步所起的“非常革命”的作用,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深邃的历史眼光。

第二,资产阶级现实活动的非人性质

资产阶级的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使其在创造每一个进步的同时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

资产阶级斩断了“人依赖人”的封建羁绊,却带来了“人依赖物”的枷锁。自由、平等、竞争等体现着时代进步和人的觉醒的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3〕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市场化,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 冷漠、无涉和隔阂。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兜售其活动方式,使其创造的文明烙上鲜明的阶级印记。资产阶级开始的“世界历史”时代具有狭隘的阶级偏爱。这种“世界历史”是“中心(资本主义工业国)—卫星(农业民族)”式的资本主义体系。它以卫星国的不发展为代价,给卫星国带来了流血、污秽、穷困和屈辱。

资产阶级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力,使“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4〕

第一、二维度分别从肯定和否定的意义上评价资产阶级的现实活动,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人的二难存在困境。在此基础上,《宣言》高瞻远瞩地指点了走出困境的必由路径。

第三,无产阶级的实际运动和价值追求

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使其尚未真正享用自己创造的有限的文明,便面临着“社会瘟疫”的威胁。充斥着对抗和异化的社会现状,不消说无产阶级,就连资产阶级自身,也难以忍受并继续生活下去。社会变革势在必然。“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5〕无产阶级首先要消灭作为万恶之源的私有制,铲除滋生非人现象的土壤。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实行民主,创造完备、健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 抛弃违反人性的社会存在形式,把人的本质还给人自己,按照人的样子组织社会。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人类将逐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走向共产主义。这是无产阶级最高的奋斗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

关注无产阶级的实际运动和共产主义的现实实践,《宣言》人学视野没有停留在抽象玄思层面之上,也不流连于对社会生活表象的道德评判之中,而是步入历史的深处,揭示历史的真理,现实地指导无产阶级破坏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崭新事业。

上述三个维度的人学视野,环环相扣,次第演进,蛛网式联为一体,构筑了《宣言》富有特色的人学思想系统,表征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我们知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真正“成为马克思”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人学文献。《手稿》力图解答“历史之谜”。马克思在论证这一主题时,建立了劳动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试图以此开拓通向历史唯物主义之路。但是,《手稿》未能摆脱抽象论证的窠臼,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依稀可见。“离开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7〕是摆在马克思面前的重大任务。1845 年春天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开了批判费尔巴哈的序幕。马克思把“人的感性活动”确立为自己人学研究的出发点,与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区别开来。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以往哲学信仰的清算,马克思形成了科学的人学思想。《宣言》则是这一科学人学的直接延续和全面总结。《宣言》现实地运用“人的感性活动”的致思取向,把人学研究的逻辑自觉与无产阶级的现实运动相结合,使人学视野开放式发散,并有着现实的皈依。毋庸置疑,《宣言》以其独特的人学致思逻辑,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演变中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和界标。自此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等,都程度不同地依照《宣言》的人学视野阐释人的问题。不仅如此,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发展到《宣言》这里,已经达到理性具体,成为“多样性的统一”、“多种规定性的综合”的具体真理。

为此,我们断然拒绝西方某些学者对《宣言》的评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胡克认为,作为《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是以“具有鼓舞力量的”,“革命的无裤党”即革命斗士面貌出现的。而德国的朗兹胡特、迈耶尔和比利时的德曼等人则认为,《宣言》是马克思思想“衰退和削弱”的开始,主要是因为《宣言》缺失人道主义思想。〔8 〕西方学者的评价,观点纷呈,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无视《宣言》的人学思想之存在。诚然,《宣言》并不钟情于“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9〕的抽象人道主义。 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动”,最终注目于无产阶级的现实境遇和实际行动,是《宣言》人学思想的特色和可贵之处。也正是在这一基本点上,《宣言》与某些西方学者的人学观泾渭分明。因而,这些学者非难《宣言》,攻击马克思,只能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无知和偏见。实践证明,马克思人学思想宛如“思想的闪电”,在无产阶级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发挥着强大的威力。

《宣言》聚焦于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尤其是无产阶级的现实生存际遇,把私有制的废弃看成是达到人作为人而存在的手段和过渡。《宣言》认为,只有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自由人联合体”,才能提供一个真正为人属人的生存环境。“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自由人联合体”是前述三个维度人学视野的自觉扩展,更是《宣言》人学思想的逻辑旨归。至此,《宣言》规划了人的未来发展前景和目标。其内在要义可以作如下理解:

(一)个人和社会的共生互创

人本是自然存在物,这是人之为人的物质前提。区别于动物消极顺应自然,人通过自身的活动,时刻作用和改造自然,产生着否定性效应。人总是“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11〕外在之物的自在存在形式被人的活动改造成为合乎人的存在,成为人的“为我之物”,具有了“文化意义”。如此,人就把自身从自然存在物提升为文化存在物,亦即社会存在物,获得了人之为人的本真存在。在人的否定性活动中,“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共同协作的好处。”〔12〕于是,个体之间的交往成为人的活动的必然现象和普遍需求。在交往中,个体传播自身的需要和活动的成果,同时也接受到其他个体相关的信息,藉此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了协同活动的方式和规范,特定的组织和结构。可见,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人创造了社会,社会又凭借人的活动的“文化意义”塑造人。人使身外的自在自然转换为属人的自然,也就创造着一个“文化意义”的世界。“文化意义”就是指“人化物”折射出来的人的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人格品行、观念模式等属人的品质。这些品质一旦形成,便集聚并积淀为“社会遗传密码”,世代相传,并不断完善,培养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个人和社会在历史生成中走向和谐

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创造,表现为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生成过程,最终达到协调和谐的存在状态。

最初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人,是特定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群共同体的附属物。在共同体中,个人是其部分的肢体。“个人被置于这样一种谋生的条件下,其目的不是发财致富,而是自给自足,把自己作为公社成员再生产出来,作为小块土地的所有者再生产出来,并以此资格作为公社的成员”。〔13〕对个人而言,共同体是其肉体的延伸。个人在依赖于自然母体的共同体内,获得了“原始的丰富”性。这是个人与社会的天然的原始统一。很清楚,“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原始关系相矛盾的。”〔14〕

随着生产力永不衰竭地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自然的社会共同体瓦解了,个人和社会的分化与对立代替了它们的原始统一。这时,个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15〕个人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获得了独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人“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16〕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运行中,“种族的利益总是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17〕社会作为“虚幻的集体”,把人异化为片面畸形发展的人。个人和社会处于对立的状态。以个人片面发展为代价换取的社会发展,“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8〕为个人和社会走向全面和谐创设了必要的前提。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关系的丰富。

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以经济联系取代血缘和地域联系,这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大生产普遍应用的结果。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9〕就是说,生产力不仅具有创造使用价值的外在有用性,更重要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人们借助于日益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地满足自身的需要,也就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逐渐摆脱片面发展的羁绊,走向全面发展。相应地,社会也以生产力为自身存在的本体基础和核心内容。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经济联系以商品、货币为纽带,使人们能够超越有限的时空界域,拓宽交往的范围,从狭隘的地域性个人上升为世界历史性个人,模塑了独立的人格。“如果说经济形式,交换,确立了主体之间的全面平等,那么内容,即使人们去进行交换的个人材料和物质材料,则确立了自由”。〔20〕平等和自由是独立人格的内涵和象征。独立人格的形成,意味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社会关系,并使社会关系成为发展自己的个性的策源地。交往的发展与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在人类历史演变过程中同步进行,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视面。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标志着人的实践活动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交往关系的丰富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这时,个人不再作为阶级的成员并摆脱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获得了“丰富的个性”。个人生活的一切表现都成为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确证。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21〕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从事创造性的活动,真正实现“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22〕于是,个人和社会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在相互生成中达到了和谐统一状态。

简言之,“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和规定,是基于人的现实存在而对人的未来的期盼。这一“巨大部分”赋予《宣言》人学思想以现实的感染力。如果说,《宣言》人学视野面向人的现实存在,那么,“自由人联合体”的阐述则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批判,指向着人的未来。把人的现实与人的未来相对待,用人的未来解构人的现实,展示人的发展前景,这是《宣言》人学思想的最大成就和逻辑旨归。1894年初,恩格斯把《宣言》中论述“自由人联合体”的一段话,作为题辞,赠给即将问世的《新纪元》杂志,藉以表达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23〕这一事实证明,《宣言》人学思想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目标。《宣言》理应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必读的经典本文。

值此世纪之交,尤其是中华民族迈向21世纪的今天,发掘《宣言》的人学思想,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24〕这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需要,也是《宣言》人学思想的现实旨归。

本世纪中叶以来,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开创了生产自动化的新时代。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系统的主体因素,愈益上升为社会生产的中枢,规定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与此同时,全球也掀起了市场化的经济浪潮。市场经济构筑了“世界体系”,使人际交往日益频繁并趋于全面化立体化。因此,当代人与其说是民族性个人,毋宁说是“世界公民”。这些现状表明,在当代,确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关系已经全面生成,人开始把自己确立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但不容否认的是,人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给人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科学技术成为一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又产生着戕害人类的消极效应。“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并没有根绝暴力,不公正现象屡见不鲜。可见,人在生成自身的同时又在摧残着自身,过着“痛苦中的安乐生活”。摆脱“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呼吁,是当代人对不利于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的焦虑和抗议。当代人类生存境况证实,人在其发展中相继形成的三种状态,已经被汇聚和并存于当代的同一时空之中。〔25〕克服依赖于人和物的发展状态,达到自由个性,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未来幻相,而是当代人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人们在切肤之痛的体验中,认识到以往那种“无发展增长”的危害,开始自觉到,“发展同作为主体和行为者的人有关,同人类社会及其目标和显然正在不断演变的目的有关。”〔26〕实施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种“可持续发展”观是当代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定位,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深化。这是一种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目标和推动力的“新发展观”。由此看来,《宣言》人学思想恰恰在当今时代具有现实的落脚点。当代人增强自身实践的自为性和合理性,正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追求。

参照当代中国的现实,《宣言》人学思想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更是一目了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践,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历史性决策”和必由之路。诚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这项伟大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有多层次的含义,人才资源有多方面的内容,归结到社会个体身上,人格品质就是内聚力最强、影响最广泛最持久的国民素质,就是人才资源之源。当代中国的伟大产践,要求“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不难理解,“四有”公民必须能够自知、自明、自得、自主、自律,说到底就是必须具有自由个性的人格品质。如此之人格品质,当是适应当代中国的时势和当代中国人自身建构的合理选择,是创造一切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前提。但在我国现阶段,自由个性人格品质的塑造和完善,受到了来自于两个方面的侵袭和威胁。这就是权力迷信和拜金主义。

权力迷信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实质是人对人的依赖。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自然经济,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权主义沆瀣一气,形成了“官本位”的价值取向。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这一劣根性未能彻底地予以肃清,在当代中国表现为权力迷信。如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跑官要官、任人唯亲等等。权力是为了人并且通过人而结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状态,但权力迷信却使这一状态蜕变为役使人的工具。人在权力迷信中,毫无独立、尊严可言,更谈不上自由个性了。

拜金主义则是市场经济的赘生物。在市场经济中,商品、货币等是不可或缺的经济杠杆。商品、货币的作用具有自发性隐蔽性。如果人们不能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衍生炫耀和膜拜货币的意念。这一意念在某些人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发酵,导致他们拜倒在货币这一人造物面前,拜金主义开始泛滥。拜金主义就是人对物的依赖。于是,货币的本性代替了人的本性,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支配者。人的真实个性、独立性统统被货币的神秘光圈所遮蔽。

自然经济酿造的人对人的依赖,市场经济滋生的人对物的依赖,在当代中国偶有所见。它们交织构造着扼杀自由个性的魔网,成为我国现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才资源的障碍。有鉴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四有”公民,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着力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而易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准确阐发和现实运用《宣言》的人学思想,特别是其“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定,在当前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具有现实的意义指向和明确的价值追求。

* 安徽省教育委员会199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注释:

〔1〕〔2〕〔3〕〔6〕〔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256、266、272、278、273页。

〔4〕〔5〕〔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9、80、208页。

〔7〕《列宁全集》第38卷,第387页。

〔8〕参见《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11〕〔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41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1页。

〔13〕〔14〕〔16〕〔18〕〔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77、485、104、109、19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第125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2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5、516页。

〔2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88—189页。

〔25〕参见高清海:《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学术月刊》1996年第2期。

〔26〕佩鲁:《新发展观》,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标签:;  ;  ;  ;  ;  ;  

“共产党宣言”的人文视野和主旨*RQ 1997-11-15_共产党宣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