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组织缺位下的工人个人谈判博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会组织论文,工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会是工人利益的代言人,其成立的初衷是在于改变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并运用组织的力量维护劳动者的权利。“团结”是工人通过工会组织改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实现劳资平衡的关键所在,而工会组织的存在则是进行集体谈判的先决条件。
首先,本文从博弈论角度,首先分析了工会组织缺位下工人的个人谈判意愿博弈。如果存在“搭便车”现象,即一个工人跟雇主谈判,一旦雇主接受他的要求,其他人也能坐享其成。在谈判意愿博弈中,由于缺乏组织机制,工人无法通过工会途径联合起来,选出代表跟雇主谈判,最终出现的均衡结果就极可能是谁也不去谈判,也就是“不谈判”成了“聚点均衡”,这实际上类似于一个“囚徒困境”。不管最终的收益如何,最终的理性人总是选择“不谈判”。如果工人组成工会,就可以排除“搭便车”现象,而且可以发挥“集体发言机制”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会组织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因“搭便车”而导致的“囚徒困境”问题。
其次,本文从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博弈来分析个人谈判局势。前提条件仍然是工会组织缺位,工人要与雇主进行谈判,只能靠个人行动(也就是不存在“搭便车”现象)。在这个博弈模型中,局中人为雇主和工人,工人的策略有两个,“谈判”和“不谈判”,雇主的策略也有两个,“接受”和“拒绝”。在没有工会组织的条件下,如果雇主接受某个工人的要价,那么其他工人就会竞相仿效,一个接一个跟他进行谈判。从雇主的角度看,最优策略当然是“拒绝”,因为他面对的是非组织化的工人,单个工人的力量极其微弱,难以对他构成威胁,即使拒绝也不会付出太大的代价。特别是在雇佣非技术工人的小企业中,由于剧烈的市场波动,对工作激烈竞争以及工人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等,使工会很难组织起来或是不可能组织起来,这样,拥有绝对控制权的雇主就能进行“单边决策”。
最后,本文结合“民工荒”现象,分析当前我国民工由于工会组织缺位而导致的策略抑制问题。劳动者团结起来组成工会是集体谈判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民工大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很少成立工会组织,所以他们存在策略抑制,无法以集体谈判的方式就工资报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等与雇主进行平等的谈判。在个人权力方面,他们能够自由行使的,无非是“用脚投票”。而且,相对于规模庞大的民工群体,“用脚投票”毕竟只是一部分人的行为,只要绝大多数民工仍选择打工,他们就永远无法回避组织缺位这一致命弱点。可以说,在旷日持久的劳资博弈中,他们什么时候克服了这一弱点什么时候就能扭转劣势地位。
标签:博弈论文;